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干货:疫后数字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inkr 2022-03-21

要点摘读

疫情是对于智慧城市等工程的大考,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

“数字基建”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选项。

疫情前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来说是发展“快或慢”的问题,疫情后是“生与死”的问题。

“GDP”不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经济度量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加快推出,成为流向全程可控的特殊“专项资金”。

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将提速,顶层设计滞后和标准缺失导致的重复建设和数据共享壁垒问题迫在眉睫。

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将成为新潮流。企业劳务雇佣关系将向互惠合作的关系转变。

数字消费不会随着疫情消失而大幅降温……

近日,相关专业研究机构组织数字经济学术研讨(视频)会,总结了疫后数字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组织、跨业务切实的数据互联互通是社会有效治理、处置重大应急公共事件的基础,成为社会共识。预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和“国家大数据战略”融合实施、快速推进。

数字化基础设施及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建设将提速。数字基建不仅仅是数字经济的基础,甚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选项。

央行数字货币,或成为“新版四万亿”定向刺激的选项,或将加速推出。

公众对于数据隐私的关注或将反弹,良好的数字治理、切实的隐私保护决定公众对于数字经济的信心。

平台的价值得到检验,平台的功能将越来越综合。无论是政务还是企业,越来越需要一体化、网络化综合支持平台。而平台自身将演变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诞生于工业时代的“GDP”,不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经济度量体系。

网格化、数字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数字治理需求得到空前释放。

各行业、各企业将加速数字化转型。疫情前数字化转型是发展快或慢的问题,疫情后数字化转型是生与死问题。

“机器人与人精细化的分工和合作”、“非接触式”业务发展将迎来爆发期。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将成为潮流。企业劳务雇佣关系将向互惠合作的关系转变。

数字消费并不会随着疫情消失而大幅降温,随着数字技术、数字贸易、数字共同市场的发展,数字消费更加多元化。

01


 赵国栋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

   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组长

1.疫情极大刺激了数字消费的发展;

2.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数据孤岛等数字治理的问题,严重影响疫情防治;

3.花大力气建设的智慧城市,面临疫情考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大型互联网平台、网络服务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5.疫情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6.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进入子课题筛选阶段。

02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疫情背景下,全国建立了信息上传下达、及时有效,快速捕捉的“天罗地网”,但是却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

2.疫情初期,社会警觉性略微迟缓,公众警觉防备有所欠缺。某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应急管理初期几乎无用,大量的人工参与,普遍采用人海战术,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3.疫情现阶段,互联网思维的管理决策方式及丰富的应用场景,体现了很大的应用意义。前后期的情况对比发现,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互联网+”思维需要成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经济治理的默认思维。

03


 许欢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

1.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数据仍然没有打通。

2.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发挥的应急作用,协同作用并未及时体现。针对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资源投放,亟待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急能力在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建设方面,将迎来爆发期。

04


 戚宜斋

  中科天玑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1.我国数字经济面临“疫情大考”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将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的应用,成为抗击疫情的“新式武器”,数字经济迈向“量变”到“质变”的新拐点。

2.如何将原本应用在舆情监测、智能宣传、情报分析、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大数据智能技术快速应用到疫情场景,赋能防疫及重大灾害,是疫情带给科技企业的灵魂考题。

3.疫情期间,由于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原因数据不能共享,造成大数据与智能计算技术无用武之地,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获取提供政策保障,为疫情防控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应加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疫情应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快重塑数字经济新模式。

05


 傅海峰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主任

1.疫情将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数字治理。疫情当下,平台经济能够让资源实现了无缝转换,迅速切换到疫情应用场景,背后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技术,实现赋能。疫情下的社区手工模式、人海战术,以及产业链配套等问题,倒逼城市加快精准管控和产业升级,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经济建设。

2.数字治理应结合国家治理进行,要特别重视生态建设,包括城市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各类生态是数字经济的不同组件,通过加强治理,打通底层数字逻辑,实现流畅运行。

