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战争简史》|没有哪一场战争能被称为“胜利”,“战争”对于卷入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灾难。

今今乐道·苗远洋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百年战争简史》是一本精彩的叙事史,书中利用了很多传奇人物的案例和新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而牵涉广泛的历史事件,并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再现了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阴谋和战略。走近这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感悟民族和国家的挣扎和期盼,历史一定能用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你。

适合谁读

· 职场精英

·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 想了解“英法百年战争”的书友

关于作者

德斯蒙德·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知名畅销历史作家。专攻中世纪英法历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战争简史》《僧侣战争》等。

学什么?了解英法百年战争的脉络以及战争带来的影响

一段持续一百多年,经历过黑死病 、王朝的更替、血腥、谋杀、性、背叛、宗教、父子冲突和对立的战争,到底对英法两国的发展有着多大的影响?

《百年战争简史》就是一本专门记录英法百年战争进程的书。作者通过清晰的脉络,讲述了这场战争到底是如何从争夺王位的贵族战争,演变为法国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的。

书中的人物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约翰二世、贞德与查理七世,用自己的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计共同谱写了一篇铁与血的史诗。徜徉其中,体悟特定时代的政治、军事与农业的发展变革史,相信你能对这段战争史有更多理解。

你还会发现

· 法国应对英国强势攻掠的措施有哪些;

· 英法战争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有哪些;

· 玫瑰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一、英法百年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英法百年战争经历了哪些阶段?

英法战争从1337年开始,到1453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16年,即便当时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也顶多只能见证这场战争三分之二的内容。所以,要想把英法百年战争讲清楚,就必须把战争分成几个关键的阶段来讲。

1、第一阶段:英国强势进攻

133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对法兰西国王宣称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国国王,因此引发了战争。一个英格兰的国王,有什么资格去争夺法国国王的王位呢?实际上,在战争爆发之前的一两百年之中,英法两国的王室几乎是一家人。

12世纪的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自认为是法兰西亲王里的一员。对于这个说法,法国方面并不感冒,谁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给那帮所谓的英格兰亲戚呢?

1314年,法王腓力四世去世。这个老国王去世也就罢了,他的三个儿子也在短时间内跟着去世了。到了1328年,法国王室连一个直系的继承人都没有,这一度让法国贵族们感到极其尴尬。

按理说,腓力的三个儿子辈都没了,他的孙子辈理应继承王位。腓力的女儿伊莎贝拉,生下了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所以不管法国人再怎么排斥英国,从血统上来说,都该由爱德华三世来继承王位。

可是,在国家领导人的问题上,法国的贵族们坚决不肯让步,最后硬是扶持了腓力的侄儿腓力六世继任王位。这一下,可把海峡对面的爱德华得罪到家了,外公去世就算了,就连继承权也被剥夺了,爱德华三世当然不干了,于是主动挑起战争,入侵法国。

战争正式爆发后,英国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打得法军丢盔弃甲。英军的首战告捷,有点出乎法国人的意料,因为在当时很多人的印象里,英国就是一个跟军事列强毫不沾边的小岛国,根本谈不上什么军事力量,而法兰西骑士却是装备精良,实力出众,所以很难想象英军会把法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结果,其实要归功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事改革。爱德华三世是一个极具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君主,他不仅开辟了三条战线同时作战,让法国军队疲于应付,还组织了一支先锋部队孤军深入法军腹地。

按照传统兵法来说,孤军深入,远离主力部队,可是兵家大忌,但爱德华三世的“孤军深入”却和传统作战有所不同,他的部队专挑那些防御薄弱,而且物资丰富的城镇和据点进攻,一边抢夺物资,一边绑架人质。

这些人质,都会被送回英国关押,然后再向法国政府勒索赎金。这种掠夺方法,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恐慌,也给法国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可以说,在爱德华三世主导英法战争时期,英国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2、第二阶段:英国在胶着中缓慢扩大优势

正当爱德华三世和他的长子“黑太子”(黑太子不是因为长得黑,而是因为他常穿黑色铠甲,并且他放纵士兵烧杀抢掠,法国人认为他心肠黑,所以叫他“黑太子”)在英法战争中趾高气扬的时候,法国的新一任国王查理五世继位了,他开始对英国进行针对性的反扑。查理五世不是一个身体强健的人,他经常犯困,需要大量的时间休息,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英国采取行动。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极力策划了很多次针对英国的军事行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反击行动就是焦土政策了。所谓焦土政策,就是焚烧境内任何可以供补给的物资,让敌军(主要就是英军)无法获得新的物资,从而渐渐意志消沉,丧失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在战争中,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后勤补给作支撑,名将们的指挥才华根本无法施展。和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军队作战,更加重视后勤。爱德华三世敢孤军深入法国腹地,就是因为英军能一路打、一路抢,从法国人民手中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用“以战养战”的策略把军队的补给问题解决了,还不用带后勤运输部队。

