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道果

其他

探秘:为何显密大成就者都要到五台山修行?

导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五台山是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五台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与佛教圣地之首,而且与藏传佛教关系甚深,其各圣迹皆为藏汉佛子共尊的朝圣圣地。修建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就是以桑喜所得的五台山寺庙图为模本,才将之建成为印、汉、藏三式合一的建筑。在桑耶寺初建的壁画上也画了《华严经》的内容。在五台山东台附近,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法身,又称五方文殊。五台山朝佛,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虔诚的佛教徒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梦参老和尚说,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围著黛螺顶绕清凉。当你业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见一万菩萨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绕清凉,虽有业障但应当作如是想。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亲自感应的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而且梦见他母亲因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大家去翻开虚云年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五台山是显密共荣的道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在五台山平分秋色。而且是个真正有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凡是修行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功德非常大的。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又是凡圣同居的地方。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五万罗汉在讲说。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什么叫做业障,没有智慧,就是业障,没有智慧,就会被世间的种种法则困死。这就是业障。而文殊菩萨的般若之剑,就是斩断这些业障的。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加持力不可思议。同时要去五台山,也是有很大的障碍的。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冤亲债主就会障碍我们。比如说把,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就是这个意思。在比如说,我们看狗啊,猫的,这些畜生过得很苦,觉得鬼也过得很苦。但是鬼还觉得自己过得比较舒服,比较自在一样。叫他投胎做人他还不愿意。这就是区别。所以,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抱着一种想法,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没有机缘,踏不上五台山这片土地。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场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我们将朝圣五台山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往期推荐“加持”是由信心与恭敬而来“富养”父母,是你最大的福报你终极的敌人不是人,而是心中的恶!人争不过天,恶赢不了善。修行,到底是“修”什么?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这个人?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境界与神通差异
2020年5月13日
其他

“富养”父母,是你最大的福报

古人云:百善孝当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双全,福气连绵。富养父母,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报。以感恩心回报父母中国人最讲伦常道德。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认为,人首先要对父母孝,然后才能对国家忠,才能对兄弟悌,才能对朋友信,才能对子女爱。近来人们常说:富养孩子、善待自己。须知,富养父母,才是善待家人的基础。所谓富养,不仅要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物质生活。比物质更重要的,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恩情,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安宁、顺遂。曾国藩的祖父,晚年得了瘘病。老人动作不灵便,又说不出话来,如果要什么东西,只能用眼睛示意。老人因病每晚小便六七次,曾氏子孙昼夜轮流侍奉在旁,不曾有一夜安睡。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曾国藩家却恰恰相反,子辈、孙辈都以侍奉老人为荣,丝毫不嫌弃老人身上有异味。这是因为,在曾氏的家风里,报达父母的生恩养恩,是为人子女最大的福分。曾国藩还教育子女,不仅在家时要敬老爱幼,出嫁后也要尊敬公婆。由于养成了孝顺尊长的好家风,曾氏一族在邻里间赢得了威望。以恭敬心孝顺老人《礼记》中说:“凡为人之子,冬温而夏清,昏定晨省。”说的是古代儿女侍奉父母的礼节。冬天设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设法使父母清凉;晚上为父母整理床铺,早上向父母问安。然而,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所谓色难,是说孝顺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永远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心意。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要求严格,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呵斥。有时别人惹得他不高兴,他却痛责儿子,整日责备训斥。每当此时,曾国藩就屏气凝神、静心领受,面色始终和悦如初。曾国藩侍奉父母,以得父母欢心为本。因此阖家上下气氛融洽,养成一团和气。以慈悲心侍奉双亲明朝有个青年叫杨黼。此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有感人生无常,于是立志学佛。他辞别母亲,去寺里求见一位禅师。
2020年5月8日
其他

“加持”是由信心与恭敬而来

我们总是觉得祈求不灵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急求果报,有求之心太重。当自己被心中的期望填满时,怎么能够看到佛菩萨给予的加持和指示呢?什么叫做“加持”呢?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当我们因为外在的因缘而启发了内心的善良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加持,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犹如天上有月,地上有洁净平静的水,才能印现出明月来;若水混浊扰动,则月影难现。心里真的有对三宝的至诚敬信之心,佩戴经咒、佛像才有加持力,若以戏笑心、轻狂心、迷信心、猎奇心、炫耀心佩戴,不敬轻毁,只会增长恶业烦恼。大多数人都追求外在的感应,却不知“加持”是由自己的信心与恭敬而来。佛菩萨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形象,寺庙里的佛菩萨像,只是佛菩萨的一个表现而已,是为了便于我们用得上心的一个帮助。佛菩萨是一个清净圆满的境界,我们对佛法有信心,就能感受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不是用自己头脑中幻想的佛菩萨来要求外在,这样本身就是用错了心。要把一切境界,尤其是逆境都当做佛菩萨的加持,当做修行的最好机会。只有在困境、逆境、难境、苦境中,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烦恼、反省自己的过失、放下内心的骄慢、洗去表面的浮华,真实磨砺、成长,突破自己的生命境界。佛菩萨的加持有许多种,有时并不一定以我们想象的面目呈现。对于大修行人而言,外相上的苦难往往是重罪轻报的显现。真正的修行人会明白,佛菩萨最宝贵的加持不是外在的果相,而是让自己面临苦难时更加勇敢,更加慈悲,更加清净。佛菩萨的加持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想象中的方式。如果自己能把一切境界都看做佛菩萨的加持,就能发现真正的妙处。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烦恼,战胜了自己的烦恼,就是得到了佛菩萨最殊胜的加持。智慧就是佛加持,烦恼就是魔加持。不要祈愿事事顺利,要愿自己能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不要祈愿人人称心,要愿自己更加慈悲对待所有众生;不要祈愿甜美的果相,要愿自己能坚持不懈的种正因。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当下的时空因缘最需要什么,佛菩萨就做什么。对整体而言,众生的业力福德因缘如何,佛法事业就呈现出何等面貌;对个体而言,只要至诚恳切祈求忆念三宝,佛菩萨就会加持回应。有信心、希求心就能感得佛菩萨的加持,与佛菩萨相应。相应,凡夫怯懦的心会变得勇敢、染污的心会变得清净、愚痴的心会变得智慧、嗔恨的心会变得慈悲。所谓的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是教导我们事事反观自省,把一切境界都当做佛菩萨的加持,而不是用佛法去对照观察他人,却忘记了检点修行自己。这是策励我们向内用功,并非否定对众生的慈悲心。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是佛菩萨孜孜不倦的事业。修行,上求与下化都要有,不可偏废。佛菩萨的加持,不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帮助我们解决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往期推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机不可泄露——看完此篇文章!你就会...不要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告诉你人走背运的原因!学佛就是学做人,看佛陀如何慈悲众生!故事很短,却说透了我们的一生
2020年5月7日
其他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诗句出处:菩提偈
2020年5月3日
其他

八岁童女十问佛,震动三千世界!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止!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伟大无比的佛陀!您是世间上的明灯,可以照开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给我请问,为我解答!”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们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的告诉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发大愿心,来向我问话,现在你就随意的问吧!”妙慧童女听了佛陀让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自不用说,她就一口气提出十个大问题来向佛陀请求解释道:“佛陀!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比方说: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第五、怎样有神通: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文字智慧,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难道真能做到吗?”妙慧童女安详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文殊菩萨见此神异,也感觉难以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就说道:“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才发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以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年少的妙慧童女,得到大智文殊菩萨向他顶礼,这可见她的来历不凡。从妙慧童女的故事看来,对于女人固不应轻视,就是对初学者也不可傲慢。看他是年轻,我们哪能知道他的过去?女人,青年,在佛教中自有其地位,那不算什么问题。往期推荐一句佛语点透人生!(值得一看)你接受不了的,正是你需要修炼的勿因小怨忘人大恩敦煌莫高窟佛像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为何说最难的修行是在亲密的关系里

最难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独处,与人世隔绝;不是在禅坐中,掉入某个境界。最难的修行,是在关系里。想在关系里和谐相处,就必须打开自己的心,才能同时看见别人的心;满足自己的心,才能同时满足别人的心!我们在关系里,就如同背影和正面,你只能猜测正面是怎样,并不知道正面的真相!但是我们经常用猜测代替真实,所以会升起烦恼!
2020年4月25日
其他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看懂的人不一般!

