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设计】何银霞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阳光总在风雨后999 王华星小语工作室 2024-03-18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来源。


3.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伟大音乐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关爱的高尚品质,领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 反复品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受到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3. 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理解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来源。


2. 感受月光曲的美妙。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赏《月光曲》纯音乐


1. 猜想这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


2. 学生简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二、学习文字版“月光曲”


1. 过渡:不错,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名曲之一 ——《月光曲》,大家听得都很认真。


[预设:有的同学很享受,有的似懂非懂,更多的则是一头雾水,一脸懵。]


不过没关系,自然有懂它的人,这个人就是?(盲姑娘),这个人就是?(皮鞋匠)


2.这里,要感谢我们的文作者,他借皮鞋匠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字版的“月光曲”,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段落(第9自然段)


3.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精准定位文字版“月光曲”:“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4.教师范读。


5.生自由读、个别读文字版“月光曲”。


6.赏析,文字版月光曲。


(1)分层


课件出示:



第一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第二层: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层: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分角色朗读分层内容,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3)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想象文字所对应的三幅画面,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课件出示:



当读到第一层时,我们能感受到“月光曲”的舒缓、轻柔之美。想象到的画面:明月初升,海面微波粼粼,银光闪闪。第二层,音乐的节奏渐强,因为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符的跳跃,随着文字而灵动。第三层,随着“忽然”一词的描述,曲风突变,变得高昂,激越。画风亦变,“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涌向海岸”。



(4)小结:此时此刻,美妙的音乐和自然融为一体,和听众融为一体,和音乐家融为一体,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回味无穷。


7.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此处的“……”表示省略,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还能给听者、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三层,再补充、想象两个画面写下来。


8.集体有感情朗读文字版“月光曲”,并试着背诵。


三、走进一场“三人音乐会”


导语:如此摄人心魄的月光曲,是凭空产生的吗?当然不是。自古以来,无论文学作品还是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妙手偶得之,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接着,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创作此曲的美丽传说。


朗读2至8自然段,读完思考:


1.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作为读者的你,悟出了什么?


(妹妹的困惑,期盼、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哥哥的内疚,惋惜,兄妹相依为命的贫穷、无奈)


2.抓细节领悟文章语言的准确,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件出示:“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里的“近”有什么讲究?猜一猜贝多芬此时的心情(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要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贝多芬作为陌生人,肯定不会贸然进屋,所以此处用合乎常理的“靠近”的“近”。走近茅屋,意味着贝多芬产生了好奇心)


板书:好奇


3.你还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贫穷?


(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


4.立体感受盲姑娘的形象


课件出示:十六七岁,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适时点拨会意字“盲”的写法及含义。


过渡:面对这样一个家庭,面对这样一对兄妹,此时,贝多芬的心情会怎样呢?


板书:同情


接下来贝多芬做了一件什么事?(为盲姑娘弹曲子)总共弹了几首?(两首)



(1)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是如何表现的?


抓动作神态:听得入了神;抓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了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探寻“月光曲”创作灵感,引导学生理解传说的传奇性


导语:贝多芬和盲姑娘从未谋面,那为何她会有如此奇妙的精准判断呢?这说明了什么?


进一步说明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是贝多芬在民间的知音,有伯牙和钟子期般的灵魂契合。此时,贝多芬的心情会怎样?


板书:激动


贝多芬没有回答,也无须回答,此时,灵感来袭,于是,借着清幽的月光,伟大的音乐家按起了琴键,这首曲子就是这场三人音乐会上的第二首——月光曲。


3.兄妹俩听了月光曲,又作何表现?(体会关键词:仿佛、陶醉。有感情朗读。)


多么温馨的画面,皮鞋匠看看妹妹——


课件出示: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4.再次品味文字版“月光曲”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月光曲谱写成功,此时,贝多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关键词:“飞奔”)


板书:急切


五、感受贝多芬的高尚品质


结课: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也能成就自己。善良与爱,不分古今,不分国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即便是黑夜,也能沐浴月光,一路芬芳。







 


板书设计


22    月光曲清幽舒缓渐次增强高昂激越好奇——同情——激动——急切

 

 




教学反思



这些年来教材改来改去,《月光曲》却一直都在,堪称经典,我想它应该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奇妙,它会嵌入你的生活,甚至生命里,于我而言,《月光曲》便是。上小学的时候,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我根本没有弄明白,但里面的人物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了不起的贝多芬,温暖的哥哥,清秀、恬静的盲姑娘。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还配了一副插图,黑白版,盲姑娘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长长的卷发,画面唯美。


后来走上讲台,这篇文章我教过多少轮回记不清了,但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混沌到清晰。混沌的不提,单讲清晰。


近两年的《月光曲》教学,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直面重点,体会乐曲。各个击破,理解传说。


每一版《月光曲》教材的第九自然段都是作为核心段落存在,因此,我在设计时将这一段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对这一段教学的切入,我做了两个尝试,第一种,让学生阅读全文,找到与“月光曲”本身相对应的文字,结果整个班只有几个同学能找到。紧接着我用了第二种方案,先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段,让学生猜曲名、曲作者,谈感受。猜的目的只是虚晃一枪,难的是谈听后的感受。我不说老师们也能想出我班同学的反应――四个字,鸦雀无声。这都是预料当中的,说实话,多媒体播放的纯音乐,我自己都怀疑到底是不是月光曲?反正是在酷狗里面找的。这种纯音乐过于高大上,实在不好听,远比不上《沙漠骆驼》这样的流行音乐来得爽,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大家听不懂没关系,自然有懂它的人,这个人就是?盲姑娘,这个人就是?皮鞋匠。感谢我们的文作者,他借皮鞋匠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字版的月光曲,然后,大家就都找到了……紧接着让学生续写几个画面,训练他们的想象、表达能力。有个学生写的句子还不错:“狂风过后,海面渐渐平静,海浪轻轻拍击着海岸,所有的一切都沉沉地进入梦乡。


第二大块就是弄清“月光曲”谱写成功的传说。课间,我和孟老师进行了讨论,将贝多芬的心情变化总结为四个过程:好奇、同情、激动、急切。以心情变化为线索,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反复朗读、讨论、体会,不难梳理出月光曲谱写的过程,同时也能破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此曲的灵感密码,体悟到音乐家同情底层民众的高尚品质。


穷兄妹俩没钱去买音乐会的入场券,即便有钱也难以购到VIP票,然而他们竟享受了贝多芬的专场――独特的“三人音乐会”。多么美好的传说,500万彩票也不带这么中的。


无论教材怎么改,人教版也好,统编版也罢,不变的是我们小语人对文字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法的探索与实践。



 

 





往期精彩回顾

【考编辅导】小学语文教师面试试讲通用模板


【教学片段】王华星 || “五壮士”称呼变化的背后


【教材指瑕】玩具小台灯说明书到底错在哪里?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王华星工作室





让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