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的脸》|死亡不神秘。死的有尊严更不容易。

今今乐道·张晶 品卷一族
2024-12-10

《死亡的脸》 

在上一集,我们一起读了舍温•努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生命的脸》。今天,我们继续读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死亡的脸》。这里需要再介绍一下,舍温•努兰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执业30多年的传奇外科医生。他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演说家。《死亡的脸》这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的是死亡的真相,以及如何“善终”的话题。它不仅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极具价值,对普通大众来说同样不容错过。 

1978年2月的一天,92岁的韦尔奇女士在医院里意外地从楼梯上摔下,陷入昏迷。医护人员赶紧把她送入急诊室。努兰医生此时在这家医院担任住院外科医生,他立马对老人进行了抢救。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老人有严重的腹膜炎,十二指肠也深度溃疡,情况十分危急。他决定立即手术治疗,遏止炎症蔓延。 

此时,老人已经清醒过来。她斩钉截铁地对努兰医生说:“不,我不要做手术,我已经活得够久了,了无牵挂,让我舒服地走吧!” 

努兰医生觉得老人的想法很不明智,便劝说她接受手术。毕竟做手术,至少有三成的治愈几(jī)率。老人认真想了15分钟,又盯着努兰满是自信的脸,无奈地答应了。但努兰医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费尽周折才完成手术,结果老人回到疗养院没多久便中风去世了。 

他非常难过。直到几十年后,他都还记得老人出院时对自己满是责备的眼神。他这时才明白,这位92岁的老人其实只想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不想再以任何手术摧残的方式,短暂延长寿命。 

努兰医生领悟到,一个好医生,应该更注重对病人的关怀,而不只是战胜疾病本身。此后36年间,他都在全力倡导让病人有尊严地死亡,直至2014年3月因病去世。今天,我们就从两个独特视角出发,看看努兰医生关于死亡的真知灼见。 

一、阿尔茨海默症悬疑 

怀亭夫妇是努兰医生的好友,二人结婚数十年来,恩爱如初,令人艳羡。 

一天晚上,怀亭夫妇在家中设宴,盛情款待他们的好友华纳夫妇。老友多年重逢,双方都十分欣喜。在这期间,怀亭先生讲了很多过去经营商业地产的趣事,而怀亭夫人特意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与朋友分享。 

然而,第二天早上,当怀亭夫人谈起昨晚难忘的聚会时,怀亭先生却直愣愣地看着她说:“我们昨天几时见过华纳夫妇?”怀亭夫人吓坏了:丈夫怎么连昨晚刚发生的事都记不得了? 

怀亭夫人这才想起,最近几个月,丈夫先后发生过几次短暂的意识混乱,不过他们两人都不以为意,笑笑就过去了。这一回太不寻常了,但怀亭夫人仍然试图说服自己,毕竟偶尔忘事儿也很正常。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打垮了怀亭夫人的信念。 

一天下午,怀亭夫人出门办事。几个小时后,当她回到家时,一向温和热情的丈夫却突然歇斯底里地对她怒吼道:“你是不是见你的老情人去了?你们真不要脸!” 

怀亭夫人万分错愕,完全被骂蒙了。令她更难受的是,丈夫虚构的情人,是丈夫过世多年的表弟。此事之后的两年里,怀亭先生又发生了几次意识混乱下的无理取闹。奇特的是,每次到了第二天,他都把前一天发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怀亭夫人坚定地带着丈夫去看了医生,结果医生宣布,她的丈夫患上了阿尔茨(cí)海默症,也就是一种老年痴呆症。在这之后,怀亭先生的病情开始恶化。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他们50周年结婚纪念日到来的10天前。 

那天,两人都在家中休息。怀亭夫人收拾好做过饭的厨房,来到客厅。怀亭先生惊诧地看了妻子一眼后,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胡言乱语:“你是谁,你怎么在我家?我要报警!”说着,他还拿起手边的书要打妻子,碰翻了好几件名贵工艺品。 

怀亭夫人又惊又怕。这时,怀亭先生已经报了警,他想让警察把妻子赶出家门。警察到来之后,看了家中的夫妻合影,又听了怀亭夫人的述说,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他们连哄带骗地将怀亭先生带上了车,送他到了附近的医院。之后,怀亭先生又被转送到了疗养院。 

怀亭夫人知道,丈夫此后的病情会一点点恶化,而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尽心尽力照看和陪伴,直到他离去的那一天。 

怀亭先生进入疗养院的第一年,经常把自己想象成那里的负责人,热情地与每位病人打招呼,问长问短,心情愉快。有时无理取闹清醒后,他会把怀亭夫人拉到一个房间里,像孩子一样说很多话,安抚妻子的情绪。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个下午,怀亭先生突然呼喊妻子:“我们快要赶不上火车了,快来帮帮我!”怀亭夫人很诧异地说:“这儿没有火车啊。”最后她才发现,原来丈夫的鞋带散开了,需要她帮忙系好。此时,怀亭先生的病症已进入中期,有时他想表达的意思和说出来的话已经对不上了。 

