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柴火烧得噼啪作响 | NTRPG(上)

Dagou 大狗之家 2022-05-11

(首发机核网)



1


“当时编辑部内部有一个讨论,要做什么,最后确定了这个方向。”李鹏说。


那是1998年的夏天,李鹏是《大众软件》的编辑。编辑部开了个会,讨论今年的增刊怎么做。杂志社每年都会出几本书,编辑团队和发行渠道是现成的,做书能多挣点钱,也可以扩大影响力。七月份,他们刚发了两本书,《电脑美术作品制作与欣赏》和《TOP 100电脑游戏精选》,接下去的任务是每年的增刊。去年的增刊,第一次尝试全彩。一百六十页全彩,附赠两张光盘,反响不错。


其它杂志也在做增刊,最受欢迎的是《电子游戏软件》的增刊,尤其是1996年的《格斗天书》。1998年的增刊,《电子游戏软件》已经抢先上市。料很足,《最终幻想》系列回顾、动作射击游戏十年回首、彩京历代角色设定。封面是铜版纸,内页有黑白有彩色,定价24.5元。封面右下角还印着一行小字:“10万元大抽奖!”


得做点不一样的。李鹏他们商量后决定,围绕“游戏背景文化”做文章,就像后来他们在前言里写的:“从游戏文化角度来阐述游戏的内涵和背景,它没有具体地谈某一个游戏,但是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又和游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知道是谁提出了“奇幻”这个主题,也可能压根没人提。编辑部内部,有人玩《创世纪》,有人玩《魔法门》,有人玩万智牌,有人读《龙枪》,但对“奇幻”这个词,大家都没什么概念。


反对的声音也有,认为这些内容既不实用,又小众,读者不一定爱看。但少数服从多数,最后还是拍板做这个。以《大众软件》二十多万的销量,增刊只要别做得太差,发行不成问题,何况还有广告撑腰。


定下这个大方向后,分头约稿。制作周期只有一个多月,联系能联系到的作者,翻看以前攒下的稿件。没有刻意编排内容,尽可能往里填,能填多少是多少。所以,最后的成书有点“四不像”的感觉,有奇幻有武侠有三国有日本战国。


奇幻是重头戏,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奇幻有关。尤其是前几篇文章,介绍“龙与地下城”的起源与规则,“龙枪”“被遗忘的国度”“异域”等设定,以及《魔戒》《时空裂隙之战》《时光之轮》这些欧美奇幻小说。


这几篇文章的作者署名“路西法”,即朱学恒。那时的朱学恒还没什么名气,二十三岁,刚从台湾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满腔热血,想在华语圈推广奇幻文学。1998年年初,他翻译的《龙枪编年史》由第三波在台湾发行。第三波当时刚刚进驻大陆,成立北京分公司,《大众软件》背后的晶合时代,是第三波在大陆的经销商之一,双方关系不错。《大众软件》曾经联系第三波,希望将朱学恒翻译的《龙枪编年史》引进国内,但没能谈拢。1998年上半年,《大众软件》的“游戏剧场”栏目,刊登了《龙枪编年史》的相关内容。


为了做增刊,李鹏写邮件给朱学恒,向他约稿。朱学恒在互联网上有一个自己的奇幻小站——“路西法地狱”,介绍奇幻文学、万智牌、桌面角色扮演游戏,其中有不少好文。朱学恒选出部分内容,修改扩充,整合成五篇稿件,发给李鹏。李鹏把它们安排在增刊的最前面。


紧随其后,是两篇关于日本架空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和《罗德斯岛战记》的文章,作为与欧美奇幻小说的比较。前者由李鹏整理编写,后者由另一位台湾作者哈泥蛙撰写。哈泥蛙本名张钧尧,高中时迷恋《罗德斯岛战记》,为了它而自学日语。后来,《罗德斯岛战记》在大陆正式出版,译者就是这位哈泥蛙。


接下来的两篇小说,也与奇幻有关。近三十页的《魔法师日志》,转载自第三波旗下的游戏杂志《新游戏时代》,作者陈焕昭。另一篇《兰兰的冒险日志》,原载于台湾的MUD游戏论坛,因篇幅太长,拆成两半,前半部分发在增刊上,后半部分放入了某期《大众软件》的配套光盘里。


