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脱欧不是“黑天鹅”,而是现代文明本来的样子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说 2020-03-10

英国脱欧不是“黑天鹅”

而是现代文明本来的样子

策划:先知书店

文:蓝凰先知书店店长  编:柏果


从2013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脱欧,在历经长达七年的“持久战”之后,英国终于告别了欧盟。对此,有人看衰,有人看好。

 

看衰者认为,这是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又一次胜利,早已“日薄西山”的英国,一旦脱离欧盟,注定玩完。

 

看好者认为,这是“同一种语言、同一首赞美诗、同样观念”的英语民族,与欧陆传统的分道扬镳,英国终于回归曾塑造其数百年辉煌的“光荣孤立”传统。

 

对于观察者和研究者而言,“英国脱欧”无疑是国际政治和思想史上的大事件。然而,就这些年我们看到的,英国脱欧所涉及的议题以及观点,大多是在用前现代社会的概念和思维,讨论一个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典型事件。


就像只见过白天鹅的人,在突然看到一只黑天鹅后,只会以身边的白天鹅为标尺,对“黑天鹅”评头论足。


预料之外的结果,就是坏结果?

 

2016年6月23日,英国组织全民公投,主张“脱欧”的一派胜出。结果一出,震惊了大半个世界,因为公投之前,很多有话语权的人,甚至包括首相卡梅伦,都认为英国留欧毫无悬念。因此,英国脱欧毫无争议的成为当年国际政坛上最大的一只“黑天鹅”。不少评论者都惊呼:这是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又一场“民粹的崛起,民主的没落”。


这是因为公投,以直接民主的方式,选出了一个很多有话语权的人预料之外的结果。他们认为这一结果代表的是“占人口多数的底层民众的利益,而非英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是“民粹的胜利”,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



我们来看看当年的数据——脱欧公投的结果是:脱欧派以51.9%:48.1%的微弱优势胜出。据统计,公投的实际投票率为70%,照此计算,意味着由36%的选民为全英国做出了如此重大的决定,而且经过民调,这些人大多数属于英国的社会底层,其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英国与欧盟究竟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欧盟”为何物。

 

卡梅伦之所以提出要对“脱欧”举行全民公投,是因为他认为,“民主”一定能给出一个他想要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公投前的民意,看上去也确实如此:几乎所有英国政党,商界、学界精英,都觉得英国留欧,能够提振英国经济,而欧盟,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支持英国留欧。英国几乎所有媒体,也都明理暗里偏向留欧。

 

因此,卡梅伦对留欧信心满满。他想要借助直接民主,把决策权“交给”民众,用民意压制脱欧的力量,以求争取更多的支持,减轻自己施政的阻力。我们知道,代议制民主是现代民主的常态,而像“公投”这样的直接民主,其实是少之又少的例外。遗憾的是,“民主”没有如卡梅伦所愿,它给出的是一个“坏”结果。

 

然而,无论这是一个“坏”结果,还是一个没有心想事成的结果,作为老牌民主国家的英国,还设计了很多补救手段。所以,从2016年“公投”,到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我们看到的是:围绕“公投”出的意外结果,“脱欧派”和“留欧派”,穷尽了主要的政治和政策工具角逐较量。

 

在此期间,每当一个节点性事件出现时,对其质疑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然而,把黑天鹅当作白天鹅来看,与用白天鹅论黑天鹅,还真不是一回事。


▍没有参与,何来正确参与?

