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普胜诉:一场社交媒体时代的世纪审判

毕安娣 字母榜 2022-06-26


经历六个星期的庭审、赢/输了上千万美元,结果出炉的那一刻,第一件事是什么?


当然是打开社交媒体发一篇小作文咯。


美东时间6月1日下午3点左右,由7名人员组成的陪审团在法庭上宣布了结果,给约翰·尼德普起诉前妻艾梅柏·希尔德一案画上句号:德普三项诉讼请求全部获胜,获得10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外加5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而艾梅柏的反诉三项请求中只有一项获得肯定,获得200万美元补偿性赔款,无惩罚性赔偿。


由于美国对惩罚性赔偿金额有上限要求,法官随后表示还是要把德普方获得的那500万美元调整为35万美元。


所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俩人都赢了也都输了,但对冲一下还是德普赢了,加加减减依然能入账835万美元。


艾梅柏在庭上低着脑袋,表情凝重,宣判之后和律师拥抱后匆匆离场;德普六个星期以来头一回没有出庭,宣判之后其律师团互相拥抱握手庆祝胜利——而这一切,都通过直播被几百万网友看在眼里。


聆听陪审团决议的艾梅柏


和之前六个星期的每次庭审一样,FOX、CNN、BBC等媒体不仅有直播,而且是电视与网络同步,YouTube上的直播又会被其他博主们同步到自己的直播间“套娃”,边看边解说。


在宣判结果的6月1日直播中,光是YouTube收看最多的Law&Crime Network频道的直播就有超过百万人观看,在宣读判决时,同时在线人数就达到了300万,这还不算直播观看Law&Crime Network直播的博主的流量。


Law&Crime Network在YouTube上关于审判当日的直播视频,截至发文累计播放已经超过2000万次


同时,庭审还在继续,少则几秒多则几分钟的二剪视频也会迅速出现在YouTube、TikTok、Reels、Twitter等平台,而相关话题则会被人们疯狂转发。


这一次,两位当事人结束了长时间的沉默,一拿到审判结果就迫不及待发表声明,更是给社交媒体狂欢添了把火。


直播间的画面中,艾梅柏刚刚立场没有几分钟,人们还在看德普律师团相拥,艾梅柏的小作文就已经在Instagram、Twitter等平台同步发布:“我很失望……”



紧接着,德普的小作文也发了出来:“陪审团给了我生命……”


YouTube主播还在看直播庭审,看到粉丝说声明已经发出来,就切到社交媒体给大家读德普的声明全文


正在解读直播的YouTube博主当即把声明拉入直播间,给观众们阅读,等阅读完就发现德普的小作文已经在平台上获得了上千万的点赞。


这是这场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世纪审判的缩影:在围观中开始,在嘈杂声中结束。TikTok上,“把正义还给德普(Justice For Johnny Depp)的标签播放量已经超过190亿次,反对者称这场庭审已经变成了“数字时代的女巫审判”,而艾梅柏方的律师在判决后再次告诉NBC,其反对这次庭审直播的态度:“这让庭审变成动物园。”


有人成名风光无限,有人成名人人喊打,而当事人双方的私生活则都被暴晒在阳光下。


关注案件的看客们过足了瘾,内容创作者们疯狂吸粉,甚至庭外的狂欢很有可能反过来影响了庭审本身。社交媒体时代的世纪审判,很热闹,很刺激,也有些令人不安。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案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变成备受关注的“世纪庭审”。


约翰尼·德普和艾梅柏·希尔德交往3年后,在2015年结婚,仅仅15个月之后,两个人就离婚了,还离得很引人注目。艾梅柏直接去法院申请了人身限制令,称德普家暴她。


虽然德普一直否认家暴,但是其事业随即跌入了谷底。女方以“家暴幸存者”的身份多次发声,不仅称离婚得到的700万美元会全部捐出去,还亲自上阵于2018年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专栏文章,讲述自己在暴力中幸存的心路历程。


这次德普对艾梅柏的控诉,正是围绕这篇专栏文章展开的,主张这篇文章是对自己的诽谤,并且对自己的事业造成了影响,包括自己和迪士尼不再合作,无法出演《加勒比海盗6》等,要求艾梅柏赔偿5000万美元。


但这不是一场单向控诉,艾梅柏反手就同时诉德普前律师发表的一篇声明是对自己的诽谤,那篇声明称艾梅柏伪造了家暴的伤痕和场景灯,称这是一场“骗局”,并表示诽谤令自己的事业同样遭受打击,包括《海王2》中镜头只有10分钟,要求德普赔偿1亿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会是双方都有被判给对方一些钱的原因。


