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加班设置的手机消息静音,反而让你看手机更频繁?
将我们设置为星标账号,不错过最新学术资讯!
人们普遍认为,关闭手机消息通知能够在一定程度防止手机成瘾。然而,一项新研究表明,这种设置并不如想象中有效。
研究发现,将手机通知设置成静音,会让用户分散更多注意力在担忧可能会被他们错过的消息上。该研究发表于爱思唯尔旗下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研究团队调查了超过100名受试者的手机使用情况,以及他们是否将通知设置为静音。结果显示,设置静音会带来“心理痛苦”——这并不会减少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反而让他们查看手机的频率更高。
错失恐惧症 (FoMO)
科学家在2004年提出了“错失恐惧症 (FoMO)”这一词汇,用于描述由自己的不在场所产生的不安与持续性焦虑。
错失恐惧症(FoMO)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该症状患者会感觉自己错过了积极体验;之后,他们便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来维持这些社会联系。错失恐惧症与消极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对社交媒体的畸形依恋感有关。
”
文章的第一作者Mengqi Liao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通知设置成静音对人们造成了更大的心里压力,主要原因是人们担心错过某些重要的消息,感觉自己需要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并与他人保持联系。
如何防止手机上瘾?
曾有研究者列出了一些防止对手机上瘾的方法,第一条便是关闭手机通知。这些建议中还包括修改手机灰度,让屏幕只显示黑白两色,以及禁用人脸识别解锁屏幕的功能。与社交媒体app常用的鲜艳色彩相比,黑白屏幕让手机看起来“不怎么赏心悦目”。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收集了138位智能手机用户的行为数据,用户平均年龄36岁,包含男性与女性。
首先,参与调研的用户被邀请填写一份关于错失恐惧症(FoMO)和归属需要(NtB)相关经历的问卷。之后实验会收集受试者手机“亮屏时间”的数据,包括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拿起手机的次数以及通知是否打开。用户可将手机设置为以下四种模式:普通模式(无静音有振动)、纯声音模式(无静音无振动)、纯振动模式(静音振动)和静音模式(静音无振动)。最多的参与者(42%)选择纯振动模式,36.2%选择普通模式,13%选择纯声音模式,8.7%选择静音模式。
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完全关闭通知声音(无声音无振动)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最高,查看或使用手机的频率也最高。
研究人员还观察了参与者在尝试不同振动设置时的手机使用情况。
研究团队发现,当用户切换到完全静音模式时,错失恐惧症(FoMO)较轻的用户使用手机的次数明显更低。然而,在静音模式下,与手机处于其他模式时相比,FoMO较为严重的用户使用手机的次数明显更多。与此相似,在静音模式或纯震动模式下,归属需要(NtB)较为严重的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明显多于NtB低的人。
研究人员称,对有错失恐惧症(FoMO)和归属需要(NtB)的人来说,将通知静音所造成的 “心理痛苦”程度也更高。
总体来讲,将通知静音并不能真正分散用户对手机的注意力,因此也不能成功地克服手机上瘾。其原因在于,消息通知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不可或缺”,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社会和环境监控的“天然需求”。此外,未来在建议手机成瘾者开启通知静音时,也应当三思。
”
研究人员认为:关闭通知似乎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心理痛苦。这一发现呼吁我们重新思考当前防止过度使用手机的方法,并鼓励人们设计一些妥协解决方案,如锁定屏幕通知和选择性通知。而对于NtB和FoMO较为严重的用户,完全禁用手机通知会让他们更加害怕错过重要或紧急信息。
ISSN:0747-5632
CiteScore:14.9
影响因子:8.957
扫码了解期刊
扫码阅读论文
英文原文作者:Jonathan Chadwick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爱思唯尔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思唯尔北京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
©️ 2022 Elsevier B.V.
爱思唯尔是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帮助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发现新的答案、重塑人类知识并应对最急迫的人类危机。140年来,我们携手全球科研界,管理和验证科学知识。并将这种严谨标准延续到了我们今日新一代的信息平台。爱思唯尔在战略研究管理、研发表现、临床决策支持和专业教育领域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括ScienceDirect、Scopus、SciVal、ClinicalKey 和Sherpath。爱思唯尔出版超过2700部数字化期刊,如The Lancet《柳叶刀》和Cell《细胞》, 42000多种电子书籍以及诸多经典参考书,如Gray’s Anatomy《格氏解剖学》。爱思唯尔是励讯集团(RELX)的成员之一,励讯集团为全球专业人士和商业客户提供科学、医疗、法律和商业领域信息分析服务及解决方案。更多信息,欢迎访问爱思唯尔中文官方网站:www.elsevier.com
点击阅读原文 |
了解期刊详情 |
动动手指点个“赞” |
让我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