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迦叶尊者公案三则

释耀妙 磨镜台 2023-01-09

摩诃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也是释迦牟尼佛示寂以后的僧团领袖。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作为禅宗祖师,许多关于他的公案,活泼又深刻地体现出了禅的风格与精神。



拈花微笑

“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花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拈花微笑的公案,可说是禅门的起源,据传这个故事来自于王安石在大内密藏所览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在宋代《人天眼目》等灯录中多有阐释。

“拈花”的行为,是世俗谛上的造作,而迦叶尊者通过观“拈花”这个世俗法,从而契入了空性,启发了根本智,现见第一义谛——空性,迦叶尊者在无分别的根本定中,唯见一切法的实相——无相。

因为处在禅悦法喜中,故而“破颜微笑”。

由于迦叶尊者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对他付嘱了“正法眼藏”:即“正法眼”(印证修证之境界)和“正法藏”(传承三藏之教法);

涅槃妙心,乃是见到空性的妙心——根本智;实相无相,一切法的实相即为无相,一切事物的自性即是空性。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也不能离于文字,不可落于世俗造作的有为法上,但也不能舍弃“闻思修”的次第修行和修行的方便,以文字教法为舟筏,又超越文字的局限,以心印心,别别相传。

再者,教化接引需要契理契机,第一义谛的真理是常住、无差别的,故说“佛佛道同”,而应对众生之“机”的教化——“文字”的施设、接引的方便,或棒喝、或竖指、或默然,是多变、随机的,妙应无方的教化“不立文字”,又因为学人的根基不同,故在以心传心的过程中,是“别别相传”——师徒之间,一位传一位,有别于教下的“普传”。

迦叶尊者堪能继承和传承佛法之精要,所以佛把“总持任持”的大任付嘱给了迦叶尊者。

整个公案的大意是:迦叶尊者从佛陀拈花微笑之举中,契入空性,得禅悦法喜。

佛陀由此将“正法眼藏”继承和发扬的使命付与摩诃迦叶尊者,并公开为他所悟入之理进行印证。

这则公案所载之事,奠定了禅宗的宗旨和源流脉络,影响非常深远。


平等乞食

世尊早有所制,比丘在乞食之时,

“得次第故,终不舍彼贫穷之家,入富贵家……次第乞时,从一家诣一家。”

而弟子中有一些“乞贫不乞富”和“乞富不乞贫”倾向的示现,尽管有其“理由”——须菩提尊者认为富人放逸,担心他们迅速堕落而想要让他们多一些植福的机会;

迦叶尊者认为穷人悲惨,为了让他们早日脱离贫苦的境遇而想要让他们多一些植福的机会。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事相上,与佛陀的诫勉不甚相合。



在《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的示现,在维摩诘居士看来是“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执著于众生之间的差别相,不能彻底了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而须菩提尊者示现的“乞富不乞贫”,性质上和迦叶尊者的行为是等同的。

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作为佛的常随弟子,迦叶尊者和须菩提尊者,肯定是出于慈悲的发心,才会“乞贫不乞富”和“乞富不乞贫”,但不管他们的发心如何,在乞食对象上的选择,都示现了“贫富有别”的不平等——以迦叶尊者和须菩提尊者是阿罗汉,已断我执故,他们或是由于我执的习气才偶有如此示现。

如维摩诘居士说“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并没有实有的一个贫富分别可执取,也不存在实有的某一类众生“更需要被救度”。

二位尊者对于贫富众生的慈悲发心而作出的乞食选择,“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还是对空性的了悟的不够彻底所致。

乞食的原则,早已由世尊平等宣说,二位圣弟子的行为,与维摩诘居士的这一番公案,则是一场禅门“随缘解缚”的示现,体现出了“随有实执,出其过失”的契理契机精神。


迦叶踏泥

初祖迦叶尊者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

祖曰:“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这一则公案,说的是迦叶尊者对刚出家学道的沙弥的接引。

刚出家学道的沙弥,见到“佛分半座”的大迦叶尊者,亲自“踏泥”,尚未明了释门所提倡的作风,问出“何得自为”的问题——迦叶尊者何必亲自行动呢,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到您来行动呀!

迦叶尊者朴实而恳切地答道:“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尊者看似在说“踏泥”之事,实则以自身的行动,告诉沙弥

“佛法修行的事情,如果我不自己去身体力行地实修实证,又有谁能代替我呢?”

这里的“谁为我为?”体现的是禅宗乃至整个佛门“自修自得”的重要思想,如赵州禅师云:“尿是小事,须是老僧自去始得。”

佛法的修证,就像是撒尿一样,必须由行者自己身体力行,无法由他人代劳,依靠外力,终不是究竟的灭苦之道。

禅门祖师接引学人,常见于日用之中,正所谓挑水劈柴,无非日用,时时在在处处皆可契入无上妙道。

如《雪峰义存禅师语录》所载:“但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因果”。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修道证果的“大因果”在,其中关键便是在生活中念念常空寂,透视日用的“诸法实相”。

踏泥,是修房的工作。以尊者在僧团中的地位,本不必亲自动手作务,但依《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所载:“因瓶沙王往彼见大迦叶踏泥修房,王问:‘何以自作。’答:‘谁当为我作?’”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则说:

“迦叶不惮疲苦,常自营造五所伽蓝也,一在耆闍崛山,二在毗罗跋首山,三在萨波烧持山,四在多般那旧山,五在竹园田。”

这便是说迦叶尊者亲自在五山、营造五所僧院之事。

迦叶尊者“踏泥”修房应是常事,他不止一次以自身劳动来作为接引后学的因缘,去接引、点化众生,让人不禁想到古往今来的禅门祖师,为了接引后学所示现的种种公案,慈悲渡生之心,溢于棒喝之外;

实证实修之德,印于行履之中,不应只看到尊者拈花微笑、腾空动地的风光,更要看到潜符密行、艰辛淡泊的行持、积累。

据《碧岩录·三教老人序》,禅宗的公案,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勘验悟境,一般是耆宿对后学进行勘验、肯定,如拈花微笑的公案。

二是随缘解缚,指出学人的知见误区,为学人破“自性执”,如维摩诘居士劝谏迦叶尊者平等行乞的公案。

三为出于悲心,为后学指示用功下手处,如迦叶踏泥、开导沙弥的公案。


▲摄影:缪雯

从这几则公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禅门的精神,既重视智慧的妙悟、直指,也重视生活日用中的参究、行持。

祖师的动静语默、日用行仪的示现垂范,实在是我辈后学的宝贵资粮。

网编:释耀禅

一审:释明月

二审:释心祥

三审:李元春

  《磨镜台》


   本文载于南岳佛教协会

   《磨镜台》2022年第一期

   【总第肆拾叁期】

   投稿邮箱:

   mojingtai@263.net




扫码关注  南岳佛教  磨镜台


往期回顾REVIEW
人间佛影——Diana“佛系”专题摄影展

祝融峰云海观日

寿岳拾遗——“崇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