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炮火》|德、法两国战前计划的失败,两军统帅对战争中特殊情况的发生明显预见不足,缺乏大局观,无法以变应变。
核心书摘
《八月炮火》是一本解析一战风云的书。可能有人会疑惑:一战持续了四年之久,为什么偏偏只写一个八月呢?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初期第一个月内的战争形势决定了后来一战的走向,而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月份就是1914年8月。全书详细介绍了在这个关键月份发生的事件,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告诉我们要汲取一战各参战国的经验教训,培养大局观。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想了解一战的人
·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关于作者
巴巴拉·W. 塔奇曼(1912—1989),文学博士,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她的《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作品中富含深刻的反思,深受大众读者和历史学家的推崇。
学什么?如何汲取一战的经验教训,培养大局观
你是否对一战的历史感兴趣?你对一战又了解多少?你知道一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吗?你知道一战为什么持续了四年之久吗?你知道在开战前各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打破各国的计划的吗?
《八月炮火》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本书讲述了一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月,各国的军事行动和战事情况。读完此书我们会发现,德国与法国的战前计划失败与许多企业的失败有相似之处:看似精确、周全的计划却往往由于领导者的预见能力不足,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巨大失误。因此,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培养大局观,这样才能以变应变,保持动态平衡。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施里芬计划”;
· 第一次世界大战转为持久战的原因;
· 德、法两国的战前计划为什么会失败。
一、一战爆发前各国是如何计划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一战爆发前各国是如何计划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时间,有3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今天,我们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然后再介绍一下各个国家在战前的计划准备。
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详细的论述,今天我们就只简单谈一谈其中两个主要的原因,来方便大家理解之后的内容。
这两个原因分别是:德国的崛起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让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19世纪以前,欧洲都是相对和平的,政治也相对稳定。但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欧洲的局势开始动荡了。
首先是英、法和奥斯曼土耳等国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这差不多相当于是俄国单挑整个欧洲,俄国最终无悬念地失败了;接着在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又爆发了普法战争,那次战争法国战败,还割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给普鲁士,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一年以后,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那就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德国的强大让英、法、俄三国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产生了抱团对付德国的想法,成立了一战中的协约国。而德国为了对付英、法、俄,也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确立了同盟关系,结成了同盟国。
而当时正是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想兴起的时候,很多国家的人民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在民族主义的“引导下”发生的。
1914年6月28日,匈牙利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携妻子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作特别访问,他本来是想去增强自己的影响力,但他忘了这片土地在1908年的时候就被匈牙利帝国吞并了,那里的人民对匈牙利恨之入骨,作为匈牙利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就成了人们泄愤的目标。