所以,并不是爱德华三世的战术多么潇洒,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后勤补给的顾虑。而查理五世的焦土政策,就是要让英军无法在当地获得军队补给,这让英国人颇为头疼,爱德华三世戎马一生,最终还是没能在查理五世身上占到便宜。

1381年,英国由于长期穷兵黩武,经济已经非常吃紧,没钱肯定是没办法打仗的,那钱从哪来呢?只能是提高税收从人民身上“搜刮”了。随着赋税越来越高,英国国内的老百姓也越来越不满,终于,英格兰地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发动了起义。这个时候,爱德华三世和他的儿子“黑太子”,以及法国国王查理五世都不在人世了,英法两国的战争也陷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期。

到了1415年,时任英国国王的亨利五世决心远征法国,为英法之间的战争彻底划上句话。亨利五世这个新国王,在气质上倒是和爱德华三世有些相似之处,但他比爱德华更加残忍和冷血,他一方面高呼英国发动战争的正义性,一方面残忍屠杀法国军民、战俘和他眼中的异教徒。

发生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这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亨利五世的军队一度被数量众多的法军围困。

情急之下,亨利五世因为担心手头绑架的法国俘虏们被法军抢回去,竟然下令让手下、亲卫杀光了所有的俘虏,就这样,一批法国贵族、教士、军人和民众倒在了血泊之中。

但上帝并没有惩罚亨利五世这个刽子手,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亨利五世凭借地形优势,利用长弓,以伤亡不到千人的代价,击退了三万多的法军,并给法军带来了上万人伤亡。

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战争中,英军打得最漂亮的战役之一,也是英国弓箭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据说我们现在拍照的时候常比的、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就是从这场战役中流传出来的。因为法国人一直看不起英国人的弓箭手,他们甚至在战争前宣称,抓到英国的俘虏之后,他们就要立刻剁掉俘虏的两根指头,让他们以后再也不能射箭。

等到战争结束以后,打了胜仗的英国弓箭手就纷纷叉开两根指头,向法军炫耀自己的手指仍然完好,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表示胜利的手势。

阿金库尔战役让亨利五世一战成名,也让英国成功夺去了法国的诺曼底地区,赢得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在后续的一些大小战役中,亨利五世都死守着诺曼底地区,这是因为诺曼底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是保护英吉利海峡的重要防线。

3、第三阶段:法国绝地反击

时间来到了1428年,这一年,英军围困了法国重镇奥尔良。在长达两百多

天的围城战里,英法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煎熬的战争考验着双方士兵。之前一直负多胜少的法国人不想再对英国人低头了,所以誓死不肯放弃奥尔良。而一直以高尚和正义自诩的英国人,更加不愿意在奥尔良上栽跟头。

但英国人的好运气终于头了,这个好运的终结者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圣女贞德。贞德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乡下姑娘,她身穿盔甲,英气逼人,宣称自己在十三岁的时候聆听到了上帝的福音,上帝指引她带领法国走向胜利。

起初,法国的将军们根本没把这个黄毛丫头放在眼里,只以为这是个痴人说梦的疯子,没人相信法国将领们打了这么多年都没打赢的仗,能在她这样一个没成年的小姑娘带领下取得胜利?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贞德并不是一个只会满口胡言的教徒,她拥有与生俱来的军事才华和战争敏感,她一到达奥尔良前线,就对法军那种笨拙传统的战术感到不满,在她的指挥下,法国士兵尽可能利用火炮来打击敌军,这让擅长使用弓箭的英军吃了不少苦头,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英军就被迫撤退,放弃了围攻了210天的奥尔良。

这就是历史上小有名气的“鲱鱼战役”(之所以叫“鲱鱼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导火索是法国军队袭击英国的补给部队,而补给品中除了武器装备之外,还有十几桶鲱鱼)。鲱鱼战役的胜利,让法军将领改变了对贞德的成见。

1429年,贞德一鼓作气,率军从英国手里夺回了兰斯,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就在这里成功加冕。但遗憾的是,贞德的光芒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年,贞德在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被英军士兵拖下坐骑,成了俘虏。

抓住贞德,对英国人来说胜过俘虏一个团的军队。经过严酷的教会审判,贞德被判定为“女巫”,在1431年5月30日被处以火刑,活活烧死了。贞德的死,让法国民众对查理七世颇有怨言,因为在这个“法国的恩人”被关押期间,查理七世没有全力救援。

我们无法得知查理七世当时的真实想法,但贞德的牺牲没有白费,战争优势从贞德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倒向法国了。

