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他是不是也这样,每天蹲好几次厕所?多项研究:男性、女性生理结构不同,女性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而男性则更易得直肠癌
女:“我收拾好了,准备出发吧。”
男:“等一下!我先上个厕所。”
女:“我去刷碗,你擦一下桌子吧。”
男:“稍等,我先蹲个厕所。”
以上的对话不知有多少人感到十分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会感叹男性的肠道很特别,但凡要出门,总要先上厕所、出门在外,也似乎能随时随地“有屎意”;而另一方面,女人却被便秘和宿便困扰,以至于有些针对女性的养生品会以清宿便为卖点。
图:生命时报微博发起的一项3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图片来源自微博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背后其实是男女在肠道方面的差异。
从生理结构上看,男性与女性的肠道确实存在细微差别,比如女性的结肠通常比男性长一些,加之子宫等盆腔器官的存在,有时会对肠道造成轻微压迫,这在理论上可能会增加女性便秘的风险。反之,男性则每日排便次数相对更多。
其实不光是肠道,男女的整个消化道都有所不同。
比如男女的食道结构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男性的食道直径普遍偏大,这一特征可能对他们的吞咽机制及反流疾病的易感性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女性的胃容量相对较小,这不仅与她们整体较为娇小的体型相协调,也相应地限制了胃部的容纳空间和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处理能力。(男性吃得多,所以可能普遍拉得更多)
而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结构特性。例如,雌激素在平滑肌组织的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而对胃肠道系统的肌肉张力和收缩性能产生调节作用。
此前有研究显示,女性较小的胃容量不仅限制了她们的食物摄入量,还使得她们在餐后更容易感受到强烈的饱腹感。此外,由于女性胃部的壁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导致胃酸分泌量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化效率,特别是对于蛋白质和某些特定矿物质的吸收而言。
胃容量小和胃酸分泌减少的双重因素,共同导致了女性消化速度的减缓以及胃排空时间的延长。这不仅让她们在餐后更容易产生饱腹感,还可能引发腹胀、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胃大小和容量在其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受到怀孕、月经期间的激素波动以及绝经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怀孕期间,激素的显著变化可能导致胃部放松,进而对胃排空速率产生一定影响。
男女之间在消化道上的这些差异对于生理健康和疾病有着显著的影响。
女性更容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最近由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发表在《欧洲内科期刊》上的一篇题为“Gender-specific insights into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Focus on gut dysbiosis and permeability”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男女之间在罹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和病理上的差异。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复杂且普遍的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腹痛、腹胀和肠道习惯改变等症状。研究一直强调IBS在患病率、症状学和治疗反应等各方面的显著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可归因于生理、激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全球范围内,IBS影响约11%的人口,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此前有研究表明,女性患病率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激素波动和心理社会压力因素。尽管女性患病率总体较高,但IBS男性患者经常报告更严重的腹泻相关症状。
IBS的病理生理学展示了性别特异性的机制。激素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胃肠(GI)转运较慢的女性。这种较慢的运转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和结肠转运时间缩短,这与雌激素和黄体酮等卵巢激素的波动有关。这些激素抑制平滑肌收缩并调节结肠5-HT系统,导致便秘,尤其是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较低的阶段(来例假期间容易便秘)。
雌激素在IBS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其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和肠道通透性的影响。雌激素通过影响脑-肠轴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改变胃肠道功能。这些激素效应会导致肠道屏障发生变化,进而增加通透性。肠道屏障的这种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它会使肠道内层更容易受到毒素和细菌的影响,从而可能加剧IBS症状。
肠通透性在IBS患者中也表现出基于性别的差异。研究人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肠道通透性异常;而心理社会压力可能会加剧上皮屏障功能障碍,这在女性中尤为突出。
雌激素可以对抗直肠癌!
