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日报》近日发文评论莫言作品,莫言人生就是一部“杰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涛哥说:最近司马南批莫言引发强烈关注,近日非常权威的《光明日报》发文评论莫言作品,“说明了莫言之于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和新时期以来城市伦理书写的重要意义”,其含义、信号不言而喻。本号曾发过两篇文章《莫言为什么能获诺贝尔奖文学奖?像司马南所言?》《批判莫言?你们也配?我呸!》介绍莫言作品,今天再发一篇文章介绍莫言人生。这也是本号计划新写的系列文章“当今文化名人传”的第一篇,请大家多多关注支持!下期将发文介绍余秀华的人生。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诺奖前后莫言的人生其实都非常曲折,莫言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人生到底是怎样得呢?



“感觉自己跟一头猪、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

1955年2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区大栏乡平安庄的一个普通庄户人家,莫言出生了。



当时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个难以维持生计的穷乡僻壤,将来能出一个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家。

“感觉自己跟一头猪、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这句话是一次莫言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说的。


因为童年生活总是伴随着饥饿,大多时候想的都是怎么吃饱,所以莫言后来对童年的记忆也大都与食物有关。


煤块成了最好吃的东西


后来莫言上小学时,学校运来一车的煤炭,他跟同学说煤块很好吃,而且越吃越香。


下课后,几个同学果然跑到拉煤炭的车旁边,把煤拿到手里就开始啃,一啃果然很好吃。


当时学校有位老师也饿得不行,当时她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就在课桌下啃煤块儿。


后来她发现后就问同学们“煤块儿真的能吃吗?”这时一位小男生从衣兜里掏出一块煤让老师尝尝。


她半信半疑地尝了一口,起先只略微嚼了一下,而后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



因拔了生产队一个萝卜被打得半死


莫言因家庭困难小学失学之后,与队里的大人一起到泄洪闸工地干活。


一次莫言因为太过于饥饿,就到生产队的萝卜地偷偷拔了一个小萝卜,被人发现后被一起在工地干活的二哥领回家里。


二哥一路上不停用脚踢他,回到家母亲也从用柴棍抽他。


父亲回到家更是火冒三丈,不断用鞋底打用绳子抽,直到小莫言被抽得躺在地上一声不吭。


这个故事成了莫言后来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的灵感来源,这个小说塑造了一个饱受饥饿、受尽侮辱的小孩形象。


长时间被饥饿支配的恐惧成了莫言心中长时间无法去除的伤痕,18岁那年莫言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他竟然一顿饭吃了用三斤白面做的六个馒头。


莫言童年的这些经历,也使贫穷与饥饿成了他此后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


被命运推向文学创作之路


莫言童年是灰暗的,他长得不好看,出生家庭又贫困,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要饺子吃,还做过童工。


除此之外,小时候莫言好吃懒做,是家里最不讨喜的孩子,因此他也经常受到来自大人的打击和打骂。



后来在学校时又因为将老师形容为“奴隶主”而受到严厉处分,虽然后来处分被撤销了,但长期担心受处分的事情暴露,害怕被父母知道,莫言精神上受到了反复的折磨。


也许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否定,除了自己在写作上有的一点自信之外,莫言觉得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存在感,他的内心是孤独而脆弱的,这也坚定了莫言走向作家之路的决心。


莫言初显写作天赋


莫言7岁时到小学念书,念书期间莫言表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


小学三年级一次下课,当时教他的语文老师让他留下来以“抗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平时见老师就紧张的他这时反而能平心静气地写作文,并且表现得十分出色,一连串用了很多形容词,如写小伙子往地里推冰块的劳动场面形容为“双臂一撑车轮飞转”、“冰块翻滚”等。


老师看了十分高兴,第二天就拿着这篇文章到学校隔壁的农业中学给学生当面朗读,这让莫言在学校小有名气。



莫言在棉花厂找到了信心


莫言因家庭贫困11岁被迫辍学,从此开始将近十年的务农生涯,刚开始他是一个放牛童。


直到18岁那年他进棉花厂工作,成了棉花厂的一名合同工。


莫言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先是厂里的黑板报交给他办。


后来厂里办起了工人夜校,莫言竟然又当起了语文老师,但只是五年级毕业的他很多时候也只是前一天自学,第二天现学现卖。


尽管这样,大家还是喜欢听他的课,这段经历增强了莫言的信心。



在棉花厂遇见了支持他创作的伴侣


莫言与他后来的妻子当时都在棉花厂劳动,莫言对杜勤兰是一见钟情,而杜勤兰也慢慢被莫言的才华所吸引,心里都暗自对对方有好感。


但莫言出生农家,心中自卑,便一直没有表白。


直到莫言参军入伍的前一天,莫言将杜勤兰约了出来,但东拉西扯就是没说到重点上,杜勤兰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天很冷,要是你没什么事我就回去了。”


莫言一急,才鼓起勇气讲心里话说了出来。


从此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入伍回来后两人喜结连理。


杜勤兰虽然只读了二年级,但她十分支持莫言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这也让莫言后来安心创作无后顾之忧。




