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仙不是拥有什么,是放下什么仍能自在 | 麟角设计人物·王珂

小麟 麟角LINJOY 2022-07-14


👀 喜欢就进入主页 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吧! 

 文章末尾有福利~

麟 角 人 物

麟之角,振振公族 — 《诗经·周南》

作品为言,于行业中洞察深研并发声;

仁厚有德,正立价值观与公心力量;

置身中国语境,探索时代的生活哲学与美学境界。


她是一个温柔又智慧的人


一颗素心,对自然之美读得通透

似她的作品,不刻意

万般坦然,自在当下

化凡木为玉


含辞未吐

气若幽兰

风轻云淡


她是设计师王珂



王珂


王珂与连志明老师,是室内设计行业知名的神仙眷侣。麟角创刊时便报道过这对颇受赞誉的灵魂伴侣/夫妻拍档。


《设计师是带着烟火气的艺术家》by 麟角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这次,我们单独约见了王珂老师,在能听到竹叶摇曳的工作室里,看她兴趣使然“随意”创作的产品;


听她娓娓道来手工与技术、生活与艺术、设计与自然;


连志明&王珂老师工作室


做产品,对她来说,是兴趣,也是修行。是一份对生活艺术观的自然表达。


一件产品,我们往往能从其形态、材料、结构、工艺中,读出创作者的艺术与价值观;


那她的产品中所蕴含的,便是更纯粹的生活感悟,与对美的真正理解。


能读懂的,也许正是她对生活给出的另一种答案——


活得明白了,就不纠结。

懂得谦卑了,就不刻意。


不执己愿了,就不拧巴。

能够回望了,就不急迫。





艺术是个动词


每件原创产品,从构思到形成中间都有特别大的投入,不仅在于一次次打样开模测试的费用,更在于大量的时间成本,这些研发成本都是看不见的。那为什么乐此不疲?


“只是想把发自内心的、表达生活艺术性的想法,慢慢实现出来。”——她做产品的初心,就是种情怀。


为哲品设计的提香花器


这些作品,大多都源于生活点滴,源于茶余饭后无意间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正因全然捕捉于生活,流露内心,做出来后往往更容易与人产生共鸣。


与夏盟合作优化版的葫芦灯


灯笼,曾是宫廷和豪门的日常,早在汉代就和元宵节一同进入中国文化生活之中,如今少见踪迹,被桎梏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


希望保留手工温度的她,请来灯彩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一起合作了这款葫芦灯。


王珂重新勾勒了灯笼形态,用丝绸和金属丝,请李老师依着传统老手艺,原汁原味做成。这般带着时间感的手工和味道,当下难寻。


与李邦华老师手工制作的葫芦灯

葫芦灯制作过程中


灯笼的外形,来自有美好寓意的葫芦。由此触碰和唤起的是不少人旧有的小院儿生活回忆,是有温度的亲切感。


她安安静静地,用作品,去真正打动人心。道出的,是温暖,是自然,是回归。


“手工的东西,都不完美,每个都不一样,也都有缺陷,这正是打动她的地方。其实不用过度追求完美,也没有真正的完美。”


☞点击图片购买☜

王珂老师作品(佛洛格凳) ☞点击图片购买☜


“佛洛格凳”是王珂12年前的第一件产品,那时女儿刚出生,她想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孩子做一件礼物。想起自己小时候接触的第一件家具是小板凳,恰好当时一直给女儿念荷兰插图画家马克思·维尔修思的童话绘本《佛洛格的故事》,就用了青蛙的原型,综合了女儿爬来爬去时,小罗圈腿和圆滚滚屁股的形态,设计出了佛洛格凳。


直到现在,“佛洛格”还在陪着女儿长大,无论大人小孩子,都很喜欢。


它让人回归成一个大孩子的状态,给家里带来些幽默感,也把你拽回温馨和被庇护的生活状态里去。


不锈钢版本佛洛格凳

佛洛格凳让大朋友小朋友都 always be a child @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 2018


以对生活之爱生发出的艺术心,做出的产品,是有独到灵魂的。能触碰人柔软的地方,相较商业产品,它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份心境表达。


“艺术不是个名词,它是个动词,其实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艺术应当渗透在生活中。”


她在通过给器物赋予艺术性,让艺术出现在每个人的家中,让它并不遥远,给生活带去真正的价值,美化和滋养。





回归自然笔触与生活本真


她是女儿。


记忆里,母亲热爱画画和手工。从小孩鞋子到成人西服大衣,一家人的衣物都出自母亲之手,周边人也爱求助于她。即使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却一点也没让心里那颗种子变化。


