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
核心书摘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包括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亨德尔写下《弥赛亚》;格鲁希的固执导致拿破仑战败;人类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列宁登上从德国开往俄国的列车;西塞罗维护共和政体的努力;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失败……等等。
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而这些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4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关于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十六岁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举凡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等,均有作品问世,并翻译文学名著。但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他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更积极的的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
在中国,早在1980年代中期,本书就曾深深影响过一代大学生们。作者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们从中会发现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艺术家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勃发的时刻,而历史亦是如此。历史的长河悠悠地流淌,漫长而平淡,因为所有那些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都需要有酝酿的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仅能看到历史的流淌与激进时刻,你还可以通过他学习到历史是如何通过几个关键节点而发展到今天的,你会体会到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和人生一样,关键转点到来时的每一个选择都尤为关键,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选择会让你或是感叹或是直呼过瘾,希望你能从他们的抉择中摸寻出某种规律,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帮助你预判关键时刻的到来以及能够更好的做出选择。
你还会发现
· 历史每次转折都有原因;
· 历史为什么演变到今天;
· 伟大的人如何抉择关键时刻;
一、亨德尔的复活
第一个故事我们讲讲亨德尔和他的《弥赛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英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弥赛亚》是在1741年完成的,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流着眼泪写作”而成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听《弥赛亚》的第二幕《哈利路亚》时,起立表示敬意,这个举动渐渐地形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哈利路亚》时,还会起立致敬。
那么亨德尔是如何写成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呢?
1737年4月13日下午,亨德尔从自己经营的歌剧院回来后,因为过度劳累晕了过去,醒来后医生诊断他中风,右半身瘫痪。
医生对亨德尔的仆人说:“他创作是没有可能了,因为这次中风对他的大脑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他是不会好了。”之后,医生建议他进行温泉疗养,并告诉他泡温泉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小时,否则会对他的心脏有害。
但亨德尔强烈的活下去的欲望和继续创作的意志并没有因为这次瘫痪而有所动摇,他为了让自己恢复,每天在滚烫的温泉里泡九个小时,两周以后,亨德尔的胳膊已经能活动了,离开温泉疗养地的最后一天,亨德尔不可思议恢复了行动能力。
恢复健康后的亨德尔又可以创作了,之后他创作了清唱剧《扫罗》、《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以及小夜曲《诗人的冥想》。
但时运不济,先是当时英国的王后逝世,国丧不允许演出;后来西班牙战争又爆发了,歌剧院连个人影都没有,亨德尔的剧院因此负债累累;紧接着冬天恶劣的天气又来临了,没有一家歌剧院会和这样残酷的寒冷作斗争,陆陆续续都关门了。
亨德尔的处境越来越糟糕,社会各界的讥笑、债主们的追债和公众的冷漠态度,压得亨德尔喘不过气来,这位曾经战胜疾病的勇士泄气了,甚至有时候会想: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当年半身不遂的好。
亨德尔变成了一个绝望的人,不再相信任何东西,也不再创作。那段时间亨德尔只有晚上才会走出家门,因为白天债主们都堵在门口催债。有时候他会面对泰晤士河的水静静发呆,甚至想咬牙跳下去算了,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脱离了人群的寂寞,可怕的空虚实在太压抑了。
1741年8月21日,亨德尔像往常一样晚上散步回家,他走向自己的工作台,发现桌子上多了一个邮包,打开邮包,原来是一个曾经关系很好的诗人寄来的他最新剧目的歌词,希望亨德尔能为这首新词谱曲。
