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品质教学思考010——小说的最佳营养和教学模型
《“诺曼底号”遇难记》《两茎灯草》都是小说。
教小说,或曰用小说教,我们怎样思考才能教得更精准呢?
文本解读时,要抓住“这一篇”的“最佳营养”。
语文品质的提升,需要“最佳营养”。《“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篇,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单元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来看,“最佳营养”是人物语言(特别是人物对话)。基于此,才有了“读好人物对话”这一习题。我们跳出教材来看,这一篇的“最佳营养”可以基于“人物语言”进行提炼,形成一种“大概念”。经过反复思考,结合朱光潜先生对语言节奏的相关论述,我从课文语言中提炼出“短句和长句的表达效果”。课文写场面混乱、人物对话时多用短句,写沉船这一悲壮画面时则多用长句。这对于学生语文品质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茎灯草》这一篇,从教材来看,“最佳营养”是典型事例。跳出教材,我结合小说创作的选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知识、技巧来看,觉得最佳营养可以提炼为“选材与对比的效果”。选材效果好,表现在事情发生在严监生临终时刻,吝啬的是灯草。对比效果好,表现在常人临终心事与严监生临终心事有着天然之别。这两条,其实是“典型事例”的两种典型的要点。
“最佳营养”的“制作”,需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需进行提炼,提炼的方式最起码有两种:抽象概括为“大概念”;高度聚焦为“小切入”。
课堂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篇”的“教学模型”。
语文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学模型”。合适的教学模型,能够帮助孩子感悟课文的美好品质,甚至将课文的美好品质化为己有。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两个描写场面混乱的语段,一是灾难刚来临时,船上一片混乱,一是船员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后,人群乱得不可开交。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短句的表达效果呢?以课文“灾难刚来临”那个语段来讲,教学模型是这样的:自读谈感受——点拨(通过说、看视频来体验“惊恐万状”一词的情感)——练习(朗读)——点拨(短句的作用)——练习(朗读)——展示成果(朗读)。学生的学习在如何读好“短句”和“长句”的过程中,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短句对于灾难场面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长句对于悲壮画面、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两茎灯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三位亲戚猜不中严监生的临终不舍,但妻子赵氏却能猜中。在这个过程中,三位亲戚没有猜中,严监生摇了三次头,但每次摇得不一样。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典型”之处呢?教学模型可以是这样的:学生自读谈感受——点拨(讨论严监生三次摇头动作的差异,以及动作背后的情感变化)——练习(读出情感变化)——展示朗读成果——点拨(为什么写亲戚的猜想,为什么写三位亲戚的猜想)——练习(可以用对比法,换一种情景,表现严监生的吝啬“本色”,此处可以提供支架,即将两茎灯草换成一支蜡烛等)——展示创作成果。
朗读,创作,都是将课文美好语文品质化为己有的方式。朗读,侧重于感性化用,创作,侧重于实践化用。
2021.6.5
猜您想读:
猜您想要:
(优惠截止到4月23日晚上12:00优惠折扣已有调整,请扫码了解)
购买后,您可能想了解快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