“就是这么随意。其实没有太多独家的内容,这些文章也不是专门给增刊写的,很多都是现成的,我们只是把它们攒在了一起。只是觉得,这一块没人做,那咱们就做做看吧。平时攒了些资源,正好要做增刊,有这么一个契机,就做了。所以,真不敢居功,真没想过要把它做成什么里程碑式的东西。没必要把它抬到多高的位置。”李鹏说。


1998年10月,《大众软件》增刊上市,定价22元。封面是一台拟人化的显示器,戴着灰色礼帽,两个巨大的白色眼球悬浮空中,中间的红色空心圆柱是鼻子。今天看来,封面设计得粗糙简陋,有点不知所云,但在3D图形初兴起的那个年代,这些简单的几何体代表着最新的潮流。


正文原定192页,后扩容为256页。翻开书,满满当当几乎全是文字。除广告版面是彩页,其余均为黑白印刷。与《电子游戏软件》的增刊相比,不像游戏类图书,倒像是一本小说集。


那个时候,电影《指环王》还停留在彼得·杰克逊的故事板上,《博德之门》也尚未问世。这本增刊像一粒火种,通过《大众软件》的发行渠道撒向全国各地,成为很多人的奇幻启蒙。



2


其后一两年,国内零星出现了一些奇幻爱好者的个人网站,其中有一个“紫晶的奇幻天地”。站长紫晶说,他当初犹豫过,究竟是做一个关于网络安全的编程网站,还是做一个和他的专业毫无关系的奇幻网站。看了《大众软件》的这本增刊,才决定走上奇幻这条路。


“紫晶的奇幻天地”建于2000年年初,不过它并非国内第一个奇幻站点。1999年夏天,有个年轻人做了一个“龙与地下城”的网站。他的名字叫“Gecko”,可能取自《辐射》,但我没问过他。


Gecko的个人网站建于1999年7月,他原打算做一个爵士乐的站,不知为何临时改了主意,做起了“龙与地下城”的内容,取名“龙与地下城中文站”,域名是“dndfans”。


我那时也有一个自己的小站,时不时更新一些欧美游戏的新闻。认识Gecko后,我俩互加了友情链接。我没见过他,只是在网上聊过。他当时应该是在新西兰留学,专业好像是哲学。他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好,经常从国外不知什么地方搬来“龙与地下城”的各种设定和模组,包括刚出不久的第三版规则。很多东西,我们这些站在门外朝里张望的人第一次听说,他却是信手拈来。


他翻译了不少资料,放在自己的网站上,你能从中感觉到同他的年龄不太相符的那种严谨。“被遗忘的国度”有一处地方叫做“Myth Drannor”,他起初译为“迷之德兰纳”,按理说也没什么问题。翻看设定时,他发现这个名字是当地居民自己起的,译成“迷之什么”有点夸张,于是发了条更正声明,遵从台湾奇幻译者“灰鹰爵士”(谭光磊,当时是台大电机Maxwell BBS站奇幻版版主)的译法,改为“米斯扎诺尔”。再比如,“Calishite”这个词,他起初音译为“卡拉塞特”,后来才知道这个词指的是“Calimshan的”或“Calimshan人”,不应该音译,于是又郑重其事地在网上发了条声明。为了考证“Icewind Dale”是否应该翻译成“冰风谷”,他特意查了地图,看它到底在什么位置,周围的地形地貌是怎样的。


那个年代,网上的资料不多,考证点东西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


翻译这些,不是为了稿费,也不是为了名气,纯粹是出于好奇,想把那些神秘的大陆一块块拼起来。“龙与地下城中文站”的资料渐渐充实,留言板上也聚集了十来个同好,津津有味地探讨一些今天看来有点幼稚的话题。比如,大家曾经热烈地讨论,能否把“龙与地下城”的规则应用在中国的历史和神话体系中,创造一套中国人自己的“龙与地下城”。那时,“九州”的构想可能尚未出现在江南或今何在的脑海里。