于是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一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了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德国的崛起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让一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那么,对于这个不可避免的战争各国是如何计划的呢?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德国和法国战前的计划,选这两个国家,是因为一战之所以持续四年,和这两个国家的战前计划有很大关系。
1、法国:第17号计划
法国的战前计划叫“第17号计划”,为什么叫第17号计划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法国先后制定了16个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计划,但都被否决了,最后通过的就是这个“第17号计划”。
自从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对德国是又恨又怕,恨德国占领了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又怕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所以法国制定的这个“第17号计划”的主要内容不是进攻,而是防守,简单说就是“修长城”,怎么个修法呢?就是要沿着150公里的法德边境,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依托,修建一条混凝土碉堡线,法国还很鸡贼地在这条碉堡线中间留一个小口,来诱导德军深入,德军一旦进来,法军就能关门打狗了。
这计划看起来还挺靠谱的,但法国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几乎把全部军事力量都放在了东部的法德边境上,而在北边与比利时接壤的比法边境上却没有设置像样的防线。
当时法国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英国一直在支持比利时独立,德国若想从北边发动进攻,必须向比利时借道,而比利时背后是强大的英国,法国人认定德国还不敢去招惹英国,所以就对比法边境掉以轻心了,而这个失误也让法国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
2、德国:施里芬计划
德国战前制定的计划叫“施里芬计划”。当时德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叫康德·冯·施里芬,计划是由他一手制定的,所以叫“施里芬计划”。
法国的“第17号计划”不是疏忽了比法边境吗?“施里芬计划”恰恰就是要从比法边境切进去,计划的总体战略意图是利用法国人忽视比法边境的心理,借道比利时,突击法国,在迅速战胜法国后,再挥师东进拿下俄国。
我们看欧洲地图就会发现,德国的的西边是法国,东边是俄国,而当时法俄是协约国,这也就意味着战争一旦打响,德国就要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所以“施里芬计划”成功的前提是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要同时取得胜利。
施利芬的设想是,在东线,德军部署少量兵力(大约总兵力的10%),对俄国采取守势,他认为,战争一旦爆发,俄国至少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动员,德军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差打败法国。
而在西线,德军将集中90%的重兵,穿过比利时,在西北方向对法国展开大规模进攻,并在6周内击败法军,同时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再回头对付东线上的俄国,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
出于这种考虑,施里芬把德军分为东西两线,东线的少量部队负责牵制俄国赢得时间,西线的大部队负责进攻法国本土。
之后施里芬又把西线部队分为左右翼,军力比例是2:8,人数较少的左翼佯攻法德防御线,负责牵制法军,引诱法军远离巴黎;而右翼大部队则要闪击比利时,从比法边境进入法国,直捣巴黎,然后再从背后包抄法军,与左翼部队形成钳形攻势,歼灭法军。
“施里芬计划”大胆而疯狂,为保证成功,施里芬在战前对战斗计划进行了严密的计算和推演,考虑到了战争的各种可能,对战争所需的物资和人员都有精确的计算。
遗憾的是,在一战爆发前一年多,施里芬去世了,而代替他实施计划的是德国将军赫尔姆斯·冯·毛奇(人称小毛奇),小毛奇是个谨慎的人,而且对速胜法国没那么自信,所以他调整了施里芬的计划,实施起来也走了样。
二、一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月的战事情况如何
明白了两个大国的战前计划,我们再来看看各国是怎么打仗的,看看开战后的第一个月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战事。
1914年7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1日,德国先后向法国和俄国宣战,施里芬的继承者小毛奇率领德军进攻法国。
刚刚开战的时候,德国的军事行动严格按照施里芬计划执行,战线分为东西两线,西线集中兵力从比利时借道打法国,东线去拖延俄国,攻打法国的西线左翼只防不攻,右翼集中火力攻占巴黎。那德国最后是怎么打的呢?我们一起看看1914年8月德国东西线的战事。
