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核心书摘
本书讲述了娜塔莉眼中的写作,写作并不是专属于什么人的特权,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并且做好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乐于表达的心。想要快速开启自己的写作生涯,就不要思虑过多,先将自己的灵光一现记录下来,再逐渐加入深层次的思考,一步步走下来,自然就会写出符合自己预期的有深度有思想的文字。写作不仅仅是表达,还是一种修行,在写作中释放自我、体会人生,通过写作来了解自己,这就是写作的终极意义。
关于作者
娜塔莉·戈德堡,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至今已出版作品14部。1986年出版代表作《写出我心》,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而她倡导的“用写作来修行”,使她成为了世界级的写作名师。她结合禅修和书写开办“真正的秘密”写作营,一教三十余年,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她认为写作跟修行一样,都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学会用写作表达自我
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通过写作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许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或是写出来的文字达不到自己心中预期的效果。想要开启写作之路,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抛开束缚,减少思虑,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创作空间。
先不要在意作品是否有文采,是否吸引人,让充满热情的自己大胆的开始创作,随后再用理性和批判的视角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兼具感性与理性。写作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给自己的情绪与创意提供一个出口,通过创作出的成果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一旦被各种因素影响,就极有可能失去最开始创作的纯粹。创作一个好的作品无法一蹴而就,一步步的积累就从记录生活,表达自我开始。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
· 为什么想法和作品有巨大差距;
· 如何让自己坚持写作。
一、写作就是表达想法,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晋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东晋时的王珣是一位名士,他才思敏捷,很善长写散文和辞赋,二十岁时就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一样大的笔,椽子就是架在房梁上的木头,比一般的木料都要粗壮。醒来后,王珣就对家人说了梦中的情境,并且说:“看来要有大事发生了。”
果不其然,王珣的梦马上就应验了,就在他做这个梦的当天,晋孝武帝驾崩了,由于王珣素有文名,朝廷就命他写哀策和讣告,以那个年代,能给皇帝写祭文,对文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我们现在常用来夸赞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的成语“如椽大笔”,就是从这里来的。
的确,“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左传·襄公二十年》里也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不朽”了,文章属于“立言”,所以写作也是不朽事业里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文章从古代开始,那就是一件高大上的事业,在过去那都得是饱读诗书的人才能做的事情,普通老百姓连门槛都踏不进去。
可是,今天我们讲的这本《写出我心》却告诉我们,写文章或者说写作并非那么高大上,它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正所谓“我手写我心,古今岂拘牵”,写作就是表达,写作就是写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写作就是用笔来和他人沟通交流。
说到这里,可能还会有朋友不相信,说写作都是作家、学者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写的东西也叫写作吗?
对于这个疑问咱们先搁置一下,我们先来听一个思想实验,这个实验叫猴子和打印机实验。
假设把一些猴子放在一排打字机前,让猴子可以随意敲击键盘打出文字,可以想象,当有无限多的猴子和无限多的时间时,这些猴子一定有可能碰巧打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
这听起来很神奇,但是没有人就此认为猴子会写作,因为它们只是凑巧让连贯的意思聚集在了一起而已。
但是人跟猴子不同,人有意识和思维,哪怕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他也在试图说出一个意思。比如他“饿了”,当他还不会这个词的发音时,他会去找爸爸妈妈,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理解他饿了这个状况。
意识是人类表达的第一道阀门,先有了想法,才能在大脑里酝酿出语言;有了语言,才能表达成文字。这每一步,都是从一个模块跳到另一块模块上——从意识跳到语言,再从语言跳到文字。
写作就是从最初那块叫作“想法”的模块跳到最后那块叫作“文字”的模块,中间经历了“语言”这个模块。这两步跳跃的方法就是我们练习写作的方法。
谈到想法,有人会说,我就是没有想法、没有意识。其实,意识每一秒都不会停止,就看你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抓住它们。
比如你走过一条大街,听见一个人讲话,身体感受到和风暖阳,这些元素都会形成你的意识。这时候你可能想起了昨天有件没完成的事,或者突然因为某个场景有了一些触动,这也是意识。可能还没等你注意到或者记下来,这些意识就消失了,又进入了下一个意识的场景。
大部分的意识都会悄悄溜走,所以这也是大家经常忽略它们的原因。凡是你能注意到的意识,一般都是添加了自己的思考的。思考不一定是冥思苦想,可能就是出现在事情发生后的1秒钟之内。大脑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在1秒钟之内,会调动一切跟这件事有关的素材,包括当下的感受、之前听说过的事、隐约记得的故事和一直以来坚信的道理。
举个例子,你在车上看到有人扶起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你最直观的感受是“虽然世风日下,但还是好心人多啊”。其实在你的车子经过的那1秒钟之内,你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很多听过看过的诸如好心人被“碰瓷”,摔倒老人讹人的新闻,但是你一直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而眼前的事件恰好支持了你的想法:“嗯,果然还是好人多。”
所以说,每个人都是有念头有想法有灵感的,有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会浮想联翩,就好像一个小火星,可能随时会引燃一堆柴变成一团火。而这个小火星最先点燃的,就是大脑语言。
写作之前,很多话会在我们脑子里过一下,虽然没有说出声。比如,由家乡想到母亲,可能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句话:“真的好想回家呀,好想吃到妈妈做的菜。”你可能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脑子里就会出现这句话。这就是大脑的语言,在某一时刻,把我们的一种想法变成了非常具体的一句话。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记录为文字,就是口语表达,也叫口语化写作。
有了大脑语言,离书面语就不远了。你可能会稍微琢磨了一下,把口语化的表达转化成了书面语。比如,有了一系列关于家乡的联想之后,你可能就有了表达的感觉。于是,你很可能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眨眼,离开家乡北漂已经10年了,这些年最想念的,就是老妈做的红烧排骨……”
好了,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你就会发现,一个思想的火花经过不断酝酿,最终就形成了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所以说,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我们每个人都能把零碎的念头系统化,把停留在嘴边的大白话变成书面语,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为什么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却写不出想要的内容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非常喜欢写作,但是就是迟迟不愿动笔。在书中作者分析了这种迟迟不愿动笔的原因,就是当我们写作时,内心总有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立冲突,来扮演一个审判者的角色,对我们进行干扰。
很多人在写作时,脑子里经常会跳出两种声音,一个是感性的、热情的、自信的声音,“这个想法真不错,我很棒。”另一个是理性的、冷静的、挑剔的声音,“有没有搞错呀,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写的吗?”