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2020年4月25日
其他

不要被欲望左右

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禅师递给行者一只硕大的口袋,说:“现在你可以到果林里尽情地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但必须把它们带回寺庙才可以享用。”说罢转身离去。
2020年4月22日
其他

勿因小怨忘人大恩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韩信后来被杀,不能说与他这种性格无关。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画出了可这种人的精神肖像。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借此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谁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刘邦攻破咸阳,却不敢占据其地;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终其一生不敢篡汉自立,他们都是怕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面对利益,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见的几个人一起,而不要与众人一起谋划事情。正如《战国策》上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曾国藩是勤劳的好例子,他其实并不聪明,但是却能以“勤”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可以说正是普通人的榜样。而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却因为骄傲而败亡。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往期推荐小忍是修养,大忍是智慧!你只管善良,福报已在路上!对金刚兄弟生诤怨,活着会不顺,死后入恶道!警惕11种 盲修瞎炼很多人说,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看完下一句,都后悔莫及子欲孝而亲不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 !!!!深度好文学佛人易犯的毛病,对比一下你有几条六个真实故事告诉你千万别杀生,果报惊人!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灾难发生,他质问城隍爷,全城这么大,难道都是恶人?

道光咸丰年间,牛树梅先生为知府,为官清廉,深得民心。有一天,城内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房屋被震塌,死伤无数。其中,先生的府衙也多处受损,儿子遇难,而他本人也腿脚受伤,走路都不方便了。他很气愤,就写了一篇疏文去质问城隍爷:为什么享受人们的香火供奉,却未加保佑?那么大的城,难道全是恶人没有好人?就比如我,为官这么久,自问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可我的儿子居然死了,我自己也受了伤。难道老天爷真的没有公平可言,善恶不分么?当天晚上,他就梦到自己被城隍爷请去相谈。城隍爷待他如宾,请他入座后,方娓娓道:“先生的质疑,我都看到了,你虽说得理直气壮,但却实实在在地误会了。今天请你前来,就是想告诉你,事实并非你想像中的那样。世间所有的灾难,没有一个是偶然发生的,全是众生累世的业力感召,不存在善恶不分的情况。这一次的地震,不该受此劫难的人,早就提前迁移至他方,而近期造恶的,移了过来,也就是说,凡是此次受灾的民众,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先生问:“这么说,留在城里的就没有一个是好人吗?包括我和我儿子,都活该遭罪吗?”城隍爷答道:“不,有三户人家,短期内很难迁走,不过他们现在十分安全。一家是贞节的妇人,三世孀居,独自抚养一个小孙子;一家是某郎中,生平不卖假药,安守医道,凡有请者,无不尽心为人疗治;一家是卖油糍的老妇和她的小孙子,全部安然无恙。我说的都是实话,先生可以回去查证。你儿子前世造孽,在劫难逃。原本,先生也在劫数之内,但因你今生为官清廉,重罪轻报,只伤了腿脚。总之,没有丝毫的错漏,更无可能偏私,一切灾难皆有其因果。望你好好为官,将来能升到按察使。”先生深深地为自己的误解道了歉,然后拜谢而去。第二天,他到处查访,真的找到了城隍爷说的那三户人家:最先找到的是节妇和郎中,他们果然全家都平安无事。而卖油糍的老妇人,他找了好几次,才在房屋椽子支撑形成的角落里找到。先生和老妇人交谈后得知:老妇人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卖油糍时,若对方年老或残疾,她会卖得便宜一些,有时甚至会白送。地震前的一两天,客人突然增多,油糍供不应求,因此,她就和小孙子在夜里赶做油糍,以便第二天出售。地震发生后,祖孙俩被盖在倒塌的房屋下,因无力移开覆盖之物,被困了整整三天才被先生所救。因有油糍充饥,所以也没遭什么罪。先生惊叹不已,自此,他更加深信有因果报应存在,竭尽全力做个好官,后来,官位果然升至四川按察使。生死业缘,果报自受,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往期推荐我们要做这样的佛弟子小忍是修养,大忍是智慧!教孩子行善积德,家族自然兴旺21种口业与对应的因果灾祸!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佛教六句话,句句是精华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心经》,到底厉害在哪里?
2020年4月20日
其他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善良的心

一位风水大师走了很多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讨碗水喝。里面走出一位仆人,让他在门外等着,去拿水。大师等了很久很久,不禁心生抱怨。水终于拿来了,用大碗盛着,正想大口喝,却不料上面撒了很多米糠,而且十分烫!这位风水大师不禁愤恨,想这家主人故意折磨他,心肠真恶毒。但因口渴厉害,只能忍气吞声,边吹散米糠,吹冷开水,一点点地喝。喝完后,大师就做了法,将这家心肠如此恶毒人家的风水上调成了墓地一般,永无出头之日!又过了若干年,这位风水大师又路过此庄园。没想到的是,这里花红柳绿,更加欣欣向荣,一片吉祥。这位大师实在困惑,要求求见主人,并告知当年喝水并转风水之事。主人是位老太太。她听后,微笑着说:“这一带方圆几公里没有人家,你来这里,一定走了很多路,马上喝水,对身体有害;让你等一会儿,是为了平息你的气息,稍作修整;冷水更是伤身,因此换上开水;加上米糠,是希望你慢慢喝,一下子喝大口水,对身体有害......”大师听了,十分汗颜,羞愧万分。从此,他放弃了再看任何风水,专注于自身的修行。因为,他终于明白,比风水更大的是一个人的善心,比法更大的是因果。一个积德修行的人,不言自明。有时,菩萨给我们的爱,也如这碗热水,多么用心良苦啊!而我们的凡夫心,又急又贪,又怎能体会佛之情呢?往期推荐21种口业与对应的因果灾祸!学佛人能够冲破这一关,业障自然消除!!人受一句话,佛受一柱香!!!老子: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一种无谓的消耗真正的修行人,业障更容易现形!不要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告诉你人走背运的原因!修了多少世的福德,你才能闻佛法、入佛门?供佛的香,你选对了吗?别让供香变供毒!三界如粪坑,应早求出离!
2020年4月19日
其他

千万莫将“恒顺众生”和“亲近恶友”混为一谈!

恒顺众生是一种菩萨行为,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不过,若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影响他人,还是要尽量远离,先保持距离,否则容易被带坏了。有些人本来是很清净、很精进的,跟不好的人长久相处,自己也变得不清净、不精进了。还有一些人,本来是很有正知正见的,跟一些搞神通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开始变得疯疯癫癫的……这都是要特别注意的。有的人已经学佛了,但还总是跟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去那些不清净的地方。还说“恒顺众生”,这不叫恒顺众生。
2020年4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小忍是修养,大忍是智慧!

