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学生转入投行的全景记录(第一篇)

Legal Road Legal Road 2024-07-0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Legal Road:相信共同成长的力量


作者:一位Legal Road资深群友

作者背景:华东五校法学本硕,实习经历包括一线城市红圈所IPO(4个月)、二线城市大所诉讼团队(5个月)、某三中一华投行委债券组(10个月),最终留用该债券组。


 序言 


近期划水和朋友们聊到说可以写写职业成长专栏,发在公众号上。突然想到,2年前我第一次实习时充满了好奇、探索和表达欲,迫不及待想观察“传说中的”红圈所、非诉律师,都是些啥,然后特别开心地记录下来当时的观察和想法,分享出来,即使现在看来那些分享大部分是比较稚嫩的,但确实留下了一些可以回头看看的东西,而且也帮到了一些阅读我文字的学弟学妹/朋友/网友。
2年后,也许是发现这些东西(无论红圈所、魔圈所、大厂还是三中一华等等)也就内样,不足为奇——也许这就是祛魅吧,祛魅看到真实,当然有价值,但少了很多乐趣,看得真真切切,不如朦朦胧胧有趣。或者,是因为遇到很多大佬,觉得自己挺菜的,没有发言权…总之就很久没有写一些成长鸡汤记录了(狗头)。


之前想过,为什么要在网络上写这些东西,一方面是自己的记录,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这些记录就像在星空中撒下的一颗颗发光的砂砾,也许对大多数人没有参考价值,但不知什么时候、可能在茫茫人海中,某一个/某些人就有同样的困惑,面临同样的抉择,当TA翻看到我写的这些东西时,这些文字对TA来说可能是有用的——自己并不孤独,有人曾经有同样的迷茫,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做出过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想,既然我没有虚度生命,那么就希望更多的留下些什么;既然我的经验可能对未知的某一个/些人有一定价值,那我也希望多记录下来,也许,这些记录就可能回应了遥远的一个问号。
在划水时间里,我想我可以写一下从法律转入投行的全景实录,尽量形成一套完整、可供参考的方法论。以上为这个系列文章的序言吧(但不知道啥时候能更新完,希望完成论文初稿、进入业务淡季时有更多划水时间)。
【注:本系列小作文的投行取中义概念,不是广义的“券商”(证券公司),也不是狭义的“股权投行”,而是在证券公司中主要从事一级市场业务、承做股权或债权类业务的投资银行部门】


 第一篇、投行需要什么样的人 


1. 导言


之前写过(公众号读者可能没读过笔者之前发在微博的废话文学,待笔者整理后形成新的文章),寻找自己适合职业的过程,其实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想做什么。
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比较简单的——用人单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商业主体,它的需求有其必然规律(但需排除个别老板的偏见选择,此处存在偶然性,总体而言,投行员工与老板的人身属性较弱,而律所较强,因此投行的偏见偶然性小于律所),所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等于向外获取信息的过程。
而知道自己能做/不能做/想做什么,是比较难的,因为自己的想法是变动的,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如何拿稳自己的想法,待下期细聊,这期先讲容易的话题:用人单位的需求,即投行需要什么样的人。

2. 工作本质


对于基础打工人而言,国内的投行从事一级市场业务(生产金融产品),投行员工的工作本质就是共同协作制造出金融产品,产品可能是股票、股权、债券、债权、标品、非标、衍生品等等。虽然类型各异,但投行初级打工人的基本工作内容是相似的:沟通和刷材料。所以,核心要求是基本相同的:高效,理解,协调,沟通,能承受高压与高强度,尽量少/不出错…除了少数技术门槛很高的岗位外,投行工作基本不严格限制专业。金融、经济、会计、法律、理工科等均属于被优先考虑的专业,法律专业在投行中算少数,但绝非异类。

