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为什么人生来自私做不了利他主义者?
核心书摘
《本能》是一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著作。我们虽然生活在知识丰富的信息时代,但体内仍保留着大量远古人类遗传下来的基因,而基因会操控大脑做出违背我们意愿的决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生物进化论的视角,解释了当代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醺酒、赌博、疯狂购物等种种不理性的现象背后的源起,并针对特定现象提出了一些克制和解决的方案。
适合谁读
· 进取者
· 不够自律的人
· 因为不良习惯而焦虑的人
关于作者
特里·伯纳姆,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商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创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发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药品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杰伊·费伦,199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进化遗传学和老龄问题。
学什么?如何成为自律达人
你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明知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却忍不住又点了一份薯条;明知熬夜有害健康,却凌晨两三点还在刷着手机;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到头来却管不住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行为总要和理性过不去呢?
《本能》一书从基因和进化的角度揭秘了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不是我们的理智故意和我们闹别扭,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人类基因的进化却缓慢而单调。我们还受着来自动物的原始的诱惑:贪婪、不忠或者好斗。认清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制订更周密的防范措施,摆脱人类本能的控制。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囤积脂肪比储存财富容易;
· 咖啡因对大脑的作用原理;
· 什么是“4F”原则。
一、为什么囤积脂肪比储存财富容易得多
在正式开讲这部分内容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先想想,你每个月计划存多少钱,占你总收入的百分之多少,然后再请打开你的银行APP,看看这几个月你实际上存下了多少。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存款都比所希望的数额少得多吧?
反观大自然,松鼠、蚂蚁、蜜蜂、狐狸,甚至豹子都是储存能手,当冬天到来,大地白茫茫真干净时,他们却能因为自己在秋天时的储备而安全过冬。
在储备这件事上,为什么人类反而会比那些智力低很多的动物差那么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小孩子是怎样对危险物品做出反应的。
相信很多人都给自己或亲友的孩子买过玩具枪吧,这些小孩子拿到枪时是什么反应呢?肯定不是害怕或者惊悚吧?小孩子拿着枪一定是非常开心地玩得不亦乐乎,淘气的孩子甚至可能把枪放进嘴里咬一咬,对吧?
但你再回想一下,当你把一条做得栩栩如生的玩具蛇扔到孩子跟前时,他会是什么反应?
为什么我们怕蛇而不是怕枪?是蛇的杀伤性更大吗?从数据来看,在1998年,遭枪杀的美国人有3万多,而被蛇咬死的不到30人。按照这个数据来说,我们应该在枪的面前吓得发抖才对啊,但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呢?
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的本能造成的差异。控制人类恐惧本能的基因和其它所有的基因一样,都是从我们的祖先那儿传下来的。在数万年甚至更早以前,当人类还在刀耕火种,以捕猎采集为生时,有许多人被蛇咬死了,从那时起,人类的基因中就种下了对蛇恐惧的种子,这组基因一代代传下来已经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固化。
但枪被发明出来并且能杀人,还是最近几百年的事,对枪的恐惧还没有固化到基因的记忆里面呢。所以,我们本能地害怕古老的敌人——蛇,却对新的威胁——枪,没什么本能反应。
类似地,钱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发明。日本的古谚语就说,“不管一个人手里有多少金子银子,靠吃它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我们的大脑,是由基因构筑的,而这些基因对金钱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还有些陌生。与之相对的,人类储存脂肪的本能却是延续了无数代的基因记忆,饥饿感曾经是我们基因程序中增强生存能力的重要警示。
几万年前,当食物短缺时,谁能把最多的能量储存在大腿和臀部,谁能经受住饥荒,谁能存下足够的能量繁殖后代,谁就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正是强大而本能的饥饿感,使人类的祖先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繁衍生存了下来。
