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学做人,看佛陀如何慈悲众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化
无一不是在强调两个字
“做人”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也把做人看作是
成佛的基础
在劝导众生如何做人方面
佛陀给弟子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种种经典中
佛陀经常教导弟子们
守五戒、行十善
修六度万行
放到世俗生活中去
这些全部都是做人的方法
本期让我们跟着佛陀一起
通过佛陀的言传身教
学习做人的道理
慈悲宽容
佛陀在世时
多次在各种场合通过言传身教
向弟子开示宽容的法门
要求弟子以慈悲宽容的心对待众生
《佛说善生经》中
佛陀非常详尽地向弟子们开示
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
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
作为父母和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
说的更多还是要相互理解
彼此宽容
可以说佛陀是宽以待人的典范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宿敌”授记作佛
在佛陀时代
有一个人处处与佛作对
他曾“犯”下累累“恶行”
他就是佛陀的堂弟
以及阿难的亲哥哥
提婆达多
佛陀晚年时
提婆达多图企篡夺佛位
曾多次行刺佛陀未遂
一天,提婆达多听说
佛陀将从灵山下走过
他攀至山顶,推下巨石
想以高空坠物故意杀佛
但当巨石轰然落下
崩裂飞溅的碎石
未能伤及佛陀的性命
却划伤了佛陀的脚趾
又一日
佛陀入王舍城接受供养
提婆达多放出五百头醉象
去践踏佛陀及僧众
但当五百头大象
撼天动地呼啸至佛前时
竟都温顺驯服地向佛陀跪下
提婆达多的谋杀再一次未遂
又一日
提婆达多将指甲侵入毒液
想要借故顶礼佛足的时候
趁机杀害佛陀
不料毒液遇佛足而成甘露
他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除此以外
提婆达多还分裂僧团,破和合僧
私自挑拨五百比丘离开佛陀
最终因犯下五逆重罪
命终堕地狱
但佛陀依然宽容于他
把提婆达多当成是自己成佛的助力
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
并为其正名:
修大方便引接众生
其受生死无量大苦
不以为患,若有人言提婆达多
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
无有是处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陀还为提婆达多授记作佛
称其过无量劫后
当得成佛
号曰天王如来
怨亲平等 不舍众生
当时佛陀在世时
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
听信提婆达多谗言唆使
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
幽闭在七重室内
不给饭食,也不让人探望
频婆娑罗王死后
阿阇世自立为王
不久后
阿阇世王知道弑父的罪报后
也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
但是为时已晚
因业报现前,全身长满了恶疮
臭秽不可闻
经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越发严重
王国内的民众劝请他
往佛陀处求取忏悔解救
但阿阇世王自惭形秽不愿去
觉得自己跟着提婆达多
做了很多对不起佛陀的事
担心佛陀不愿救助他
众人劝他说
佛陀怨亲平等,慈悲宽容
打消了阿阇世王的疑虑
佛陀见到阿阇世王非常欢喜
阿阇世王受宠若惊
赶快跪下,祈求忏悔
佛陀身放光明,犹如月光
能令众生的善心增长
其光清凉,照在王身上
恶疮马上痊愈
阿阇世王顿感轻安无比
佛陀又为阿阇世王传授三皈五戒
宣说治国之道
勉励国王以正法治民,以德化民
阿阇世王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与信心
也感激佛陀的慈悲与宽容
跪在佛前作礼
并从此依教奉行
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
以忍辱度化歌利王
在过去世时
佛陀在因地修行
曾为忍辱仙人在雪山打坐修行
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歌利王
带着宫女、侍从到山上打猎
吃喝玩乐,唱歌跳舞
不久之后歌利王酒醉睡着了
宫女们见国王在休息
便在山上到处走走
看见一位很庄严的比丘
(即忍辱仙人)在打坐
心生恭敬,于是上前去求法
当歌利王酒醒后
看见宫女们围绕着比丘
非常忿怒,当下呵斥着说
你是何人,心中有何企图?
