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做决定?
核心书摘
《谁说了算》是一本从脑科学的角度探索自由意志的书。本书讲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的进化以及自由意志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书中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了解我们的大脑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你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关于作者
迈克尔·S.加扎尼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美国国家科学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总统智囊团成员。著有《人类》、《社会性大脑:发现心智的网络》、《心智问题》、《认知神经科学》等。
本书鲜知
学什么?左脑右脑谁说了算
有一个抽象的道德问题,如果你是火车驾驶员,火车突然失控,朝着5 个人直冲而去,要是它继续在这条轨道上前进,这5 个人全会被撞死。救下这5人性命的唯一办法是,扳下开关,把火车切换到另一条轨道上去,那条轨道上只有1个人。那你应该为了救5 个人而撞死这1个人吗?89%的人回答,应该。
换个问题,一辆火车失控,即将撞死5个人。你正好站在轨道上方的行人天桥上,身边还有个大块头的陌生人。如果你把大块头陌生人推下桥,卡在轨道上,就能停下火车。陌生人会死掉,但5名工人能够得救。你应该把陌生人推下桥害死,来救下5 名工人吗?这次89%的人回答,不应该。
在上述两个场景中,人们使用的是大脑的同一部位吗?我们在做出道德决策的时候,大脑的哪个区域会呈现活跃状态?是你在做决定还是大脑在做决定?左脑和右脑谁说了算?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么?
《谁说了算》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些问题。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关于大脑科学的书,在这本书中探索了左右脑的工作原理,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我们以为的自主选择,其实是左右脑卖力工作的结果。这本书帮助我们认识大脑,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思想、意识和行动,最终实现“我们不是自己的陌生人”。
你还会发现
· 左右脑是如何分工博弈的;
· 人类的行为是否都是有意识的;
· 别人的意识为何会影响我们。
一、左右脑的分工与博弈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左右脑的分工与博弈。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人类的大脑是一台心智机器,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有意识的行动。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汽车半路“抛锚”了,把你扔在了高速路上,你不会打它、踢它,你会尽快把它送去修理厂;但如果把汽车换成一匹马,当马把你从马背上颠了下来,那么你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把它牵去马厩修理,而是立刻拿出皮鞭教训它。
人们对汽车和马做出的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其实就是大脑这个机器决定的。
的确,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机器,它运行着一套并行分布式的系统,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决策点和整合中心。数以百万计的网络汇成了像汪洋大海一样的部队,而不是单个的士兵等着指挥官发话。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总控室的问题,大脑里到底是谁说了算?最高指挥官又是谁呢?
答案肯定不是你自己。如果你有过失眠的经历,就会立刻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说大脑的指挥官不是你自己。回想一下,当你辗转反侧,在床上烙饼时,是不是也气冲冲地对大脑发过“别胡思乱想,快去睡觉”的命令,结果呢?估计它是没听吧,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那么大脑到底听谁的呢?书中告诉我们,大脑的“最高指挥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误导性问题,因为它根本不存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各有分工。这个结论的发现,要归功于一群“裂脑患者”。什么叫“裂脑患者”呢?这得先说说大脑的结构了。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大脑像核桃一样,分为左右两半,左半球叫左脑,右半球叫右脑,中间有个连接的部分,叫胼胝[pián zhī]体,胼胝体就像个快递小哥一样,负责两个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
“裂脑患者”就是指因为要治疗癫痫病或其它某种疾病,不得已把胼胝体切断了的病人(把胼胝体切断之后,癫痫病的电脉冲就无法从大脑的一侧蔓延到另一侧,这样就能够避免全身抽搐)。换句话说,裂脑患者的左右脑是分裂开的,中间没有连接。
从1961年开始,脑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裂脑患者的大脑,试图弄清楚人类左右脑的工作原理。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结识了一个裂脑患者WJ,在接受手术之前,WJ能看见视野中的全部物体,而且能够理解指令,按照指令执行。在把胼胝体切断之后,WJ表示除了癫痫病没有再犯之后,别的一切也都正常。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加扎尼加对他做了进一步测试。