“龙与地下城中文站”成立后的第二年,紫晶的“紫晶的奇幻天地”、Vamphyri的“龙骑士城堡”先后建站。又过了一年,2001年的夏天,因为学业繁忙,没时间更新,Gecko将网站转交给朋友打理,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在他的最后一次更新中,Gecko写道:“也许就像萨特所说的,我的占有物的整体反映着我的存在的整体吧。我在部分上通过这个网站而存在,这个网站是我存在的一部分,然而在我与它这种‘占有-被占有’的统一体中,作为自在的存在的它,正如同我这个‘自在-自为’集合体中的其它自在一样,在给了我一部分‘坚实’的存在的同时,也限制了我的自为。所以我选择了它的死亡,也就是我自己一部分的死亡,来换取我的自由。”


Gecko退出后,Even Paladin、瓦罗和帕林等人先后接手“龙与地下城中文站”,持续更新至2007年左右。之后,网站的所有数据被瓦罗制作成压缩包,至今保存在他的硬盘上。


Gecko很少聊起他的个人生活,只有一次,谈到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我实在不知道我到底继承了多少祖国文化,听音乐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或是梅西昂的《我主基督之变形》,甚至鲍勃·迪伦的那张《Blood On the Tracks》都听过不知道多少遍,但中国的十大名曲,我听过的估计五首都不到。小说,我一个月内把萨特的《自由之路》看了三遍,结果《红楼梦》我看过的只有课本上选的那两章。更可怕的是,班上的很多同学情况和我都差不多,甚至更糟。哎,要是把政治课上讲那些死板教条的五段论,或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间,拿出来讲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该多好。”



3


2000年的暑假,《博德之门2》即将发售前,Gecko在网站上连续更新了几篇“被遗忘的国度”的介绍,包括安姆的历史、种族、风俗及政治结构,以及影贼组织的来龙去脉。《博德之门2》的舞台设在安姆,影贼组织在剧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奇幻在国内的兴起,小说《龙枪》、游戏《博德之门》,以及后来的电影《指环王》,功不可没。它们以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奇幻的概念传播出去。


很多游戏玩家是从《博德之门》开始,对“龙与地下城”产生兴趣,比如老肖。老肖那时在北师大读书,1998年年底,师兄拿来一叠光盘。光盘封面是一个骷髅头,眼窝深陷,泛着红光。师兄的电脑硬盘小,装不下,只好把四张光盘做成虚拟镜像,放在老肖的电脑上,然后用同轴电缆将两台电脑连在一起。


这款游戏就是《博德之门》一代。老肖也不懂什么是“被遗忘的国度”,什么是“龙与地下城”,在旁边看师兄玩,一个小人在地图上走来走去,觉得有趣,跟着瞎玩。玩了一两个月,没打穿。这时候,《英雄无敌3》发售,老肖的精力转移到了这款游戏上。搜索攻略时,发现一个叫做“英雄世界”的个人网站。站长“jwhf”是对战爱好者,站上的玩家分成四大阵营,正义、邪恶、中立、游牧,相互厮杀。一场战斗有时候要打上好几个小时。打来打去,老肖和他们熟络起来,偶尔也会线下聚会。


“英雄世界”做了一年多,jwhf收到亚联的邀请。亚联是当时国内的一家游戏门户网站,很多热门游戏在那里设有专区,《帝国时代》《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三角洲部队》……这些专区,大多是直接收编民间已有一定名气的个人网站,既充实了自己的内容,吸纳了对方的人气,又消灭了潜在的竞争对手。邀请jwhf加盟,也是出于同样考虑。亚联开出的条件是,“英雄世界”必须合并进来,成为亚联的一个子站。jwhf拒绝合并,保留“英雄世界”,自己跳槽去了亚联,开辟《英雄无敌》专区,两边同步更新。


2000年年底,《博德之门2》发售后不久,jwhf又在亚联上建了《博德之门》专区,其中有不少“龙与地下城”的文章。当时,除了Gecko、紫晶、龙堡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站,国内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可以讨论“龙与地下城”的地方。


商业网站的流量和影响力是个人网站无法匹敌的,亚联的《博德之门》专区很快吸引来一批爱好者,《冰风谷》专区也在同一年开设。《博德之门》《冰风谷》《辐射》,亚联的这三个版块合而为一,被统称为“奇幻版块”。国内最早的一批欧美角色扮演游戏爱好者,在这里聚集。