艾梅柏对德普发出家暴指责之际,也就是2018年,正是反性侵MeToo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也因此德普的支持者始终认为这是艾梅柏利用了这个形势为自己谋好处的行为,并且喊出“男性也会是家暴受害者”的口号。


两人的闹剧在大众层面撕裂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一个是艾梅柏的“站出来反对家暴但是被有权有势的男人打压”的故事,一个是德普的“被污蔑成家暴者实际上是受害者”的故事。


这次开庭,时间上已经是两人离婚的6年后,也是《华盛顿邮报》登载艾梅柏专栏文章的4年后,社交媒体上早就已经吵了好几年,子弹飞了许久。


集合了明星、MeToo运动、女权与反女权、家暴中的男性受害现象等元素,这场庭审成功召唤神龙,在一开始就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


而长达六星期的审判,开庭共计23天(不包含最终宣判),法庭传唤德普方证人38名、艾梅柏方证人24名,庭上的故事也很“争气”地给足了猛料,特色鲜明的证人一个接一个,辛辣的视频音频证据相继披露。



光是坐上证人席的心理领域的“专家证人”,就刀光剑影堪比大片。


一切始于4月27日名为香农·库里的专家证人的出现,她是德普法律团队聘请来评估艾梅柏心理状态的专家证人,是加州和夏威夷的执业临床和法医心理学家。


一头金发,黑框眼镜,长相出众,回答言谈专业、逻辑缜密且谈吐清晰,一出现就圈粉无数,就连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了自己的昵称“香浓咖喱博士(音译而来)”。


咖喱博士接受艾梅柏方律师的问询


其与艾梅柏方律师的对战也成为了二剪视频的珍贵素材,标题“心理博士智取艾梅柏律师”的内容遍地,咖喱博士成为处乱不惊、见招拆招的英雄人物。


这次对战也产生了不少梗,比如艾梅柏方律师企图用“咖喱博士和艾梅柏见面时表示丈夫买了玛芬蛋糕”为切入点,以证实咖喱博士违反医患保密协议告知了丈夫患者是谁的猜想。


这招看似事小,实则非常毒辣,因为如果咖喱博士招架不住不幸坐实这一点,那么违反医患协议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她的执业资格,让她直接告别自己的事业。


但是咖喱博士从容地解释自己早晨经常时间赶不及会让丈夫买玛芬蛋糕给自己,而不是特意为艾梅柏的到来准备。不死心的律师仍旧多次追问,试图找到破绽,“玛芬蛋糕”填充了那场问询的数分钟时长,以至于网友戏称咖喱博士为“玛芬女士”,而其丈夫也成了“那个玛芬男人”。


推特创作者为咖喱博士创作的卡通形象

咖喱博士出庭后网友脑补其要出战之前的台词:“拿好我的玛芬。”


其后数天的庭审中,艾梅柏方的专家证人也陆续登场,其中同为心理领域的专家证人隔空驳斥了咖喱博士的结论,庭审中没能招架住德普律师的攻势,自爆虽然给出了针对德普的心理学判断但是根本没有见到过德普本人,其不佳的表现和并不有力的证词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不仅自爆后尴尬的沉默被剪辑成短视频、制作成表情包,其发言时观众席中挂着迷人笑容的咖喱博士也被直播的镜头捕捉到,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画面。



两个女性心理专家的隔空大战之后,轮到两位男性心理专家登场。艾梅柏方大卫·斯皮格尔头发凌乱,放飞自我,甚至直言“我说错了,抱歉!” ,而德普方登场的来自博士则言辞温柔外形得体,完全是两个极端,再次成为内容创作者的珍贵素材,将两位专家剪辑在一起,一个是“疯魔博士”,一个是“超乖博士”,对比鲜明,话题性十足。



一下证人席,几位专家的事业也受到了影响,咖喱博士走红网络,而疯魔博士的谷歌评分则被打到了1星。


除此之外,德普的好朋友泪洒证人席、向来低调的超模Kate Moss作证“德普从未以任何形式将我推下任何楼梯”的声明等也都成为庭审的高光时刻。


在性格鲜明的证人之外,出名的自然少不了双方的律师。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两位出镜率高的女律师,一个是艾梅柏方的艾琳·布莱德霍夫特,一个是德普方的律师卡米尔·瓦斯奎兹。


切入点奇特,表达经常有些凌乱(但实际上也很厉害)的艾琳一次次追问“玛芬蛋糕”,问到难处还当着直播镜头的面仰天叹息:“我在努力我在努力。”贡献了无数剪辑素材,也受到了不少嘲讽。



网友甚至扒出一张德普2013年出席活动的图片,圈出背景中一个女粉丝,和艾琳长得很像,戏谑道:严重怀疑艾琳是打入艾梅柏律师团的卧底!