忍,是人生中最难修的。俗话说:“忍字高来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入菩萨行论》中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所有的罪恶中,没有一个像嗔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
2020年4月16日
其他

我们要做这样的佛弟子

第三种弟子不但不能承顺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轻忽,对正法不能生起深信,充满邪知邪见。这种人与声形俱丑的兔枭没有什么两样。
2020年4月15日
其他

子欲孝而亲不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 !!!!深度好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大树,大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大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大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兴兴地走了。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大树很伤心。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大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我没有房子,”大树说,“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大树好快乐。从此,男孩又不来了。大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大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大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许多年过去,男孩终于回来,大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果子没了。”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大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大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人生确实如此,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期推荐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佛陀预言:未来9000年地球人寿福报与灾劫!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很优秀心念决定福报的大小你终极的敌人不是人,而是心中的恶!众生有病,佛就有药来对治根本上师很重要,两种情况下必须寻找根本上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
2020年4月14日
其他

教孩子行善积德,家族自然兴旺

古人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我们看看历史,很多家族富贵起来非常快,败亡也非常快。有些家族也能延续一段时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因为种种原因消亡了,这些现象非常频繁,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福德的问题。我们如果有福德,经历一定的努力,这个福德的力量表现出来,我们自然就能够兴旺发达。如果没有福德,我们再怎么努力恐怕也不能得偿所愿。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因为第一代往往很辛苦,很努力地去创造事业,等到第二代就已经没有奋斗的目标了,没有奋斗的动力,已经开始享福了,享受了,慢慢就滋养出各种骄奢淫逸的思想行为了。如果还有余力,福分还够,延续到第三代,必然感召的是更过分、更挥霍、更浪费的这些子孙。往往到第二代、到第三代基本就毁了。就因为不懂这个道理,往往人们重视的都是钱财,重视的事业,不重视教育。对家庭兴旺发达的因果原理搞不清楚,总是用世俗的这些东西对待孩子、教育孩子,往往招致大的都是恶果。古人讲教子要严,一边要懂得帮他培植福德,一边要拿这个道理竭力教育孩子。真的对自己的子孙爱护,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我们把物资钱财,让孩子挥霍浪费去了,他自己又没有能力把控,结交了一批恶友,做出种种骄奢淫逸的事情,那就把孩子毁了。应该从小严于管教,一边叫他道德,一边教他社会的种种知识。把这两个方面一同教育进去,这个孩子长大了就没问题,而去还能继承祖业,能够发扬光大。我们作为父母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要把钱财作为唯一的东西留给孩子。而应该培养孩子这种观念:让孩子懂得怎样才能保持长盛不衰,保持福德不退。那就是修身、修心,多去做善事,让孩子自己能保持艰苦奋斗,保持拼搏向上这些精神。只要有福报,只要有上进心,孩子自己也能发达起来。给孩子这种立本之道,比给孩子钱财那要好无数倍。让孩子走正路,用他自己的手去创造,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子孙永远长盛不衰,让自己的家族永远地兴旺发达,才能真正利益了孩子,利益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儿女培福,我们要多做一些善事,助人的事情,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子女慢慢地受到父母的熏陶,自己又明白这个道理了,这样子女也能够用这个道理去过这一辈子。同时,将来他们用这个道理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不会出现破败,出现伤天害理,败坏家门的事情。有了高素质,有了福德,有了智慧,孩子自然就趋向正面,趋向于善,趋向于幸福安乐、吉祥如意。往期推荐佛教六句话,句句是精华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修了多少世的福德,你才能闻佛法、入佛门?“我”,是一切的根源!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把别人的不好拿来起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为什么要在初一十五吃素?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2020年4月14日
其他

21种口业与对应的因果灾祸!

1、说脏话的人痰多,容易口臭。2、爱说刺激的话的人容易牙疼,而且口腔容易溃疡。3、爱说绝话的人往往断绝自己的路,灾难多,没有机会。4、爱说大话的人往往自己没什么能力。5、爱承诺别人,自己又办不到,这种人容易遭到人家对你的欺骗。有的人没能耐,但又好心,老喜欢承诺,自己又办不到;你要是承诺别人,自己又办不到,你将遭到别人骗你。6、爱发牢骚的人,这一生命特别地苦。有的人这一生就爱怨天尤人,爱发牢骚,不是怨这个,就是怨那个,不是烦这个,就是烦那个,“哎呀,我的命苦哇,我怎么这么倒霉呀。”最后怨啥来啥,怨啥一定会来啥。7、喜欢表白自己的人,一生不得好报,越表白越不得好报。8、喜欢争辩的人,自己将成为是非人物,没有好的命运。越喜欢争辩的人,越得不到人家的认可,而且让人家反而议论你,拿你不当回事,甚至诬陷你,背后给你编点瞎话,因为人以不争辩才为真解脱。在教学里,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我也遇到很多各种各样来争辩的人,我也常常以不争辩为真解脱。以前我爱争辩,总要希望辩个理,总希望对方明白、觉悟,但是对方不明白,最后我说要以不争辩为真解脱。真正修行高、德行高的人,不会和常人在一起争辩的,他只是点到为止,他不愿意跟你争辩的,不愿意跟你搅来搅去,告诉你怎么信仰对,什么是真理?他不会跟你讲太多的,只是点到为止。爱争辩的人,这一生往往是命运不好,容易得不到人家对你的承认和认可。9、爱笑话别人的人,最终不如人。有的人笑话人家磕巴,自己磕巴了;有的人笑话人家瘸子,自己瘸了。笑话人等于招人家毛病,就等于把人家的毛病笑话到你身上来了。10、喜欢夸耀自己家人的人,最终会发生丢人、惭愧、丢人现眼的事来平衡你。有些母亲喜欢夸孩子,有些妇女喜欢夸丈夫,夸完了让你抬不起头来。“我家孩子可懂事了,”今后就用不懂事来平衡你:“我家孩子可静了,”最后静的大门不出,给你静傻眼了,最终变成让你羞愧之事;我家孩子可活泼了,”结果天天不回家,活泼吧,到哪都活泼去。11、爱说极端话的人,这一生容易大起大落。12、爱说狠话的人容易招来横祸。13、喜欢议论事非的人,一生只能当小市民,一定是让人看不起的命。14、语言上老想证明自己的人,这一生将让人误解。老想证明“我是好心,我是对你好,”“你看我是这个意思?”你证明吧,这一生让人误解。15、喜欢说的人—般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最终只能得一个能说会道的美名,实际收获啥也没有。16、喜欢说谎的人一般得不到人的重用和信任,记忆力还容易减退。17、说话不留余地的人遇着灾难、困难,将无法化解。18、喜欢让人夸的人,自己事业上往往很难得志。19、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最终让人出卖。20、诽谤或恶意中伤等妄语的受等流果:说妄语的果报,会常常被别人欺骗,被别人毁谤。有时候,有些人实在没有犯罪,但却受到毁谤和诬告,这些都是前生妄语的业力所带来的恶果。21、离间语的因果:常常两舌的人,所受的果报就是眷属不和,亲友互相争斗怨恨,四周的人无法和谐相处。往期推荐佛教六句话,句句是精华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何为密宗中的【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人的福报皆有定数,福报享尽,灾难必来!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场。毁谤上师的罪业果报“圣者七财”,修行人的七种福报
2020年4月13日
其他

为什么要多行善呢?因为每发一个善心,身心脉气等都会开,心是开放的状态

为什么要多行善呢?因为每发一个善心,身心脉气等都会开,心是开放的状态。顺缘方面的善做得越多,心就开得越大,修法的力量就大,马上就能相应。不论是世间读书,还是佛法上的闻思以及更重要的修行,都跟行善积德有直接的关系,上至阿弥陀佛建立国土也须要不断地行善积德,不然没有办法成就。
2020年4月11日
其他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众生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成就一切众生上,那么他的人生就能成就一切。
2020年4月11日
其他

遭受痛苦,都是在了业!