那时,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在国内是小众,长期占据游戏畅销排行榜的是《仙剑奇侠传》《最终幻想》之类的日式角色扮演游戏。这些游戏在亚联奇幻论坛的这群玩家看来,幼稚肤浅,既无内涵,也无自由度可言。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翻译资料、搬运新闻、写攻略、写同人小说,不管白天黑夜,总有一群人泡在论坛上。话题五花八门,不限于《博德之门》,也不限于“龙与地下城”。有人研究中世纪的刀斧剑盾盔,有人研究怪物和魔法,还有人研究龙的解剖学。都是年轻人,精力无处发泄,讨论、争辩、骂战,还组织过多次“远征”,拳打《仙剑奇侠传》论坛,脚踢《最终幻想》版块,甚至与同为奇幻站点的龙骑士城堡交过手。


龙骑士城堡关注的是奇幻文学,那里聚集了不少《龙枪》迷。《龙枪》在亚联论坛被讥讽为“劣质地摊小说”,认为它虽以“龙与地下城”为背景,但设定很不严谨。比如,守序邪恶阵营的位面被错误地安放在了无底深渊。“剧情派”与“规则派”打了一场口水仗。前者认为,小说不是规则书,干嘛非得死板地遵循那些条条框框;后者认为,规则至上,就算小说也不能脱离设定胡编乱造。


亚联奇幻论坛上,“规则派”居多,也有少数异见分子。比如一位名叫“寂路”的玩家,取名自《冰风谷》里的一把斧子,擅写同人小说,经常以蛮子自居,挖苦论坛上的那些“原教旨主义者”。2001年,《博德之门2》资料片“巴尔王座”发售后,寂路发贴嘲讽:你们不是一直看不起《暗黑破坏神》嘛,嘲笑蛮子的旋风斩不合理,现在《博德之门》也一轮砍十次了,你们怎么就觉得合理了。


这一年,互联网寒潮来袭。亚联转型网络游戏,代理《千年》《红月》等韩国网游。单机游戏的专区和论坛,渐渐荒废。《英雄无敌》专区关闭,半年后,《博德之门》专区也陷入停滞。临走前,jwhf把专区托付给老肖,请他帮忙维护。老肖那时大学刚毕业,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工作比较清闲,就接了下来。



4


1989年,瓦罗上大学那会儿,学校的实验室配的是8086、80286,单色显示器。晚上,他和同学偷偷溜进实验室,关上门,熄了灯,躲在柜子后面。看门的老大爷趴在窗户上往里看,见屋里没人,就转身下楼,把大门锁上。听听外面没动静了,瓦罗他们从藏身的地方出来,打开计算机,掏出事先拷了游戏的软盘,玩一宿游戏。第二天早晨,等楼下的大门开了,再悄悄溜出去。


瓦罗比亚联奇幻论坛上的其他人年长很多,大家都叫他“大叔”。“瓦罗”这个名字,出自“被遗忘的国度”,一个名叫瓦罗(Volo)的吟游诗人,游历过很多地方,从深水城到北地,写了不少游记。无拘无束,潇洒自在,这是瓦罗大叔向往的生活。


瓦罗属于“剧情派”,玩游戏看重的是剧情,系统或玩法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只要故事精彩,他都会找来玩玩,无论欧美游戏、日式游戏,还是国产游戏。“龙与地下城”最吸引他的地方,不是规则,而是错综复杂的世界观。每个阵营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理念,这些理念并非空中楼阁,你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投影。


在亚联论坛泡了一段时间,设定看多了,难免心痒。“龙与地下城”这么庞大的世界,《博德之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自己找个剧本,组个小队,过一把扮演的瘾。


论坛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可能面对面跑团。Gecko找到一个在线跑团的软件,OpenRPG,写了篇使用指南,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有人拿过来试了试,觉得不太好用。FF说,不如直接在聊天室里跑吧。那时的FF还是十来岁的学生,没人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上网。论坛大大小小的事,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有一个《暗黑破坏神》的玩家听说他们要在网上跑团,推荐他们试试一款叫做IRC的聊天软件。于是,瓦罗、FF、疯猫各自安装了IRC,建好聊天室。FF找了个剧本,自告奋勇当城主。没有专门的骰子插件,在电脑上用一个掷骰子的小程序生成随机数,自己报到聊天室去。用的是“龙与地下城”第二版规则,大家零零碎碎翻译过一些,一知半解。跑团过程中,漏洞百出,但每个人玩得都很嗨。


