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佩松:纵横三国系列(七)曹操为啥不做皇帝(上)

2017-02-17 吴佩松 诗意地栖居




纵横三国系列(七)

曹操为啥不做皇帝(上)

文/吴佩松


曹操到底想不想做皇帝,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言难尽”。这样说线索很多,我思量一番后,就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述志令》说起吧,这是一篇曹操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


通读《述志令》后,无论史学界还是普通读者都会有一种感觉,曹操可真坦白啊,说了不少大实话。我们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他首先自述个人经历如下:


1、举孝廉→2、想当个郡太守→但触犯权贵,辞官→3、读书打猎,希望不被人知,但没有实现→4、征召做了督尉,又调任典军校尉,这时想为国家讨贼立功,追求上升为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5、讨伐董卓,我完全可以招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这是怕兵多,意气骄盛,容易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就几千人,扬州招募不过3000人,此时志向还是有限→6、担任兖州刺史,击败黄巾军,收编30多万人→7、袁术称帝被我平定了,抓获他的大量部署(实力又扩充了)→8、对阵河北袁绍,估计不敌,作好牺牲准备,留名后世→9、打败袁绍,统一北方→10、平定了观望的刘表→11、平定了大部分天下,当上了宰相,作为臣子,已经达到了顶峰,超过原来的愿望和预期了。


回顾上述经历后,进一步解释,现在说到这些,好像我很自大,我实在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没有隐讳。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称霸呢!有人看到我势力强大,又不信天命,说我有当皇帝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使我的内心不得安宁。然后举了历史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不愿意背叛朝廷,特别举了秦朝蒙恬的例子,说自己也很受感动,自己也像蒙恬那样,三代受到国家的信任,不愿背离。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我还经常将这些告诉我的妻妾,使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我的真实想法。但我也坦率地指出,不能交出兵权,因为这样做会被别人谋害,也是为了子孙打算;也是考虑自己垮台的话,国家有颠覆的危险。之前,我的3个儿子封侯,我坚决推辞,现在我改变主意了,我要接受,把他们作为外援,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我的封地有4个县,享受3万户的赋税,我的功德配不上这些。天下没有安定,我不能让位,封地我想辞退一些,把2万户赋税交还朝廷,就给自己留1万户,以此来平息一些诽谤和议论吧。


通过曹操的自述,可见他的志向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应该讲基本符合事实。可以说他原来的志向没有说要做皇帝,在他30岁之前,也就是黄巾起义爆发前(公元184年),他是压根儿也和皇帝沾不着边,连去想估计也不会,因为不可能、不现实,这样讲应该可以取得一致,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曹操一生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其中迎奉汉献帝是他人生的重要里程碑,由此,关于他的争议不断,并使他背上了千古汉贼的骂名。在这里有必要先分析,曹操迎奉汉献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奉了汉献帝,之所以用“迎奉”而不用“挟持”,是一开始的时候是以迎奉为主,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后话。曹操迎奉汉献帝的时候,实力中等,并不起眼,当时袁绍(实力上升中)、袁术(野心膨胀中)、孙策(开疆破土中)、刘表(实力稳中有升)、吕布(骁勇征战中)、张绣(刚接过叔父的班,跃跃欲试中)、刘焉和刘璋父子(实力巩固中).....期间诸葛亮、孙权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显出勃勃生机、36岁的刘备还在苦苦磨砺中......这就是迎奉献汉献帝时,曹操的四边形势,明面上袁绍、袁术实力均在曹操之上、宗室刘表、刘焉和刘璋父子实力不俗、吕布和孙策骁勇而后者还不乏政治头脑、张绣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地理上,曹操的周边都是强敌环伺,北有袁绍,南有袁术、孙策,东有吕布,西有张绣,曹操可谓“夹缝中求生存”。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曹操慧眼明势。当时人人都不把汉当一回事,只有看准了这个挂名天子的作用,他接收汉后就自然成了正统,效力曹操的人,有的是忠于曹操本人,比如曹氏、夏侯氏,和他的铁杆粉丝等,但也有一批人是因为忠于汉室,才汇聚到曹操身边,为曹效力的,比如荀彧、崔琰和杨彪等,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除了曹操知人善任,使得郭嘉大有用武之地而感念为之效力外,也不能排除他因为忠于汉室而帮助曹操,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如他活到曹操称魏公、当魏王时会作何态度,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一个有力的线索还是值得追溯。郭嘉当年是在荀彧的推荐之下投奔曹操的,荀彧对郭嘉一定是了解的,这不仅包括认可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为人,也应当了解和认可郭嘉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两个人的政治态度和理想很有可能是一致或接近的,我想这是荀彧向曹操做推荐的前提吧。我们都知道,荀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曹操是相得益彰、目标一致的,但当曹操走向称公当王,有明显取代汉朝趋势的时候,荀彧就与曹操分道扬镳了。如果郭嘉能活到那个时候,他会怎样取舍,就很耐人寻味了,我不做结论,因为历史不能假设,只有请大家一起思考。我说以上这些的重点是,由于曹操迎奉了汉献帝取得了政治优势,使得他人才汇聚,忠于曹和忠于汉朝的人才都归于曹操帐下,曹操又很会用人,势力也因此得到不断的扩展。歼灭袁绍后,他就雄居北方,实力天下第一,迫使孙刘两家只有联手抗曹,才能自保。只要天下没有统一,这个汉天子就还有利用价值,可利用的就是以汉天子的正统名义对吴蜀进行笼络、威胁和操控,分化这两个割据势力,使之不能合伙对付曹操实际掌权的“汉政府”。有了汉天子,就能时而册封,以朝廷的名义安抚他,令他不给予过多的帮助,而对,则汉天子就变为人质,令投鼠忌器,要攻曹就变成有所顾忌,因为曹操名义上还代表“汉朝政府”,刘备也有称帝的想法,但他也有不敢直接取代汉的隐忧,而且还不能说出口。


