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记忆】想起101中学我敬爱的语文老师
作者:申家修
今夜,在灯下,想起来中学时敬爱的秦利英老师。
自初中毕业后,一晃十余年过去,再也没见过秦老师。中考前的两个月,逢她的课,我都是站在讲台旁听的。当然,这事绝对是自己的错——上课偷偷吹口哨,够大胆的!鉴于还没有立即承认错误,遂被罚站。至今每次想来,都会为自己当时的表现感到不取和懊悔!
想起秦老师,倒不是因为当年受罚之故。而是参加工作后,平时常和文字材料打交道,而每次在写东西的时候,都会不禁想起来她当年教我们写作文的情形。
秦老师嗓子略有沙哑,乌黑长发,在教课之余,还常利用课间或自习的时候,教我们唱歌。那首《冰糖葫芦》,至今我们那届的很多同学仍能随口唱起来。有阵子,她听到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还会用卡带放给全班学生听。那时候觉得韩红的嗓音真美,还幻想着应该也是个纤瘦美女呐!
秦老师尤爱写作,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她读她写的春天的野菜,读她对生活的感受……每每能让我们学生心驰神往。她写的《我的工资,爸爸的房子》, 文章很长,一整版发表在报纸上。
为此,还有记者专程来登门,在她用工资为爸爸盖来的楼房家里采访了秦老师和家人。回去之后,那位记者写了长篇报道,还配了照片,秦老师就站在楼面,笑里满是孝心和自豪。
作文课上,秦老师经常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读给我们听,鼓励我们畅谈自己的感受,并不忘告诉学生:凡是遇到好的文章或句子,在写作文的时候都可以化为己用。正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可惜,那时对老师的话理解肤浅,片面地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就像武侠小说中陈玄风、梅超风练习《九阴真经》,走了邪魔歪道,却没有领悟到老师的苦心孤诣。
因此,凡写作文的时候,都会投机取巧地把看到的或听到的文章“巧妙”地借用过来,改头换面,就成了自个儿的文章了。
也许是带着一点善意的鼓励,也许是一种微妙的“纵容”,用这样的招式写成的作文有时候也能得到不低的分数……
老家堂哥上学的时候比较爱看书,也爱买书,每次去他家玩的时候,都会带几本书回去,三哥从来不吝相借。就这样,那个时候看了许多中文名著,当然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还是《小小说》之类的小杂志,一篇小说千儿八百字,既饶有趣味,又增长见识。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就是上面的很多小说素材都可以用在作文之中。那时常写话题作文,给一个话题,形式不限,写六七百字。因为看的多了,经常可以找到一个贴近的素材,简单改编一下,一蹴而就,可谓屡试不爽。甚至中考的时候,看到“友善”这个话题,不假思索地套用了自己看过的一篇小说,《新农夫和蛇》脱笔而出。后来出成绩,语文竟然九十多分,侥幸成为秦老师带的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第一名。不禁窃喜:这也算是对惹老师生气的救赎吧!
然而,“终南捷径”终究走不长久。有次跟一位交流想法,掏心窝地将自己的写作方法和盘托出。直性子的朋友当即明言:我笔写我心,抄别人的算不得本事!自己写的东西,哪怕不好也自有其价值……在义正言辞的朋友面前,自己顿失底气,感觉似跳梁小丑,无地自容。
就像有句经典的电影台词说的那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可能是自己后来阅读量下降的缘故,再写文章的时候,常常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渐觉下笔不知所言的那种痛苦了。即使竭尽心力写出来的文字,往往又不忍卒看。
后来上高中,碰巧发现自己当年的同班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套路,多少有些惶恐——莫非秦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是错的?伴随而来的,是一丝怀疑与自我否定。
大学念的中文系,真正理解宋代作家黄庭坚“点铁成金”之说深意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初学不得法,甚至一度误解了秦老师的良苦用心。
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语耳!反复咀嚼这段文字,拍案叫绝,此言得之!此言得之!
诚如斯言!可是,真正的功夫就在“点铁成金”上!汉字常用字不过三五千,经过历代人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产生了无数篇锦绣文章和诗词歌赋!单单一个“空”字,又出现在多少唐诗宋词中!
所以当我们读得多的时候,自然发现怎么好多文章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了。如今识尽愁滋,自然更加感激秦老师当年别有深意的教导了。
想来,作为秦老师学生,自己其实并未及格,因为她教的那些道理,直到现在才算慢慢明白……
作者简介:一修, 原名申家修,延津县僧固乡大佛村人,大学及研究生就读天津大学,现在天津市政府机关工作。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