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享会 | 内外所面试全攻略(三)

Legal Road 2021-09-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何小璐 Author 何小璐

2020年国庆节前,Legal Road管理组邀请到四位在律所面试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前辈,以“律所面试技巧、经验分享”为主题进行了内部语音分享会。本次分享会不仅涉及传统的国内律所面试技巧、经验分享,还涵盖了外所的相关内容。嘉宾们同时还进行了内外所面试特点的对比分析。


针对本次分享会的具体内容,Legal Road将采用和分享嘉宾本人公众号合作的形式,分四次推送,本期为第三位嘉宾J学姐的分享内容记录:

01

我如何准备律所面试

首先需要摸清面试官的风格。面试是一件personal的事情,面试官中,喜欢日常聊天、要求分析案例和考察基本功的都有。对不同风格的面试,我们要准备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在接到面试通知后,建议运用手头资源了解即将面试的面试官的倾向,例如请教面试过该团队的学长学姐、同学,或者直接向通知自己面试的人咨询(可能是HR,也可能是该律师团队成员)。

在了解面试的大致风格后,可以猜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据此准备答案。如果是外所的话建议中英文的答案都准备,部分讲究英文的内所团队也会用到英文。例如,可以准备的问题有:

1、自我介绍,不用说,必须准备。大概准备个一分半左右,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实习经验。


2、“你为什么认为自己适合当律师?”or“你为什么想做这个业务领域?”等关于motivation的问题。


3、关于简历上所述的自己的经历的问题。在准备时,需要把自己简历上的每个部分都能“掰开揉碎”,在面试时快速展现给面试官,思考简历内容如何能更贴近岗位。比如我会在简历上写自己是个辩手,得过哪些比赛的奖项,但到了面试现场,就不能只把奖项再念一遍,而是要把辩论给我带来的影响与律师岗位的要求连接起来,例如查找资料的过程锻炼了我的检索能力,与队友的合作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上场实战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4、通过律所官网、业界新闻等渠道,了解清楚面试官的背景、业务领域,把所了解该团队的信息作为主动交流的信息基础。例如可以事先搜索面试官参与的某项目的情况,并在面试中与面试官探讨该项目中的核心法律问题。


5、很多面试官会在最后问:“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此时,抓住机会,不仅可以问如上所说的团队过往项目中的法律问题,还可以询问团队组织架构、业务内容、分工情况等等,对后续进入团队工作也有帮助。


此外,建议给自己找好面试中的“人设”。特别是,如果是在大型的暑期实习生或者奖学金面试中,面试官一天要面两位数的人,此时如果自己没有给面试官留下记忆点,就很难脱颖而出。我自己比较喜欢用的是agreesive和sharp型的人设,会在面试中把握更多主动权,积极给面试官更多信息,以及很快给面试官的问题准确的反馈。也可以有沉稳谨慎型的人设,但我没有试验过,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选择。


02

我的面试经历

这里就分享一下我在Baker和在我现在就职的某红圈所的面试经历。

因为我是通过奖学金项目进Baker实习的,当时面试了至少两轮,一轮是奖学金面试,另一轮是业务组团队对我的实习面试。关于奖学金的面试可参考旧文:律所 | 参加贝克·麦坚时奖学金项目是怎样一种体验?奖学金的面试中,其实我觉得面试官并不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考察,问的内容比较日常,也给我很多机会叙述清楚了自己简历相关的所有问题;甚至在第二位面试官对我面试时,他只简单问了几句我的海外交流情况,就让我可以对他提问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其实是很uncomfortable的,因为我觉得第二位面试官可能还没完全了解我的简历情况,所以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能用两三分钟告诉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个qualified candidate吗?”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在面试中把握主动权的一部分,主动努力展示自己。

在获得奖学金后,在进入具体业务组实习之前,业务组单独对我进行了实习面试。实习面试是先中文后英文的,面试我的资深律师让我先进行自我介绍,后根据我的简历对我的上一份实习经历进行提问,具体问了我对某一个特定法律问题的研究检索过程。我的感觉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面试官更注重的是在聊天过程中了解我的quality(包括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而非与我深入探讨专业知识问题。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在某红圈所的面试经历。在这段面试后,我就进入该团队实习,并在毕业后留用,一直工作至今。我获得这次面试的机会,其实有个小经验想和大家分享。当时我先投简历给了该所的HR大邮箱,但一直没收到回复。因为我已经确定自己想做什么领域,我就在官网上找到了该领域的合伙人邮箱, 直接投简历给了合伙人,第二天就收到了合伙人的回复以及HR的笔试面试通知。所以如果各位也有想进的特定团队,不妨直接connect到合伙人,可能比等HR通知效率要高一些。