而问询节奏极快、态度坚定且声音还很好听的卡米尔则圈粉无数,其与艾梅柏面对面的问询成为了法庭上的高光时刻。



虽然内容创作者和网友给予了艾琳很多理解,称其客户艾梅柏是所有律师都会害怕的那种客户,而她已经很尽责地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这次的庭审很有可能对其事业造成打击,其一是审判的结果是没能帮客户赢得官司,其二是遍地的视频已经给人造成了很强烈的“无能”印象,其谷歌评分在开庭之后也被打了低分。


与之相对的,卡米尔不仅被称为“圣光律师”,也被法律类博主们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庭审表现,赚足了好感与名誉,为自己的事业添了一笔大的。


卡米拉拥抱德普


在推特上已经出现多个卡米尔的粉丝账号,甚至很多网友捕捉德普和卡米尔在庭上的互动,企图抓出俩人正在约会的蛛丝马迹。



在这场庭审中出镜,社交媒体可以让你瞬间出名,但是是捧到天上,还是摔进泥里,就不是你说的算了。



在这场狂欢当中,不管官司的结果如何,各路内容创作者都是赢家。


紧跟德普庭审的博主粉丝大涨,尤其是法律类的博主,不仅会和庭审直播同步做实时解读,也会在节目中做案件分析、回答网友的疑问,成为很多紧跟案件进度的窗口。


艾米莉·D·贝克在4月11日之前在YouTube有20万订阅者,经过德普庭审,这个数字变为62万。从4月22日到5月19日,她的YouTube频道观看人次增加了1540%——28天内的观看次数达到2070万次。


艾米莉的YouTube频道


有几位法律类博主甚至直接到了庭审现场,并且密切观察陪审团的反应。在庭审直播中,是不会给陪审团镜头的,观众看不到陪审团的人员长什么样、有什么反应。但是这些现场的博主做了详尽的笔记,并且和观众分享:X号是亚裔男子,X号是中年白人女性……当艾梅柏说到这里的时候,X号男子的坐姿明显是朝着另一边,显示出对她的话并不是很买账……


这场社交媒体下的世纪庭审还发生了“套娃现象”,当各路博主对着庭审直播做出反应的时候,其他“剪刀手”则将他们的反应全部剪辑在一起,这样一则视频在YouTube的播放量也高达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YouTube上的一则剪辑视频,将平台法律类博主对庭审直播的反应剪在一起


反应类博主还可以直接取用其他博主的反应或者粉丝素材,在此基础上再做反应视频,比如在线观看“行为专家”对德普和艾梅柏微表情、肢体语言的分析,或者在线翻阅案件相关的网络表情包。


除了套娃现象,社交媒体下的世纪庭审,也是人人可以参与“创作”的全民艺术节。


这在短视频网站很明显,在YouTube的各路博主好歹还是凭借或专业或辛辣的节目赚取粉丝的时候,TikTok上的网友们则更加激进和“刻薄”。


对艾梅柏庭上表现的模仿是最多的,其作证表现被很多人认为缺乏真诚,讲述的故事也被认为逻辑矛盾。在TikTok上模仿其“无泪哭泣”作证拍成小视频成了一种流行,就算是男人也要戴上假发参与进来。用表演复现艾梅柏证词中的故事也很流行,在“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在沙发上一会儿又坐在地上琢磨地毯为什么这么脏”的复现中表现艾梅柏证词的不可信。


TikTok上模仿艾梅柏庭审表现的视频无数


要知道“把正义还给德普”在TikTok那190亿播放量,还不包含被搬运到其他平台的流量。


二次搬运不容小觑,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向来都是这样兜兜转转,被放大放大再放大。远在美国的一个年轻人拍了一段模仿艾梅柏的短视频,隔天就可能出现在你的小红书、B站、抖音信息流中。


国内视频网站上出现的大量搬运视频,连剪刀都省了,最多加个翻译。在B站,一条“德普庭审金句频出”的搬运汉化视频,播放量有407万,而在小红书搜索“德普庭审”有700多篇笔记。



甚至由于信息差,恶搞的“海王出庭”视频还成功骗过了一些中国网友……



社交媒体时代,曾经号称去中心化的算法却实际上是中心化的好帮手。


也因此一个原本只是被一个视频吸引的普通人,也有可能很快就被各类庭审相关内容淹没,越卷越深。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则是千载难逢的“流量红利”,不跟不配在网上混。


