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就“输”不起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本文共2553字,阅读需约7分钟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默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她曾经接触过8000个家庭,最后得出的这个结论,让人唏嘘。
陈默
那个为了拿第一
而擦掉同学答案的女孩
最近珍珠的一位朋友跟我聊起的一件事,让我觉得现在的小朋友们“非常有趣”:
朋友的女儿小A在班里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还担任了班长,所以,对于孩子成绩的事情,她从来不担心也不多过问,她一直觉得“学习这件事情家长不应该管得太多”。
前几天,她偶然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发现有一道题目的答案是空的,因而被老师批改为错题,没有得到满分,但她分明看到空白处是有用铅笔写过的痕迹,很有可能是被擦掉了。
于是她去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告诉她:
“这道题我是会做的,但是那个帮我交作业的同学,把我的答案擦掉了,所以老师就打了叉。”
原来,这个“擦掉答案”的同学是那个经常拿第二名的女生小Y,而且平时和小A的关系也不错。而这样的事情小A之前已经发现了几次,但她觉得无所谓,所以没有跟妈妈说……
然后我问,然后呢?
朋友说,然后没有然后了。
讲真,我很佩服小A学到了妈妈的真传——心大。在发现别人有可能在损害自己的努力成果时,还可以如此淡定和淡然。
这也正是我觉得这件事的有趣之处,一个使了一些小手段想让自己变得“高大”的孩子,在一个毫无竞争意识的孩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再想深一层,我却又觉得,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
竞争感强
不代表竞争力强
现在,“竞争感很强”的孩子越来越多,但“竞争感强”并不代表“竞争力强”,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沉浸在家长的焦虑中。
《北京折叠》作家郝景芳说,
“教育正日益变得昂贵而小圈子化。”
“学区房拼地产,国际学校拼学费,好的教育成为了身份特权的壁垒。在个别城市,进一个优质幼儿园都需要拼父母实力。”
为什么现在家长这么焦虑呢?
资深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老师说,
“我觉得不能都怪大环境,还是父母自己的虚荣心和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很多家长在聚会的时候,都会告诉别人自己小孩在最好的小学,说自己的孩子考100分,但这些其实跟孩子本身并没有关系。
这样的家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小孩?竞争感很强,但竞争力很弱,低层次的竞争是劳力的竞争,中层次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高层次的竞争一定是道德的竞争。
显然,我前面说的那个故事,表面上是一个中层次的竞争,实际上是高层次的竞争。一个孩子的学习心态好,说明他的心理能量很强大,这种人往往愿意帮助别人,在班级里的人缘好,同步在学习上也会体现。
再举一个陈默老师说过的例子:
“一个高二的孩子总是失眠,妈妈在他的书包找到一本日记本,看完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孩子在班级里数学总是考第一。
到了高二,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从小学奥数,数学特别好,抢了他的第一名宝座。半年里,这个孩子都在写日记,琢磨如何“灭”掉对方。
我毫不客气地对他妈妈说,孩子这样,这是你教育出来的。你一定是这样的妈妈,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话肯定是:宝宝,你今天得了几个五角星?1个。那班上小明得了几个?2个。那宝宝你明天要得3个,超过他。
果真,我猜的全中。这就是高竞争感的教育。”
现在这样“竞争感很强,竞争力很弱”的孩子越来越多,遇到重大考试、比赛,这种小孩就会失眠甚至不想去考试,又或者害怕拿不到第一,就会出现“擦掉别人的答案”这种恶性竞争的手段。
这与家长给孩子灌输“竞争”的概念有关,经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鼓吹做“人上人”,小到一个家庭作业都需要“争第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作为家长,难道不应该反思,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从小就在这种焦虑的竞争中挣扎吗?
我们需要孩子有竞争力
但不一定要竞争感
以前总是听到老师跟我们说,某某同学本次考试成绩优异,大家都要好好跟他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而现在,家长焦虑孩子长大是否能成才,甚至某些老师也开始焦虑是否能教出好学生,强行绑架了孩子的意识,把学校当成了竞技场。
直接的,就鼓吹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间接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有形无形之中无不鼓励孩子超越、竞争。
但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
人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走到社会上,事情都不会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人类得以生生不息,靠的不是竞争,而是互助,这才是人的本质。
然而家长们在这点上思考得太少了,很少有家长回来关心孩子有没有帮别人,只关心孩子有没有超越别人。从小灌输的竞争意识,除了损害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还有可能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努力自我控制的人,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之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因为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就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看作罪过。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会极端地自寻短见。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它方面,比如皮肤病。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
总结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家长不妨这样想一下,如果孩子体质好,心理健康,愿意互助,心理能量强大,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放下竞争意识,才拿得起竞争能力。道理懂了,大家共勉。
注:
本文参考资料为陈默老师的采访。
陈默,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近万人次个案咨询记录。
- END -
文 | 玖二珍珠
编辑 | 青小鹿 图 | 网络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