这次红圈所的面试仅限中文,两位合伙人跟我聊了半小时左右,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想当律师?”说实话,我太喜欢面试官问我这个问题了,因为这是我推销自己的绝佳时机,所有想让合伙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我当时的回答要点包括:作为法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优良,我的绩点排名前几名,司法考试超过通过线若干分;我有优秀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辩论比赛中获得亮眼的成绩(这里就可以引领合伙人再看一下我的简历的相关部分);我很喜欢去了解新鲜事物,法律实践处在动态变化中,学习新知识让我感到快乐和兴奋,而作为律师可以保持终身学习状态,这是律师职业最为吸引我之处。

“最近做了什么法律研究?”合伙人问这个问题,是想了解我是否具备法律研究的基本能力,我就挑一个最近做的印象还比较深的法律研究,讲述我检索法条、检索案例、电话咨询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表明我具备初级律师所需要的法律研究的功底即可。

“为什么不选择保研或出国,而是选择毕业后工作?”此类问题在回答时,一定不能说自己觉得保研或者出国有什么劣势,万一合伙人当年就是保研或者出国后才工作的呢?我的回答是,对律师而言,实务经验是最重要的,虽然本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可能有一些欠缺,但法学本科教育还是能够使人基本掌握系统的法学知识的,具体知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所以同样是三年时间,相较于读研,我更愿意用于积累实务经验。

03

外所内所工作经历比较

这个问题是很多同学关心的。以我在外所短暂实习的经验来看,我觉得外所工作的特点包括:分工很细,对接客户的工作一般由合伙人或者很资深的律师来做,初级律师做的工作比较琐碎,一般没有对接客户的机会;对文本的语言要求较为严格,注重细节,会花很多时间polish语言;由于缺乏诉讼的经验,外所对中国法律实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案例检索和电话咨询,有时会显得略不接地气。

相比之下,内所的分工可能不像外所那样层层划分,偏向扁平化一些;对文本语言的要求没有那么精细,更多时候还是关注法律风险和法律意见的内容本身;由于有丰富的诉讼等实务经验,更接地气,对法律实践的了解更加鲜活,能给客户更可行的操作建议。

04

分享会现场答疑环节

Q:对缺乏工作经验的法学生来说,第一份实习如何做到胜任?
A:有几点可以分享给各位。建议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心态平和,做好每一份最基础的工作,忌眼高手低;如果有拿不准的事情,往谨慎的方向做,宁可过度谨慎也不要出错,及时与上级律师沟通,避免出现方向上的错误;细心观察和学习,如果上级律师发出的工作邮件抄送了自己,可以学习一下上级律师怎么修改自己的文本,以及怎么通过自己的法律研究结论向客户提供法律意见;做人做事小心,避免得罪不必要得罪的人,给自己减少麻烦;自备小本本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学习成长。

Q:本科学校对律所求职那么重要吗?
A:是的。在行行内卷的今天,本科学校对律所求职是很重要。如果已经无法改变这一点,那还是可以通过通过法考、学好英语、多做几份实习来获取自己在职场的优势。

Q:女生面试着装?
A:建议穿西装套装,即衬衫、西装外套、西装裤或西装裙加丝袜、高跟鞋,上下装需为同色系。但如果西装套装质感不好,容易有卖保险既视感,那么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例如穿纯黑或者纯白的one-piece连衣裙搭高跟鞋。淡妆口红即可,勿浓妆。


以上就是J学姐分享的主要内容,其他嘉宾的分享内容将在后续推出!


语音分享会是Legal Road法律社群的核心子栏目之一,Legal Road管理组会定期邀请优秀的社群成员就其专长领域向社群内成员进行分享。考虑到隐私保护需求,语音分享会在原则上仅对社群内成员开放,不得录音录频外传。会后管理组如征得分享嘉宾同意,将对部分分享内容进行公开。


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仁通过加入社群的方式参与分享会,也期待各位成为分享会的嘉宾!


The End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点击链接,了解 Legal Road 往期的精彩故事:


Legal Road社群3.0入群申请

周报 | Legal Road第二十九期周报

群友分享 | “冷静期”对谈录

群友分享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给法大新生的经验与资源分享

分享会 | 内外所面试全攻略(一)

分享会 | 内外所面试全攻略(二)


Legal Road 微信公众平台与社群尚处初创阶段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提出宝贵建议!



文字 | 何小璐

排版 | Y6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