我们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是过去世中种下的恶因,结的恶缘。现在学佛了,就要断除这些,发誓再也不结恶缘,再也不种恶因了。有的人可能会想:“我也不想种恶因、结恶缘,但是别人总找我麻烦。”但你要管好自己的心。善恶在心里,不在表面上。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你发心清净了,你心地善良了,你种下的就是善因,结下的就是善缘。
2020年4月10日
其他

人争不过天,恶赢不了善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永远争不过天;恶,永远赢不了善。不与天争,不与人争,争来争去落一场空。不做恶人,不做小人,活来活去只剩一人。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易骗,天难瞒。善有善果,恶有恶终。我们都是俗人一个,不可能天天行善,但一定要做个好人,有颗善心。不可能天天吃斋念佛,但一定要心怀善念,为己积德。一个人行走天地间,只要不愧对良心,不愧对他人,就能活得坦坦荡荡,心安理得。一个人不骗人,不算人,不失信于人,就能头顶天,脚踏地,行得端,走得正,站得稳。做人不能昧良心,宁可缺钱,也不缺德;做事不能糊弄人,宁可受累,也不虚伪。平生未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自问一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为人一世,善恶忠奸,自有天来判;人活一回,是非正邪,自有天来鉴。人若良善,上天眷顾;人若恶毒,天理不容。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做人,能忍能让是上策,行善积德是重点。忍让的人,自然多条后路;善良的人,上天自会眷顾。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功名利禄转瞬即逝,金钱财富终带不走,别把身外之物看重,唯有品行长久,才能芳名永留。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金钱多少,地位如何,而是拥有宽广的心胸。对长者尊敬,对幼小爱护,对朋友真诚,对伴侣忠诚,以善良为本,做正直好人。能说能争未必就是赢,能忍能容才是真英雄。滴水之恩莫相忘,利益好处别太贪!做人,高在忍,贵在让,心在善!永远别和小人斤斤计较,千万别和恶人合污同流,别把烦恼一直背负在身,别把金钱看得太过重要,看淡一些,宽容一点。你待人诚恳,会被人信任,你与人为善,会活得心安,有体人之心,能广结知己,能恕人之过,会远离祸端。做人,多一些珍惜,感情更长久;学得会换位,相处才快乐!忍一时,不是懦弱;让一步,海阔天空;善一生,才算精明!往期推荐师父是上天对你最大的恩赐!迷信佛教的人,醒一醒吧,别在愚痴下去了生活无处不功德,人间处处为道场一切不如意、不顺心的遭遇都是债!上师的苦心,弟子知多少!所有的失去,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欲得大富,应行布施;欲得长命,应慈心不杀;欲得智慧,应行学问
2020年4月9日
其他

“我”,是一切的根源!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个不懂经营家庭的人,怎么换爱人都解决不了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变一切,首先要改变自己,学习是改变自己的根本。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人;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人;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萨;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都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爱的人,常常是给你制造痛苦的人;你喜欢的人,也是常常给你带来烦恼的人。因为他们也是你的影子,让你老也抓不住。其实,你爱的是你自己;你喜欢的亦是你自己。你爱的、你恨的,都是你自己。你变了,一切就变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创造出来的;你是阳光,你的世界充满阳光,你是爱,你就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你是快乐,你就是在笑声里。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狱。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因此,“我”,是一切的根源!往期推荐化解嗔恨心最好的方法祈请加持不是与诸佛菩萨做买卖人争不过天,恶赢不了善这10种人,纯属小人,万不可深交,以免被暗算很多人说,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看完下一句,都后悔莫及大智慧来自于一心一意放下一切众生是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是慈悲。对境面前,您还能心平气和吗?金刚结竟有这般妙用!能破除一切障碍,心愿成就!
2020年4月9日
其他

佛教六句话,句句是精华

想要修行自己的人,喜欢要求自己上进的人,看看这六句话吧,每一句都说出了修行的真谛。其实修行自己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福报与智慧,并不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1真正的修行不是要躲到深山老林去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求兔角。修行佛法修行自己并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佛法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去求佛求道只是妄想,因为生活之外没有佛法,离开当下生活去求佛道,就好像寻找龟毛兔角一样,如何能找到?真正想修行不是躲到深山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也正与佛家的思想相契合。佛法也同样认为修行有大成就的人,往往不在深山,就在我们身边。2
2020年4月8日
其他

佛陀预言:未来9000年地球人寿福报与灾劫!

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寿百岁。公元前543年,佛入涅槃。自佛陀涅槃时起计算佛历。2020年是佛历2564年。现值减劫,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照此计算:公元前513年,佛诞100岁,人寿99岁;公元元年,人寿94岁;公元1000年,人寿84岁;公元2000年,人寿74岁。2008年根据有关统计,中国人平均寿命男性为70岁、女性为74岁,人均寿命平均72岁,证明佛教人寿说的准确性。公元3000年,人寿64岁。按宣化老上人预言:“将来到五百年或一千年之后,人人各在东西两半球,相距数万里,不要用无线电话,就可以直接谈话,如同在面前。不用看电视,就可以看到各种戏剧娱乐的节目。”当指这时前后的地球科技水平。公元4000年,人寿54岁;公元5000年,人寿44岁;公元6000年,人寿34岁。饥馑灾起,——人寿减至三十岁时,人身量不满三尺,于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相继享尽,连粗劣的五谷杂粮也渐没,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饰第一。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得一粒麦谷,如获摩尼宝珠,密藏守护。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降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作当来人种。饥灾过后,众生共起下品厌离心。公元7000年,人寿24岁。疾疫灾起,——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原来那一念下品厌离心也丧失,疾疫灾起,种种诸病齐发,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等药物。那时,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文化,国土空废,城镇毁败。只有一些小村落,遥寥散布。疾疫灾过,人们相共生起一念中品厌离心。公元8000年,人寿14岁。刀兵灾起,——人寿十岁时,彼时女子五个月即嫁,身高才一尺,有的人身高只有一拃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那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推敬。刀兵灾至,一切众生自相杀害。地所生草,利如锋刃,触之即死,过七日七夜,其患方除。有少量软心众生,避隐于山野,刀兵灾末,所剩人口仅一万,隐于山野的人,出山后,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厌离心,发誓断恶修善,由是寿命渐增,福报渐大。增劫开始,如是循环。公元9000年,人寿增至20岁;公元10000年,人寿增至30岁。公元11000年,人寿增至40岁。佛法灭尽。《俱舍论》云:三灾起时,由二种因:一耽著美味,二者懒惰。随着三小灾的次第发现,佛教法运也相应地渐趋衰微,直至灭尽。世尊悬记:“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法,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佛说法灭尽经》)尔时,16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此塔沉至金刚际。佛法灭尽,犹如漫漫长夜失去灯炬,众生受苦痛煎熬。释尊怜愍众生,后一百年特留《无量寿经》住世,为末法众生作最后的救度。佛言:“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佛说法灭尽经》)在回光返照之际,众生的根机尤显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于时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门。据《大集经》记载:《无量寿经》灭后,释尊仍然悲心不舍众生,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众生没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为天上师。证知法灭之时,念佛一门乃末法罪浊众生最后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诸佛相传之慧命,众生出世之本源,吾人对净土法门应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净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灾之内,头出头没,苦不堪言。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减劫中,又有小三灾次第发现。(1)饥馑灾。人寿减至三十岁时,人身量不满三尺,于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相继享尽,连粗劣的五谷杂粮也渐没,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饰第一。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得一粒麦谷,如获摩尼宝珠,密藏守护。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降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作当来人种。饥灾过后,众生共起下品厌离心。(2)疾疫灾,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原来那一念下品厌离心也丧失,疾疫灾起,种种诸病齐发,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等药物。那时,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文化,国土空废,城镇毁败。只有一些小村落,遥寥散布。疾疫灾过,人们相共生起一念中品厌离心。(3)刀兵灾,过六千年后,人寿十岁时,彼时女子五个月即嫁,身高才一尺,有的人身高只有一拃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那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推敬。刀兵灾至,一切众生自相杀害。地所生草,利如锋刃,触之即死,过七日七夜,其患方除。有少量软心众生,避隐于山野,刀兵灾末,所剩人口仅一万,隐于山野的人,出山后,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厌离心,发誓断恶修善,由是寿命渐增,福报渐大。增劫开始,如是循环。三小灾亦是众生恶业所感,贪欲感饥馑灾,瞋恚感刀兵灾,愚痴感疾疫灾。佛言:从饥馑刀兵死者,皆入恶道;从疾疫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以有疾病时,但相慰问,无有毒害屠杀,及相争相夺之心故。《婆沙论》云:人若能以一搏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于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决不遇刀兵灾。三小灾的次第发现,虽然远在四千年后,然任何事物皆有一个由始微到渐盛的过程,所谓“履霜坚冰至”。冷静地观察,三小灾的萌芽乃至局部灾变在现代亦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2020年4月7日
其他