那是2001年的夏天,这个团后来被戏称为“开天第一团”。自那以后,亚联论坛渐渐聚起一批固定的跑团爱好者。报名,约时间,开新团。有时候,几个团同时跑。这个频道跑团,那个频道围观,还有一拨人在论坛上等着刷战报。网上跑团,场景的呈现和人物的互动全靠文字描述。打字速度慢,一晚上两三个小时,推进不了多少剧情。一个不算长的剧本,也得跑四五个晚上。


瓦罗年纪大,脾气好,又是剧情控,经常当地下城主,主持游戏。一个好的地下城主,得会讲故事,把故事讲得让所有人信服。还得会调动玩家的情绪,给他们安排合适的任务,让每个人有事可做。剧本是现成的,先去哪儿再去哪儿,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整体框架已经搭好,但中间的细节,需要地下城主补充。这里摆一个角色,那里放一条线索,一点点引导玩家。


瓦罗带团跑过一个短剧本,给女巫送信。女巫家设计了很多魔法机关,玩家一进门,就被这些机关弄得晕头转向。桌上摆着一本魔法书,有人拿起来,没想到魔法书活了,一场恶战。好不容易进入下一个房间,所有人都绷紧神经,不敢触碰任何东西。桌上点了根蜡烛,有人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毕恭毕敬地对着蜡烛问:请问,您是活的吗。其实,那真的只是一根蜡烛。


玩家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这是地下城主最大的成就。每次带团,就像和所有玩家共同创作一部奇幻小说。跑团结束后,城主或玩家需要写一份战报,把这段冒险记录下来,贴在论坛上。笔头好的人,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万字。文风各不相同。有人写的是流水账,谁去了哪儿,谁说了什么话。有人写出来像一部惊险曲折的小说,有铺垫有转折有高潮。还有人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翻译腔扑面而来。


不同的地下城主,也有不同的带团风格。瓦罗带的团被称为“春游团”,大家都说,啊,跟着瓦罗大叔跑团,不会死的。瓦罗觉得,开心最重要,所以对规则执行得不是很严。玩家犯了错,他会手下留情。放怪的时候,他会故意降低一点难度。怪物攻击,掷出一个20点的骰子,玩家必死无疑,他会稍稍放水。冒险结束后,还会给表现突出的玩家发些额外的奖励。


疯猫的带团风格截然不同,她属于“规则派”。无论管理论坛还是跑团带团,一切依规矩办事,不折不扣。创建角色,有人喜欢耍酷,疯猫则是一板一眼,想当战士就选半兽人,选个精灵以为自己是崔斯特拿着双刀耍帅,一个照面就会被砍翻。怎样实现最强的战力,如何选择最优的策略,这是规则派最关心的。就像疯猫的那句论坛签名:“唯我得胜,方为正义。”


跑团途中,玩家如果擅自改变既定路线,瓦罗会临时编一段剧情,让“春游”继续下去。疯猫则态度坚决,可以选另一条路,但丑话说在前头,走不了多远,你们就会团灭。她带的团,经常是跑着跑着,没等剧情完全展开,玩家就悉数阵亡。即便如此,也绝不手下留情。她觉得,冒险本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死亡再正常不过,不能因为照顾玩家的心情,就破坏了游戏规则。


真实扮演,这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玩家在游戏里的所言所行,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扮演的是谈吐粗俗、行为鲁莽的矮人,就不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胆小怕事。当然,也允许玩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一次,在印记城的地下迷宫探险,FF突然要求地下城主掷骰检定,判断自己能否跳起来横着飞出去,以一记飞腿将前方的敌人踹倒。FF是搏击爱好者,平时就喜欢耍拳踢脚。


玩家的行为不可预测,很多时候,剧情既不会按照地下城主的设计,也不会顺着玩家的意图展开。有玩家想扮演内奸,悄悄地告诉瓦罗,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瓦罗觉得,他的解释合情合理,符合这个角色的设定,就允许了。长途跋涉数小时后,队伍遭遇最终BOSS,陷入苦战。关键时刻,这名玩家突然跳反,从背后偷袭队友,却被队友一刀反杀。