然而,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早已天翻地覆。我们不再生活在野生猩猩的故乡丛林里,而是生活在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但我们的基因仍然保有过去挨饿的记忆和对食物匮乏的恐惧。当我们试图减少身体里卡路里的数量时,基因系统就会本能地与我们作对。所以存钱不是大脑的本能反应,储存脂肪才是,这也就是我们总是很难存住钱,也不容易减肥的根本原因。
那么,究竟有没有什么能与基因本能抗争的方法呢?实话说,真的不多,因为太难了,但是作为一本大脑使用手册,本书的作者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在不同情境下对抗基因本能的小技巧。
第一个情境是逛超市。在超市里,哪怕你事前做好了购物计划,你也总会不自觉地把巧克力、点心、啤酒、咖啡等等“计划外”的东西放进购物车,回家之后才开始自责。
针对这个场景,作者建议说,首先你可以在吃过饭之后再去购物,这会降低你对一些高热量食品的欲望;还有一招叫“眼不见心不乱”,有些人即使吃饱了,看见美味的点心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不妨拉个清单,让别人带买或交给外卖,送货上门,减少被诱惑的机会。
第二个情境是吃薯片这类零食。原本想着只吃几片解个馋就好,可扯开一大包后就怎么也停不下来了,一不小心,一整包就全吃光了。
针对这个情境,作者的建议是,开包后立即把薯片分成两堆,吃其中一堆前,把另外一堆扔掉。作者同时提醒说,一定要记得清理垃圾桶,不然的话,你体内的妖怪可能会诱惑你凌晨4点起来把桶里的薯片捡起来吃掉。
归根究底,体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带着野生时代的基因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人类始祖总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培育出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基因;人类始祖没有金钱的概念,所以今天的我们依然发现储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人类的始祖喜欢甜味,所以食品制造商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花样翻新的甜食口味……
因此,我们存不下钱,不断发胖,这一点从过去到现代,一直到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不会有大的改变。
二、为什么我们会上瘾
上一部分中,我们讲了为什么人会“本性难移”;在这一部分中,我们继续探究人为何总是“欲壑难填”。
回想一下你自己有没有对什么东西上瘾,咖啡、酒精、香烟、茶、可乐……是不是总有一款适合你?在电影《走出非洲》中,男主角甚至说到,“咖啡之于身体,如同神意之于灵魂。”
为什么咖啡、酒精、香烟等等让人这样难以割舍?它们究竟是怎样发挥自身的神奇功效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咖啡因的工作原理。
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大脑就会努力工作,我们的感官就在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信息。不管是听,是看,是闻,是尝,所有这些信息都会通过一种叫做“神经元”的特殊细胞报告给大脑。
每处理一点微小的信息,哪怕是你现在听我讲大脑的工作机理,都会有数百万的神经元在活动。问题在于,就像运行中的发动机会产生废气一样,细胞工作也会产生废物,所有这些神经元的活动都会导致细胞废物的严重堆积,最终呢,细胞也会不堪重负,需要打个盹,休息一下。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生理学研究证明,大脑的神经元是真的会排出废物的,这种废物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它的主要成分叫腺苷。腺苷本身不会产生睡意,它更像是一个信使,它的工作机理就是跑到工作细胞的身边,提醒这些细胞停下来,当身体里的腺苷足够多时,大脑细胞就都被它们劝说得“罢工”了,你的睡意也就不可阻挡了。
这时候,咖啡来了!咖啡因在外形上与腺苷很相似,但它的功能与腺苷刚好相反,它会督促细胞干活,当你的身体摄入咖啡后,咖啡因就会一路直奔大脑,一旦抵达就会取代腺苷的位置在细胞间安营扎寨,并且关紧大门,阻止腺苷的进入,这样一来,你的大脑细胞就被蒙蔽了,以为自己还精力百倍呢。
咖啡因通过扰乱正常的睡眠信号使我们保持清醒,其它一些能够让人上瘾的东西的工作机理与咖啡因非常相似,它们都是把自己伪装成大脑自然生成的物质,蒙骗我们的大脑,让大脑误以为是在正常的状态下。所以上瘾,也绝不单纯是意志力的问题,它具有强大的进化和生物学根源。
上瘾这个事自古有之,诗仙李白实际上就是喝酒上瘾,传说中,李白的死也与酒有关。在《旧唐书·李白列传》中记载:“李白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也有记载说,李白是喝醉了酒,跑到采石矶的江中捉月亮,结果失足溺亡。不论是哪一种传说,李白的死与酒是脱不了干系的。
李白一生嗜酒,自称是“酒中仙”,在李白的诗文中也常能闻见浓浓的酒味,比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而根据我们对基因的讲述,可以想象到,李白的大脑在每次纵酒后是处在怎样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也就难怪,每次大醉后的李白,都能写出那样飘逸自由,狂放不羁诗句了。
无论是酒精、咖啡因还是其它能让人上瘾的成分,包括毒品,都是在营造一种假像,蒙蔽大脑,让大脑沉浸在基因快感中无法自拔,所以实际上滥用化学品的战争是以我们自己为对手的。
摄入像可卡因之类的多巴胺就像是摄入了一种超级抑制剂,此时我们的神经元会完全沐浴在多巴胺带来的狂喜中,大脑仿佛置身天堂,这个时候,身体里不需要麻醉剂的那一小部分反抗的声音实在是太弱了。
这就像,每次小狗在沙发上小便之后,你都摸摸它的头,再奖励它一根大骨头,这样它怎么可能学会到户外撒尿呢?