要想理解这个测试,我们必须清楚一个大前提,就是人类的语言和智力行为是由左脑控制的,依靠左半脑人们可以说出物体的名字,除此之外,左半脑还控制右视野,右半脑控制左视野。有了这个知识基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加扎尼加的测试。
加扎尼加拿了一幅画着一支勺子的图片让WJ看,但看的时候进行了特殊的设置,首先加扎尼加挡住WJ的左眼,通过右视野向WJ的左脑展示那副图片,之后加扎尼加问WJ看到了什么,WJ回答:“一支勺子”。
之后加扎尼加又挡住WJ的或眼,通过左视野向他的右脑展示那副图片,结果,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WJ说他什么都没看到。这是不是就能说明右脑接收不到来自左视野的刺激呢?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之后作者加扎尼加又和其他专家一起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他们找了一批裂脑患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放在患者左手能够得着的地方,但是不让他们看见。
接着把其中一种物品的图片通过左视野展现给患者的右半脑,然后让患者用手通过触摸从众多物品中把图片中的物体找出来,结果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所有的裂脑患者都表示他们没有看见图片,他们无法描述出来他们看到了什么,但所有人都能准确地从那些物品中找出图片对应的那个东西。这意味右脑不是接收不到来自左视野的刺激,而是接收到了却无法表达出来,因为语言是由左脑控制的。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加扎尼加得出结论:任何提交给一个半脑的视觉、触觉等立体感觉信息,都是由那个半脑单独处理的,不需要另一个半脑知晓,左半脑不知道右半脑在处理什么,右半脑也不知道在处理什么,两个半脑各自工作,各有分工。这就是著名的“左右脑分工模式”。
二、自由意志背后的解释器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左右脑是各司其职的,大脑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高领导”,但是对于人类而言,依然有很多没有解开的谜题,其中最大一个谜应该就是关于人类的意识了,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吗?这就是第二个维度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为了弄明白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加扎尼加和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一个裂脑患者,向他展示了两幅图片,他先向患者的右视野展示一幅鸡爪的图片,这样患者的左半脑就只看见了鸡爪;然后,再向患者的左视野展示下雪的图片,这样患者的右半脑就看见了下雪。
接着,研究团队又把另一组图片放在患者的整个视野前,这组图片分别画着鸡和铁锹,这一次患者的左右脑都能看见这组图片。实验要求裂脑患者从中选出与刚刚看到的图片内容相关的一幅图片。
这时,神奇的事发生了。患者受右半脑指挥的左手指着一把铁锹,因为右半脑当时看到的是下雪的场景,而铁锹显然是和下雪相关的,这没有问题;除此之外,患者受左半脑指挥的右手还指着一只鸡,因为左脑之前看见的是鸡爪的图片,所以选鸡也是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后面的解释。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两样东西时,归属于左半脑的语言中心回答说,“很简单啦,鸡爪是属于鸡的。”
的确,他的左半脑之前看到了鸡爪,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但关键在于,因为患者的胼胝体是断的,所以右脑之前看到的雪的场景,掌管说话的左脑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左脑不知道右脑为什么要选铁锹这幅画,但当问他为什么要选铁锹的时候,患者(也就是左脑)脱口而出:“还需要铁锹清理鸡舍嘛。”你发现了吗?左脑“说谎”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场景。
当患者观察到由右脑控制的左手的反应时,他并不知道右脑为什么会选铁锹这个物体,因为左脑对雪景一无所知,但又必须对此作出解释,于是,左脑就迅速根据自己已知的事情作出阐释,左脑看到了鸡爪,选择了鸡这个物体,为了解释“为什么要选铁锹”,左脑就强行用“鸡”解释“铁锹”,所以就说鸡会把鸡窝搞乱,整理鸡窝要用铁锹,所以就选了铁锹,但这个解释显然是虚构的。
在脑科学中,把左半脑这种强行解释的过程称为“解释器”。为了更好地了解左脑解释器“编造情节”的能力,我们再讲一个小例子。
可能很多人都有被铁锤砸到手的经历,如果你在钉钉子时,不小心被铁锤砸到了手指,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把手抽回来。事后你会怎么解释这个过程呢?很大概率上你会说是因为你把手指砸到了,手指很痛,所以你赶紧抽开手指。
可实际上,你是在感到疼痛之前就已经抽开手指了。整个过程的实际发生顺序是:手指的疼痛感受器顺着神经将信号传到脊髓,之后立刻有信号顺着运动神经传回你的手指,触发肌肉收缩,让手指缩回去。
而你要想感觉到疼,需要经历一个大脑处理信号的过程,大脑接收到了被砸的信号,并把它阐释为“疼痛”后,你才能觉察到痛感,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秒钟。这个时间比“肌肉收缩进而把手指抽走”的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得多。所以你应该是先抽回手指,才感觉到疼的。那么你为什么会觉得你是因为疼,所以才抽回手指的呢?