3. 求职难点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行确实是热门行业,想进投行的学生确实非常多,所以非常卷,因此投行的招聘标准是水涨船高的。我理解,对于大部分法学生,相比红圈所,进入三中一华(及相近层次的投行)的难点在于:
第一,院校标准较高:
985与知名211本硕基本是标配,其他院校很可能会被简历关筛掉——但也听说有公司不严格卡本科,比如中信、国君,较好的双非院校、普通211也可过简历关。
第二,流程非常长:
我遇到的大部分朋友都是从本科期间的日常实习到研一(2年制)的寒假实习、暑期实习、秋招实习(甚至春招实习)全流程参与,能在暑期留用的是极幸运的少数,这样的时间成本会让很多人动摇,可能在途中面银行、考选调、去律所等等。
第三,笔面的运气成分很高:
(此处简要写下投行笔面情况,之后会有专篇讨论笔面话题)
对于笔试,(中金、中信、建投等)大多投行常用北森、shl等标准题库,这些题库需要早早刷题,尽量覆盖相关题型,否则很难通过,也有少数投行(华泰等)自创题库,覆盖CPA/CFA/司法/保代/GMAT等多种类型的题目,个人感觉很难准备,想过这类笔试可能需要一些“特殊技能”。而且这些笔试都要求短时间内准确完成,算是对智商、心态、提前准备、时间把控的综合考察。
对于面试,大多公司采用半结构化面试,即固定问题+随机问题交叉出现,也有公司(中信等)采用群面,问题主要是实习经历、简历、财务法律等,面试比较玄学,需要一家家针对性训练。
——吊诡之处在于,以上笔面,无论自己再怎么准备也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只能规避一些风险,如果出bug,很可能就直接刷了(例如,见过一位实习伙伴,做了8个月实习,但因为面试时PPT打印出bug、自己没注意检查,就被刷了)。
第四,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
相比红圈,其实工作总量还好,一般不会晚于红圈的下班时间(狗头),但偶尔会特高压: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特别多的活儿,还要保证高准确性,这种急活儿的考验度比较高,我也会时常感觉心脏受不了。
第五,沟通、协调能力要求较高:
简单说就是情商要求较高,既能够同级沟通,也能够向上沟通。而且,无论再怎么会做事,如果人表现得木木呆呆傻傻,就不太行,也许领导们很看重这种“感觉”(之前在某司面试,见过有同学被面试官当面diss,说他看起来不是干投行的,即使他并没有说错什么)。
第六,经管财会知识,对于法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难点:

投行笔面和实习中遇到经管财会的内容挺多的,笔面可能考察一些经管财会的知识点(中金面试、华泰笔试就主要考察经管财会的内容),实习可能需要具体运用这些知识点,比如看财报找信息、计算财务指标等,虽然大部分知识都可以百度获得,但少部分百度不到的知识,正是领导们关注的点。
作为法学生,一开始也许可以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谅解,但到最后的留用环节,对于工作所需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领导必然会考虑的点,领导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非经管专业而宽待。所以,即使可以在笔面的财务知识考察中过关,在之后的具体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理解,使财务知识不成为自己的短板。
第七,信息壁垒较高:
金融的“圈子文化”可能比法律要重得多,往往一些圈子消息灵通、无所不知,而大部分人完全get不到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很多时候信息比努力要重要:比如某公司某岗位有多少hc,笔面如何考核,某部领导什么脾气喜好,等等,无论再怎么闷头苦练苦学,若无一些关键信息,往往都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抖机灵回答可以作为生动的例证:“你连XX的真实薪资都打听不到,还想进XX吗?”

4. “Good Person”画像


克服以上难点的人,基本可以算做一个合格的candidate了,也就是王一快节目所说的“good person”。对于“投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可以至少总结出以下要点作为回答:

  1. 院校达标,专业不太冷门;

  2. 具有一定前瞻意识,早早搜集信息、做准备;

  3. 运气应该还不错,这点无法量化,至少要求有较高的风险意识,能够排除大部分意外bug;

  4. 扛得住高压高强度,干活细致;

  5. 社交还不错,沟通能力较好,能够在工作中向上、和同级顺利交流,也能够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6. 保持学习,不被所学专业固化思维和眼界…

 以上为《第一篇:投行需要什么样的人》的内容,敬请期待《第二篇:我们选择怎样的工作》。


The End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点击链接,了解Legal Road往期精彩故事

Legal Road社群3.0入群申请

分享会 | 法学留英的成功突围之路

周报 | Legal Road第六十五期周报

群友专访 | 非典型法学生:在多元经历中探寻自我

群友专访 | 从华政走向北大民商法:在自觉的反思中自由地劳动


文字 | w同学

编辑排版 | Y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