06


 周华

  联通大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

1.大数据在社会发展及行业应用的作用,将对社会大众起到普及促进作用。

2.地方政府将会更加重视数据的汇集,智慧城市的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更新升级。

07


 吴剑波

  朗新科技智慧城市事业群首席规划师

1.城市服务超级APP,通过服务的融合创新和全面覆盖,以政府授信、官方认证、一源多端、以人为本的特征,是未来城市服务的统一入口。

2.城市互联网通过连接和整合城市资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统筹和规范数据治理,是创造城市数字经济竞争优势的新型基础设施。

08


 赵江河

  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主任

ToB方面:疫情期间“非接触”下,SaaS服务全民化趋势加速,远程协作将成为企业习惯;企业会加强对“无人化”生产关注;智能化和自定制将成为未来企业服务的竞争方向;新的竞争会带来数据割裂和数据迁移的新问题,预测跨平台跨应用的数据迁移服务会兴起。

ToC方面:新的云工具、AI工具的使用,会成为未来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个体融入平台型经济如电商、直播等,成为未来个体经济发展的趋势;数字内容消费比重会逐步加大,最终可能成为数字经济的最大组成部分。

ToG方面:政府的数字化治理将提速,顶层设计滞后和标准缺失导致的重复建设和数据共享壁垒问题迫在眉睫。建议政府新的信息平台,采用基于数据标准化的统一SaaS平台,并通过接口开放,满足各地政府的定制化需求。最终实现低成本建设、数据自同步、自共享,同时又支持个性化和开放创新的数字治理新局面。

09


 高晓雨

  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

1.疫情期间,数字联防联控作用明显。数字技术应用作用突出。疫情强化了数据驱动决策、数据共享开放以及数据资产管理的思维,加速了数据共享意识的提升及数据红利的释放。数字化治理能力、数字隐私保护,决定了人民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信心。

2.非典时期,电商行业高速发展,新冠疫情很可能也会带动数字贸易相关行业的飞跃。数字贸易发展,促使企业转型步伐会加快,以应对国际压力氛围,以数字流动,带动人员流动。以运输物流行业,当前高度依赖人工的短板凸显,运输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将成为新潮流。企业劳务雇佣关系将向互惠合作的关系转变。

3.经过对全球多家咨询机构调研,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网络化、智能化业务,将迎来利好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可穿戴设备及上下游零部件供给产业,智能制造和服务机器人(服装、纺织等机器换人)产业将得到进快速发展,快速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非接触式业务发展将迎来爆发期。电影、旅游、家政等线上线下融合型(O2O)业务受到打击非常大。制造业被疫情造成强烈冲击,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4.保持警惕国际方面借势竞争及企业外迁,建议以疫情需求为导向进行数字化创新,前提需要多维的应用场景测试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0


 柳峰

  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疫情初期,大数据并没有发挥明显作用,多源数据不易融合打通,特别是交通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没有融合分析,还需要完善的机制配合。

2.静态数据相对完善,动态数据分析有难度。网格化管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手工录入,合并报表现象普遍。可视化呈现出现短暂“缺位”,业务专家与数据专家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发挥大数据的强大作用。

3.应尽快完善大数据的态势感知和趋势研判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大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组建包括数据专家在内的融合型专家团队。研究建立特殊时期信息化项目应急实施机制,实现大数据实效助力基层网格工作落地。

4.疫后时期,国家可能会加大投资与采购力度。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加快推出,成为流向全程可控的特殊“专项资金”。

5.传统的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技术、产品、交付模式将进一步被“拷问”,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6.面对国家队主导的集团军+互联网巨头形成的“野战军团”,中小企业产品优势的周期进一步缩短,业务壁垒中期是中小企业的核心优势,长期看核心技术更为重要。

文章来源:大数据栋察

END



推荐阅读


   疫情之后的西安,怎么办,怎么干?

   该告别“字纸崇拜”了……

   八大行业因疫情而变

   不只是一码通,西安更需要新基建

   “云招商”、“云发布会”产品使用说明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