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还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烟草公司、烈酒制造商和药品垄断企业千方百计兜售其他危险而令人向往的化学品的世界中。
对于这些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唯一且最好的办法是绝不尝试,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你的意志力足够强大,可以在中途戒断各种“瘾”,作者这样说并不是讽刺你的意志力薄弱,而只是要告诉你,你的对手是那些已经苦练了上千万年“内功”的基因,它们太强大了。
三、为什么我们做不了一个利他主义者
以上,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因给个人带来的“本性难移”和“欲壑难填”,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基因给人与人间的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出轨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我们更爱自己和家人,为什么我们生来自私?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基因中找到答案。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有些城市的离婚率已经达到了50%,2018全国登记结婚的一共有1010万对,而登记离婚的则有380万对,以前大家常讲婚姻中有“七年之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年就烦”,民证部的数据显示,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的占11%,不到2年的占26%,结婚3年的占32%,也就是说,在离婚人群中,结婚不满3年的已经占到了近70%,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重要的是,相似的结论是世界上普遍存在。
人们为什么离婚?在本书的两位作者伯纳姆和费伦看来,可以归纳为四个英文单词:生育力(fertility)、忠诚(fidelity)、资金(funds)和性(fuck)书中,把这称作“4F”原则。以生育力为例,生育力下降甚至大量存在的“丁克家庭”是造成当前离婚率走高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在所有社会中,有孩子的夫妇,离婚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而且孩子越多,婚姻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人类早期的许多社会里,只有生了孩子的婚姻才被认可。为什么会这样呢?书中也从基因的角度为我们做了解释。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过的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书中讲得更加详细和透彻。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提出,基因的本质就是自私的,它们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使基因本身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复制。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基因是无所不为的。
要是在复制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那就更好了。对应到现实的婚姻中,对于男性来说,婚后出轨的本质,是寻找额外的生育力,把基因更广泛地传播下去;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寻找更好、更强大的基因,繁衍出更好的后代。
所以今天我们读的《本能》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从基因的角度看来,罗曼蒂克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婚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笔交易。这可能破除了一些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的想象,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作者同样从进化的角度讲解了基因在维系家庭关系中的作用。为了不让读者感觉太残酷,书中讲的是松鼠族群的故事。
松鼠在大自然中属于比较弱小的群体,鹰的袭击让它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于是,这些灵巧的松鼠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有效的邻里看护技能。当发现捕食者时,它们会拼命尖叫,告诉同伴快躲起来,由此带来的危险是,叫声也会引起鹰的注意,所以,发出警报的“大嘴巴”松鼠更可能被吃掉。
那么,谁会为了发出警告而甘愿冒被敌人发现的风险呢?研究发现,90%以上的警报是雌性松鼠发出的,是因为雌性松鼠心地更善良吗,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还真不是,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松鼠族群的家庭价值观。
雌性松鼠长大后不会离家太远,但雄性则会远走高飞,并且每年都换一个地方,结果,雄性从来不住在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附近,而是作为流浪者独来独往,由于没有亲戚需要保护,所以雄性松鼠身上就没有形成冒险发出警报基因。
而雌性松鼠则因为周围都是大家庭的成员,就有了冒险的理由,而且它们基因的精明程度甚至还前进了一步,就是当雌松鼠的周围亲戚越多时,它就越有可能发出警报,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就好象它们脑子里有一个亲属名单一样。
作者总结说,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善意与合作只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微妙形式,大脑生来就会对各种合作关系进行计算。实际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都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这点不是我们希望如此,而是基因主导了这样。大脑是极为昂贵的器官,虽然只占体重的2%。但却消耗掉我们20%的能量,作者说,这么多能量中的极大部分,其实都用在了计算上。
总结
在结束今天的音频前,最后再讲一个鲱鱼鸥的故事。鲱鱼鸥是一种很漂亮的海鸟,非常擅长孵蛋,但它们还没有学会筑一个坚固的巢。所以,每次归巢后,鲱鱼鸥爸爸、妈妈都要去寻找散落的鸟蛋,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好再孵化。
于是有无聊的科学家制造了一个足球大小的巨蛋,放在鸟巢旁边,可怜的鲱鱼鸥尽管根本推不动这个巨大的人造蛋,但还是不屈不挠地做着努力,即便它们真正的孩子就在一旁正因没有被照料好而死去。
你可能会觉得好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鸟?但其实,鲱鱼鸥的本能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非常适应的,基因的本能告诉它,只有更大的蛋才能孵化出更强壮的后代,从而让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下去,大自然是不会像好事的科学家一样和它开玩笑的。
和鲱鱼鸥一样,人类的本能也十分适应我们曾经生存的自然环境,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太快了,如今,一周时间在互联网上好像就是永恒,但人类基因的进化却缓慢而单调,几千年时间,对于人类的基因来说只是一瞬间,不会对基因有多大的改变。
可以说,我们面临的诱惑是空前巨大并且持久的,我们身上的基因却非常古老而且顽固,也正是因为基因工作的原理一点点被人类学家发现和破解,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预知基因会如何影响和左右我们的行为,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自我约束和针对性设计,提前规划行动,破解基因的控制,找到制胜的良方。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448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卓雅)
《本能》金句:圈层效应、从众效应、信息屏障,都来源于人类基因中的领地意识。
在思考被本能俘获之前,保存理性认清自己。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上瘾的根本原因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摆脱不良习惯,成为自律达人!
相关书籍:
《棉花糖实验》|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