80年代大专生就是现在的985!不少人上了高八考二本
献给70-80后的您
生于70-80年代的人们,一批横跨28岁到47岁的人;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一批喜欢怀旧的人;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70-8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见证了最先扬国威的小球和小球外交;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那时候你还是一个孩子,无论家乡多么贫穷,土地多么贫瘠,交通多么闭塞,生计多么艰难,你的记忆里也只有那些田园诗般美好的景象。你喜欢在田间肆意地奔跑,父母亲却在田边骂你是个调皮蛋,但是什么是开始,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
是“天之骄子”,此言虚吗?
1977年-1979年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录取的,因为“积压”了十年文革中未能有机会考大学的人,因此这三届高考中出现了有趣的现象:有的班里大的有30多岁,是一个或几个孩子的父亲,小的只有16、7岁。
试想,年龄差距一倍以上的同学都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在同一间宿舍里住宿,在同一个学生食堂吃饭,是多么有趣(其实,一开始相处是多么的尴尬~O(∩_∩)O~)!
77级、78级、79级被称作“新三届”,盖言之相对水平较高。
1985-1988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比较“强大”的四届,也就是通常被称作“天之骄子”的那拨人,因为考试的综合水平已经达到成熟、稳定。
1985年:176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录取率约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共录取57万人,录取率约29.8。
1987年:228万人报考,共录取62万人。录取率约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共录取67万人,录取率约24.6。
(上述录取数字和录取率均包含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等专科)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记得刚入学时,大家都在背后悄悄议论一位师兄,说他连续参加高考八年才考上我们大学,那时感觉他胡子拉碴很像学生的家长,并且他见到我们时有时还有些许难为情呢。
那时参加高考,是7月7、8、9三天,骄阳似火。、
没有汽车接送,没有警车开道,父母照旧上着他们那无比严格纪律的班,我和同学们则结伴到指定考场。
貌似唯一有些优越感的是向父母开口“讨”得了三听“健力宝”饮料,隐约还记得父母曾经一度因为价格略有一丝犹豫,但很快还是给买到位了,并且只买了三听,并且他们都不舍得喝一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专生录取分数线,一般比本科录取线也就低个一、二十分,很难讲学习能力和水平就比本专科低多少。
那时学习功底和学业实力,放在今天完全是985本科的水平,对比一下试题、试卷、录取比例就一目了然了。
新的时代,不以高考定终身,不以一考定人生。
人生的路千万条,各有各的“阳关道”!
总编辑楚国农夫
李奉先,原名李德军,中共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延津县作协副主席,凤凰网文史栏目编辑,凤凰卫视特约撰稿人,《联合早报》主笔之一。
以散文杂文见长,工于国学文言典籍,音乐/书法爱好者,科班:先秦文学;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学者,诗人,凤凰网军事评论员。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