然而,在面对直肠癌时,雌激素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功能。不久前,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细胞通讯与信号传导》上发表的一项综述,梳理了性激素、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CRC)风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系统性地探讨了CRC发病率及预后中的男女差异。
研究团队首要关注的是结直肠癌(CRC)在性别维度上显著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差异。据统计,2015至2019年间,男性CRC的年平均发病率较女性高出33%,而总体死亡率更是高出43%。此外,女性的五年相对生存率略胜一筹。这些鲜明的性别差异激发了研究人员对潜在内在机制的深入探索。
有证据表明性激素在CRC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作用。该综述指出,雌激素可能对CRC的进展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而雄激素则可能增加CRC的风险。然而,研究人员也承认,该领域仍存在诸多争议,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关于雌激素的潜在保护作用,研究从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两个层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绝经后CRC患者的游离雌二醇、总雌二醇及雌酮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患者。动物实验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研究显示,补充雌二醇能够减轻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并有效减少结肠息肉及肿瘤的数量。在分子层面,雌二醇被发现能够上调Nrf2的表达,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
尽管雌激素与CRC风险的关系看似清晰,但睾酮与CRC风险的关系则显得更为扑朔迷离。部分研究表明,循环中睾酮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较高与CRC风险降低相关,而其他研究则指出,游离睾酮水平可能与CRC风险呈正相关。这种复杂性凸显了深入研究以明确雄激素在CRC发展中确切作用的紧迫性。
图注:直肠癌风险的男女差异及其机理
在这里,研究团队提出了“微性别组”的概念,即性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微妙互动。相较于男性,女性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与丰富度通常更高,这一差异或许为CRC风险及预后中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部分解释。基于这一概念,研究人员提出了性激素-肠道微生物群轴的假说,其中性激素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的构成与功能,而肠道微生物群则反过来影响性激素的水平。
因此,CRC研究与临床实践中要特别关注性别特异性因素,而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阐明性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影响CRC发展与进展的精确机制。
小结
人的消化道系统展现出独特的性别差异。虽然男女的基本消化机制大致相同,负责食物的摄入、分解、吸收和排泄,但细微的差别却不容忽视。
雌激素,这一在女性体内占主导地位的激素,对女性的消化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不仅调节着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影响着肠道的通透性,还通过脑-肠轴的互动,微妙地改变着女性的胃肠道功能。这些变化使得女性的肠道屏障相对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毒素和细菌的侵扰,有时可能会加剧肠易激综合征(IBS)等消化问题的症状。
相比之下,男性消化道的运作虽然也受到激素的调节,但影响可能不如女性显著。男性在消化过程中可能展现出更为稳定的肠道环境和较低的敏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免受消化问题的困扰。
总的来说,男女消化道之间的差异,虽然微妙,却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运作机制,也为针对男女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下次再抱怨他老是蹲厕所的时候,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当然,得不是战术性的假蹲坑)
参考文献:
1. John Britto JS, Di Ciaula A, Noto A, Cassano V, Sciacqua A, Khalil M, Portincasa P, Bonfrate L. Gender-specific insights into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hophysiology. Focus on gut dysbiosis and permeability. Eur J Intern Med. 2024 Jul;125:10-18. doi: 10.1016/j.ejim.2024.03.011.
2. Wu, Z., Huang, Y., Zhang, R.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a focus on sex hormone–gut microbiome axis. Cell Commun Signal 22, 167 (2024). https://doi.org/10.1186/s12964-024-01549-2
3. Karlstadt, R. G., Hogan, D. L., & Foxx-Orenstein, A. (2007). Normal Physiolog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inciples of Gender-Specific Medicine (Vol. 1, pp. 377-396). Elsevier Inc..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440905-7/50304-2
撰文 | linwen
编辑 | lcc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1、谁做饭谁遭罪?最新复旦大学研究:吸入烹饪油烟可在3天内引发肺部和肠道炎症,而长期暴露则会破坏肠道菌群!
2、中老年人爱上刷手机该不该阻止?最新研究:社交媒体或成中老年人的“心理良药”!社交媒体的使用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群的抑郁症发生率
3、动脑使人不愉快,但亚洲人是「天选之子」?最新研究证实:脑力劳动与负面情绪之间存在强烈正相关性,但这种不愉快感在亚洲地区较低
4、我们每日所需的营养真的没有那么多!多项研究证明:适度「保持饥饿感」不仅能减肥、促进健康,还能延年益寿!
5、父亲和母亲分别给了我们什么?研究表明:人的线粒体DNA仅来自于母亲,主要影响后代身高、寿命和疾病风险,而父亲的饮食会影响后代健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网查询更多生物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