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一笔记|当我们在聊影像作品时,我们在聊什么

W.ONE SPACE 万一空间
2024-08-31







达达主义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但被称为新达达艺术运动的激浪艺术(Fluxus)不一定被大众所熟知;我们都知道Andy Warhol是波普艺术(Pop art)的倡导者和领袖,但却很少提及到他同样具有影响力的影像作品。



Christian Marclay, 48 War Movies (still), 2019. Singl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color and stereo sound, continuous loop, dimensions variable.


从白南准(Nam June Paik)到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从布鲁斯·纳曼(Bruce Nauman)到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影像艺术一直处于这场美学革命的最前沿。



Bruce Nauman, Contrapposto Studies, i through vii, 2015/201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perone Westwater, New York

 


但在艺术品收藏领域里,似乎我们总是在聊绘画作品,雕塑,装置,摄影印刷作品等的收藏,影像艺术往往被大众所忽视。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影像艺术在艺术品收藏里的地位日益突出。今天,我们简单与影像艺术家,影像收藏家和策展人聊了聊,希望通过这三个维度,能让大家对影像作品的欣赏和收藏等相关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Q&A:




1.影像艺术家

 





· W: 影像作品怎么收藏?收藏一件影像作品会得到什么?


· 丁世伟由于影像作品的可复制性,影像作品的收藏一般通过限量版数的方式进行收藏。收藏证书、硬盘【影像源文件、截图、基本信息】、U盘【影像播放文件】,纯影像基本是这样。有些影像装置就是装置+证书。


《凝》Immortal Gazing, 丁世伟, 2018


· 管怀宾:关于影像作品的收藏,专门的研究机构、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方向,个体收藏者又是另外一个方向。从机构来讲,它可能出于一种研究、一种文化传播的目的来购藏;或是在以后的展览当中可能会用到;也可能是当作文献来收藏。对于个体收藏家来说,自己喜欢最重要,这个影像可能为自己带来些新思路,或者说打开了某种观念的世界。这两个方向还是有差异的。


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Bill Viola作品《Mary》, 2016


· 杨露子:当我想象一个影像收藏家的收藏冲动时,它可能是这样的:这个作品在完善了藏家的体系的同时也改变了它。我说的体系可以是有形的体系,比如藏家的所有的藏品的集合;也同时可以是无形的体系,比如TA的情感体系或者记忆体系。




· W:建议大家如何欣赏影像作品?


· 杨露子:就像每个创作者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流程一样,每个欣赏者也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欣赏路线和心法。我最近的欣赏方法是:放下成见,按照作品传达信息的方式去吸收它的信息。当我感到饱和的时候,就停下,走开一段时间或者是几天,然后再回来继续欣赏。




·W: 如何看待影像这个媒介?它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是个什么角色?


· 丁世伟:如今影像是现代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息息相关的媒介。手机等即时影像生成工具的普及更是为如今影像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近八年的工作经历中,影像始终贯穿在我的创作中。有动画、多通道影像、影像装置等多种影像相关媒介作品。


· 管怀宾:影像实际上是媒体技术发展当中的一个产物,二战以后,大众传媒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实现了从电影向电视机、公共传播领域的一种转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影像艺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当时与观念艺术或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交互的结果;早期影像艺术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好莱坞商业叙事的那种路径,脱离了传统的,商业的传播方式,而走向了更加独立的、观念性的传播,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另外,影像进入大众层面,其设备或技术融入了当代社会,这个实际上也使得影像的发展更加多元,更加全方位。从此,影像艺术进入大家可以操作的层面,这也使得艺术家不再远离这种媒介。


《焰园》系列, 管怀宾,  影像, 6'16'',  2013年


今天看来,影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甚至说是无处不在,大家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记录影像。对艺术家而言,它其实是一个随时可以操纵起来的武器,是我们随时可以触碰社会、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媒介手段。而我们如何在大家都在使用这个媒介之时,能在这个里面表述清楚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W: 您觉得当代影像艺术的现状怎么样?


· 管怀宾:影像在当代已经发展延伸出了非常多的路径,比如跟网络媒体交互独立影像(纪录片或观念),还有一部分又回归到一种叙事等等。这种交叉的路径,实际上为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份额,大大拓展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领域。


· 丁世伟: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系统中依然处于小众的角色,但目前它已然成为最重要的创作媒介之一。我个人感觉商业展览对影像艺术家(泛指)还是不够尊重吧,毕竟纯影像作品绝大部分也不涉及运输费用,“白嫖”的情况频繁出现。毕竟是艺术家辛苦创作的,商业展览最好给艺术家一些参展费用,我觉得这也是好生态的一部分。






2.影像藏家




 

·W: 您收藏一件影像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 金酉鸣:主要还是看艺术家创作的脉络,影像艺术最害怕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创作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脉络。


· 李战豪:作品要具备当代属性,艺术观念上要有创新,视觉传达上要与内心有关照,同时会考虑影像作品的展陈方式是否适合居家环境。影像作品有录像作品、平面图像、影像装置等形式,录像作品收藏对藏家的居家环境与播放设备有一定的要求,但平面图像、影像装置可以替代传统的绘画、雕塑作品陈列在居家环境中。


· Chloe:个人喜欢,重艺术家的品性,就会收藏。


· 李先生:试着收影像作品的原因是之前有收藏电影及黑胶的习惯。收藏的标准好像没有,或偶尔触动内心的一些东西吧。


· 杜杰:影像作品的收藏,应该和架上绘画、雕塑、装置一样,内容是否打动人是最重要的的收藏标准当然价格也要考虑,曾经特别喜欢一个台湾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但因为一个短片就要价22W美金,最终没有购买。


Tornado, Francis Alys



·W: 收藏后会经常拿出来看吗?