再过了段时间,怀亭先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有时怀亭夫人把东西放进他嘴里,他都不知道怎么咀(jǔ)嚼(jué)。但是,即使如此,偶尔他还是会短暂恢复神智,对妻子温柔地说一些数十年来说过的情话。怀亭夫人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从痛苦的泥沼(zhǎo)中稍微解脱一会儿,也能获得一些继续陪丈夫走向终点的勇气。 

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怀亭先生在去世前的一段日子里,经常离开床铺,随意乱走,走得气喘吁(xū)吁(xū),似乎在逃离死神的追索,但徒劳无功。一天,他在一次急速乱走中重重跌倒在地。此时,怀亭夫人不在,他被其他人送到了急救室,还没等抢救,就离开了人世。 

怀亭夫人对丈夫的离世反而感到高兴。她知道,丈夫在最后阶段早已无爱无欲、无喜无悲,并没有感受到走向死亡的痛苦 

阿尔茨海默症被发现至今,人类都无法战胜,它除了造成患者的死亡,还把更大的伤害带给患者周围的亲人和朋友,让他们看着自己曾经热爱的灵魂逐渐消亡,只剩下一具空壳。 

尽管如此,患者周边的亲人和朋友完全可以用最崇高的爱和忠诚,让患者通向死亡的路走得有尊严。目前全球已有大量公益组织在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属提供帮助,为他们分担经费,提供心理治疗服务等,鼓舞他们在这条幽暗的深谷中陪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阿尔茨海默症的谜题,现阶段还难以解答,但对病人和他们家属的全方位关怀,却闪耀着人性之光。 

二、濒死时的安宁体验 

阿尔茨海默症缓慢侵蚀生命,带给患者亲友的是漫长的痛苦和折磨。而另一种死亡,以疾风暴雨的形式来临,给当事人带来的却是神秘莫测的安宁。 

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天,努兰医生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来到了中国。在湖南长沙,他们与湖南医科大学的同仁们深入交流了医学经验。当天晚宴上,努兰医生喝了几杯青岛啤酒,感到微醉,但是精神很兴奋。宴席过后,他和中国的教授们一起,在酒店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边走边聊。 

小路旁有一个浅浅的水池。努兰医生聊到一个问题,想向身后不远处的一位中国医生求证,刚回头说了两句,便一脚踩空,跌入水池中。虽然水池不深,但由于事出突然,努兰没有任何准备,便感觉自己直挺挺地向水下沉去。那一刻,他感到有一股彻骨的寒意袭来,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在短短的一瞬间,他似乎穿越了一条狭长的通道,回到了家乡纽黑文,看到了熟悉的亲人和同事,内心的慌乱很快变为平静。不过很快,他的脚触到了水池底部,自己不自觉地站出了水面,他这才回过神。随后,在众人的帮助下,他爬出了水池。 

这种濒死时的安宁体验被很多人描述过,包括16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 

有一次,蒙田在骑马奔驰时,迎面遇上一位大吼着冲过来的骑士,遭到骑士剑柄重击,头破血流,摔下马来。在这种情况下,蒙田躺在地上,以为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了。不过他却没有感到疼痛,而是觉得有些虚弱和疲惫,还能和赶来救援的人拉家常。直到两三小时之后,他才发现疼痛覆盖了全身,之前内心的安宁一扫而空。 

1844年2月的一天,英国传教士、大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在非洲土著的一个村落观看集会时,一头狮子突然出现。他勇敢地拿起武器,冲过去打伤了狮子,想把它赶走。结果愤怒的狮子不但没被吓退,反而转头咬住了他的左臂,把他高高甩起,狂乱摇晃。幸亏一名土著拿起一把来福枪,打中了狮子,他这才被抛下。  

遭此大难,利文斯敦却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被狮子甩来甩去时,突然感到无比平静,并无恐惧,反而睁开眼看着狮子一系列的动作,好像那条左臂不是自己的。他一度认为,这是造物主在自己死亡前给自己的安抚,让他不至于死得那么痛苦。不过之后,伤势严重的利文斯敦还是做了一场大手术,在病床上休养了两个多月。 

努兰、蒙田和利文斯敦的濒死经历,常被赋予超自然或宗教信仰类的解释。但是,这种体验和人受伤后被注射吗啡等麻醉剂时的感觉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在濒死时会产生内啡肽(tài),它能使人镇定下来,这样可以增加自救的成功率,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作为医生,不应该强调这种濒死体验的神秘性,期待有造物主救助,而是应该研究人体产生这种机制的各种情况,从而把握抢救生命的机会。 

努兰医生通过《死亡的脸》这本书,所要传达的理念是,我们不必把死亡看得无比神秘,也不必畏惧死亡;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该努力理解死亡的复杂意义,并怀着敬畏和爱与它和平相处。 (拆书人:张晶)

《医生的精进》|再不确定,也要坚定。

《中医人生》|中医如何辨症施治。

《图解黄帝内经全集》|《黄帝内经》里的四季养生

《西医的故事》|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瘟疫与人》|瘟疫曾经改变历史。(我们也能改变历史,武汉加油!)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