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S1”是“通古斯卡”的换代产品吗?极简介绍“铠甲-S1”弹炮结合防空系统
本文仍是收费长文是剑走偏锋还是工业垃圾?苏联2K22“通古斯卡”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简要分析的配套免费阅读内容,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同为弹炮结合布局,与“通古斯卡”密切相关的防空武器系统——俄罗斯“铠甲-S1”(Панцирь-С1)弹炮结合防空系统。
“铠甲-S1”弹炮结合防空系统
关于“铠甲-S1”,尤其是涉及雷达电子设备的详细介绍,彩云受制于薄弱的知识水平难以说细说透,所以这篇只能算是“通古斯卡”一文的配套题材,内容会很简单,只介绍一些关于“铠甲-S1”最基本的知识。
“铠甲”概况
“铠甲-S1”项目研发起始于1990年,研发单位还是图拉仪器设计局(КБП)。该项目可看作是“通古斯卡”作战单元在技术上的进一步拓展,但研发初衷并不是要研制一款取代“通古斯卡”的野战防空武器系统,而是研制一款能机动,但以固定和半固定阵地为主要使用环境,掩护机场、港口、指挥所、雷达站、S-300P远程防空导弹阵地等重要点目标的末端拦截武器,主要装备防空军和后来的空天军防空部队。
与“通古斯卡”偏重打武装直升机不同,“铠甲-S1”更偏重拦截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空袭弹药,当然也可拦截低空突防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其他国家与“铠甲”类似的武器有以色列的“铁穹”、美国的C-RAM路基“密集阵”,以及中国730近防炮和红旗-64D导弹组成的陆盾-2000陆基近防系统。
警卫S-300P地空导弹阵地的“铠甲-S1”
1994年,图拉仪器设计局完成了“铠甲”原型车的设计,1995年8月在茹科夫斯基航空展上进行了测试和演示,底盘用的是8x8的“乌拉尔-5323.4 ”越野卡车。但整个1990年代俄罗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别说是研发新项目,军队和国防军工系统的薪水都发不出来,所以“铠甲”的研制进度一拖再拖。
使用乌拉尔-5323.4底盘的“铠甲”原型车,车载雷达还是机械扫描的1L36。
转机是到2000年5月24日,油霸大金主阿联酋与俄罗斯签订了价值7.34亿美元的合同,愿意出资继续研制“铠甲”,改进后的产品叫“铠甲-S1”,并要求在三年内分三批提供50套,这才让项目推进下去。其实这种现象在90年代到本世纪初俄罗斯武器装备研发中非常常见,先拿苏联时代未完成的项目加上一些新技术,搞一个高大上的PPT,然后拉个大金主下场,以出资共同研发的名义继续搞,搞成功了可以卖掉,回笼资金,中东油霸国、印度三哥甚至当时并不富裕的中国都给俄罗斯军工企业出过钱续过命。
目前俄军服役并出口的“铠甲-S1”是2006年定型,2011年正式服役的,采用MZKT-7930或卡玛兹-6350底盘,俄军GRAU编号为9K96,除俄军自用和之前提到的阿联酋外,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也签订了采购合同。
驻防在军港的“铠甲-S1”
由于“铠甲-S1”的作战单元高度模块化,除了安装在重型卡车地盘上之外,也可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或者作为落地的固定阵地武器使用,所以也可看到使用履带式底盘的“铠甲-S1”,但这还是一个外贸产品,并未列装。因此到目前为止,“铠甲-S1”还是局限于固定和半固定阵地使用的末端拦截武器,没有取代“通古斯卡”成为新一代野战防空武器。
装在履带式底盘上的“铠甲-S1”,这是外贸产品,未见俄军使用。
雷达火控
“铠甲-S1”的战斗单元布局高度继承了“通古斯卡”的2A40炮塔,采用顶部安装搜索雷达、正前方安装目标跟踪雷达,火炮和导弹对称置于炮塔两侧的设计,但无论是雷达火控设备还是武器系统都比“通古斯卡”有重大升级,这里就先说下雷达火控设备。
“铠甲-S1”的前身“铠甲”在1994年刚刚成型时,曾搭配1L36雷达,搜索天线采用机械扫描,跟踪天线为卡塞格伦天线,很显然这套设备过于落后,所以仅在原型车上出现过。
原型车上用过的1L36雷达跟踪天线
到正式定型的“铠甲-S1”,雷达已采用1RS1-1E相控阵雷达,搜索天线为顶部的矩形平面相控阵天线,对空探测距离36km,跟踪天线是炮塔前方的圆形天线,也是相控阵体制。由于采用相控阵天线,加上火控计算机也是更现代化的产品,“铠甲-S1”能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使用导弹同时打击4个目标,或者对威胁最大的一个目标实施2发导弹齐射,有了多目标交战能力。
正式服役的“铠甲-S1”采用1RS1-1E相控阵雷达,炮塔顶部矩形的是搜索天线,炮塔前方圆形的是跟踪天线,在炮塔顶部搜索天线前方打开护盖露出镜头的是光电跟踪系统。
