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王华星 || “五壮士”称呼变化的背后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课文。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上这篇课文的意义更加非同一般。
梳理了课文脉络之后,我提出:文中对五位壮士的称呼前后是不同的,请圈出这些称呼。学生很快就圈出了“五个战士”“五位战士”“五位壮士”。
“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什么?”我把问题抛给学生。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们可以研究课文为什么对五位壮士用了不同的称呼。”
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进行了交流。
叶奥林说:“我发现作者对他们越来越尊称,越来越尊重。”
汪卓珺说:“作者对他们越来敬仰。”
甘芸好说:“‘五个战士’是交代人数,语气平淡。因为他们接下来一边痛歼敌人,一边把敌人引向狼牙山,战斗英勇,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尊称他们为‘五位战士’。”
我连忙追问:“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顺势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请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写在文字旁边,再和大家交流。有了铺垫,孩子们对“痛击诱敌”段落从内容、语言、人物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朗读。学习体会也就越发深刻——
“战士们的掩护仗打得非常漂亮——痛歼敌人是对日寇进犯的回敬,更是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赢得时间。我看过这部电影,当时日本鬼子被打得没办法抬头,根本就不知道对面只有五个八路军,他们一直以为咬住了八路军的主力。”
“是啊,仗打得有勇有谋,掩护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对这样的战士,我们肃然起敬,所以课文此时称他们为——”
“五位战士!”孩子们的回答整齐又响亮。
接着,鲁树文说:“第三自然段里交代了由‘战士’变成‘壮士’的原因,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壮烈的选择。”
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五位壮士的壮言、壮行和壮心!
孩子们细读课文后,发言踊跃。
一同学说:“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自己必须先上绝路。班长带头,没有跟大家商量,但是战士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决定什么?”我追问。
“决定牺牲自己,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
“五位战士的任务是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转移,并不是把敌人引上绝路。他们痛击敌人,和敌人消耗了这么久,已经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本来可以安全转移,之所以选择那条绝路,一方面是想借助有利地形消灭更多的敌人,一方面是要确保群众和主力的彻底安全。”
“绝路是通向顶峰的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不仅可以拖住敌人,还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人!”
“对!哪怕是死,也要多杀几个敌人!”
至此,“顶峰歼敌”的学习,已不需烘托与渲染,孩子们的感悟与文本的语言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我适时总结:是的,引敌上绝路,是班长斩钉截铁的召唤,是战士们热血沸腾的抉择。从他们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们早已知道结局。狼牙山注定要见证中华民族的又一英雄壮举,五位壮士注定要载入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史册!让我们一起朗读那一幕!
朗读中,孩子们异样地投入,异样地庄严。
反思这个探究环节的教学,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五个战士、五位战士、五位壮士”称呼变化背后的奥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随着阅读的深入,不需要老师过度的烘托渲染,学生们就能够体会到五壮士为国捐躯的必死决心,这是何等的悲壮!
这时候,五个战士已经不是普通战士了,而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英雄人物,是为民族大义而舍身取义的民族英雄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往期精彩回顾
【教师美文】傲春檀 || 猴楂谣【教材指瑕】玩具小台灯说明书到底错在哪里?
【观课议课】殷桃玲 ||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王华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