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

问问:人生如戏,如何面对其中的顺境和逆境?上师答:顺境和逆境,这些显现都是自然的,其实没有什么。若是你自己不去执着,能够放下,都是一种成就的助缘,也是一件好事;若是自己执着放不下,都是一种违缘,都是一件坏事。所以,无论遇到顺境逆境,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心态的平静,这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自己能保持这种心态,能把握这种心态,这叫“境随心转”。一个大成就者和一个普通凡夫,他们在吃喝拉撒方面不会有任何差别。当时佛陀和其他弟子都一样吃喝拉撒,佛每天也出去化缘,但是内心的境界是不同的,尤其是遇到对境的时候,会如如不动。这个时候就是“境随心转”,不会受外境的影响,也不会因此而烦恼。凡夫就不一样了,凡夫就会受影响,然后烦恼,甚至去造业,这是区别。为什么说轮回苦?就是说若是你的心随境转了,这叫轮回,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了。总是因为这些境而动心,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这些患得患失都是一种痛苦。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缘聚缘散,当成一种正常现象去面对。若是你的心总随着境转,那你永远是烦恼的。无论你是何种身份,无论你是何种条件都一样,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永远是烦恼的。
2020年4月7日
其他

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万事万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看别人不顺眼,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
2020年4月6日
其他

金刚结竟有这般妙用!能破除一切障碍,心愿成就!

一、汽车护身符——金刚结金刚结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护身符,代表:九尊、金刚,它是经过高僧大德加持以后对人、对物赋有灵气的一种法器。为什么要在汽车里置放金刚结?汽车在运行中,会经过一些阴森之地,如:坟墓堆、车祸发生地等。金刚的殊胜加持力能辟邪,护身,除障,保驾驶平安顺利。金刚结还有以下用途:◆带在身上谨防运气不佳、小人做怪、病魔缠身等◆摆放在居家门头上、行李、皮包和背包里,以防不测◆摆放在不吉之处、阴森恐怖之处,可镇妖降魔金刚结可以放在车里,或悬挂在车内任何地方,但须记住:(1)金刚结和金刚带上的结是不能拆开的,否则会失去加持力。(2)只要结还在,法力永存,不论旧或新。如果不用请用火烧焚化,而不能随意乱丢。二、金刚结的功德、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一)、佩带金刚结之功德利益:寂猛化身尊众做授记,一切空行爱护如亲子,一切护法遣除诸违缘,愿成心中一切所希欲。如来教法兴盛且增上,持教大德一切心愿成,无余遣除有情诸逆缘,愿令一切圆满如意成。(二)、配带金刚结的意义是什么?金刚结是一种护身符.在有一些恶的非人意图伤害我们时,金刚结会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使他们远离我们.制作金刚结的每位仁波切,他们自己修持哪种本尊,就会以相应的本尊修持制作金刚结,并非是由某一特定的修法作成.上师施打结时持咒以咒力吹入结内,将力量封存其中。结内有护法及力量,佩带在颈上,能保平安,减少障碍,增加幸福。有些金刚结,并非上师亲自持咒吹气进入结内,而是弟子们先打好金刚结然后请上师加持。其二者皆有加持力。甚至是根本就没有结,只是一条线带,若经上师加持,亦有加持力。(三)、金刚结使用方法:1.
2020年4月4日
其他

对境面前,您还能心平气和吗?

面临一切境遇,无论顺与逆,好与坏,善与恶,皆泰然视之为修行的对境,视之为成就的助缘,将一切对境转为道用,即是恒时欢喜。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到呢?只有依佛法,依智慧、依觉悟的人才可以做得到。
2020年4月3日
其他

烦恼多,业障深?原因在这里!

我们人在这世界上的时间,转瞬之间,就消逝了。可是人人放不下,执东著西,觉得世界的一切是真谛,所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在名利上徘徊,为名利尽做些违背良心的颠倒事。到后来的结果,为名者死在名上,为利者死在利上。一生你争我夺,在名利上颠颠倒倒,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贪、嗔、痴是三毒。众生之所以被业障缠身、被各种烦恼侵扰,人生之所以痛苦,皆因犯了三毒。三毒指的是贪、嗔、痴。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嗔恨、愚痴。我们深陷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五阴炽盛苦,这些苦海中,我们忍受这诸多的烦恼,迟迟得不到解脱,根源都在于这三毒。人一定要去掉这三毒,才能在世间快活生存!贪三毒的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欲”。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贪欲才是根本。嗔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痴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往期推荐:遣除违缘最好的方式说了就要去做,不要发空愿
2020年4月1日
其他

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小乘里讲,因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恶,在不贪心、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大乘讲,在自私自利的情况下,所做的一切都是恶;为众生、为人民、为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善;为自己是恶,为众生就是善。有人百思不解:“我挺善良啊,做的都是好事,但我怎么还不顺呢?”你是否善良,是否做的都是善事,应该依照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要研究佛法、懂得佛法,把佛法当作镜子好好地照一照自己,把佛法当作秤好好称一称自己,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否则无法分辨。人都自私、傲慢,自认为自己挺不错。眼里看见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都是自己的优点,根本看不见别人的功德,看不见自己的毛病。所以总是埋怨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根本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你跟家人吵架的时候,也是只知道自己的感受:“我太委屈了,我太受伤害了,我太苦了。”总是“我、我、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对方的感受。对方也同样是那么想的,他认为他受委屈、受伤害了,他也烦恼痛苦。你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总是互相伤害,吵吵闹闹,双方无法和睦相处。什么叫有智慧的人?有神通,知道很多秘密?有神变,能在天上飞,能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不是有智慧,普通的饿鬼、旁生都有这样的能力。饿鬼、旁生分很多种,很多饿鬼、旁生都特别富,也有神通、神变。能做到不看别人的毛病,只看别人的功德;不看自己的优点,只看自己的缺点,这才是有智慧的人。因为很快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改变自己的毛病和缺点;学到别人的长处,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足。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单位,不管是在寺庙还是在坛城,无论何时何处,你都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别人放在最高处。你能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实际上你就在最高处;如果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实际上你就在最低处。一定要这样调整自己,改正自己。你就这样去做、这样去修,一定能解脱、成就。否则,你永远都无法解脱、成就。即使暂时得到了世间的利益,权利再大,势力再强,名利再多,但是烦恼、痛苦依旧。改变命运的过程,就是改变毛病的过程。你的毛病越少,命运就越好。道理很简单!用不着学那么多,念那么多,你就尽量如此去做。什么时候做到了,什么时候就成就了。往期推荐:你终极的敌人不是人,而是心中的恶!修行人经常做这三件事,福报会越来越多今生的钥匙,前世的锁修行人要正确看到修行中的违缘!人有小算盘,天有大算盘!“学佛越久,离佛越远”,你也这样的吗?被“身苦”折磨时,还要提防“心苦”这支毒箭
2020年4月1日
其他

