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风景建筑五说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2022-05-17


风景建筑五说


撰文

李保峰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9-07期 P11-16


中国大学的建筑教育源自西方,无论是布扎的艺术至上还是包豪斯的理性分析中,建筑始终是一个独立于大自然之外的物体(object),而由于学科的划分,城市、建筑、景观的教育事实上处于专业“分裂”状态,景观仅是建筑的装饰。


世界各国乡土建筑历经千百年不断试错而积累了大量经验,关于健康、安全、建造、气候适应等思考均反映在选址上,对此中国古代先哲早有总结。建筑学格局的局限性及现代建筑大师的任性为其作品留下了很多遗憾,从景观角度审视,范思沃斯住宅和流水别墅都有许多教训。


风景区的建筑需要“由外及内以及由内而外”的设计方法。“由外及内”指场地外部力量促使建筑合乎逻辑地成型,“由内及外“则指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及视线设计对周边环境之自然价值的响应与彰显(图1、2)。


△ 图1 恩施女儿寨度假小镇(白舸摄)

△ 图2 恩施女儿寨度假小镇(冯蔚摄)


设计中真善美之“真”涉及对建造的诚实表达、建筑的识别参照系以及空间的认同感。寻找确定性疆域感源自人类的生物本能。空间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降低人们的安全感,由此引出了场所问题,建筑师对待场所的态度是风景区建筑设计之重要问题。


在地势相对平整的城市中,建筑的布局往往是基于阳光逻辑或街道逻辑,具体体现为笛卡尔直角坐标系(Right angle axes, or Cartesian coordinates)而在地形复杂的山地环境中,设计遵循的是基于山峰的极坐标系统(polar coordinates)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土地的敬畏。在建筑师眼中,基地丰富而神圣的内涵、鲜活而复杂的现象逐渐变为图形、坐标、红线这些工程学的片断性知识,场地常常沦落为未来“大型雕塑”的展示场地,无凡人气息,无风雨痕迹,无历史记忆! 


在空间上,基地并非以孤岛的形式独立存在,它必然是周围环境的自然延续;在时间上,基地并非在瞬间或均质化地形成,基地刻有时间的痕迹。建筑师不仅要地理地(geographically)测量场地,还必须历史地(historically)理解场地,要善于发现过去不同时期基地内遗存的痕迹,当建筑得体地将其延续与展示时,建筑也自然地成为其基地历史的一部分,此时基地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了文化属性(图3、4)。


△ 图3 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实景(苏圣亮摄)

△ 图4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及观景台(李保峰摄)


风景区是人们修身养性、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的地方,风景区不需摆谱、不需喧嚣,闲逸、平和、宁静是风景区的气质!自然环境中风景是主角,建筑是配角,建筑不应阻断大地之延绵风景的连续性,不应对人与自然之交融形成阻隔(图5、6)。


△ 图5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及观景台(冯蔚摄)


△ 图6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李保峰摄)


“传统与式样”问题的本质是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


关于时间:历史本是一条流动的河,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现在谈论的传统曾经是过去的“现在”,而如今面对的现在也必将成为将来的“过去”。受古代生产力水平制约而形成的传统建筑为后人敬仰,但这是基于历史视角的评价,当时的“传统建筑”确实体现了某种相对固定的“式样”,如同化石,但“传统”确是鲜活而不断发展的,尊重“传统”不等于凝固“式样”。建筑师不应“食古不化”。


建筑并非自然之物,不必模仿“自然的样子“(nature),建筑回归自然并不意味着物理地模仿自然,建筑师应该树立”亲合自然的态度“(naturally),在观念层面思考自然。


建筑的材料性衍生出建筑的形式语言,这是所谓建造与感官之真实性的命题。传统建筑使用地域材料、发展了简单且廉价的适宜技术,这在生产力低下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但在人类技术发展到今天,在产业链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就地取材已经几乎没有现实意义,但在远离城市的风景区,地域材料却相对易于获得,加之人们对于风景区建筑更有地域特色的期望,故这些生态经验仍有应用的可能性(图7)。


△ 图7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李保峰摄)


哲学途径vs体验途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启动方法。所谓“哲学的途径”指“从头到脚”的设计过程,设计始于观念、始于绘图;所谓“体验的途径”则指“从脚到头”的设计过程,设计始于场地的体验。风景区建筑设计的重要制约之一便是场地自身的鲜活的特殊条件,曾几何时,设计却异化成为了关于测量图的通用性学问。真实体验绝非对着如同指纹一般的等高线图看“线像”就可以得到的(图8)。


△ 图8 恩施女儿寨度假酒店挡土墙(冯蔚摄)


本文引用格式

李保峰.风景建筑五说[J].中国园林,2019,35(7):11-16.


相关阅读

中国园林·刊首语 | 2019-07

中国园林·新刊速递 | 2019-07目录

中国园林·新刊 | 崔愷:风景中的建筑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校对 | 李旻

排版 | 陈雯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选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