 

对英国脱欧,最流行的批评是,英国应该彻底反思。“脱欧”不仅沦为了党争的工具,而且很多争论的着眼点,并不是如何改善英国的经济现状,谋求英国的大国地位这些具体、“务实”的事情,而是所谓“捍卫英国自由传统,以及程序正义等普通法精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整个过程中,英国议会、司法系统总是为难首相和政府,甚至使绊儿,让英国政府畏首畏尾,没办法放开手脚;而且导致民意严重分歧,不利于团结,结果是没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简单说就是,这么做效率低下,不利于英国再度崛起。

 

事实上,脱欧的这些年,英国上上下下确实被折腾的“焦头烂额”:各个党派和英国民众都被牵涉其中,因为处理不好脱欧问题,已有两任首相“倒下”。政府、议会、法院不断博弈,甚至不断的“推倒重来”,而折腾到最后,并没有改变当初公投的结果。英国让世界见证了一项重大决策的做出,需要多么艰难、漫长的过程,即便如此,结果还不一定让人满意。


 

然而,公共事务如何决策,政治如何运行,首先不是工具理性的问题,而是价值理性的问题。

 

比如,有人说,英国政府不应该把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民众公投决定,它倒向了民粹。有人甚至嘲笑说,这是民主在胡闹,普通老百姓什么都不懂,让他们参与这么专业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

 

然而,从价值理性来看,政治首先是“众人之事”,参与政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先有参与,然后才可能有正确的参与,前者是权利,后者是能力。

 

正因为很多英国民众不了解“脱欧”,才需要让他们通过参与来训练这种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任何人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恰恰是后天透过民主参与,训练出来的。

 

作为英国脱欧重要推手的丹尼尔·汉南,在其《发明自由》一书开篇所引用的丘吉尔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为价值理性:

 

“文明”一词,究竟指什么?它是指一个建立在民权观念之上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暴力、武备、军阀统治、骚乱与独裁,让位于制定法律的议会,以及可以长久维持法律的公正的独立法庭。这才是文明。在此沃土上才会源源生出自由、舒适和文化。当文明统治国家,芸芸众生得享阔大安定之生活。

 

可见,在同样的事实面前,不同的观念,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信奉什么样的观念,又决定着选择什么样的行为:

 

用传统社会的思维看英国脱欧,自然是低效、掣肘、不和谐、坏结果这些字眼;而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则是权利、审慎、博弈、接受不完美的结果,等等。

 

用传统社会的观念看英国脱欧,是民主的失败,文明的衰落;而用现代社会的观念看,这不正是现代文明应有的样子吗?


▍珍视什么,就收获什么

 

对英国脱欧的讨论,之所以陷入“民主”的误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价值——自由。



民主是一种价值,自由也是一种价值,但自由高于民主。从自由的角度看民主,民主是一种捍卫自由的工具。如果民主背离自由,就会演变成民粹。明白这一点,或许明白为何汉南给自己的书冠以《发明自由》的书名。

 

“英国脱欧”之所以被批评为“民粹的胜利”,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作为直接民主的全民公投,是本来就存在于英国政治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并且是通过法律程序启动的,并不是某个英国首相的新发明。

 

而且,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英国政府需要与欧盟开展复杂、专业,而又艰难的谈判,而每一场的谈判协议,包括修正案,还需要英国议会表决通过才有效,如果没有通过,就需要重新谈判。即便如此,期间还发生了“联名否定公投结果”等事件,这类事件爆发后,不仅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予以压制,还必须通过启动民主议程予以回应。

 

所以,这不是民主的失败,恰恰是民主的实践、民主的胜利。因为,如汉南在《发明自由》一书的立场,衡量英国制度或政策优劣的尺度,不是它是否高效,是否达到了某些人想要的结果,而是看它是否捍卫了英国人最珍视的自由传统——法治原则、个人自由、代议制政府,以及程序正义等普通法的基本精神。



按照传统思维,英国脱欧既不利于经济发展,在政治上也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因此,这是一个坏结果,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则和工具,是应该被怀疑和警惕的。


但是,按照普通法的精神,程序正义优先于结果正义,抽象的国家利益是虚无缥缈的,只要没有破坏个人自由和法治原则,得出的结果都是应有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结果的好坏去评判制度的好坏,更不能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而任意修改原有的制度。这也是无论当初公投的结果多么像一只黑天鹅,无论后来又经历了多少波折,英国仍然坚持脱欧的根本原因。