7月26日,德国照会比利时,希望比利时允许他们借道攻打法国,否则他们就会对比利时宣战。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正处在法、德的中间,如果战争一旦打起来,一定会误伤他们,所以比利时在战前就做好了防御准备,他们在靠近德国边境的列日小镇修筑了一套牢固的防御体系,小镇周围全部是装有炮台的堡垒。
德国看比利时没动静,也没说允许借道,于是在8月4日,把70万大军开进比利时,和比利时军队在列日展开了大战。在小毛奇的眼里,比利时的抵抗简直是在以卵击石,因为当时比利时只有6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而德国的兵力是他们的5倍多,小毛奇有信心在两天之内拿下比利时。
战争开始后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亲自挂帅,一面指挥军队依靠阵防大炮痛击德军,一面又指挥贫民组成游击队袭击德国步兵,在开战两天之内和德军形成了僵持态势。
为了不在比利时浪费时间,德军从8月7号开始对列日阵地进行大规模轰炸,最终列日的堡垒被德军摧毁,游击队也无法发挥作用。虽然列日一战最终还是以德军胜利收尾,但比利时把德军的攻势拖延了两天,给法国和俄国备战争取了时间。
拿下列日后,德军迅速推进,打算横穿比利时攻进法国。这时候一直支持比利时的英国立刻对德国宣战,比英国更急的是法国,因为法国的“第17号计划”,在比法边界根本就没设置像样的防线。就这样,西线的德军右翼部队在8月20号就穿透比利时打到了法国境内。
按照施里芬计划,西线的右翼要集中火力进攻法国本土,而左翼只负责牵制,就算遭到法军进攻也不要反击。
然而,当法国的军队在洛林对上德军左翼军队的时候,德军总指挥小毛奇虽然下令只守不攻,但驻守的德军将领却认定反攻法军可以扩大战果,于是自作主张全力出击。所以,从洛林之战开始,德军就渐渐偏离了施里芬的原计划。
在比法边境,法国因为兵力不足,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洛林,法军也没有讨到什么好果子,到了8月24号,整个西线似乎都成了德军的天下了。就在这时,俄国突然对德国开战了,战争终于迎来了转机。
我们前面说过,按照施里芬的预测,俄国人一向动作迟缓,怎么着也得6周的时间才有可能集结好军队,可是这一次,已经岌岌可危的法国实在没辙了,只能去催俄国,于是俄国在法国的催促下,破天荒地没有拖延,只用了两周时间就集结起了65万军队,由萨姆索诺夫和莱宁坎普带领,对德军发起进攻。
对于德国来说,没有比这更坏的消息了,因为当时德国在俄德边境投入的东线部队只有两个师,战斗力严重不足,为了阻击俄军,德军不得不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这再一次违背了施里芬计划。
其实,别看俄军人多,但大多数是来凑人数的,很多人在战前根本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没有做过周密的部署,开战后才发现粮食根本没备够,甚至有的军队里连最基本的通讯设施都没有。
8月25日,从西线调过去的德军同俄军在坦嫩贝格展开了大战。战斗刚开始,俄军就已经处在严重缺粮的状态了,很多士兵的备用粮早已经吃光,沿途的村庄又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更别提粮食了。
更糟糕的是俄军的司令部距离战场有180英里,总司令根本不知道军队缺粮缺到啥程度,还命令萨姆索诺夫和莱宁坎普两位将军继续进攻;还有更更糟糕的是,萨姆索诺夫和莱宁坎普两人以前就有过节,这俩人平时连话都不说,战斗开始,他们根本就没有合作协同可言。
最最要命的是这两位将军竟然把私人情绪带到了战场上,在出兵时就在火车站打了一架,然后俩人赌气在战场上各自作战,谁也不管谁。
8月25号,萨姆索诺夫的部队遭遇了德军大部队,他向莱宁坎普求援,但莱宁坎普毫无动作,最终,萨姆索诺夫的部队陷入了德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到8月29日晚,萨姆索诺夫的军队被逼进了一片沼泽地,人和马都只能艰难挪动,火柴也已用完了,无法生火,吃饭也成了问题,为了防止走散,士兵们只能手拉手前行。
萨姆索诺夫好歹也是一员大将,看着自己的军队溃败成这样,那真是心如刀割,又感觉愧对总司令的栽培,于是当天晚上一点钟,他选了个没人的小树林,开枪自杀了。后来俄军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萨姆索诺夫的遗体,最后还是德军发现的,然后把他埋在了维伦贝格。
带兵大将都这样了,坦嫩贝格战役的结果自然也毫无悬念,俄军是一败涂地。不过,虽然俄国的进攻失败了,但是却成功地分散了德军的主力,为法军争取了缓冲机会,也让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
8月30日,德国西线右翼军队已经从比利时杀到了法国境内,直接逼向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德军统帅冯·克鲁克带领的部队离巴黎只有15公里了。冯·克鲁克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右翼主力,按照施里芬计划他应该直接向巴黎挺近,之后他需要从先头部队变为后卫部队,把法军逼进德国境内,与德军左翼部队形成合围,由左翼部队主攻歼灭法军。
但冯·克鲁克怎么想都不甘心,毕竟巴黎已经近在咫尺,他实在不想在战争快胜利的时候成为“右翼末梢的人”,于是他自作主张,改变了行军方向,计划与左翼汇合后一起围攻法军,冯·克鲁克的军队在9月3日抵达了马恩河附近,这里距离巴黎只有30英里。
冯·克鲁克的转向让法国统帅约瑟夫·霞飞将军看到了机会,他动员英军和法军一起在马恩河对德国展开防御反攻,9月6日,双方在马恩河展开大战。
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国人民空前团结,最出彩的要属巴黎的出租车司机。当时,法国最需要的就是尽快向前线运送士兵和战争补给,但火车和所有可以用于军队运输的交通工具都已经调动起来了,仍然满足不了前线的需要。