各种意外事件是跑团的乐趣之一,但玩家的某些行为,很难判断合理与否。有一次,队伍经过一个叫做“加盆”的村庄,谐音自“Japan”。扮演野蛮人战士的玩家突然离队,屠杀了这个村庄的所有村民,最后放了一把火,将整个村落烧成灰烬。


屠村事件在论坛上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么做违背了角色扮演的精神,你扮演的角色没有任何动机干出这种事。也有人认为,只要规则不禁止,就应当允许。规则框架下的自由,这才是角色扮演的魅力所在。



5


疯猫、织羽、蚕宝宝,女性玩家在亚联奇幻论坛上比较少见。疯猫喜欢跑团,织羽爱好奇幻文学,蚕宝宝是电脑游戏迷。


蚕宝宝初到亚联,不是因为《博德之门》,而是因为《星际争霸》。亚联的《星际争霸》专区很有名,经常发布高水平的战报和录像。蚕宝宝参加过亚联的战队,在论坛上认识了几位武汉本地的玩家,线下聚会,联机对战。这些玩家至今保持着联系,他们已经四十多岁,前不久还约在一起打《怪物猎人》。


蚕宝宝玩得很杂,即时策略、冒险解谜、角色扮演,都爱玩。2000年,《博德之门》中文版发售后,她买了一套,跑去亚联的《博德之门》论坛发帖,认识了隔壁论坛的这群邻居。论坛上有一位叫做“A.Mage”的上海玩家,带着她联机《博德之门》,事后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档,向她指出,刚才她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法术用错了,为什么,走位有哪些欠妥之处,应该怎么做,像一篇学术研究报告。再次联机,她依旧笨手笨脚,A.Mage颇有骑士风度,啊,没关系的,你站在那儿别动,我来打。


A.Mage读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跑团时,人们经常会看见他扮演的游侠与瓦罗扮演的提夫林吟游诗人,坐在小酒馆里,把酒言欢。蚕宝宝很喜欢这种感觉。奔波了一整天,推门走进小酒馆。屋里有个壁炉,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火焰摇曳明亮。有人在演奏悠扬的小曲,有人在大声喧哗吵闹。来自四面八方的冒险家们,坐在桌前,频频举杯,讲述他们在旅途中遇见的或惊险或浪漫的故事。就像这个论坛给她的感觉。


老肖接手《博德之门》专区后不久,亚联论坛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经常登录不上。大家一合计,还是另找地方吧。


先是转移到了一个叫做“BFClan”的论坛。BFClan最早是一支《暗黑破坏神》战队的主页,战队名叫“骸骨之力量”(Bone's Force Clan),由此得名。2002年,这里被改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游戏论坛。既有《魔力宝贝》《魔兽世界》等网游版块,也有奇幻相关的版块。奇幻讨论版“冰川竖琴”,版主是瓦罗、Bal。奇幻游戏版,由老肖打理,大家翻译的“龙与地下城”第三版规则书的资料,寄存在那里。还有一个跑团专用版“打嗝龙酒吧”,版主是zelto、寂路、帕林。


暂住了几个月,大家觉得,还是得有一个自己的专属领地。一天,FF在网上找Jay闲扯,聊着聊着,冒出一个念头:咱们这些人,有懂程序的,有会美术的,干嘛不自己搭个窝呢。那时候的个人论坛,用的大多是商业网站提供的空间和模板,自己搭论坛的很少。Jay当时在上海读大学,计算机专业,对互联网兴趣浓厚,正好也想自己建个论坛试试,一拍即合,好啊,那就弄一个玩玩呗,租个小点的空间,也花不了多少钱。于是,他自掏腰包,在网上找了一家服务器提供商,跑去邮局给对方汇款,把论坛建了起来。论坛的土黄底色,是他从国外某奇幻论坛借鉴过来的。域名买的是“ntrpg”。


“NTRPG”这个名字,是FF的主意。一是指“Net TRPG”,网络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二是指“New Type RPG”,新形态的角色扮演游戏,同那些一味打怪升级走迷宫的游戏划清界限。


论坛搭好后,FF到处吆喝,招揽人气。第一批进驻的,大多是亚联奇幻论坛的老人。大家把以前翻译和创作的东西,从四面八方拖过来,放在新论坛上。只有论坛没有网站,还是不太方便,资料散落各处,时间久了,不易查找。于是,老肖又建了个网站,域名是“dndrpg”。