▍英国脱欧的“始作俑者”:汉南和他的《发明自由》

 

如今,英国脱欧已成为历史,而未来,将行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从将脱欧提上日程到变为现实,先后经历了卡梅伦、梅姨、约翰逊三位首相。前面两任首相硬生生地被“脱欧”拖垮,而约翰逊,这个有着坚定信念的资深“疑欧派”,最终用他的政治智慧,将英国拖出欧盟的泥潭。

 

也有人将脱欧追溯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察觉到欧盟集权的倾向,对此,她从不掩饰自己的主张:欧盟不代表欧洲,将自由传统视为生命的英国,决不能为了谋求所谓的“利益”,而丢掉这一珍贵的传统。


 

然而,英国《卫报》却说“脱欧的始作俑者”与“脱欧的关键策划者”,是英国的历史学家、保守党政治家丹尼尔·汉南。而《发明自由》一书,无疑是帮他获得这一殊荣的关键所在。在书中,汉南坦言:

 

英国与欧陆国家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错误的政治选择,它既不能让欧洲变得更好,反而让英国变得更糟。欧陆国家虽然承诺共享西方文明三原则——自由、民主、法治,但是,它们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欧陆国家在采取集体行动时,这些原则就会被置于政治需要之下,而当它们觉得这些原则妨碍达成目标时,就会被扔到一边。

 

如果说当初的公投脱欧是一场意外,那么,读完汉南的《发明自由》,我们当坚信:英国脱欧,其实是必然。

 

汉南在他的书中不仅阐述了英语民族的自由传统到底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而且还告诉我们,这一传统,既无法与欧陆的理性建构传统兼容,英国人更不可能通过牺牲她,来换取其他廉价的东西。而这,才是英语民族繁荣强盛而又长治久安的密码



因此,与其说汉南是英国脱欧的思想旗手,毋宁说他是在唤醒一种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在英语民族逐渐被遗忘,在英语民族之外长期被遮蔽。

 

难能可贵的是,与很多思想深邃,但行文晦涩的作者不同,汉南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同时又是一位金句大师。在《发明自由》的每个章节中,他都能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融入亲身经历或者历史事件中,不时还会穿插英剧桥段。而故事之外,“汉南式”的金句俯拾皆是,仅引子部分,随手摘录几条:

 

“布鲁塞尔的精英们只要觉得碍事,就把法治原则扔一边去了。

 

“民主,被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虽人人心向往之,却点到为止。

 

“反对派们节节胜利,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英语民族在形成并且输出自己的制度后,却在自己的成就面前变得畏首畏尾。”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后来的冷战中,将个人置于国家权力之上的国家,战胜了与此相反的国家。

 

“士兵们很少沉溺于感情用事,但在他们的日记和通信中,我们发现,他们有一种坚定的意志,即他们正在为捍卫一种优于敌人的生活方式而战。


……


如今,英国脱欧已成现实,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推手,汉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是,对未来的世界,汉南显然持一种审慎乐观态度。在《发明自由》中,他写道: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人类的福祉有赖于基于这一自由传统的制度的存在和成功,如果没有这一推动力,未来看上去无疑会更加灰暗和寒冷。

 

对于我们,关注英国脱欧,不只是为了换个视角看懂国际政治,也不仅是透过这件事,了解民主的逻辑和普通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拐点时刻,唤醒一种被遗忘,甚至被遮蔽的思想传统。为此,郑重推荐汉南作品《发明自由》,还可选购《民主的逻辑》《普通法的精神》点击下图或识别二维码,选购好书,赞赏原创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日不落帝国”的两种命运:西班牙VS英国
英国对人类文明的三大贡献
近代几乎所有灾难,都来自欧洲大陆
英语民族为什么能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让正义看得见:程序正义为什么重要?
不要沉溺于“大时代”,要去追求“好时代”
孤寂百年:与中国失之交臂的保守主义
一个国家的道歉
悬在人类头顶的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祈福庚子年:灾难应带来觉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