二十年后,查理七世成功收复诺曼底地区,并宣布重新审判当年的贞德案件,还她一个清白。尽管贞德没能在有生之年彻底驱逐英国人,但查理七世完成了她的愿望,在1453年7月17日的卡斯蒂永包围战中,法国的加农炮彻底战胜了英国的长弓手,长达116年的英法战争最终以法国的胜利告终。

二、法国最终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那么,在百年战争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处于下风的法国人,最终是凭借什么逆转获胜的呢?作者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法军走在了热兵器运用的前沿,二是法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觉醒。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

1、法军走在了热兵器运用的前沿

英法百年战争跨度太大,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军事技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14世纪的英法战争,冷兵器占据着主导地位,骑士的铠甲也以锁子甲(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的连头套的长衣,主要是预防弓箭的)为主。这个时间段,英国的长弓手担任着战场的主力,这一度令法军非常苦恼。

因为英格兰的长弓比普通战弓更加有韧性和杀伤力,它的有效射程超过150米,在60米的距离内可以轻松射穿骑士的锁子甲。一个熟练的英格兰长弓手,可以在一分钟内射出10—12发弓箭。这个射击效率,在当时可以说相当可怕了。

因此,英国组建了重装步兵和长弓手协同作战的阵型。重装步兵在前排抵御敌军攻击,后排的长弓手则在重装步兵的掩护下,全力对敌军进行输出。这样一来,法国引以为荣的重装骑士冲锋就被遏制住,不再奏效了。

但是,英国人的优势并不是永久的。在火炮进入战场之后,法国人开始潜心研究这个新式武器。15世纪初期,英法两国都会在作战时使用火炮,但当时火炮只是个辅助,不是主力攻击武器。

直到“鲱鱼战役”后,军事天赋出众的贞德开始频繁运用炮兵,在火炮的排兵布阵上也越来越有心得。这样一来,以查理七世为首的法国统治阶层看到了未来战争的趋势,不惜花重金聘请技艺高超的火炮工匠来改进工艺。

比罗兄弟就是杰出的火炮工匠。在查理七世的厚待下,比罗兄弟潜心研究火炮技术。早在1429年,火药研磨技术就问世了,这个技术让士兵不必在作战的时候磨制火药,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

在这个技术的刺激下,比罗兄弟改良了铜制炮管,研发了更加小巧的长管炮。这种长管炮在野战时显得有些笨重,但如果灵活运用在城堡的攻防战中,英军的长弓手就彻底丧失了优势。

所以,当英国人还沉浸在长弓手的威力中时,法军已经配备了更加先进、威力也更大的远程武器。在卡斯蒂永包围战中,法国的火炮彻底粉碎了英国人的幻想,辉煌了上百年的英格兰长弓从此退出战争舞台。

2、法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觉醒

如果说前半段的百年战争,还是英法两国贵族为了争夺法兰西国王头衔的战争,那么后半段的战争,就已经演变为法国人民对抗英国侵略者的战争了。

在14世纪,普通民众还生活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社会体系下,服务于自己地方的领主,努力劳动,缴纳税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会选择和军队签订契约,成为一名军人,各地区的领主,也没有近现代的那种民族国家意识,即便英军一路烧杀抢掠,有的法国领主依然选择观望,必要时甚至选择跟英军合作,或者直接投降。毕竟,当时战争的主旋律是争夺王位,这与那些领主的切身利益,关系并不是太大。

但是,当战争进入到15世纪时,法国国内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经过上百年的战争,法国民众已经看清了英国侵略者的真面目,他们深刻意识到,英军绝对不只是夺取王位那么简单,他们更大的阴谋是占据整个法兰西,从而巩固英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此外,贞德的出现也给予了法国人民很强的信心。她不仅在战场上屡屡击败英军,还在宗教道义上让英国人处于被动。因此,英国上下对贞德恨之入骨,用尽各种词语来丑化、污蔑她。俘虏贞德之后,英国人也选择第一时间处死她,坚决不留后患。

贞德之死,并没有立即在法国国内引起震动。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贞德的意义和价值。在贞德去世后的二十二年后,英国侵略者被彻底赶走,贞德背负的冤屈罪名也被洗清。后世的人们,都给予了贞德很高的评价,尊称她为“圣女贞德”。在法国民众看来,没有贞德,就不会有那根点燃法国民族意识的火把。

三、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从1337年—1453年的116年时间里,以绅士风度闻名天下的英国人,却在英法战争中让我们大开眼界。屠杀平民、绑架战俘、勒索赎金,这些恐怖组织和反政府武装惯用的伎俩,英国人居然玩得最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总是在撕裂伪善,考验人性。

一个有着绅士传统的国家,为什么会公然支持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等人在法国地区的绑架勒索呢?

