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版“大号单兵弹”——极简介绍战雷神器,俄乌战场还在用的9K35“箭-10”地空导弹
本文仍是收费长文论如何在没钱没技术的条件下完成甲方爸爸命题作文——苏联9K31“箭-1”地空导弹系统的配套免费阅读内容,读懂全文需阅读收费长文,充分了解“箭-1”的来龙去脉,才能理解“箭-10”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9K31“箭-1”这样的“大号单兵弹 ”作为团属,战时下放给加强营的低空近程防空弹还是基本合格的,但“箭-1”的设计过于仓促,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论是底盘还是导弹都不甚理想,所以苏军几乎在“箭-1”服役的第二年,即1969年就开始研发它的换代型号。
尽管此时“通古斯卡”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的预研也已开始,但考虑到“通古斯卡”的导弹部分采用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无夜战能力,而被动红外寻的防空弹体积小,成本低,不依赖雷达,红外通道有夜间作战能力,所以还是决定继续研制“箭-1”的后续型号,在团属防空连中与“通古斯卡”混编配合使用。
负责“箭-1”后继型号总体设计的还是原先设计“箭-1”的ОКБ-16设计局,这个后继型号后来命名为9K35“箭-10”地空导弹系统,北约代号SA-13,金花鼠。
阅兵式上展示的9K35“箭-10”地空导弹
9K35“箭-10”从名字上看就和9K31“箭-1”颇有渊源,它的设计思想还是不依赖雷达,被动寻的、机动底盘的“大号单兵弹”,但各个子系统上相对“箭-1”都更完善,可看做是“箭-1”这条科技树的完成体。
9A34、9A35发射车
原9K31“箭-1”系统设计比较仓促,直接搬了BDRM-2(БРДМ-2)装甲侦察车的4x4轮式底盘,用到“箭-1”上之后,叫9P31发射车。但9P31发射车这个底盘其实偏小,4x4轮式底盘轴距还短,于是“箭-1”的整体设计就有全车重心偏高、易侧翻、轮式底盘越野能力不足的缺陷。
疾驶中的9K31“箭-1”发射车,由于BDRM-2底盘重量轻、轴距短,所以全车重心较高,而且轮式底盘通过能力欠佳。
所以到9K35“箭-10”研制的时候,ОКБ-16设计局选择了更大的底盘,即改装过的MTLB装甲输送车底盘。这MTLB广泛用作火炮牵引车、装甲输送车、导弹发射车,在苏军体系内维护保养容易,履带式底盘又有更强的通过能力,重心也更低。
MTLB装甲输送车
在MTLB底盘基础上,采用类似“箭-1”的布局,利用后方载员舱空间布置导弹发射架和射手战位。其发射车型号有9A34和9A35两种,区别在于9A35车身侧面有被动无线电测向天线,可探测敌机火控雷达和无线电测高仪发出的无线电波,获得来袭敌机方位信息,而9A34没有测向天线,在一个导弹排四辆车中,一般排长车是9A35,其余三辆是9A34。
9K35“箭-10”四视线图
“箭-10”发射车可由米-6运输直升机和安-12中型运输机空运,其底盘还有在江河浅水浮渡的能力,这都是苏军轻型装甲车辆的性能底线。在行军和铁路、航空运输时,“箭-10”的导弹发射架可向后折叠,降低全车高度。
水上浮渡的9K35“箭-10”,浮渡中维持不同方向的对空警戒。
发射架折叠,行军状态的9A34发射车
导弹发射架
“箭-10”仍采用悬臂式发射架,射手战位位于发射架底部,前方有防弹风挡玻璃,射手坐在其中与发射架一道旋转,对空观察和瞄准依靠潜望式光学瞄准镜,目视发现目标,打开导弹发射箱盖板,导弹被动导引头捕捉到目标,提示蜂鸣音响起后,射手按下按钮发射导弹。
9K35“箭-10”导弹射手战位的剖面示意图
导弹射手战位是个前方有风挡玻璃的座舱,内有潜望式瞄准镜,物镜镜头在侧面。
从导弹射手战位布置和操作方式看,“箭-10”与“箭-1”的继承性极强,都是目视搜索,导弹被动寻的捕获,发射后不管,但和“箭-1”比,“箭-10”的操作有如下进步:
首先,“箭-10”的导弹射手用座位前方一个H型手柄遥控液压伺服装置完成发射架旋转俯仰,并且座舱有旋转地板,再也不是“箭-1”那种ATM机里坐个人点钱,手拉脚蹬纯人力操作了。
“箭-10”导弹射手前方的H型操作手柄,可控制发射架回转和俯仰。
其次,“箭-10”比“箭-1”多了一部测距雷达。这部雷达装在悬臂式发射架中间,不能搜索,不能跟踪,但能测距(430-10300m,最大误差100m)和测目标径向速度(最大误差30m/s),测得的距离和速度会输入到9S86(9C86)车载简易火控系统中,计算出目标是否进入导弹理想杀伤界,并提示射手理想的瞄准角度,比人工目测估算提高了毁歼概率。
“箭-10”发射架前方有一部测距雷达,话说彩云小时候还以为这是一部火控雷达。
测距雷达能测算目标距离,帮助射手判断目标是否进入导弹最理想的杀伤界。
导弹
