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友专访 | 跌跌撞撞,步履不停

Legal Road Legal Road 2024-07-01

嘉宾简介

本期专访的李狗肉群友是M学姐,她本科阶段就读于五院四系,硕士阶段就读于某985院校。曾于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金杜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部实习。李狗肉小编有幸邀请到她与我们讲述法学学习上的“打怪升级”之路,另外本次采访也会重点关注她在学习、生活上独特的理念。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实习的,采访之前我看了你的简历,你的前两段主要实习中隔了很长时间,想问下在这段时间里,你为申请到红圈所实习做了哪些知识储备和调查呢?获得这份实习后又有哪些有趣的体验呢?


其实在第一份实习和第二份实习之间还有一份在检察院的实习,考虑和我简历的契合程度等因素,一般就不选择列出。我并没有在个人简历中体现,这涉及到我在撰写个人简历时所学习的两个“经验之谈”:一、一版简历内容最好保持在一页以内,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对自己的履历进行删繁就简,选取高含金量的经历进行呈现;二、要保证简历和岗位的匹配度(包括能力匹配度和经验匹配度),因此要在简历内容安排上更加有选择性。还是要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简历显得充实,有素材才能有选择。


关于申请红圈所的准备,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私以为首先一步是要从自我评估做起,例如:

·自己是否属于Target School?

·目前学历是本科还是研究生?

·同级有进入红圈实习的吗?你和他们有没有什么履历差异?

·之前有没有律所或法务的实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工作并不是让你放弃投递部分红圈所的机会,事实上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去尝试,我们作为学生试错成本很小,发送简历的成本也几乎为零。预先评估的目的在于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客观理性评估自己所处的市场层级,从而建立起合理的求职预期和发展路径。以我自己为例,当时投递红圈时我的背景是五院四系的本科+0律所实习经历,这样的硬性条件下我在海投的同时思考了我的精力分配以及求职重点,并将心理预期设定在红圈所一线城市的分所以及知名大所这个层次上,最终我也收获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易言之,自我评估确立了一条相对稳定的求职“下限”。


在进行了合理的自我评估后,此时需要进行律所、执业领域、实习时间段的客观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有的放矢。如果本身条件不是出类拔萃或者在第一份实习的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此时就可以思量一些便利因素,比如说考虑律所本身的规模及招收人数、部分领域用人的紧俏程度,项目实习生身份的合理选择,业务周期用人缺口判断,这些都会帮助小白快速判断大致的律所实习生的需求端口,以实现获得红圈履历的求职需求。


最后一定要获取充足的信息源,包括招聘机会和内推机会。有内推就走内推,没有内推资源就关注各大法律公众号、法律社群获取最新的实习招聘情况,总有一款适合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收集相关律所及团队信息(例如工作氛围、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工作节奏、笔面试经验等),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并参照JD的内容调整自己的简历。需要申明的是,缺乏实习经验的朋友在申请时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以突出自己所参与的课题和比赛作为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证明。


第一段实习令我学到了很多,一方面是对自我需求的挖掘。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偏好领域和发展路径的人,丰富体验和适用“排除法”就成为我认识“我”的主要方法。在经历第一段实习之后,团队氛围和交互关系就成为我做选择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因为我始终坚持求职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更有利于保持愉悦、高效工作,即使是快节奏的IPO,和蔼的带教、可靠的伙伴依然会使我保持干劲,当然可能每天都有狼牙土豆和冰粉吃也是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增魅”和“祛魅”,即使是实习,我也因此能够从内部掀开一角去窥视顶尖律所的真实生活,在认可律所对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和培养的同时,也让我反思到底能够接受怎样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是否还有其他可行的路径作为职业规划的选项。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与甲方和其他中介对接,更是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求职思路。


因此第二段实习的时候我也尝试投递了一些公司的岗位,例如大厂的法务岗和合规岗,这些岗位同样需求法律背景的学生,但却会带来与律所不同的实习体验,我那时就投递了某大厂的数据合规岗,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去,但也是打开了新世界。

在腾讯实习时记录深圳的夜空


刚才你有提到曾经有机会接触数据合规的实习,我们在前期调查中也发现你的学校选择、征文比赛、论文成果,乃至最近一次实习,以及我知道的将来的实习,都和互联网、科技等新兴事物有关联,想问问你对法学和这些风口行业关系的看法?我们又该如何把握这样的机会?