· 金酉鸣:我经常会有借展,自己也在家布置和欣赏。


· Chloe:特别喜欢的会悬挂欣赏。


· 杜杰:我收藏的影像作品是会经常拿出来放映观看的,和很多朋友聚会,一起在家里边看边分享讨论自己收藏的作品,是极快乐的一件事儿。


· 李先生:有时间应该多欣赏它,常常和自己对话。


· 李战豪:专业藏家对待影像作品的收藏,会建立独立的收藏室和专业的影像放映室。

 



·W: 建议大家如何欣赏影像作品?


· 金酉鸣:影像创作现在已经很普遍,所以一定要知道影像艺术家的作品背后表达的深刻含义,当然画面的感觉还是自己的私人感受,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作品。


· Chloe:影像作品、图像本身会说话,如果看到作品感觉触动,就是能与之对话的作品,每个人的感触都有不同,欣赏作品是与创作者的思想对话。


· 李战豪:欣赏影像作品,建议不要给自己预设任何情境,用心欣赏即可,个体感受的多样性是一件影像作品最好的艺术外延


· 杜杰:当很多藏家朋友在我家一起分享观看我收藏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影像作品时,朋友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一是作品深刻感人,另外是赞叹我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敢于去花真金白银去买一段未来在二级市场上几乎没法交易的视频,这种充满了一些英雄主义的行为,会激励大家去追求当代艺术中最宝贵的精神价值 ......


 



“影像艺术不再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类别......收集电影和影像艺术绝对不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主要机构已完全接受它,许多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也是如此。”

--惠特尼博物馆策展人
亨里埃特·赫尔迪施(Henriette Huldisch)







3.策展人





·W: 您如何看待当代影像艺术的现状?


· 宋振熙:当代影像艺术其实是先当今最为火爆的创作形式,特别是在新媒体视觉艺术发展蓬勃的今天,但是我们的艺术家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不断利用好图像生产泛滥的现实世界里,对图像信息管理以及使用的准确性问题。我们常常在当代影像艺术的创作中看到各种不一样的手法和图示,他们不同与绘画,因为影像的素材蕴含的信息更为庞杂,所以,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把控。当代影像艺术的创作现状就是在不断摸索和实验中展开。此外就是不断出现新的技术语言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迭代技术也成为当代影像艺术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 夏可君:中国影像艺术确实缺乏代表性与经典作品,这一方面与中国人对于影像技术的接受晚,与韩国艺术无法相比,比如中国电影缺乏自己的镜头语言与独特气质,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影像艺术家既要反思镜头语言,又要有着内容的独特发现,还能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抗,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多。而且需要持续好多年的探索。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不错的影像作品,只是被我关注到的并不太多。


· Thomas Eller: Video Art has been around since the late 1960s, 70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t has already been very international. Just think of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by Paik NamJune! Today we are immersed in moving images like never befor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Everybody has the tools in their hands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films on their smartphones. Thus moving images have become part of our aesthetic and our daily routines as well. Therefore of course video is a valid means of artistic production. The moving images are very versatile and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n that field is very diversified, ranging from documentation to abstraction. Let me only mention the works by Peter Campus. His videos "Three transitions" (https://vimeo.com/21140656)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 lot more artistic research done today in the field of the human mind. 


白南准《电子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Electronic Superhighway: Continental U.S., Alaska, Hawaii,1995)图片:Courtesy of the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影像艺术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打从一开始它就已经非常国际化了,想想白南准的巨大贡献吧!如今,我们从未有过地沉浸在动态图像中,每个人手机里都拥有着足以制作高质量视频的工具软件。因此,动态图像已经成为我们的审美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视频影像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创作手段,它非常的多样化,无论是记录还是描绘抽象概念,当代艺术在这个领域的实践也可以有不同形式。在此,我必须要提一下Peter Campus的作品,他的作品---“三个过渡” (https://vimeo.com/21140656) 为现如今的人类思维领域里进行的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彼得·坎普斯 Peter Campus  《三个过渡Three Transitions》


As the field is so vast,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general statement. What I can say is this: Moving images as artistic practice interest me, becaus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deo and the viewer´s mind, brain and body, including sound, rhythm and the visual. It can make me have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at can profound impact.