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

我们很愿意去管别人的闲事,好像管闲事能够表明我们很重要、我们的发心很正确,还会讲出许多道理,总是很充分,听起来也冠冕堂皇的,但唯独没有认识到,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
2020年3月31日
其他

敦煌莫高窟佛像 最美的都在这里!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樽的禅师,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乐樽禅师以为是佛显圣,便把此处当作圣地,满怀虔诚,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僧人,效法乐樽禅师,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从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流散海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留在了中国,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莫高窟虽然历经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其中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0年3月31日
其他

遣除违缘最好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违缘,我们始终想把不好的东西屏蔽。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恐惧、纠结等一系列情绪便由此展开。大家有没有想过修行为了什么,是为了排除一切万难吗,是为了铲平一切障碍吗?错,当我们产生了对抗的念头,这本身就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具大的障碍和恐慌。
2020年3月30日
其他

六十六句佛语,过目增福,记住终生受用!

六十六句佛语,过目增福,记住终生受用!
2020年3月28日
其他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2020年3月28日
其他

安忍中,自我放于最低处最为殊胜

如同大地。大地在最低处,我们在大地上挖地基、盖楼房、种树、栽花……无论是滋养大地还是破坏大地,对大地而言都是一样的,没有高兴或不高兴,总是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父母众生对我怎么都行,无论是伤害我还是利益我,都是一样的,就是把自己放在最低处。这里讲的主要是这样的心态。
2020年3月27日
其他

心不正,再大的福报也守不住!

修行是很真实的,不要去看道场的过失,看僧人的过失。各有各自的因果,你修了你得,谁也拿不走。佛经说,人做人又死掉,再做人,如果尸体都没有坏,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你看你轮回了几次,这辈子能遇到佛法,肯定也是前辈子,或者更早时,有过和佛法结缘的因缘。甚至出家过,但这辈子又是烦烦恼恼。可见修行要迷失是很容易的。福报要慢慢培,有福报,还要有智慧。不然福报来了,也很危险。当官是因为有福报,结果贪污了,被抓进去。发财也是因为有福报,结果去吃喝嫖赌,满身都是病。这就是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你福报来了,心还要正。心不正,福报就守不住。以前祖师都不敢浪费,都说自己无福消受。别人供养好吃的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给倓虚老法师。说自己福薄,无福消受。印光大师持戒很好,火化后,牙齿都化为舍利。这些祖师,就是人间的一个宝。大家都把金银财宝看成很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祖师住世,才是一大宝。众生都比较迷茫,没钱想着拼命赚钱。钱太多了,又不知道怎么花。结果就跑去造业。像《法华经》说了,自己有个宝贝在衣服里,不知道用,却天天去外面求。自己的宝贝是什么?是每个人的自性,能成佛的东西。但我们不知道用它,每天就颠倒的在人间俗世间转来转去。佛经是多么尊贵,破迷开悟。众生迷惑很大,福报大也迷惑,没福报也迷惑。而且很执着。做人时执着,做鬼了,仍然很执着。鬼执着于他生前的东西,有的执着于钱财,就变成了蛇,有福报的就变成了龙,来守护他生前的东西。这个执着很可怕。真修行就很好了,起码你物质放下了,你就不会痛苦。出家人走到哪里,都是简单的,两手空空,住的好坏都很随缘。吃的好坏也无所谓。不是真的随缘。那别人为什么做不到。首先他没有福报,你想看,要出家也要福报,要天下丛林任君餐,也要福报。你想到庙里去吃一餐,也是要福报。不是说,你出家了,你就有福报吃。如果没有福报,一餐也吃不到。很早时,有个行脚僧人去山上庙里挂单,知客师不给他挂单,而且还把他赶出来。天又黑了,怎么办?没有办法,只好在韦驮菩萨桌子底下睡一觉,第二天再说。行脚僧就很抱怨韦驮菩萨不护法,都不让挂单。半夜,韦驮菩萨就给他托梦。他说,你前辈子在庙里,别人干苦力活,你就偷懒。终于勉勉强强搬了几块砖头。因为你搬了几块砖头,所以现在才有福报躲在我桌子底下,否则你早就被扫出山门了。这个行脚僧才恍然大悟。不管出家在家,福报都很关键,尤其是结三宝的福报。诸位以后有想出家的,出家要有地缘,有法缘,有人缘。你要度众生,先要跟他们结过缘分才可以。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说,培养福报上,我们仍然需要努力。说到护持,在家人算是外护,出家人精进修行,护持道场,那才是正护。许多出家人为了搞好一个庙,自己都是病苦多多,要度众生,就要背业,哪有那么容易啊。往期推荐:如果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欲望很高的人往往比较愚痴从佛那里
2020年3月27日
其他

一切不如意、不顺心的遭遇都是债!

发脾气叫做火烧功德。如果不改掉这个坏脾气,无论一天念多少部经,讲多少次法,做多少善功德,你自己都出不了三界。发脾气本身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就是不明白。你自己都不明白佛法,怎么可能很圆满的度人?
2020年3月26日
其他

《心经》,到底厉害在哪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心经》说什么?《心经》说什么?有四项内容: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1大智慧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慧的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的天空。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大地繁华似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导下所修习的一切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大智度论》说:“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论》卷一百)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般若为佛母,更是我们众生断惑证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说“得见般若,即为见佛”。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是我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种无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所谓离过绝非,正常真实,纯净无染,唯正无邪,应用无穷,指导人们离苦得乐,超越生死,同登彼岸。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们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们所说的见地,就是指般若见。因为般若能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执、法执,扫除内心的一切执著、一切障碍。所以“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是佛母,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祖母,所以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所以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2破执著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执著和障碍。《心经》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五蕴即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即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所谓生命活动,即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现形态,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离开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活就无从谈起。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够执著这些。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生活。《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五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种烦恼)所显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内涵即是涅槃。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强调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行的要求。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达到“五蕴”与“空”不二的境界,即经上所揭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蕴,处于高度统一状态,才能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转变身心的烦恼。所以,《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是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3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众生即佛。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显示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破除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脱,涅槃的证得。《大智度论》讲:云何名为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十八)了知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从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中体证而来。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其余五种波罗蜜为辅助。所谓“五度如盲,智慧为眼目”。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刚才讲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样,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为到达彼岸的法门。佛典中在强调般若的重要性时指出: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宗镜录》卷九十)由此可见,修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见时,反复强调我们信仰佛法,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我们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一般的讲,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大家一定要体会这个意思,只有在当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时时刻刻有证量,时时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后,那你永远不会有受用,永远不会有证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来。怎样才能勘破烦恼,超越生死呢?必须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消融一切对立面。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如果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障碍,即所谓法执。我执是障碍,法执也是障碍。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涅槃即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涅槃的境界本来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因为有烦恼的障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显示不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执著涅槃呢?因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所以涅槃显示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好像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子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行使这面镜子垢尽光现。所以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障碍。我们能够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路绝,则烦恼性空,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到此也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满究竟。4大自在《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经》的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关于自在有种种解说,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1寿自在凡夫的寿命长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寿命的长短上、生死的来去上获得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我们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间的障碍。遇到一件好事,希望这件好事能够长久不变,可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碰上。事实上不如意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怎样突破时空的障碍,获得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2生自在生是受生,菩萨能够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在。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3色自在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物质也可以理解为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许多财富,但是真正有财富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可能。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迷恋于个人的物质追求。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追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4心自在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获得心的自在。可是我们凡夫连心在哪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指挥这颗心呢?一定要学习佛法,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解这颗心,才能指挥这颗心。5智自在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自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往期回顾:六个真实故事告诉你千万别杀生,果报惊人!就算舍弃生命,也不能做这几件事!(非常重要)想成佛就要对自己“狠”一点福报、水杯、命运!很深刻,很实在!若你不忆念死亡,你会发现毫无时间修行!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不看准后悔!
2020年3月25日
其他