在对抗超低空目标时,雷达通道容易受到地面杂波影响,所以“铠甲-S1”还有一个光电跟踪系统(OES),有光学摄像、热成像和激光测距通道,可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对目标和导弹进行跟踪,并生成导弹飞行指令,由无线电发射装置发送到导弹,遥控导弹飞行。该光电跟踪系统对典型目标作用距离:F-16战斗机为17-26km,“哈姆”反辐射导弹为13-15km、空射巡航导弹为11-14km。
有了光电跟踪系统以后,“铠甲-S1”即便不使用雷达通道也有全天候作战能力(“通古斯卡-M”的导弹只有双稳光学瞄准镜提供的白光通道跟踪,要到“通古斯卡-M1”加了那个光电球后才有类似能力),并且将导弹的最低射高压到5m。
武器系统
“铠甲-S1”的武器系统中,导弹部分用的是9M335/57E6,筒式发射,左右各6发,全车待发弹12发。该弹可看作是“通古斯卡”9M311导弹的增程改进型,仍采用助推+无动力滑翔二级弹体,无线电指令指导,但全弹长度3160mm,连同发射筒长3200mm,质量达到74.5kg,连发射筒质量90kg,助推段直径170mm,二级段直径90mm,比9M311导弹大了一大圈,所以杀伤斜距增大到20000m,最大射高增加到15000m,远大于9M311。
57E6导弹采用筒发射,六联装布局。
“铠甲-S1”使用的9M335/57E6导弹,结构与“通古斯卡”的9M311导弹非常相似,但长度、直径、质量都大了一圈。
57E6导弹发射时,助推段点火推导弹出筒,在2s内加速到1300m/s的极速,随后助推段脱离,留下无动力二级段滑翔飞行。该弹战斗部质量20kg,采用连续杆+破片战斗部,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或触发引信起爆,杀伤半径9m,单发导弹对典型目标毁歼概率0.7。
57E6导弹出筒瞬间
但火炮部分不知道图拉设计局研究人员是怎么想的,最初的“铠甲”居然随随便便塞了两根BMP-3步兵战车上的2A72自动炮了事!这炮又细又轻,质量仅有84kg,但射速只有380发/分,根本不能满足防空作战需要!也许图拉设计局最初的想法是“铠甲”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方式,火炮可有可无,随便凑合吧?
“铠甲”原型车上凑合塞了两根2A72,可见最初设计中对高炮部分有多敷衍。
当然回过神以后他们也觉得塞两根2A72无论如何太扯淡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装了两门“通古斯卡”的2A38M,单炮理论射速1950-2500发/分,杀伤斜距4000m,射高3000m。
量产的“铠甲-S1”老老实实换了两门2A38M
实战表现
就近年来发生的叙利亚内战、东乌冲突等局部战争来说,高强度、高烈度的大规模地面战几乎没发生,相反各种小规模的“乱战”此起彼伏,特别是无人机等新武器出现在战场,给防空作战带来了新问题。作为要地防空武器,“铠甲-S1”与无人机交战的机会比较多,战场表现可圈可点。
相对而言,“铠甲-S1”的导弹在拦截中空活动的中型无人机方面表现较好。这类无人机飞行高度较高,超出了牵引小高炮和高射机枪的杀伤界,目标投影又比固定翼飞机小,小高炮和高射机枪瞄具简陋,射速低,火力密度低,难以打击。但在“铠甲-S1”面前,由于它是30mm双管炮,射速高,还有完善的雷达和光电火控,所以拦截概率更高,如果目标高度超过高炮拦截射界还可以用导弹打。而且这些较大的无人机因为飞行高度较高,在“干净”的天空背景中也更易识别。
在乌克兰实战部署的“铠甲-S1”
但在拦截那些超低空飞行的微型无人机,以及廉价的小型自杀式无人机时,“铠甲-S1”仍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被偷家反杀。因为这些无人机更小,更低,隐藏在地形背景里,雷达会被杂波干扰难以发现,只能用光电系统搜索,但这些目标极小,所以光电系统识别起来也有难度。对这么低、这么小的无人机射击只能用高炮,虽然30mm双管炮射速高,但打的是普通杀爆榴弹,只能直接命中摧毁,所以这些极小的无人机即便被发现,也很容易从高炮弹雨中漏过。要打击这类低慢小目标最好要有可编程引信预制破片弹,用小破片提高弹幕密度,但这类弹种“铠甲-S1”没有,而且2A38M火炮是单路供弹,也没有切换弹种能力。
“铠甲-S1”的2A38M高炮弹种落后,也没有双路供弹切换弹种能力,对付小型无人机还是不够理想。
所以说,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不是对这件或者那件防空兵器造成巨大考验,它是各国防空作战中出现的新课题,无人机并不是打不掉,但难在发现,漏过一架就可能被偷家。
关于“铠甲-S1”,彩云能讲的大概也就是这些啦,读者们如有干货,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谢谢!
—完—
相关阅读:
是剑走偏锋还是工业垃圾?苏联2K22“通古斯卡”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简要分析
看得更远,听得更清,算得更快——从2K22M到2K22M1,看“通古斯卡”的升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