当时的巴黎军事总督约瑟夫·加列尼将军想到巴黎城中还有上万辆出租车,于是,他在埃菲尔铁塔下发出紧急动员令,巴黎城中的出租车司机立即行动了起来,600多辆出租车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运送士兵和补给,这600多辆出租车组成的运输队伍是马恩河战役中最不平凡的景象,当出租车组成的运输车队穿过巴黎城时,巴黎市民高呼万岁,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沿途街道上向军人和司机分发香肠、面包和酒,为战士们助威。
虽然出租车司机不是决定战争获胜的最关键力量,但他们的行动充分激发了法国人民保家卫家的爱国激情,感染了前线的士兵,他们最终同法国士兵一起赢得了马恩河战役,保卫了首都巴黎。如今在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外,还陈放着一辆当时的出租车供人们参观,以纪念当年英勇的出租车司机们。
9月11日,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击退了德军,德军的速战速决计划终于破产。
马恩河战役让参战三方损失巨大,都无力再发起大规模会战,于是,战争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和消耗战,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最后把东西半球的三十多个国家都卷进了战争。
三、一战爆发后的8月战事对整个世界局势有何影响
以上,我们介绍了一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月,也就是1914年8月的战事情况。作者巴巴拉·塔奇曼在书中说,8月的战事对整个一战影响巨大,甚至还“牵扯”到二战,那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了。作者告诉我们,1914年8月的战事对后来世界的局势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决定了一战后期的战争进程,二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别来讲一讲。
1、8月战事决定了一战的战争进程
本书书名之所以叫《八月炮火》,就是因为8月的战争让一战彻底变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法两国的战前计划都破产了。
首先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计划虽然在战前把战争需要多少个火车轮子、什么车会在什么时刻通过什么桥梁都计算好了,看起来还挺靠谱和完美的,但这个计划要想实施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德国全力攻打法国的时候,俄国来不及反应。
但事实是,这次俄国人一点也没拖延,集结军队的效率出奇地高,俄国提前发动攻势,德国就不得不从西线调兵支援东线部队,西线的兵力一旦减少,原定在西线速胜法国的设想就无法实现,施里芬计划只能宣告失败了。
再说说法国人的第17号计划,其实这个计划要想完美实施也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德国人不会从北线比法边境发动进攻,但德国人却偏偏出人意料地从比利时深入到了法国腹地。整个8月,两军都在比法边境“纠缠”,法国的第17号计划也失败了。
德法两国制定的军事计划都属于速战速决的计划,但是都错估了对方,导致最后不得不在马恩河进行一场大会战。这次会战之后,双方都已经没有力量再进行大规模反攻了,于是战争就不得不转向持久战,这一持久,就持久了四年。所以说,8月的战事决定了整个一战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场持久战,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有三年时间,战争规模和伤亡,对参战双方以及对后来中国格局的影响与德法八月之战极其相似。这场战役,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
周赧 [nǎn]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把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本土完全切断了,本来韩国想着直接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求和得了,但想想还是不甘心,最后决定把上党郡送给赵国,以此来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秦国就把赵国当成了重点攻击对象。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终于对赵国发起了攻击,秦国大将王龁 [hé]领兵向赵国的长平发起进攻,长平之战就此拉开大幕。
当时赵国的实力虽然也不弱,但和秦国相比还是有点差距的,虽然赵国前线指挥是名将廉颇,也没能阻止败绩,秦国接二连三地占了赵国的几个重要据点。在这种情况下,廉颇下了一盘大棋,他制定了稳守反击计划,决意把秦国希望的速决战拖成持久战。
他依托有利地形,在秦军进攻线路的小道上建好营垒,不管秦军怎么挑战,就是躲在里面不出来,廉颇准备用这一招来疲惫秦军。事实上,廉颇的这个计划是非常英明的,秦军最怕的就是打持久战,因为那时秦军的军粮已经吃紧,如果当时廉颇能这样一直拖下去,那长平之战的胜负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但天不遂人愿,谁知半路杀出个赵王来,赵王整了一出换将的幺蛾子,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赵王那时年轻气盛,听说廉颇只守不攻,早就坐不住了,再加上当时秦国的丞相范雎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怕的其实是赵括”。这话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把廉颇撤下,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去指挥战役,你想那结果能好吗?
