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彩云反复说,要摒弃“中学生议论文思维”?

某乎的彩云 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2024-09-06

我们都知道,对待一个观点开展辩论甚至争论都是正常的,但辩论需遵循起码的逻辑规则。双方都用确认真实发生的事实和规范的逻辑进行辩论,并认真倾听对方观点,那么可以“真理越辩越明”;如果双方不讲基本事实和规范逻辑,只比嗓门和打字速度,那么这种“辩论”就和精神病院里病人对骂一样,根本就没有开展的必要。

要开展有价值的说理辩论需注意,一定要摒弃一种“中学生议论文思维”,彩云以前也多次批评这种思维方式,具体来说,这是以应试写作为目标,由此形成的一种举证东拉西扯、说话虚张声势、背逻辑断裂破碎的错误思维方式,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教育中被灌输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名人名言、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其实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证”,相反可能会被滥用、误导。

举例论证

先说举例论证,也就是举例子,学生阶段背了很多“典故”、“经典论据”。有人觉得,我举出很多例子,开口就是君不见xxxxx,众所周知xxxxxx,譬如xxxxxx……末尾来一个“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还不能说明xxxxx吗?”

那么彩云我也来举例子:

谁发明了造纸术?蔡伦

谁写了《史记》?司马迁

谁扬帆远航扬大明国威于南洋?郑和

所以那么多活生生例子摆在面前,还不能说明只有割卵才能推动文明进步吗?所以你还不快找个兽医把自己割了——稍有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忒么纯瞎扯淡。

所以不是举例子多就能把证明天平朝自己方向拉动了,缺乏逻辑关联的“海量孤证”最多算一种虚张声势的话术。更何况,许多当年熟背的“经典论据”后来发现就是《读者》上摘录的鸡汤故事,事情本身就是假的。

名人名言

之前有读者坚持“苏联的弹炮结合防空系统一开始就是方向性错误”,我追问他半天,他什么有价值的观点都说不出,连相关基本术语的含义都搞不清楚,问到最后他的“依据”就是“局座说,跟着老美走不会错,这还不够吗?”——这也是“中学生议论文思维”的一种,断章取义找“名人名言”背书。

但是,“局座说”也好,“鲁迅说”也好,原话都有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背景,有具体的条件,脱离具体条件,掐头去尾摘出一句话来,拿这句话作为评价一切的金标准那就是耍流氓了。

如果“局座说跟着老美走不会错”是金标准,那教员同志还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于是我也来断章取义,说这可是教员同志说的,不能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所以我现在把你臭揍一顿,行吗?

更何况,术业有专攻,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说的话可信度较高,但如果跨界到不熟悉的领域,那就另当别论。比如某个前电视主持人主持访谈节目还行,后来跨界去反转基因,他在转基因话题上的言论就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类比论证

这也是“中学生议论文思维”教的,论证话题A时,不从话题A的基本特点背后原理入手,而是说,你看着话题A不就好比话题B吗?B我们太熟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B况且如此,难道A不是如此吗?

问题是,话题A和话题B的相似只是一种表象,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存在同一性,谈论话题B时说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对话题A没有任何价值。

这种逻辑错误在军武圈、键政圈常见的表现就是将当代各国发生的某一具体事件在历史上找“原型”,然后说你看,“历史只会重复”、“历史惊人相似”,当时某国发生这一事件之后发生了什么什么,所以现在这什么什么也就要发生咯!不少人还会一本正经去排定时间表,说现在相当于大清某一年了,相当于一战爆发前夕哪一刻了……

其实这种“历史的相似性”很多是后人强行附会出来的,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大背景完全不同,并不存在可比性,要谈论今天发生的事件还得从当下的政治、经济背景,从海量数据信息中分析,这又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不是个人可以做到的。

比喻论证

有的时候为了讲清楚一个道理,会采用打比方、比喻的方法,找一个熟悉的事物,让受众对一个更专业、更抽象的概念有所认识。但比喻本质上是一种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并不是一种“证明方法”。

比如卖保健品的,会说人体就好比一台机器,工作久了就会产生各种毒素垃圾,毒素垃圾堆积在体内就会影响这台机器正常运作,就像缺乏保养的机器被锈迹污垢堵塞了一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各种疾病,甚至癌症。这款排毒养生保健茶是纯天然配方,清宿便排肠毒,能给肠道洗个澡,帮助人体清除毒素垃圾,恢复细胞活力……

这比喻的确很形象,听上去似乎真有那么回事,但事实是人不是机器,人体自身有强大的代谢能力,生理机能产生的废物通过肝、肾等脏器能被代谢掉,残余废物通过排便排尿排出体外,不需要额外“清宿便排肠毒”。

所以“形象的比喻”不等于“证明了观点”,更不代表“观点正确”。

中学生议论文学了点啥?

彩云把中学生学写议论文时那些“论证方法”挨个批了一遍,那有人要问了,我读书时学的一手议论文,到底学了个啥?难道……学了个寂寞?

得这么说,学生时代的议论文,其思想含金量、思维质量肯定不能和专业学术论文比,但如果从应然标准来说,毕竟它是一种阐述观点、发表看法的文体,本质上是一种观点表达。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并且确保自己表达的观点有根有据,应当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则,只是对它的要求比较低,不能和专业学术论文比。

举例子、名人名言、类比、比喻这些所谓“论证方法”,虽然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论证方法,只能说是一种增强感染力的话术,但就写作来说,话术也是需要的,这本身也没有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应当是观点表达,注重逻辑的议论文写作,偏偏缺了逻辑?其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不知不觉把话术当做“论证方法”,只追求话术,忽略文章本身的逻辑严密性。

首先一个原因是,我国传统上强调的是“文以载道”,文章写什么,逻辑性强不强并不看重,看重的是文字传达的那个“道”——某种作者认为的“真理”,对文章的评价也偏重看这个“道”符不符合时代标准,以及文章在传播“道”时有没有说服力感染力,至于文章语言本身是否严密,逻辑是否严谨经得起推敲,无形之中就成了次要的了。

再有就是,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

一方面它是从无到有,几乎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习惯,要扣好第一粒扣子,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规模极其庞大,需要的教师极多,不可能所有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都达到学术精英的水平。

除了教师业务素养,学生水平也层次不齐,差异极大,学校又临着达标率、升学率等KPI。

所以,在各种现实的妥协之下,不得不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让大量水平不怎么高的教师来上课;又面对大量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为保证尽可能及格过关,就不得不用简单粗暴、应试中心主义、违背学科本身规律的方法去教。

具体到议论文写作上就是,有很多学生到了初中、高中要写议论文的时候,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说理表达能力都不入门,但又要考试,于是只能囫囵吞枣学一些套路、格式、背各种“经典论据”、生搬硬套“论证方法”,由此形成了东拉西扯、虚张声势、逻辑混乱的“中学生议论文思维”。

作为实然中不得已为之的议论文教学,过多指责意义不大,特别是在校学生可能不得不去这么写,毕竟得考试。但无论是读者中的在校生还是已经工作的读者朋友,彩云还是建议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中学生议论文思维”是有重大缺陷的,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摆脱它,去建立一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这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

—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