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医的故事》|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今今乐道·谢林珊 品卷一族
2024-12-10

《西医的故事》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书是《西医的故事》。这是一部医学经典之作,它是由三位享誉世界的法国医学家和一位法国艺术史学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全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饱含温情的故事,系统讲述了医学在全球从神话一步步发展到科学的过程。基层医生要了解现代医学发展历程,这本书是不容错过的。

一、从解剖开始探索自身

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漫长的千年间,尸体解剖被明令禁止。杜绝了对人体自身的探索,就意味着研究停滞不前。人类的好奇心没有因为禁令消失,14世纪有许多渴望知识的人们偷偷研究尸体,冒着生命危险探索人体的秘密。

这些冒险者大多是医生,也有艺术家,比如大家熟悉的达•芬奇,作为画家的同时也是个很好的解剖学家,还有画家米开朗基罗也绘制过人体解剖图。不过真正有革命性突破的,是个叫安德烈•维萨尔的人。

16世纪30年代,维萨尔在巴黎的皇家医学院学习。当时,医学界的权威理论来自古希腊医生盖仑,那还是公元2世纪在解剖学上的重大发现。比如动脉中流动的是血,动脉的搏动由心脏跳动导致。现在看来这些是常识,但在一千多年前这确实是有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是盖仑医生的理论。

除了理论老旧外,学校教学的方式也很教条。学院每年只能组织两次尸体解剖,而且尸体通常是些死刑犯。维萨尔渴望知道得更多,为此他不惜冒险,夜里去埋葬死婴的墓地寻找尸体,或者是去山上行刑的地方研究死尸。

1537年,维萨尔被任命为一家医学院的外科讲师,也就是负责讲授和带领学生实践解剖的老师。上任这天,他要在公开场合解剖一具18岁男青年的尸体,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公开解剖。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还很不发达,很多时候理发师就是外科医生,理发店会给人做外科手术。按照惯例,维萨尔要先大声朗读盖仑医生的文章,一边读一边让理发师粗手大脚地解剖,从尸体里拉扯出器官,在听课的人面前晃动一下。

维萨尔并不打算遵循这样的传统。他不以正式的教科书为参照,也不需要理发师帮忙。他亲自动手,一边解剖一边给大家讲解,课讲得生动有趣又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很有帮助。1年后,维萨尔的一个学生就按照他教的课程,画出了人体解剖图,还公开发表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解剖图也很精确。

1541年,维萨尔开始编写《人体结构》一书,两年后完成并出版。人体可见的组成部分,包括器官、肌肉、骨骼,有史以来第一次详尽地出现在书中。这本书还揭露了盖仑医生的200多个错误。维萨尔在书中展现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面对现成的知识,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实践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

维萨尔用解剖作为工具,既纠正了人们在医学探索上犯的错误,更提倡实事求是,而非教条主义。

二、血液循环的发现

文艺复兴后,人类的关注点返归自身,医学和许多其他科学都在蓬勃发展。当时的英国一面向外拓展,探索未知的海外世界,一面支持科学的研究与进步。1578年,一个叫维廉•哈维的人就出生在英国的小镇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哈维的家庭条件很好,读的是私立学校,15岁就进入了剑桥大学,24岁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602年,哈维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他的老师发现了静脉瓣膜的重要性,这启发了哈维。哈维知道,瓣膜的开启方向决定了周围静脉血只能回流向心脏。

最开始,哈维先观察狗和猪的心脏跳动,想要弄清楚心脏复杂运动的秘密。观察过哺乳动物后,哈维开始观察冷血动物,比如蛇和青蛙。然后再从动物,转到观察人类的胎儿。

哈维发现,出生前胎儿的肺还没有开始运转,心脏有两个心室,在功能上却相当于只有一个。

血液连续地通过两个心室之间的通道,也就是心房隔壁上的孔——“博达尔孔”流过,通过动脉渠道,使肺动脉和主动脉沟通。他还发现,这个孔,在胎儿出生、开始呼吸后,便立刻被堵死了。那么问题来了,孔被堵死后,从心脏向组织排出的血液,流到哪里去了呢?