原因就在于左脑的解释器,解释器会尽一切努力把所观察到的事实编成一个合理的故事,左脑观察到的是手挪开了,为什么要挪开呢?只有把它解释成“因为痛,所以抽回手指”听上去才合情合理,所以左脑就虚构了一个理由。
由此可见,解释器就像事后诸葛亮,喜欢给自己找借口、编故事,那些我们以为的自我意志,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解释器在编故事。
三、别人的意识为何会影响我们?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别人的意识为何会影响我们。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个“镜像神经元”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科学家们通过对猕猴神经元的研究,第一次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他们发现,如果一只猴子抓住了葡萄,就会触发另一只看它抓葡萄的猴子大脑里的相同的神经元,猴子就像照镜子一样能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做出相应的神经反应,我们把这种神经元就叫做“镜像神经元”。
因为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猴子才会在看到别的猴子抓葡萄的时候,自己也抓葡萄。不过猴子的镜像神经元仅限于手和嘴的动作,所以猴子的模仿能力比较有限,而人类的镜像神经元非常广泛,对应全身上下所有部位的行动,甚至人类只需要单纯想象别人的一种行动,就足以激活镜像神经元了。
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人脸是人类最明显的外部社会特征,脸能反映我们的情绪状态,有研究表明,我们的脸会对别人的情绪做出反应。给你看30毫秒高兴、生气和中立三种情绪的照片,就能让你的面部肌肉产生与高兴、愤怒和中立的脸孔相对应的反应。再比如婴儿会复制妈妈的表情,妈妈朝他伸舌头,他也伸舌头,妈妈微笑,他也微笑。
幼儿园的婴儿,要是有一个哭闹起来,一般情况下会引起一片婴儿哭闹,这些都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镜像神经元造成的模仿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交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感染”。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镜像神经元的模仿也有失效的时候。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们并不会去模仿正在和自己竞争的人的面孔,而且不是所有的情绪反应,都会得到相同的模仿,高兴的情绪人们很乐于模仿,负面的表情则总是“受冷落”,只有同一个群体内的人才会模仿,陌生人是避之不及的。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总是被他人影响,不自觉地去模仿别人,而这种模仿行为能够为人的社会关系起到润滑作用,增加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实这种模仿的行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近朱者赤等成语,说的其实都是镜像神经元的模仿行为,只不过我们之前忽略了镜像神经元的作用,简单地把这种模仿称为了“相互影响”。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最大的特色就是跨时空对话,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一个通过相互模仿,成就自己的古代故事。
我们都听说过“闻鸡起舞”的故事,讲的是祖逖[zǔ tì]刻苦习武的故事,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故事里,不止祖逖一个主角,还有一个被祖逖影响的重要人物刘琨[kūn]。
刘琨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人生用一句话就能高度概括,那就是“前半生荒诞,后半生硬汉”。此话怎讲呢?我们一起看看刘琨在世的时候,都做了些啥就明白了。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曾任相国参军,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可以说刘琨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家里有钱有权,刘琨自然也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据记载,刘琨年轻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一生有120多个儿子。到二十六岁的时候,刘琨才勉强收了收心,出任司隶校尉从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监察院里当差的。后来刘琨认识了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同事祖逖,当时两人非常投缘,关系好到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有一天半夜,祖逖睡得好好的被一阵阵鸡叫声给吵醒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半夜鸡鸣是恶声,是不好的征兆,但祖逖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叫醒刘琨说:“此声非恶也。”言外之意就是,这声音是老天爷激励我们上进呢。于是就拉着刘琨出门练剑。这时候,刘琨富家公子的臭毛病又上来了,半夜三更的觉都没睡醒呢练什么剑,于是倒头又睡了,祖逖没辙,就只能自己去练剑了。
第一天刘琨没去,第二天没去,第三天、第四天……这时间长了“模仿”的效果就出来了,身边有这么个勤快上进的人,自己也不能太差呀,于是刘琨就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将,在永嘉之乱中,他死守晋阳近十年,最终官至司空,统领并州、冀州、幽州三州军事。
刘琨能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祖逖这个好室友,刘琨的镜像神经元受祖逖行为的影响,从模仿到主动行动,最终让刘琨也越发勤奋和上进。讲到这里,你可能就知道了,前段时间网络爆红的“学霸宿舍”,一个宿舍中的6个人拿下17份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不是偶然的,里面是有可循的脑科学原理的。
总结
以上就是《谁说了算》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中,我们探索了左右脑的工作原理,它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
而左脑比右脑强大的一点是,左脑掌控语言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在左脑不知道右脑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就会利用解释器编造故事;除此之外,别人的意识也会影响我们,当然很多时候别人不是刻意想要影响我们的,而是因为我们体内的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别人,这种模仿是社会行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上一季书单中,我们曾经和大家一起读过一本书,叫《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这本书指出,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今天我们读的《谁说了算》这本书,其实也是在阐述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它是从脑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你以为的自主选择,其实是左右脑卖力工作的结果。
希望今天的这本书能帮助你了解你的大脑,帮助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你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最终实现“我们不是自己的陌生人”。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51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卓雅)
相关内容:
《大脑的故事》|成为“最强大脑”之前,需要给它什么综合刺激?
《杜拉斯传》|敢爱,敢恨,她从未放弃过抗争,而是在抗争中获得欢乐。
《面纱》|面纱揭开,爱情的真相与人性的冷漠将她的天真击得粉碎。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