网站与论坛不久便合并在一起。网站前期主要由老肖一个人更新,从国外搬运《无冬之夜》《冰风谷2》等欧美角色扮演游戏的最新消息。论坛的管理,由各版块的版主负责,Jay和老肖只是挂个名,很少参与,只有在讨论重要事务时,才会加入。


论坛最初只有五个版块:剑与魔法,讨论“龙与地下城”游戏;枪与猫爪,讨论《辐射》系列;真实的冒险,讨论类现实世界的游戏;资料与背景,大家翻译的东西放在那里。还有一个版务与闲聊版块。


“剑与魔法”的版主warii,和瓦罗一样,也是大叔,在电信上班,自己架了FTP服务器,供大家上传和下载动漫游戏资源。“枪与猫爪”的版主Cas,以前是亚联《辐射》版块的版主,曾经组织大家汉化《辐射》一代,后来离开NTRPG,建了一个叫做“黑木崖”的《辐射》专题站。


“资料与背景”的版主是Bal,他和老肖差不多大,当时还在读大学,翻译过不少东西。因为迷恋《龙枪》中的泰斯,渴望成为那个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坎德人,他跑团扮演的第一个角色,也是唯一一个角色,就是半身人盗贼。选择的阵营也始终如一,混乱中立,依循内心冲动行事,讨厌限制。


跑团版块的版主疯猫,在浙江某设计院工作,论坛上的她以作风强硬闻名。后来的版主Zipy是一个喜爱“新世纪”音乐的高中生,守序善良,相信书本上的一切,同论坛上的那些“老油条”相比,纯洁得像个正太。有那么几个月,他突然消失,直到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才重现论坛。


另一个版主airjan,中俄混血,自称“红发美少年”。他的爷爷据说是波兰人,力大无比,一刀可以砍下马头,父亲是俄罗斯空军飞行员。后来,airjan自己架了《网络创世纪》私服,邀请大家来玩。别人盖房、造武器、护送母猪去另一座城市,他却热衷于扮演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俨然一个混乱邪恶的家伙。


FF的全名是“Fighterforever”,论坛管理员,有着重庆人特有的火爆豪爽的脾气,喜欢结交朋友。NTRPG早期的人气能够凝聚起来,他功不可没。高中辍学后,FF和朋友做了点小生意,之后去北京读书,练了一两年泰拳。一次,他专程跑到老挝,在当地赌场约了场比赛。赛前,上论坛发预告。大家都等着看热闹。结果比赛那天,事先联系好的对手有事来不了,换了个职业拳手,FF一上场就挨了两记扫腿。教练见势不妙,赶紧扔毛巾投降。那场比赛,他录了视频,放在论坛的服务器上。镜头里的他笑嘻嘻的,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


这也是那时的NTRPG给人的印象。一群个性鲜明、阵营各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支冒险小队。有人为他们设计队徽,改自《异域镇魂曲》主角无名氏胳膊上的那块名为“痛苦印记”的纹身。大家嚷嚷着再做件版衫,聚会时穿在身上,有气势。于是,Bal和老肖牵头,制作了《辐射》和《异域镇魂曲》两个主题的T恤。后者的胸口印着“NTRPG”的标志,袖子上印着“痛苦印记”,背后印的是id Software公司的那句口号:“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totally opposed to violence. They're all dead.”(很多人完全反对暴力,他们都死了。)


NTRPG成立后不久,2002年夏天,在北京组织了一场线下聚会。十来个人,约在朝阳公园门口碰头。


老肖和瓦罗以前就认识,但多数人彼此素未谋面。那个年代,有数码相机的人不多,也没有智能手机,晒照片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线上线下的形象,多少有些反差。比如Necroman,他那时正读大学,出版过基于“龙与地下城”规则的奇幻小说《枪·血玫瑰》,翻译过《辐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系统,论坛上的他给人的印象很老成。见面后,大家才知道,他只是十来岁的少年。大学毕业时,Necroman也不过十八岁,去了上海育碧,被众人调侃,堂堂法国公司,居然使用童工。


人到得差不多了,大家坐在朝阳公园的地上等罗四维。罗四维是《大众游戏》杂志的编辑,聚会那天,正好要做版,所以迟到了。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