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在延津县广为传诵的名篇《窝窝辞》
「本
本公众号展现北国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北国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文学艺术到当今风土人情、军事政治,农夫君为您一一讲述」
传唱至今的《枉凝眉》
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却被赋予了全新的传承
让它再次大方光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0255uwqq4&width=500&height=375&auto=0▲余少群 陈力倾情演绎《枉凝眉》起笔、思考、开篇、征铎、春之迹、古黄河之涛声、深巷阅卷声、吴楚燕晋四地的方言……在茶馆的随便哪个地方静静站一站,都会有亦真亦幻之感。过去的时光和现在的时光交融在一起,历史深远的回声悠悠传来。
无数的人物传记在回声中浮现,无数人间烟火、功过是非和恩怨情仇唯在本文依稀毕现。
这里,由作协主席杨公晓玺君如椽大笔奔涌而来,农夫君竭诚璧合之。
刘铎与《窝窝辞》
杨晓玺
窝窝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延津人民饮食中的“当家主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细粮奇缺,粗茶淡饭勉强度日,过的是“三红”生活(红窝窝、红辣椒、红高粱),特别是红薯面窝窝头,更是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就是这一般人熟视无睹之物,在延津县清代,却出了个名叫刘铎的进士,用他那生花妙笔,将窝窝头描绘成一种让人口舌生津的美味佳肴。
才子刘铎的一曲《窝窝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在全县士林学子中广为传诵。
吁嗟乎,窝窝兮,天地之所生,人力之所造,列五谷之班次,育一气之精奥。高粱为其质干,黄豆为其筋条。盘旋于乾坤之后,组合于坎离之交。里二外八兮,纤手成就;表实中虚兮,柔指运调。观其形似将军之帽,窥其色如状元之袍。类馒头而无底,似烧饼而太高。与米汤而共饮,蘸秦椒以逍遥。田舍翁之常食,穷秀才之佳肴。富贵以尔粗糙,吾辈与尔素交。子路有尔,不致愠见;颜之有尔,足共箪瓢。寒冬腊月,胜似羊羔美酒,价廉工省,不用茴香大料。啖其中之味,与众生偕老。
刘铎,延津县城关东街人,清道光年间进士。早年家境清寒而勤于苦读,中进士后,因好学成癖,无意仕途,仍闭门读书,自甘清贫。所作《窝窝辞》一文,对千百年来权为延津民众主要填腹之物的窝窝头大加褒扬。文辞朴实无华,含蓄幽默,对仗工整流畅,平仄自然。原本平淡无奇之物,经刘铎生花妙笔一运,竟变成了一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来,实在让人称奇。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而今,久违了的窝窝头再次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在延津县不少家庭及饭店酒楼,窝窝头已成为食客们就餐时的一项主食,并且花色繁多,品种俱全,有花窝窝,有黑窝窝,有杂面窝窝,有黄面窝窝,有油窝窝。只是其价值和意义早已大相径庭,现在的窝窝头不再是饭食的“主角”,而成了人们调剂膳食结构、改善口味的一种“搭配”而已。
作者简介:杨晓玺,延津县作协主席,有无数优秀作品扬名于海内外。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总编辑:楚国农夫
微信号:nrawbz1215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延津马庄乡无梁庙的民间传说!
【组图】华 国锋4个子女今何在
【图】追根刘震云老家的人和事
女子死前最后一秒,监控还原令人不寒而栗!
新出的“寿命公式”,快算算你能活多久!
10岁登基称帝,仅用13年打造出中国最强盛帝国,你猜不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