另一方面,因为曹操迎奉了,他也招来了许多敌人。曹操的第一个敌人是汉献帝自己。当曹操最初迎奉他时,他正是在走投无路的当口。汉天子欣喜若狂,觉得自己四处流浪,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他可以以天子之名。却不料曹操并不想让汉献帝真正地执掌大权,他只不过是在利用汉天子之名罢了。这样,矛盾自然就不可避免。汉献帝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曾写带血诏书密令天下诸侯讨伐曹操。朝中的诸臣以及汉朝江山的捍卫者都是曹操的潜在敌人,各路诸侯也是曹操的敌人。他们或者忠于汉室,讨伐曹操,或者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以讨伐奸贼为名,与曹操为敌。因此,如果说迎奉汉献帝对曹操是有作用的话,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实,曹操迎奉了汉献帝,只要有一些个人的盘算,比如经营发展自己的势力,剪除政敌,他就很难做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再加上曹操确实也有不少奸诈、残酷和欺凌主上的行为,曹操身为人臣,却控制着君王,发展到后来就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奸贼不都这样干吗?他有办法逃脱历史对他的指责吗?刘备、孙权若抵抗汉朝政府、抗拒统一,是无法名正言顺的,但为了使自己的抵抗名正言顺,对曹操迎奉天子的积极作用就故意抹杀,他们反而乐见曹操这种“奸贼”的行为,并宣传扩大,尽可能地去抹黑曹操,这样一来他们抵抗的就不是汉朝政府了,而是抵抗汉贼,维护汉室了。而其实刘备真正的想法是想自己当皇帝(他想做一个卓有成就的皇帝,达到封禅的境界,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寄托了他的这种理想)。孙权则是乱世自保,守住他的一亩三分地,有可能的话捞一把,搞得好呢他也建立一个新朝代,但他也说不出口。他们能公开说的,就是骂曹操是个奸贼,为了维护汉朝,维护汉献帝,他们要坚决地和曹操做斗争,这是三国鼎立形成前的基本态势。(待续)


【作者简介】吴佩松,70后,上海人,祖籍江苏,211本科经济学学士(国际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国首届MPA(公共管理硕士),国家单位工作。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诗意地栖居

一份有内涵、有品位、有境界的刊物

让阅读成为您最具优雅的生活方式

温馨提示:

■ 作品体裁题材不限,但要求精短、凝练、唯美、能直击心扉打动读者的。文责自负,原创稿切勿一稿多投。情感美文、励志美文、优美抒情诗等优先刊发。

■ 原创赞赏的一部分用于作者稿酬支付,一部分用于平台维护和建设,阅读量越高,稿酬就越多。

■ 欲知详情请先关注公众号,再阅读菜单栏里的投稿须知。

■ 投稿邮箱:610665987@qq.com

    公众号:诗意地栖居(yanjunchudeshi)

    主编:浪子流云     微信号:13786898098


往期精彩回放,请点击 ↓

吴佩松:纵横三国系列(五)曹操和江东政权做大的另一种思路

吴佩松:纵横三国系列(六)一道奇观——曹操

诵读|浪子流云:相思渡口,陌上花开(朗诵:晓冰)

诵读|那一抹动心的蓝(朗诵:享受那片蔚蓝)

2017年第2辑主题诗会:情人节,谁与我相约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络或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它作品一律由作者授权原创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