别让生命的光阴在毫无意义中流逝

现在世间的人们,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奋斗,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存、健康、平安等这些利益。其实这是错误的。“那我是不是不能拼搏了?”也不是。事情要做,但心态要改变。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整个社会,为了整个人类,为了这些有缘的众生而奋斗、付出,这叫发菩提心。你发大心了,心量打开了,平安、健康、顺利自然就来了,世间的这些利益自然就来了。
2020年3月25日
其他

学佛人能够冲破这一关,业障自然消除!!

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2020年3月23日
其他

震惊:你现在到底是在修佛还是修魔?

好像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在修佛。用心观察,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佛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如果你不听他的,他郑重地宣布,你会不得好死。正的佛永远给人力量,给人安宁。这种动不动就吓唬别人的,不是佛,是魔。嘴上学佛,心里学魔!有的人修了佛后,像得了焦虑症,在家搞卫生,不小心打死一只蟑螂,她难受好几天,因为杀生了,可能会下地狱,又因为那只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辈子的父母,否则,它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他家里。有的人修了佛后,变成了超级好人,看到别人有困难,立即兴奋起来,冲上去要帮忙,也不考虑别人需不需要他的帮忙,也不考虑自己这样帮忙会不会扰乱别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帮,一定要关心。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够帮到别人。其实别人不需要他的帮助,只是他需要别人的困难,别人有困难了,才能有机会展示他修行的功力。看到别人哭,他才有机会感叹自己生活的美好。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认为可以为自己积点德。大多数人生活如果出了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问题轻意就解决了。如果你真想帮助别人,更应该静下来。你的平静安宁,可以让对方觉得安全,觉得生活依然如故。嘴上学佛,心里学魔!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问题,他急啊,像一只猴子一样在你旁边上窜下跳,一会提醒你要这样,一会又提醒你要那样,一会又说你这问题有多严重多严重,甚至还会说有什么鬼神,扰得你不得安宁。这种关心,如同咒诅。有的人修了佛后,喜欢讲放下,这个也放下了,那个也放下了,不去赚钱,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窝在家里,天天说放下。迟早有一天,身边的人都会远离他,把他也给放下。这种放下,分明是逃避。要记住真正佛是为众生承担更多,为众生造福更多,这样的你才能更好的累积自己的成佛资粮。有的人修了佛后,一遇到问题,立即给佛上昂贵的供品,上昂贵的香,以为越贵,佛祖就越会保佑他。这分明是在贿赂佛,把佛当成了小人,以为佛拿人东西,手就短了。(平时不注重积功累德,临时抱佛脚的作用很小哦)许多修佛的人,其实是在用他的行为举止错误的示范了,真正修行人的标准,给世人看。他自己都不知道造业了,因为佛教是微妙法门,一点点的相差,就可能做500年狐狸。嘴上学佛,心里学魔!学佛是好事,只是别太过了,别太执着了。太执着修佛,记住在别人不了解佛教时,不要随便与人讨论佛教,这样佷容易让对方造口业,这本身就是我们要做好的问题。要记住佛都是用善巧方便而说法的。有时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为了显示自己了不起?还是为了脱离轮回呢?还是修为人处世。佛教最基本是,教我们人伦道德十善业,根本性的东西就是一点一滴做起。以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永远胜过你说一千道一万。当然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修得非常好的人,跟他呆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宁,非常自然,非常让人欢喜同时让人心生敬畏,感觉有一股正能量……嘴上学佛,心里学魔!佛只能给我们解脱痛苦的方法,佛是助缘超渡我们,只有我们自己主缘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用智慧,化解内心种种负面情绪。记住佛是告诉我们很多宇宙规律,并不是说佛在规定很多这个那个,佛大慈大悲不会限制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做的是,尊敬宇宙法则,尊重一切众生平等的规律,自然我们也就尊敬了佛,尊重了宇宙规律。还有些人永远觉得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最好,就会去说别人的法门不好,不究竟,不方便。要知道佛教有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以及众生八万四千种因缘,每个人因缘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所人都吃一种法味啊。这不但不慈悲,而且还可能造业。(愿意吃素我们赞叹,但与修行并无瓜葛,”住心”了,那反而有压力!不是佛的原意呀!)嘴上学佛,心里学魔!希望大家说话都要用爱语、软语,这样才能摄受众生,不要动不动就以下地狱吓唬人,很多人学了佛以后就变得与人格格不入,看到别人做什么都很厌恶,觉得别人都会堕三恶道,这是个很不好的现象,别人现在做的正是一面镜子,正是你没学佛前以前犯过的错。他人牺牲自己的因果在你面前示现,让你看到的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以前有多么无明愚痴,这时候你心里哪怕生起一丝一毫对过去造作恶业的惭愧心及忏悔心并且真诚替自他及眼前的这个人忏悔过去三世因为无明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并发愿纵遇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那么眼前的这个人也会因为你这样的一念发心,即使造业也变成有无量功德了(这样说了这个人何尝不是菩萨呀,我们要感恩他呀)。因为佛法永远是教你向内求,向内看,当你有这个觉知的时候,你才有真实的智慧,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样你才能达到究竟涅盘的境界呀。望同修们时时自省,不要借着自己学了几天佛就肆意去指责他人,人家看着你这样,根本就不想再入佛门了,我们任何学佛都是想获得快乐和福报的,别人也是这样,我们要以智慧和怀柔的心让众生心生欢喜心自己想进入佛门,所以你的语言你的示现就是在表法,非常关键: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往期推荐:化解嗔恨心的好方法!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积福德,人有三不说学佛人易犯的毛病,对比一下你有几条不要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修行,其实是在和死亡赛跑最快捷改变命运方法是什么?你看修行苦,我看你更苦!
2020年3月20日
其他

六个真实故事告诉你千万别杀生,果报惊人!