原因就在于,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战场上,英国士兵如果抓获了俘虏,是有赏金和军功的。这些俘虏到达英国后,可以直接标好价格,勒索法国政府或家属交赎金,也可以转手卖给英国的商人,商人自行标价进行二次贩卖。

英国政府这边如果能够收到赎金,马上就能缓解战争支出带来的财政危机。而商人如果通过二次交易把俘虏卖了个好价钱,也就有钱给政府缴纳高额的税金了。

这样一来,无论是上层的贵族,中层的商人,还是下层的军人,都会从这个绑架勒索交易中获利,所以,无论前线的法国人民如何痛苦,后面的英国民众永远都会为他们军队的“绑架勒索”鼓掌。

马克思说过:“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是绞首的危险”。以绅士风度著称的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展现的只有伪善和丑陋。

尽管英国最终丢了在法国的领土,但他们在百年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让各个阶层都享受到了实惠,所以人们对战场失利的挫败感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可是,战争一定会让人变得凶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领导者,即使面对战场的威胁也没有丢掉自己的原则。

公元209年,诸葛亮前往东吴,准备说服江东孙权合力抗击曹操。但到了江东,诸葛亮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孙权虽然想抗击曹操,但他手下的各个谋士都心怀鬼胎,甚至还有人主张投降曹操。既然诸葛亮来了,那么东吴那些谋士们必然会找机刁难诸葛亮。

席间大家相对而坐的时候,孙权的首席文臣张昭就问诸葛亮:“孔明先生,听说您隐居隆中之时,常自比管仲、乐[yuè]毅,真有这等事吗?”

诸葛亮一听,挥挥扇子笑着说:“是的,那只不过是本人一个寻常的比喻罢了。”

此言一出,东吴众人顿时哄堂大笑,张昭继续问道:“先生自比管、乐,应该知道他二人的军事才能。刘皇叔在得到先生之前,尚且能够纵横割据,而得到先生之后,就连襄阳、江陵这些根据地都丢了,难道管仲、乐毅用兵也这样吗?”

这种追问,似乎显得很有力度,东吴众位谋士也等着诸葛亮出丑。

谁知,诸葛亮不慌不忙,继续娓娓道来:“曹操拥兵百万,都是虎狼之师,刘皇叔兵不过千,而且还是仁义之众,如此悬殊的差距,自然很难抵挡。而且,刘皇叔撤退之时,数万百姓扶老携幼相随。在这种时刻,刘皇叔依然不忍心丢弃百姓,哪怕军队每日只前进十里,也要保护跟随的百姓。”

众人一听,都沉默了。刘备确实也像诸葛亮所描述的那样,即便身后就是曹操的追兵,也依然没有放弃百姓,甚至降低行军速度和他们一起逃亡。

虽然后世很多人评论刘备伪善,但我们也要明白:能装一辈子的好人,那真的就是好人,在战争这等生死时刻依然坚守原则,也绝对不是靠“装”就能装出来的。所以,为什么刘备能从织草席的商贩,一跃成为汉昭烈帝,原因可能也就在这里了。

战争总是在撕裂伪善,考验人性。有人为了利益果断抛弃了礼仪道德,但有人依然能够坚守内心,所以很多时候,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背后的贪念。

总结

以上就是《百年战争简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重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最旷日持久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的脉络,目睹了它是如何从争夺王位的贵族战争,一步步演变为法国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的。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抛弃了平时的绅士做派,为了利益,疯狂掠夺、屠杀和绑架法国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英国被赶出法国后,也爆发了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英国民众也终于体会到了法国人当时面临的悲惨和无助。

有人评论说“玫瑰战争是上帝对英国人暴行的惩罚”,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太多合理性,但是,多结善缘,得道多助,一定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法则。

没有哪一场战争能被称为“胜利”,“战争”对于卷入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我们读《百年战争简史》这本书,除了想让大家了解英法百年战争的来龙去脉之外,也想借这场持续了百年的战争来唤醒大家对战争引发的“后果”的关注,而不仅仅只是看看双方的输赢。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458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苗远洋)

《百年战争简史》金句:百年战争本是王室间的斗争,最终却演变为民族间的纷争。

在百年战争的这一个世纪中,西方国家都在持续不断地互相劫掠。


《理性乐观派》|知识是用不完的燃料。

《学会创新》|让自由成为一种职业

《影响力核能》|形象是领导的一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

《明朝那些事儿》(九)终结|大明的穷途末路

洪兰:如何教养孩子(三)|不要断绝孩子与您沟通的管道

《杜润生自述》|“包产到户”三步走的幕后推手。

《富兰克林传》|低下头,你在人生中才能避免很多挫折和打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