就我看来,法律从业者本质上就是“追风者”,风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在法学院时我们就经常开玩笑“一次修法,四年重来”,但调侃的背后也反映了法律行业的变动属性。一个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法律问题,也会萌生许多新的机会。近几年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出包括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利用、平台经济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责任在内一系列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反映了“监管-企业-个人”三个维度的客观需求。尽管我们最终不一定进入风口行业工作,但保持信息敏感性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在参与面试时我也能明显的感觉到招聘者对应聘者热点抓取能力的考察,因此可以平时多积累一些与心仪岗位所在领域相关的重点事件。


本科阶段你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经历是曾去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交流,这一段旅外经历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后来你又参加了美国顶级法学院举办的比赛,这一段经历你又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说实话,选择去俄罗斯交流主要是因为我是俄罗斯文学和博物馆小白爱好者。对于交流我本身并没有抱有太多专业提升的期盼,更多是基于丰富视野的目的去做出选择。很久之前我有想过什么是我心中的理想的大学生活,论文、竞赛、绩点、实习固然非常重要,但我也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也明白会有很多人在各个方面都比我更优秀,那么留给我自己的部分是什么呢,如果说把生活粗略的分为“我需要的”和“我想要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学习和工作更偏向于生存刚需,而一些精神上的探索和个人爱好的保持更偏向于快乐源泉。这段俄罗斯交流的经历可能在含金量逊色于英美名校的学期交换,不过我有太多太多逊色于别人的经历了。这次交流中,我获得了了解俄罗斯法律体系、逛高尔基博物馆、学习克里姆林宫冷知识甚至是吃俄式酸黄瓜的宝贵经历,这是专属于我自己的体验。如果说学习是为了让我能够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工作是为了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那么了解广阔世界和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不断追问下去,尽管每一步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但在我看来,所有问题都是殊途同归,终点在于愉悦自己,在于漫漫人生旅途,最终不虚此行。

俄罗斯交流期间前往伏尔加河


至于参与涉外的写作比赛的经历,更多是运气结合信息收集的产物。对于一些竞赛、论坛活动的信息收集,如果放在整个互联网则检索范围太大,如果集中于本校官网则检索范围太小。此时可以多浏览一些其他名校的网站及公众号,往往会发现一些只聚焦于本校难以发现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有的放矢的检索,例如设置关键词为“法学生 比赛”“法学生 论文”等,也可以有效的获取关联度更高的信息。


学习之外,你有什么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生活习惯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呢?


生活习惯当然是早睡早起身体好!尽管无论是早睡还是早起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对身体的透支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的。曾经我和朋友调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句无用的大实话,但如今的我却在思考这句话背后的一些问题,比如是否真的需要消耗身体;是否有其他方案可以减少身体损耗;是否有一些损耗是无意义的;如何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节奏。


至于为人处世,其实我很难称得上一个优质样本,无论是社交能力还是交友范围,我在同龄人中都只能处于中端,与人相处我更是没什么技巧可言。根据对身边大佬的观察以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有三点可以多加思考:1、保持自我;2、赞美他人;3、提升耐心。保持自我更多的是强调对悦纳自己和保证自我人格的独立性。交流是你来我往的交互行为,首先就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输出观点和信息。同时,也要认可自己,即使是面对非常优秀的大佬,本质上还是两个平等的人格在对话,因此不必把自己放在过低的位置,而是怀着谦卑的心理交流学习即可。赞美他人更多体现在对他人优点的发掘。真诚的赞美建立在对他人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十分重要。而提升耐心则是指在交流中需要给予对方充足的表达空间,在充分理解对方意思之后再进行反馈,避免“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的低效交流。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你的经历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是在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充实自己,希望最后能给大家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一定要勇敢地尝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通过尝试发现了自己的方向,未来的职业规划就可以围绕着这个方向展开,使履历更具有针对性、竞争力。如果几经尝试仍找不出兴趣所在也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有目标明确的人,有干劲十足的人,也多得是焦虑迷茫的人。我认为“试错”这个词是很生动形象的,试未必会成功,很多时候都只能“错”,但“错”也有“错”的价值。复盘“错”的过程,不仅仅能得到不适配某个领域的结论,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适配,这种不适配是否可解决,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客观因素是否可以弥补主观抗拒等问题,从而限缩自己的选择范围。因此尝试不成功也没关系,多试多得。就算是到最后依然没有尝试到心中所爱,至少在你曾经尝试的选项中,你可以观察到哪些选项是客观可行的,是可以控制的。曾经有一次做法律研究,我穷尽各种检索渠道人没有获得明确的答案,但带教律师告诉我:“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


The End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点击链接,了解Legal Road往期精彩故事


群友分享 | 同济法学学子申请"血泪史"
群友来稿 | 从108到118的托福经验分享
分享会 | 投资条款清单详解(上)
分享会 | 投资条款清单详解(下)
群友专访 | 非典型法学生:在多元经历中探寻自我
群友专访 | 从华政走向北大民商法:在自觉的反思中自由地劳动

文字 | M学姐、小旻233

编辑 | mmnlbyq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