莫言入伍后大量阅读


21岁那年莫言应征入伍,参军时是他第二次伪造自己的学历。


之前在棉花厂是莫言第一次伪造学历,他将自己的学历伪造成初一学历,可后来被人揭发,这让莫言很是难堪,自己更是在家乡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参军时他原本想大着胆子将学历填成初中二年级,可是到了部队后发现很多自称“高中学历”的战友们连封家书都不会写,于是他便一鼓作气将自己的学历伪造成了“高一”。


莫言当时的领导也一度真的以为他是高中生,还给了他一次考大学的机会,但莫言辛苦准备了半年之后,又得知名额没有了。



后来他带着“假学历”在军队任图书管理员等文职,为了让自己水平与这个高中学历相匹配,他在这个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这个期间的积累让他在写作时更加怀有信心。


直到后来几番周折,莫言终于获得了大专学历,这下他才对自己的假学历的事放下心来。

从开始文学创作到获诺奖


23岁莫言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他创作了自己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投稿时他将自己的笔名定为“莫言”。


关于莫言的笔名,也是有说法的。


莫言本身的性格很活泼调皮,本是周围人中的一个小话痨,但父母希望他是一个沉默大方的孩子,母亲还一度说“难道你以后要靠耍嘴皮子吃饭吗?”


因为受人欺辱以及父母的严教等经历,逐渐变成了后来莫言寡言少语的性格,他为自己取这个笔名也是为了告诫自己少说话。



26岁时,莫言的《春夜雨霏霏》成功在《莲池》上发表,莫言知道后高兴不已,此后莫言的创作似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部接着一部。


《红高粱》让莫言张艺谋成名


31岁时,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这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动。


那年夏天,张艺谋正准备转行做导演,找到了莫言。


当年的张艺谋身穿一件破汗衫劳动布裤,赤脚穿一双用废轮胎胶布缝成的凉鞋。


这样的形象出现在莫言的眼前时,莫言仿佛看到了来自高密县的东北老乡,倍感亲切。



后来根据国家版权费用标准,《红高粱》的版权以800块钱卖给张艺谋。


1987年莫言担任电影《红高粱》的编剧,张艺谋为导演。两人带着对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一起书写《红高粱》的高光时刻。


张艺谋也没让莫言失望,《红高粱》后来扬名柏林,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莫言和张艺谋一起从此成名。


接连获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之后一部作品接一部作品,出版了《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力作,54岁时出版了长篇小说《蛙》。


《蛙》这部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的作品,莫言酝酿了十余年笔耕四载才创作完成,也因为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


之后莫言继续勤奋创作,2012年莫言终于站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聚光灯下。


当时的他显得格外平静,他说:“获奖后一个多月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巨大的影响和不可撼动的尊严。我一直在冷眼旁观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的机会,更是一个认清自我的机会。”



获诺奖之后的莫言



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统计说莫言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城市,参加了18次讲座、26次会议,却唯独未出新作品。


有一次莫言说出了他的心愿:“希望中国能尽快出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样,焦点都集中到他身上,我就可以躲到一边安静写作了。”



直到2020年,可谓八年磨一剑,莫言终于带着他的新作《晚熟的人》回来了。


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很好的评价和销量,这也是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的,毕竟莫言的作品在读者心中已经树立了很好的口碑。



获诺奖后的莫言还沉迷于书法,先后举办了多次个人书法展,其中一幅书法作品还拍卖到了97万的天价。






开通公众号与读者近距离交流


2021年8月2日,莫言开通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公众号。


同年11月8日,莫言在公众号平台发布了一篇名为《开公众号100天啦!》的文章+视频,引发近75万人关注。


莫言自己也说这是出乎他意料的,看着这么宏大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他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支持。


之后他就通过公众号平台经常与年轻人聊天,与读者交流写作经验。



莫言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莫言近年来其实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2021年9月莫言开讲“山村公益文学课”。


莫言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亲自为山村教师和学生上写作课,提升了大家对文学的认识,开拓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022年2月6日,莫言捐善款五百万,用于治疗先心病儿童。



2022年2月15日,在元宵来到之际,莫言到解放军第六医疗中心看望先心病儿童,给孩子们送去温暖与关怀。



获诺奖后的莫言当然也饱受很多质疑,从当初获诺奖时很多人的批评到如今司马南的批判。



但无论如何,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农家孩子到诺奖获得者再到投身公益事业,莫言的六十多年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杰作”,对我们“读者”很有启发。


我们也相信和期待善于讲故事的莫言,在创作出新的佳作的同时,也会继续将他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下去。


(呆瓜瓜 涛哥)


点击直接播放关注给你更多好看

相关内容:
余秀华被丈夫家暴,爱情很美好现实很残忍
劳东燕教授感慨缪晓辉医生“退出”
张学友被网暴,“键盘侠”为啥没有好下场?
八问:将超生婴儿统一抱走“社会调剂”?
张学友被网暴,郑智化遭改歌词
张学友也被骂?缪晓辉医生道“永别”?
今天依旧需要“新民”启蒙
乌克兰局势最新资讯
最新有价值资讯




      欢迎各位加入本文作者、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的涛哥读书会,可直接扫以下二维码入会。更多好文猛文请见本号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入圈,详情见《如何看到别处看不到的文章》。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长按以上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