简单估算一下,一个人左右心室中所包含的血量大约有90克,心脏每分钟平均收缩72次,每小时向主动脉送出至少250公斤的血液,这相当于是3个成年人的体重了。如果没有循环,静脉管将会排空,而动脉管则会涨破。所以哈维推算,组织里的血液应当通过静脉管又回到了心脏。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算,哈维结扎了某些动物的腔(qiāng)静脉。结果是动物的心脏继续收缩,里面的血很快就完全排空了。他又试着把人的肢体捆住,然后发现如果捆绑得特别紧,脉搏就会消失;如果捆绑得比较松,那么捆绑处以下的静脉管会膨胀起来。这些都可以证明血液通过静脉的回流。

哈维成功了,这是医学研究中测量和计算第一次起到决定性作用。1616年4月,哈维首次公开阐述了他的血液循环理论。1628年,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

血液循环理论是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而且还影响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人们开始真正了解人体,明白心脏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泵(bèng),精神在血管中推动血液的落后观念站不住脚了。

不过,对医学的探寻远没有到尽头,还有大量未知的问题等待探索。就像哈维虽然发现了血液循环,但他始终没有搞清楚血液如何在组织中从动脉流向静脉。直到他去世4年后,另一位医生才在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肺部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了毛细血管网。

三、病原体理论反驳伪科学

1844年的维也纳,有着全欧洲最大的产科。这家叫做阿莱日曼的产科医院是维也纳大学的附属医院,每年有近3500名产妇在这里分娩(miǎn)。医院分成两个相邻的产科区域,一个叫克兰产科,另一个叫巴奇产科。两者的区别是,克兰产科接受实习的医科大学生为产妇检查、接生,巴奇产科则全部由助产士帮助产妇分娩。

有位年轻的医生忽然注意到,在克兰产科分娩的产妇死亡率高达18%,但在巴奇产科死亡率只有3%。两个同样的产科,死亡率相差却如此之大,难道是医学生的参与有问题?医生开始慢慢调查原因。

如果说是疫气引发的产褥(rù)热,可两个产科是相邻的;医学生只是参与接生过程,也不会影响那么大;调查之后,他还排除了社会、经济、食物、水等等因素。正当这位医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他的同事出了个意外。对于这位死去的同事,意外当然很不幸,可对于医生来说却很有启发。

死去的医学教授在解剖尸体时,不小心被解剖刀割伤了手指。而后,他患上了“死尸热”,突然死亡。通过解剖教授的尸体,医生们注意到,死者体内的损伤与死于产褥热的产妇有相通之处。调查死亡率差别的医生脑袋里灵光一现:如果说教授的死亡是由于尸体上的传染物通过伤口进入了人体,那么产褥热的感染原因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细心的医生研究了医院的历史,发现建立维也纳解剖学校之前,产科里产妇产褥热的死亡率很低,只有1.2%。自从1822年开始,尸体解剖变得频繁,产褥热的死亡率就上升到了5.3%。因此,导致两个相邻产科死亡率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尸体解剖的医科大学生们解剖完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清洁,就到克兰产科参与了接生。

医生公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于是从1847年5月15日开始,这些医学生必须在漂白粉中洗手,一直洗到手上没有死尸的气味为止。这条规定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克兰产科的死亡率立刻下降到了1.3%。

结论没错,可发现病理学上的原因要还在20年之后。一位名叫路易•巴斯德的医生通过显微镜研究了数种微生物菌类,跟尸体解剖有关的这种是串珠状的非常小的细菌。巴斯德把这种细菌命名为链球菌。除此以外,巴斯德还证明了几种流行的疫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要知道,当时的人认为生命是自发产生的。世界上有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而元素是有灵魂的,可以自发产生各种生命。巴斯德对微生物的发现,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无中生有的伪科学。人们也开始顺着正确的方向,研究不同的病原体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

在西医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很多愚昧的认识,但医学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时至今日,人类还有许多克服不了的疑难杂症,可是只要探索没有停止,医学就会同人类一起大步向前。(拆书人:谢林珊)

相关书籍:

《瘟疫与人》|瘟疫曾经改变历史。

《众病之王:癌症传》|人类与自身宿命的战斗。

《病者生存》|与疾病和平共处。

《枪炮、病菌与钢铁》|环境因素对发展至关重要。

《阿司匹林传奇》|小小药片何以改变世界。

《中医人生》|中医如何辨症施治。

《我包罗万象》|微生物视野下的生命场景。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