后来的故事,我们读历史都知道了,秦国见赵国换了将军,于是也把先前的大将王龁 [hé]换下来,然后启用白起为将军,白起针对赵括好大喜功、急于求胜的心理,采取了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脱离自己的阵地,进而包围赵军、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白起的这一系列计划其实和德国的施里芬计划非常相似,只不过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牵扯到了第三国俄国,而白起的计划只针对秦赵两国,所以白起的计划赢了,而德国的计划却最终破产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廉颇的计划破产的原因,其实廉颇计划的破产比一战中的德法两国的计划破产要冤得多,毕竟德法计划的破产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廉颇的计划直接是自己人(赵王)给搞破产的,最后赵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40万精兵全部被坑杀,从此,赵国的实力一落千丈,终被秦国所灭。
2、8月战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德军在一战开始的一个月内,从比利时到巴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比利时人民和法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所以,战后获胜的协约国才会对德国索要巨额赔款,这样才好一解心头之恨。
但巨额的赔款又激起了德国的复仇心理,从而催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形成,间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月内的战事,已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总结
《八月炮火》这本书,讲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月里,各国的军事行动和战事情况,只这一个月的时间,就决定了之后四年的战争进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读完这本书,大家可能会发现,一战的失败,特别是德、法两国战前计划的失败,和很多企业的失败非常类似。
法国的“第17号计划”和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看起来都很精确、周全,但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都出现了巨大的失误,两军统帅对战争中特殊情况的发生明显预见不足,所以应对策略就出现了问题。
这也提醒我们所有创业者,变化是永恒的,而且任何一个点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全局,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拥有大局观,以变应变,保持动态平衡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基本功。商场如战场,一战中各参战国的教训,也应该给每一个在商海中拼搏的企业家们敲响警钟。
《八月炮火》这本书属于“理想国译丛”系列图书之一,理想国译丛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学林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人文社科经典图书,主编包括梁文道、熊培云、刘瑜、许知远等知名学者,目前已经出版的有三十多本书。这是一套帮助我们“睁眼看世界”的书,它试图通过对美国、俄国(苏联)、德国、英国、日本、南非、东欧等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介绍,让中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国的历史成为我们观照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参照系。
近期,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也在筹备一个“理想国译丛”的专题,先从这套经典图书中挑出七本进行解读,这些书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豆瓣平均分数达到了8.8分以上,敬请关注吧!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399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孙小莉)
《八月炮火》金句:哪里有文化关系的渊源,哪里就有经济关系的发展;哪里有利益关联,哪里就有经济的利益。
当出现变量时,拥有大局观的人才能做到以变应变。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从一战中学习大局观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以变应变,成功创业和管理企业。
《奥斯维辛》|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
《二战解密:盟军如何扭转战局并赢得胜利》|合理利用资源,是走向胜利的唯一途径。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