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创造者”,后者称之为“审判者”。前者一般出现在你有了写作灵感、思路顺畅的时候,觉得自己被某种情绪或者想法包围着,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下来。这时,你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或者写完几段文字后感觉有点卡壳了,于是你停了下来,一不留神,那个挑剔的“审判者”就登场了。
好了,现在为了重新整理思路,你重读了刚才自己写下的句子或段落,你会发现文字有点平淡、观点显得很平庸,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内容。为了让它看起来逻辑很顺畅、文笔更加出色,你又开始停下来,回过头来修改。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你来回审视着段落之间的逻辑,仔细推敲着不同语句的措辞,删删改改,修修补补,于是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越来越不满意,最后你的这次写作会得到两种结果:
要么你觉得这个话题你根本写不了,决定放弃不写了;要么你把稿子改得支离破碎,越往后写就越语塞,觉得一点思路也没有了。
实际上,写作是需要“创造者”和“审判者”两者一起合作的,好的写作者都是能自如驾驭这两者的人。比如说,在应该由“创造者”信马由缰尽情施展的时候,我们就要克制脑海里那个一直试图跳出来批评、吹毛求疵的家伙,让“审判者”躲远一点。
等轮到后者出场的时候,思考并且信赖它的判断,不对自以为是的创意过分珍惜。如此不断训练自己的思想,让两种意识能相互激励,就能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好的文字。
总之,我们应该把写作看成一门手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练习,让你对写作的自负与自卑和谐相处。作者告诉我们,在最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就像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热身一样,在刚开始写的30分钟内,就是要让文字不受阻力和评判地流出来,这个时候你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也就有了愿意继续动笔的欲望。
当你完成了当天的写作,然后你可以关掉文档,过几个小时再拿出来看。这个时候,因为留出了缓冲、间隔的时间,就能让你保持一段距离,然后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由此更容易删减,或者补充新鲜的素材和想法进去。
总结
以上就是《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用写作表达自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写作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自然就会有精神文化的追求,不管是欣赏艺术、兴趣爱好、生活体验,还是朋友圈、社交等等,这些精神文化追求都依托于表达。
而写作就是一种表达,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掌握了写作的人,是书写者,也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向外看能理解外在的世界,向里看能够对自己负责,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写文章的人应该“见意于篇籍,寄身于翰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句声自附于后。”大意是说,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意见真实地表现在文章中,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假托所谓名家公知的声势,要让你的情感自然流露在文章中。在网络发达、言论自由、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我们就更要强调“我手写我心”,而不是无病呻吟或是单纯地舞文弄墨。写作是通往健康生活的桥梁,那些真正热爱写作的人,用自由表达来把自己变成受欢迎的人,用写作和他人和谐相处,用写作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活成更通透明白的自己。
这,就是写作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希望有缘收听到这本书的您,也能够拿起笔来尽情书写,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多彩篇章。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71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王岳)
相关阅读:
《文案发烧》|围绕认知、情感和行动三要素进行文案创作,先模仿再创新。
《我的广告生涯与科学的广告》|“先做人后做事,先成人后成事”,是广告从业者奉行的根本原则。
《突破: 挖掘情绪触点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最值得信赖的信号,就是客户的情绪触点。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商务文案的写作过程就是逻辑思考的过程。
上次推送:
《重新认识你自己》|行动是当下最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
《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只有简化自己的生活,才能为你的人生找到焦点。
【诺奖文学】《莫失莫忘》:活在正常人之外,又必须为正常人牺牲自己。
战国策·西周卷2|在团队中,有效沟通才能保证团队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调整说明,今天小编非常敬重的一位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因故辞世,特别推出科比自传《曼巴精神》,共同体会激情、目标感、自律三合一的曼巴精神。
今天的同时推送:
《曼巴精神》|总有人要赢,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诺奖文学】《伯格的女儿》(上)|看她们的故事,如同欣赏从春天到秋天的花。
【行走日本系列】《京都如晤》|信札里的京都日常。
战国策·秦卷6|多听内行的建议,要尊重和信任内行,而且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