一场在家庭暴力大议题之下、牵扯数千万美元的官司,就这样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被迅速地肢解为一个个精彩片段和表情包、一个个搞笑梗。



狂欢就狂欢,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仇恨言论和对庭审的影响却不得不令人感到不安。


在社交媒体的狂欢当中,不管是人们的理性讨论也好,不理性的情绪发泄也好,都会被“一视同仁”地放大。


在最后一次坐上证人席时,艾梅柏称自己收到了大量恶意信息,甚至是死亡威胁,甚至有人说要把她的孩子放进微波炉转一转。就算是不喜欢艾梅柏的旁观者,或者德普的支持者,也难以赞同这种极端的言论。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声浪太强,也很有可能对庭审造成了影响。


在德普庭审中,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当事人与陪审团在案件审理过程当中,不可以与外界任何人讨论案情,而陪审团更是被明令禁止知道外界的讯息,以此保障陪审团的独立思考——仅仅依靠审理过程中看到听到的所有证词、证据等做判断,而不被大众讨论所影响。


如果法官认定陪审团受到了不当干扰,是可以宣布无效审判(Mistrial)的。


但是在这场庭审中,社交媒体的声浪还是通过缝隙进入到了法庭之中。


比如艾梅柏方在举证艾梅柏名誉受损的过程中,曾邀请相关专家叙述了对于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的分析,而这些话题包括“把正义还给德普”“艾梅柏·屎”等,不仅是来自于外界的声音,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就这样赤裸裸摆在陪审团的面前。这虽然是艾梅柏方干的,但是这个话题对陪审团的污染显然对艾梅柏是不利的。


视频博主对德普律师问询艾梅柏方的专家做出反应,后者举证了对推特上污蔑艾梅柏的几个话题标签,而有分析认为,德普律师在问询中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艾梅柏·屎”这样的负面标签,来影响到陪审团对艾梅柏的观感


再如艾梅柏在证人席上说的自己收到的各种威胁,严格来讲也是一种对陪审团的污染,只不过对方律师和法官都没有追究就是了。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场官司不仅是全民狂欢,也是全民找证据的过程。很多德普方律师的举证,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创作者提出后跟上的,不排除有律师也在从网上汲取讯息的可能。


比如其中一位法律类博主在一期节目中,将艾梅柏方提供的两张照片进行了重叠,发现两张照片连头发丝都是重合的,以此来证明其实是同一张照片。


在早先的问询中,德普方的律师曾经提出疑问,质问艾梅柏是不是通过编辑照片的颜色,以让照片中的人脸看起来红肿,艾梅柏否认,辩称自己只是开了不同的灯。


在这名博主做完这期节目之后的庭审中,德普的律师再次请出专家证人,对两张照片进行了同样的操作,此外专家还提出两张照片的信息显示其拍摄的时间(精确到秒)一模一样,以此几乎坐实两张照片为同一张的猜测。


德普方专家证人就两张照片的技术信息作证


社交媒体和庭审现场互动了起来,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


庭审直播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规定,比如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是有限直播,德法日等大陆法系禁止直播,而巴西、国际法庭等是完全直播模式。


我国也在庭审直播上多有实践,第一次是在1998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文章,截至2020年,中国庭审公开网的总访问量已经超过320亿次。


庭审直播不仅能提升司法透明度,还有促进监督并向民众普法等多种好处。


大家想必还都记得2016年的快播案件庭审,当时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进行全网直播,也在微博等平台被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


但是什么案件直播、直播多少,即便是在进行庭审直播的国家也都在不断实践中改善。比如以美国的直播来说,非刑事诉讼的直播对审判的影响有时会引起争议,到处都有的摄像机会不会分散陪审团的注意力?会不会让陪审团意识到当庭的一切被注意着从而影响判断?而联邦法院刑事诉讼的电子媒体报道禁令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解除。


而当实际庭审被放在社交媒体时代,似乎一切都变了,观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甚至变成了庭审的参与者。


在这次庭审中,直播是受限制的,陪审团全程不被拍到,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通过现场观众在向外传达——其中还有几个视频博主,如前文所述,不管是对社交媒体话题的举证,还是证人直接自述受到了网络攻击,都是与陪审团应当和外界隔离的规定相冲突的。


而这样的局面,是否还符合直播庭审这件事的初衷?该如何达到教育大众和保持司法公正的平衡?


也许狂欢之后,美国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琢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