父亲喜欢种花,家里面积局促时,也会切分出阳台,侍弄花花草草。“小时候在姥姥的院子里,下着小雨,藤架下面搬着小桌,一家人在院子里吃吃饭,上面吊着葫芦、丝瓜。不奢侈,很朴素的氛围,但觉得特别好。”王珂缓缓地说。


“美的东西,是需要浸泡出来的。”从小耳濡目染家人对美对细节的追求,慢慢形成了知识带不来的,对美的整体感知。


郊区宅院的小花园


她是母亲。


有了家之后,用大量植物把家妆点成“回家就是度假”的状态,带来活力和自然的联结。把家中日常,过成了诗和田野。



周末带着一家人,去山里的小木屋度假,带孩子去接触溪流、虫子、山林。“美的浸泡到了一定年龄,会自然释放出来,这种滋养会让孩子的内心富足而坦然,即使进到社会中要扮演不同角色,焦躁和缺失已有了释放口,内心有了一片小‘自留地’。” 


她会带着孩子去看美术馆博物馆,看不同时代由器物承载的生活,和对美的追求。作为设计师,她更明白美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亲的小花圃,也早早地种在了女儿心里。


郊区宅院的小花园


她是妻子。


和连志明老师一样,热爱自然,很多设计灵感也从自然中来。


两人都希望能通过设计,影响更多人找到对美对生活的理解,从被商业和物质标签牵绊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去回归到本质,回归到自然,回望内心。


“所谓’奢侈’,有时就是一个很小的举动。


家里的花开了,坐下来闻闻花香,为自己泡一杯茶,看叶子舒展的形态,它绝不是物质上堆砌出来的。”


为哲品设计的竹花器《江南雨·竹》


他们希望更多人能向内看,减少关注外的东西。


其实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也是一个自身的小天地,在自然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意识之外的关联。


她有时会看着自然的图片发呆,觉得这太奇妙了。“无论是色彩组合还是形态,那些种子、花朵、植物,人怎么可能去超越它。我们只能一辈子向自然去学习,这就够了。



王珂老师作品(人掌杯)

王珂老师作品(竹杯)

王珂老师作品(荷灯) ☞点击图片购买☜


陈列在王珂工作室的作品中,最高最显眼的,就是这盏《荷灯》。


作品如人,沉静,但有力量,似在酝酿着什么。


她说灵感是来自于公园结冰湖面上,或倒或互相支撑的枯荷。


冰面残荷


这是残缺的美。夏荷冬枯,生住坏灭。


冰面之上,残荷是种悲壮;冰面之下,却蕴藏着巨大生机,酝酿着次年夏天必将归来的一池怒放。


你将如何看待它的衰败?你将如何看待生命的完结?残荷的姿态,宛如雕塑,优雅又具有强大生命力。


就像王珂院子中的草,冬天时看着萧瑟荒凉,但春天,只要节气一到,那种生命力是挡不住的。


枯萎不是完结,而是新生命的即将开始。它所表达的,是我们乃至所有生命,都无法逃脱的轮回。


王珂老师作品(荷灯)


这种语言,来自自然,它生灭的意境,它东方的沉静,它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无需刻意符号堆砌,气息中全然流露,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就都在了。





我们太富足了


“设计,是个文化层面的东西。”


王珂和连志明看到的,是我们本就高级却少被意识到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意境。


寻回传统之美,是这代人的使命。


日式庭院


她笑称”日本就是个冰箱,把中国唐宋的东西保鲜得太好。“而在她看来,和日本寺院庭院相比,中国园林才是真正的高级。


日本庭院,是以假想坐在榻榻米上看到的静态画面,来布所有的山石。但换个角度,人站起来或者走进去,比例就完全不对了。支持他们的美学,是敬仰的,远观的,不能亲近。


中式园林


而中国园林,人在画中游,人是入画的。


步动景移,每一步都是画面感。从建筑叠石到植物的搭配,全方位地调动人的感官系统。


王珂拍摄的苏州园林


园林中有随着季节次第开放的花、有观鱼的亭子、听风的亭子、赏雪的亭子,诗词画琴都在其中,这是非常富足的精神生活。


插花、喝茶、焚香、抚琴,高级就在于,这,只是我们传统中寻常的生活状态。


宋代文人画


“当下还有太多人热衷于去国外买奢侈品,有人在雁荡山脚下却要花大价钱把房子装修成欧式大拱门罗马柱。本就在这么美的山水间,开个窗洞,便是画。


其实我们自己就太富足了。这是我们作为设计师要去疾呼的。”