忍辱仙人平静的告诉歌利王:
我在这里修行忍辱
忍人所不能忍
早已不再贪恋人世间的一切
歌利王不相信
就抽出宝剑割下忍辱仙人的双手
问其还能不能忍
忍辱仙人面色不变说能忍
这时歌利王更加生气了
又残忍地割断仙人的双脚
然后是耳朵、鼻子
忍辱仙人皆如如不动
没有生起嗔恨心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瞋恨
——《金刚经》
忍辱仙人的忍辱精神感动了天神
一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诸龙鬼神看到歌利王伤害忍辱仙人
非常愤怒
想要用神通惩罚歌利王
忍辱仙人慈悲宽容
当下即说:
若为我者,莫苦伤害
——《贤愚经》
忍辱仙人不及没有生起嗔恨之心
还发愿于成道后
先去度化歌利王
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
——《贤愚经》
五比丘之一的阿若憍陈如
即是歌利王的后世
他是释迦太子在皇宫时的母族眷属
因太子不辞而别,出家修道
净饭王派了五个侍从去寻找太子
找到后,知太子决心很大
不会再回皇宫
这五位侍从也不敢回皇宫
结果跟随佛陀出家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
便如所发之愿
先往度化阿若憍陈如
使其成为第一位得道的比丘
宽容别人即是善待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共处?
二千五百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就通过言传身教
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的良方
要有慈悲心、平等心
也就是宽恕的心、包容的心
佛陀的忍耐、宽恕与包容
有着无比深刻的教化意义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工作上
也许有时会因意见不合
而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
这时候就要学习去宽容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意气之争只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导致不可收拾的僵局
甚至连至亲好友也会反目成仇
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要给自己、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宽恕别人
其实也是宽恕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有包容心
懂得宽容的人
才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佛陀是一位慈悲的长者
更是一位慧心如海的智者
从他的言传身教中
我们能学到丰富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跟着佛陀学做人
既是我们的福报
又是我们的责任
是我们每位佛弟子的重要功课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化
无一不是在强调两个字
“做人”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也把做人看作是
成佛的基础
在劝导众生如何做人方面
佛陀给弟子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种种经典中
佛陀经常教导弟子们
守五戒、行十善
修六度万行
放到世俗生活中去
这些全部都是做人的方法
本期让我们跟着佛陀一起
通过佛陀的言传身教
学习做人的道理
慈悲宽容
佛陀在世时
多次在各种场合通过言传身教
向弟子开示宽容的法门
要求弟子以慈悲宽容的心对待众生
《佛说善生经》中
佛陀非常详尽地向弟子们开示
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
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
作为父母和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
说的更多还是要相互理解
彼此宽容
可以说佛陀是宽以待人的典范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宿敌”授记作佛
在佛陀时代
有一个人处处与佛作对
他曾“犯”下累累“恶行”
他就是佛陀的堂弟
以及阿难的亲哥哥
提婆达多
佛陀晚年时
提婆达多图企篡夺佛位
曾多次行刺佛陀未遂
一天,提婆达多听说
佛陀将从灵山下走过
他攀至山顶,推下巨石
想以高空坠物故意杀佛
但当巨石轰然落下
崩裂飞溅的碎石
未能伤及佛陀的性命
却划伤了佛陀的脚趾
又一日
佛陀入王舍城接受供养
提婆达多放出五百头醉象
去践踏佛陀及僧众
但当五百头大象
撼天动地呼啸至佛前时
竟都温顺驯服地向佛陀跪下
提婆达多的谋杀再一次未遂
又一日
提婆达多将指甲侵入毒液
想要借故顶礼佛足的时候
趁机杀害佛陀
不料毒液遇佛足而成甘露
他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除此以外
提婆达多还分裂僧团,破和合僧
私自挑拨五百比丘离开佛陀
最终因犯下五逆重罪
命终堕地狱
但佛陀依然宽容于他
把提婆达多当成是自己成佛的助力
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
并为其正名:
修大方便引接众生
其受生死无量大苦
