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故事】孟庄镇高村神秘历史传奇
在辉县地图的东南角,有一个村子叫高村,属孟庄镇,这个村子可以说是辉县最东南的一个村了,再往南走就到了新乡凤泉区的地盘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高村的故事。
高村在辉县与新乡交界处的位置
据前高村修庙残碑记载,此村原名“下堡村”。明代时,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朝廷在此修筑了一座数丈高的烽火楼台军事设施,以保卫地方百姓长治久安。当地人俗称“望高楼”与卫辉的望京楼同期,建筑于万历年间,楼顶周围建城垛,以备防御瞭望点烽火,楼顶上还立有旗杆,敌人来了,先点烽火报警,如旗杆上升起了一面旗帜,标明来了一百个敌人,如升起两面旗帜,表明来了二百个敌人,以此类推。因为满村都是草棚泥屋,只有这座望高楼造得最高,下堡村就改叫为高村了,(另有资料:明初,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当年的高村无疑是辉煌的,望高楼原来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来官不接,去官不送。巡盐御史吴达可题”字样,可见当年的兵防是多么的重要与气派。清道光《辉县志·兵防》2009年重印版载:“戌候:南路郑家屯,距城十五里,墩台等同。(实在高村,高二丈五尺,人称望高楼,村名似由此而来,后由王姓购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卫星地图中的高村
明崇祯十五年(1642),黄河决口淹没大梁(今开封),祥符(今开封)人王紫绶与其母同抱一木梁浮出,逃往辉县。母子俩千辛万苦走到了高村,夜宿在效家大户的大门外,效员外当晚睡觉时做了一梦,梦见了两只老虎卧在自家大门外,俗话说:二虎把门,威风凛凛。效员外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就心想,梦见老虎,大吉大利!他就翻身起床,要亲自到大门外看个究竟。效员外一开大门,果然见王紫绶母子俩在大门外地上躺着,知道这母子俩落难到此,非平常之人,善良的效员外赶忙把逃难的母子俩请进了客厅,盛情招待,然后又让母子俩分别沐浴更衣,又安排在客房住下,第二天,给王紫绶母子俩腾出了一座房子让她们住,母子俩对效员外千恩万谢,感激不尽,欣然落居在了高村里高村,辉县成了王紫绶的第二故里。
王紫绶像
王紫绶,宇金章,号蓼航,本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举人,在效员外的慷概资助下,经过数年发奋攻读,于顺治三年(1646)高榜得中丙戌科进士,官翰林中允,将母归里。十二年(1655)转任江西副使,值吴逆之变,赣南属邑尽陷,土寇蜂起,饷道不通,内变将作、镇抚相继殁。公于万难之中,保全镇定,赈救安民,馈饷亦达。有功不伐,让善不居,人称王青天,详载赣南去思碑。康熙十五年(1676)升浙江参政,十六年(1677)他见官场腐败,遂借病辞官回家,杜门兴建社学,报答乡亲恩人,远近之士,翕然从游。并在百泉南岸购买别墅,名曰“白露园”,在百泉建立学馆,聚徒讲学,贡献巨大。
白露园
康熙年天下太平,戌候望高楼废之,被王紫绶购得,因与名门望族孟庄城郭迓熙、郭遇熙兄弟是孙子辈亲家,孟庄城郭家在望高楼旁修建了一院楼房,作为给孙女儿的陪嫁。堂屋主楼有三层,有三丈六尺高,比望高楼还要高,墙体有一米厚,窗台上还能放下纺花车,人坐到上面纺花,真是别有情趣。东、西屋是两座两层陪房楼,王紫绶又在前面修建了两院房宅,形成了一进三院的王家大院,那个气派呀在高村里可是数着了。从此,望高楼和一进三院的王家大院就被统称为王家楼了。王紫绶在王家楼里写出了传世之作《知咫堂集》、《倚庐诗选》、《柿庵诗选》、《舆近园诗选》和《嵩游吟》。
高村村口
此后在高村北不远又建成了村落,遂名为后高村,南面的高村就改叫为前高村,清道光《辉县志》载:“高村地方:前高村至县十五里,后高村至县十五里。”建国后,前后高村渐渐地接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村庄,复名为高村。延津人赵衍畴,字叔伦,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任山东青城县知县,寓高村里。
高村地杰人灵,清朝咸丰时出了个起义领袖叫戴莹,字工亮,又字如梅,号老八,因秉性刚直被选为参议。咸丰三年(1853)会众公举戴莹和范屯杨景福为民请命,知县、知府俱不答应,激怒会首会众,立邀新、获二县联庄会首领共商对策。咸丰四年(1854)十月二十日,新、辉、获三县会众五六千人,手持长茅、大刀、火炮,齐集赵固集,捣毁征税局。二十六日,知府蒋斯崇同卫辉营参将松志前来辉县查办抗粮之事。杨、戴率数千会众围城数日,迫使知府停止附征。戴莹起义为民流芳百世,他的抗暴故事代代在豫北地区流传。
高村的一家机械制造公司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