设计是一门实用美术,不是纯艺术,一定有第三方。


好的设计仍需要好的土壤,当下对普罗大众的美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被席卷的冷静和自知


王珂与连志明老师两人,99年相识,近二十年,一起工作、一起留学法国念书、一起回国办公司,以共同对设计的思考和憧憬、对理想的清晰和执着、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相伴体会世间点滴,经营着事业和家庭。


这两人,都很不嘈杂,方向非常清晰,这么多年来,就是直接地、踏实地,去做对的事情。


“我们俩就像龟兔赛跑里的龟,还是挺冷静的,清楚自己适合什么特别重要,没上蹿下跳浪费了很多精力,就这样慢慢往前走。


会经常让自己沉下来,看看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拨开诱惑和嘈杂,再去回望。


曾经也羡慕别人的速度,但分析起来会有问题,自己并不受干扰,也不焦躁。”


连志明与王珂老师


97年,王珂老师来到北京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毕业后很年轻地,就完成了近上亿的项目,参与了很多大型项目。


虽在其中得到了很多机会和历练,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收入。但即使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即将兴起的“风口”刺激下,两人还是清楚地报着一份对设计之理的探究心,决定去留学。


王珂与连志明老师在法国留学


“这个行业就是要不断去学习和思考,做的越多就觉得自己欠缺的越多。”


在法国的深造,打破了他们的固有思维禁锢,也让他们找到了理想之光。


“看70岁的导师,讲方案时依然充满创作的激情,当时就觉得这个行业是可以做下去的,没有退休和停止,它最后会慢慢和生活合融到一起。”


虽道路模糊,中间也在不断调整,但二人想要最终实现的目标始终清晰——慢慢形成个人设计观,并在项目和作品中体现。


王珂与连志明老师在法国留学


她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因为用流线做图书馆设计,在选材料时,老师告诉她“最好用不需要切割的延展的材料,这会减少很多废料,边缘处也自然不会有很多夹角出现。”


这句话点醒了她,应当充分了解材料,顺势设计,从各方面减少浪费。


到现在,她的产品中也带着这股恰当的灵巧劲儿。


为减少刻意制作家具废掉过多树料,她到高碑店淘来老木板,整齐摞起杂志作桌脚,就成了既舒服自然又独具个人气质的茶桌;用边角余料缠缠补补,就让过时老旧的花瓶,气质截然不同。


工作室里轻松用彩线改造的桌子


“设计师的价值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做事情找到平衡就很好。”


不去刻意改造和抗衡,而是去顺应它。


她让“设计”变得轻巧,随手就能一改生活的状态。


碎布改造花瓶;由老木与缝纫机合成的桌子;

老木与画册搭的茶桌;


时代加速技术迭代,她冷静。


“过于依附技术创作,会让人减少对心理、环境、文化脉络的思考。不被技术绑架,就不会因技术过时而焦虑。


以前建筑图都是一张张画出来的,也不妨出了很多传世的作品。现在技术发达反而难出叫好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太便捷,速度太快了。” 


讲出这些话的王珂,是平静的。她选择自在游走于不同技术间,本质都是为了去实现心中的艺术表达。


时代扎堆堆叠传统,她也冷静。


“设计不应是太复杂的过程,不能想太多。如果仅仅是设计一个小茶杯,概念里加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这个杯子就没法用了。


我们要有传统,但不用刻意,它们都以生活方式烙印在我们骨子里,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太民族主义反而换个语境就很难读得懂,自然、随性、朴素,这些是人类的共性。”



中国意象中,

神仙,代表的是自在。


不是神仙拥有什么,

而是能放下什么仍能自在。


这,就是王珂作品的妙处。





 王珂的礼物时间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并附推荐文字

截图发回给麟角后台


截止到11月29号 8:00pm

我们会选出最高赞数的两位


 获得 王珂&PO合作设计产品 

 「仙人掌单人茶具套装」






美好生活,心生欢喜





-END-


(图片版权均归王珂





甄选引领当代审美高度的系列人物

分享最具价值的设计思维与心念


如果你对设计/艺术/跨界感兴趣

欢迎投稿推荐和合作


关注并给我们留言

小编会第一时间回复你哦!

👇猛戳下方二维码👇




- 往期精彩内容 -


他在话剧《老舍赶集》里用“纸”做了整场服装 | 麟角人物·苏广宇


这是在王府半岛酒店中,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最热闹的地方,他们pick了,你呢?


他是众多“明星”空间背后的建筑师,用生长与流动演绎建筑的深意 | 麟角设计人物·韩文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