这一领域(影像)如此广泛,很难给出一条一般性的说明。但动态图像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引起了我的兴趣。视频与观众的思想、大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包括声音、节奏和视觉,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W: 您在过往/未来的展览规划中是否涵盖影像作品?选择/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 宋振熙:我的策展工作中会大量出现一些影像作品,他们有传统的影像艺术,也有新媒体视觉影像艺术。我的选择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符合符合主题表达,如何在自己的作品的问题意识里形成准确的艺术语言,把一个问题说清楚、明白,才是一件好作品。


· 夏可君:我自己的策展中有影像作品的。我曾经做过三个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其一,好多年前是一个澳门女艺术家吴少英,在即兴音乐的伴奏下,她以油水等泼洒在玻璃上来回应音乐强弱的变化,并且在投影上形成自由流动的形态,有时候还有舞蹈的表演。其二,则是梁绍基老师拍摄的《碑》,这是记录蚕虫慢慢蠕动的形态,形成如同中国古代文字或者书法一般的形态,非常迷人,这是自然的自身书写,一种神奇的拟似性游戏,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蚕虫异常低微有细腻的注视,这是神遇又借助于了摄影艺术,带来了迷人灵晕。其三,则是秦一峰的摄影作品,但严格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摄影,而是借助于拍摄,来对于明式家具的时间性,对于枯萎花朵剩余性的挽留,是一种时间的哲学,一种物性平面化的追求。显然,就我自己而言,更为看重偶发性,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技术与文化记忆的转换关系,以及技术如何重新传达迷人的灵晕之美,而不仅仅是图像的表现,图像的编制与再造,更为注重图像与灵魂的关系,技术向着自然转换时的艺术魅力。


吴少英 《生》,水墨互动作品,45”,2014


梁绍基《碑》


秦一峰,《2013-12-07 14:56 雾》,8x10英寸,明胶银盐负片, 自然光,曝光53‘ 。

生,水墨互动作品,45",2014 

· Thomas Eller: Of course I have to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Also I am on the board of an association in Berlin called "MOMENTUM worldwide" that focuses on "the moving image". Again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a roundabout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about the reasons for including a particular video work. The reasons can be plentiful: firstly the filmic artwork needs to be convincing in itself. But secondly in the curatorial process, video work can extend the space of the actual exhibition premises into the virtual space, sort of teleporting the viewer into another world or universe. Also sometimes video plays a supportive role in helping to communicate the making-of an artwork, so the viewer better understand the actual artwork.


What I will never show in an exhibition is a video that is longer than 15 minutes. This for me goes against format of an art exhibition. An exhibition is not cinema. If there are videos much longer that I feel strongly people should see, then I would organize viewing events. This way, people can came prepared and relax themselves in an environment of a move in theater.


当然。我也是柏林一个名为“MOMENTUM worldwide”的协会的董事会成员,该协会专注于“动态图像”。关于“涵盖某个特定影像作品”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原因有很多:首先,影像作品本身需要有说服力。其次,在策展过程中,影像作品可以将实际展览场地的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某种程度上让观众感受到另一个世界或宇宙。有时,影像也帮助观众理解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样观众就能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艺术作品。


但我永远不会在展览中展示超过15分钟的视频。对我来说,这违反了艺术展的形式。展览不是电影院。如果存在一我强烈认为建议人们看的长影像作品,或许我会组织特殊的观看活动。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剧场里有备而来,放松自己。


 *以上图片未注明的均来源于网络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影像作品
"Eternal Return" (2000)
于2006年10月在菲利普斯拍卖行以61.3万美元拍出
 

在不断增长的艺术收藏的市场背景下, 影像艺术也开始在竞争激烈的拍卖市场中流行起来。但就影像艺术而言,被艺术界所接受并不代表其被人们无条件接受和爱---人们通常因价值和流通性的考虑而减弱了对影像艺术的热情。

购藏影像艺术还会在观赏时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比方说,早期影像作品可能基于胶片,磁带,光盘等介质储存、会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像、可能因为保存条件不足而永久损坏,除此以外,播放的影像的媒介也会因艺术家的要求而变化,可能是老式电视机,也可能是特定尺寸和媒介的投影。
 
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艺术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展览和展示问题被提出,也给收藏带来了很多难度。
 
你们认为影像艺术正面临的诸多问题,是让收藏变得更珍贵和有价值呢?还是会持续成为其收藏价值的不利因素呢?





*万一空间正在展出



*杨露子作品《神去之寺》



*万一空间在此由衷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艺术家、藏家和策展人。

*同时致谢Jeremy

 





万一空间是由三位90后艺术从业者在深圳创立的全新艺术空间。其诞生于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在后疫情时代涌现对艺术与生命的全新思考。空间致力于消解当代与古代的边界,融合美学研究逻辑下的现当代与古代艺术,构建一个不同国家、时期和形式的艺术在同一语境下共容的场域。

W.ONE SPACE is a brand-new art gallery founded in Shenzhen by three Generation Y art practitioners.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20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and life have emerged in this post-pandemic era. W.ONE SPACE aims to mel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resent, future and the past by mixing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art under the logic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us bringing together ar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forms to interact and express in unity as ON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万一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