不以为患,若有人言提婆达多
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
无有是处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陀还为提婆达多授记作佛
称其过无量劫后
当得成佛
号曰天王如来
怨亲平等 不舍众生
当时佛陀在世时
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
听信提婆达多谗言唆使
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王
幽闭在七重室内
不给饭食,也不让人探望
频婆娑罗王死后
阿阇世自立为王
不久后
阿阇世王知道弑父的罪报后
也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
但是为时已晚
因业报现前,全身长满了恶疮
臭秽不可闻
经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越发严重
王国内的民众劝请他
往佛陀处求取忏悔解救
但阿阇世王自惭形秽不愿去
觉得自己跟着提婆达多
做了很多对不起佛陀的事
担心佛陀不愿救助他
众人劝他说
佛陀怨亲平等,慈悲宽容
打消了阿阇世王的疑虑
佛陀见到阿阇世王非常欢喜
阿阇世王受宠若惊
赶快跪下,祈求忏悔
佛陀身放光明,犹如月光
能令众生的善心增长
其光清凉,照在王身上
恶疮马上痊愈
阿阇世王顿感轻安无比
佛陀又为阿阇世王传授三皈五戒
宣说治国之道
勉励国王以正法治民,以德化民
阿阇世王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与信心
也感激佛陀的慈悲与宽容
跪在佛前作礼
并从此依教奉行
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
以忍辱度化歌利王
在过去世时
佛陀在因地修行
曾为忍辱仙人在雪山打坐修行
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歌利王
带着宫女、侍从到山上打猎
吃喝玩乐,唱歌跳舞
不久之后歌利王酒醉睡着了
宫女们见国王在休息
便在山上到处走走
看见一位很庄严的比丘
(即忍辱仙人)在打坐
心生恭敬,于是上前去求法
当歌利王酒醒后
看见宫女们围绕着比丘
非常忿怒,当下呵斥着说
你是何人,心中有何企图?
忍辱仙人平静的告诉歌利王:
我在这里修行忍辱
忍人所不能忍
早已不再贪恋人世间的一切
歌利王不相信
就抽出宝剑割下忍辱仙人的双手
问其还能不能忍
忍辱仙人面色不变说能忍
这时歌利王更加生气了
又残忍地割断仙人的双脚
然后是耳朵、鼻子
忍辱仙人皆如如不动
没有生起嗔恨心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瞋恨
——《金刚经》
忍辱仙人的忍辱精神感动了天神
一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诸龙鬼神看到歌利王伤害忍辱仙人
非常愤怒
想要用神通惩罚歌利王
忍辱仙人慈悲宽容
当下即说:
若为我者,莫苦伤害
——《贤愚经》
忍辱仙人不及没有生起嗔恨之心
还发愿于成道后
先去度化歌利王
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
——《贤愚经》
五比丘之一的阿若憍陈如
即是歌利王的后世
他是释迦太子在皇宫时的母族眷属
因太子不辞而别,出家修道
净饭王派了五个侍从去寻找太子
找到后,知太子决心很大
不会再回皇宫
这五位侍从也不敢回皇宫
结果跟随佛陀出家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
便如所发之愿
先往度化阿若憍陈如
使其成为第一位得道的比丘
宽容别人即是善待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共处?
二千五百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就通过言传身教
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的良方
要有慈悲心、平等心
也就是宽恕的心、包容的心
佛陀的忍耐、宽恕与包容
有着无比深刻的教化意义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工作上
也许有时会因意见不合
而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
这时候就要学习去宽容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意气之争只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导致不可收拾的僵局
甚至连至亲好友也会反目成仇
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要给自己、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宽恕别人
其实也是宽恕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有包容心
懂得宽容的人
才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佛陀是一位慈悲的长者
更是一位慧心如海的智者
从他的言传身教中
我们能学到丰富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跟着佛陀学做人
既是我们的福报
又是我们的责任
是我们每位佛弟子的重要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