和9K31“箭-1”一样,9K35“箭-10”的导弹仍是一体式包装箱密封保存,带箱悬挂、被动寻的的近程防空弹,甚至它可以直接兼容“箭-1”的9M31导弹,可见两个系统的继承程度有多高。
但9K35“箭-10”还是有自己的导弹,基础型号是9M37,在保留9M31弹体布局、弹径和导引头的基础上,弹体长度从1803mm增长到2190mm,质量从32kg增加到40kg,战斗部质量从2.6kg增加到3kg,并使用连续杆战斗部,最大速度从420m/s增大到517m/s,杀伤远界从4200m提高到5000m,最小射高从30m压缩到25m。
“箭-10”系统的9M37导弹,这是“箭-10”系统使用的基础型号。
1979年,苏联为“箭-10”系统的导弹部分提供升级,升级后的导弹型号为9M37M。与基本型的9M37相比,9M37M的红外-可见光被动导引头中,红外通道改为液氮冷却的硫化铅寻标器,在红外波段能探测到机身气动摩擦产生的热辐射,因此在红外波段就有有限的迎向攻击能力,在夜间也可使用,只能在白昼使用的可见光通道沦为备份。而且使用制冷硫化铅寻标器后,红外通道辨认真实目标与红外诱饵弹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抗红干扰能力增强。
9M37导弹的9E47红外-可见光双通道导引头,到了9M37M,导引头型号升级为9E47M,红外通道改用液氮制冷的硫化铅寻标器,不依赖可见光通道也有有限的迎向射击能力,抗干扰能力也增强了。
1989年,苏联为“箭-10”系统研发了更先进的9M333导弹。与9M37/9M37M相比,9M333导弹弹体加长到2230mm,全重增加到42kg,战斗部质量增大到5kg,改用激光近炸引信,提高了对巡航导弹等小型目标的拦截概率,最小射高压缩到10m。
9M333导弹
而最大改进在于导引头,9M333从原先的制冷红外-可见光双通道导引头变成极具特色的红外-可见光-被动电磁波三通道导引头,可将敌机自卫干扰吊舱发出的电磁信号作为信源,敌机为了反制雷达制导防空导弹开着自卫干扰吊舱,结果却引来了专奔着干扰吊舱信号而来的9M333导弹。
9M333导弹采用制冷红外-可见光-被动电磁波三通道导引头,被动电磁波通道专杀开着自卫干扰吊舱的敌机。
连指挥系统
在9K31“箭-1”时代,其所属的团属防空连无目标指示雷达,只能通过PU-12空情指挥车被动接受上级空情警戒雷达网发送的空情信息,独立作战能力欠佳,到了9K35“箭-10”时代,防空连增配了一辆PPRU-1/1M(ППРУ-1/1M) 指挥车,可用自带的9S80/9S80M搜索雷达主动发现空中目标,为连里的9K35“箭-10”导弹和自行高炮提供目标指示。
PPRU-1/1M空情指挥车
再有就是指挥车给连里的导弹发射车指示目标时,在PU-12空情指挥车和“箭-1”时代仅靠语音通信,数据链还无法覆盖到单车,但“箭-10”系统在1980年进行过技术升级,加装了9V179-1(9В179-1)数据链终端,可自动接收上级发送的空情保障信息,甚至发射架可与数据链终端交联,自动对准目标方向搜索,这样“箭-10”单车与陆军野战防空预警-打击网络的交联更加紧密,理想状态下射手的工作只需按按钮发射导弹。
在苏军野战防空作战体系下,“箭-10”只是陆军野战防空预警-打击网络的一部分,是背靠预警网和数据链这棵大树执行近程防空任务。
升级改进型
根据导弹、车载设备的升级情况,9K35“箭-10”系统可分成几个子型号:
1976年服役的是基本型9K35“箭-10”,发射车为9A34、9A35,导弹为9M37。
1979年服役的9K35M“箭-10M”,导弹升级为9M37M。
1981年服役的9K35M2“箭-10M2”,导弹为9M37M,发射车增加9V179-1数据链终端,可直接接受团属防空指挥车发送的空情信息,导弹发射架自动向目标来袭方向瞄准。
1989年服役的9K35M3“箭-10M3”,导弹为9M333,发射车为改进的9A34M3和9M35M3,改用可边倍率的光学瞄准镜,并改进了火控,提高了导弹截获概率。
9K35“箭-10”系统可看作是“箭-1”这个仓促产品的进化完全体,解决了“箭-1”时代遗留的底盘、火控、导弹和信息传输问题。由于这种地空导弹系统不依赖雷达制导,除测距雷达外不发出任何无线电信号,所以隐蔽性极强,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可靠工作,这是它特有的优势。
在俄乌战争中,交战双方都还有“箭-10”系统在使用,均取得过一定战果,特别是这种小型近程防空导弹还被用来拦截无人机,说明它的双通道、三通道导引头对红外信号特征较弱的小型无人机也有截获能力。
俄乌战场上俄军使用的9K35“箭-10”。彩云对俄乌战争不持立场,但据说俄、乌这几个字,以及Z字符号就能点炸许多魔怔人,所以手痒炸个屎试试看……
—完—
相关阅读:
论如何在没钱没技术的条件下完成甲方爸爸命题作文——苏联9K31“箭-1”地空导弹系统
彩云找到一个9K31“箭-1”的介绍短片,里面有人力操作发射架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