猫狗是和人类最亲近的动物,都通人性,都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当今社会,豢养宠物盛行,有主人照看的比较安逸,而大量流浪狗、流浪猫却只能靠捡吃垃圾等生存。如果您能发慈悲心,请时常在垃圾箱等地方留点食物给它们充饥,延其生命,必增福报!不能如此,也千万不要无故打杀、虐待猫狗,以免受报!至于那些丧尽天良,故意投毒,将它们毒杀后卖给饲养场或饭店牟利的人,如此作为,必遭天谴!(一)烧死母猫,六子软骨三十多年前,丰原附近乡村有户农家,养了一只母猫。当时一般家庭厨房都盖有大灶,以木柴、稻草为燃料,因为灶内温暖,冬天母猫喜欢在灶内过夜取暖。那家农妇每天早晨起火烧饭,必先赶走母猫。有一天,气候寒冷,虽经多次驱赶,它仍不愿走出灶外,农妇心烦忽起嗔心,随即取稻草引火烧饭,而那贪睡的可怜母猫,竟被活活烧死在灶里!事隔一年多,该农妇怀孕产下一个男孩,天生全身骨软,手脚萎缩,整日躺在床上,医药无效,长年需人照顾,痛苦不堪。如此年复一年,连生六胎,个个都是软骨儿,情况完全相同,大小六个排列床上呻吟!邻近乡民多人往访探视,人人啧啧称奇,原来母猫被烧死时腹内怀胎多只小猫,也一起惨遭烧死!不久该农妇也因忧伤愧疚而离开人世,临终前竟频频发出猫的惨叫声,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几只小猫,六个软骨儿?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说了就要去做,不要发空愿 !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然而却忘了“愿”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然而“说”总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说了一大堆,却完成不了多少,这就叫做“发空愿”。虽然说有发愿总比没发愿好,但若发了愿,却没有办法实践,还是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明知做不到,或根本不想做,却还要发愿,那就是欺骗。但如果是目标很远、很难做到,但自己还是想做,也愿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没有关系。例如佛教教大家发学做菩萨的愿、发成佛的愿,但成佛、做菩萨的愿非常广大,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将累世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好事,所求的一点一滴的善法,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布施,通通汇归到成佛这条路上,所以要在此生成佛是不太可能的。虽然如此,大家还是要发成佛的愿,因为如果发了愿,就算是种了善根,就好像一颗种子,迟早会发芽,因为已经有一点引子在那里了。而且因为你曾经发了愿,也愿意有一天能够做到,你就会慢慢地实践它,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但如果你心中认为,我根本没有想要成佛,也没有想要做菩萨,成佛、做菩萨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连发这个愿的心都没有,那么你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力量,激励自己往成佛之路迈进,所以也永远都不会有成佛的机会了。另外,有的人担心如果做不到所发的愿,会犯了欺骗罪或妄语罪,所以干脆不要发愿。其实这要看情况,也就是要看你发愿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允诺他人说:“我发愿要做菩萨,我发愿要赚钱来布施大众、护持佛法,所以你先帮忙我,提供我资源,等我成功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如果你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以得到别人的财富,那就是犯了欺骗罪和妄语罪;相反的,如果你心中并没有欺骗的意念,但说了却没有能力做到,那就没有关系。例如你发愿想学插花,因为学会后,不仅自己可以欣赏,也可以美化环境,带给别人好心情,真是一举数得。可是到最后都没有去学,但因为没有伤害到人或是让人受到损失,所以没关系。发愿除了不能心存欺骗外,也要避免发不切实际的愿,做不合常理、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像是发愿要把一堆沙子煮成熟饭,沙子要如何煮成熟饭呢?这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最重要的是发愿的动机,不要担心做不到,因为有愿才会有前进的力量;但若发的是不切实际的愿,或是心存欺骗,那就是不该有的行为了。往期推荐: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学佛修行的路上,出现10种情况要谨慎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走偏了!真正的道场,击碎你的假修行!!!(你一定要读)佛弟子有三样东西需要永远保密抱怨是一种毒药(建议所有人看看)修法时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2020年3月18日
其他

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人,不可不防,不可太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和伤害。太防,在拒绝别人进入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把自己硬生生地挡在外面,成为一名空虚孤独的行者。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佛说,你心里有尘!

佛说:你心里有尘。我拍拍手,抖抖衣服,对着镜子整整衣冠。佛说:心里的尘是抖不掉的。我四顾茫然……佛说:心里的尘只能用心,才能消除。于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不悟。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仍不悟……佛说:悟有两种:顿悟和渐悟。顿悟时,那灵性闪烁的一刹那,犹如霹雳惊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开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间,才能看见自己内心的那一汪清泉。问世间情为何物,有多少真情相许,生与死孰苦孰乐?我自大笑,我自大哭,我自纵酒当歌,我自仆倒街头,我自冷眼看人间一切!于无人处暗弹相思泪!佛说:你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我低头向地,抬头向佛,躬身自省。佛说:私心杂念是去不掉的。我一头水雾,仍然不能理解。佛说:你的意志不够坚强,心志不能专一,生活没有目标,总是任由时光过尽,最后却一无所成。我观心知问,不禁冷汗满身……我问佛:我该怎么办?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往期推荐:佛说:逆境,是一种恩典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的20种方法!让你人生之路从此平坦顺畅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揭秘求佛菩萨不灵的真正原因,大家都进来看看对照自己宗萨钦哲仁波切:太多拥有却迷失了自己和远离了本性!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别人!恍然大悟:为什么善人常觉得痛苦,恶人却活得潇洒?学佛如果出现这些状态,就要停下来想一想了!
2020年3月12日
其他

瞋恨,会使我们失去理智!

佛法认为,“贪、瞋、痴”是我们人类的三种根本烦恼,称为三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起瞋心,只不过有一些人是瞋恨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可是有一些人往往会把心中的瞋恨从身、口的行为中发作出来,无论是表现在言语或身体上,都是既伤己又伤人。所以,我们通常会把瞋譬喻为火,又称为瞋火,是因为它像火一样会使我们失去清凉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心静气,就不会有瞋恨心了。可惜的是,要一直保持心灵的平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瞋恨的起因,一般认为是外在环境无法获得满足,或者不能让人顺心如意,而使人的内心产生冲突而生起瞋恨心。但有时其实是自己内在的关系,例如他人并没有妨碍我们的工作,只是自己看别人不顺眼,莫名其妙地就生起气来。所以外在环境的原因,有时是个人自以为是,但并不一定是完全客观,也不一定外在真的有什么人事物让人瞋恨,即使自己已经气得半死了,他人也未必会知道。另外,瞋恨不一定是对外的,有时是自己内在的烦恼,譬如有的人会恨自己的能力不足、福报不够,或恨自己不够聪明、努力不够等。虽然自己恨自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心中有恨意总是不好的,尤其当自己恨自己到了极点时,就会开始处罚自己,而对自己最大的处罚就是自杀。因为讨厌自己这么差劲,于是觉得实在是生不如死,不如死了算了。由此可知,瞋恨会带给人非常大的祸患,一定要适时化解瞋心。化解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观念的化解,其次是方法的修行。首先,要从观念上来化解,仔细分析瞋恨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瞋恨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影响?经过一番理性的分析之后,在观念上就会知道无论是恨人或是恨己,都无济于事,倒不如从改变自己、改善处境做起,这要比用恨或瞋的情绪面对问题要好得多了。如果不管怎样分析、解释,都化解不开瞋恨心时,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拜佛、念佛、读经或打坐,这些方法都能够化解瞋恨的情绪,帮助人透过修行消业。如果我们面对问题没有惭愧心和忏悔心的话,业还是不容易消解的。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都是要我们学习慈悲,不仅对待众生要慈悲,对自己也是一样。对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么容易动气、动情绪。而对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没理,都应该原谅他,就像我们也希望别人能谅解我们一样,要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或是设身处地谅解他人,瞋恨心就会慢慢地减少了。往期推荐:觉得自己重要,是一种病,得治!母亲---就是你的活佛!!!多少人嘴上学佛,心里学魔!学佛人都容易犯的小错误!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指引,再有智慧、再精进的人,想要获得成就难如登天!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2020年3月12日
其他

BBC纪录片:《佛教世界七大奇迹》

1.5米,两脚掌相迭,各装饰有珍珠母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在卧佛寺内共有99座大小佛塔,高7米的佛塔就有71座,有"塔林"之称;还有高
2020年3月9日
其他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一种利他的心往期推荐:每天都有菩萨从你身边经过,你可认得?世上没有对与错,只有因和果修行路上必不可少的修法疗治烦恼最好的处方学佛修行,为什么要福慧双修?五台山文殊菩萨发塔的来历
202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