亨德尔被这封信激怒了,他觉得这封信是在讥讽他,讥讽他没有了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于是他生气地把歌词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还发泄似地踩了几脚。
但发泄之后,亨德尔却睡不着了,心里有个念头不停地冒出来:要不要看一下歌词?亨德尔摇摇头,像他这样的将死之人看几句词又有什么用呢?尽管这样想,但亨德尔还是“鬼使神差”地把那张揉成团的歌词捡了起来,打开之后,他看到第一句是“鼓起你的勇气”,就这一句,亨德尔的耳边就已经响起了旋律。
亨德尔一页一页地看下去,这些歌词,明明就是为他而写的啊。
“愿你快乐!”这句歌词让亨德尔想到了气势磅礴的合唱。只有那些饱经忧患的人才能体会到快乐,也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他是真正的救世主。”这句词写得太好了,亨德尔就是他自己的救世主,他就是要向众人证明:在经历了死亡后,他又复活了。
“他曾遭鄙夷。”这句话让亨德尔陷入了痛苦的往事之中。
“而当时没有一个人给这个苦难者以安慰。”是呀,在他处于困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安慰他。
“他信赖上帝。”这句话让亨德尔想起瘫痪的时候,的确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救了他。
“昂起你的头。”这一句让亨德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是上帝的命令,让他向阳而生。
亨德尔读到这里,眼泪已经不自觉地留下来,他提起笔,记下乐谱。
之后的三个星期,亨德尔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房间,也没有和任何人说一句话,饭送来了,他就用左手拿面包吃几口,右手还是不停地写,终于完成了《弥赛亚》的谱曲。
几个月后,《弥赛亚》首演,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当合唱转入低鸣时,一开始还零零散散地坐在长椅上的人不由地聚在一起,他们没有听到过这么雄浑有力的音乐。他们像是一群聚集在教堂的虔诚教徒,要从这气势磅礴的混声合唱中获取信心。
当唱到“哈利路亚”时,有一个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紧接着所有人都跟着他站了起来,他们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再也没有办法坐着。然后《弥赛亚》一炮而红,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1759年4月6日,74岁的亨德尔身染重病,他眼睛看不见了,但依然站在指挥台的中央,他挥舞着双臂、打着节拍,和大家一起唱,当一首歌结束,亨德尔的身体猛地颤抖了一下,他抬起头向上看,他知道自己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已经做好了去见上帝的准备。
1759年4月14日,亨德尔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但他的《弥赛亚》却一直留到了现在。
二、南极点之争
接下来的第二个影响人类进程的故事,我们要讲讲南极点之争。
20世纪初,人类对世界的征服马上就要接近尾声。在1909年美国人成功到达北极点后,地球上就只剩下南极点这一个地方没有被征服。所以渐渐地,人们不再为了夺取极地而斗争,而是想争夺第一次在那块未经探索的土地上飘起本国国旗的权利。
1911年1月,一名英国皇家海军上尉斯科特对南极点发起了挑战。他带着自己的队伍乘坐一艘叫“新地”的船,到达了永冰川边缘的埃文斯湾(是南极洲的海湾,位于维多利亚地的斯科特海岸),他们准备在那儿建个屋子过冬,等夏季来临就向南极点进军。
没想到冬天快结束的时候,斯科特就得到消息,由挪威人阿蒙森带领的探险队也准备征服南极点,把挪威的国旗插到南极点,更糟糕的是,阿蒙森基地比他们距离南极点要近100多公里。斯科特惊呆了,但他并没有绝望,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于是,斯科特开始为这一次的征途做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他把整个路程分成几段,每隔两天的路程就设置一个储藏点,里面准备好返程需要的衣服、食物和煤油。除此之外,他还准备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雪橇犬。
1922年11月1日,斯科特的团队出发了,最开始他们有30个人,尽管计划周详,但路上还是出现了意外,那些雪橇在走了两天之后,就全都不能用了,西伯利亚矮种马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的健康也出了问题,他们有的患上了雪盲症,有的四肢被冻伤,很多时候,走路都成问题。到了南纬87度,地上的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他们不能用雪橇前进,必须拖着雪橇走,结果雪橇板和脚都被冰尖划破了,他们每天只能走很少的路。
按照斯科特的计划,最终只有五个人可以到达南极点,剩下的人要原路返回到储藏点,为那五个成员的返程做准备。斯科特把那些不合适的人挑出来,带着另外四个人继续往南走。每多往前走一米,就要艰难十分。
斯科特在日记里记下这些难走的路程,第一天,他说:“只要再走150公里就到极点了,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的坚持不了。”
两天后他又写道:“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将会是最艰难的一段。”
在这之后,斯科特心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充满胜利信心的声音,他写道:“只剩下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我们不能到达那里,但是我们离得很近了!”
在94公里之后,斯科特的日记开始透露出了喜悦的心情。终于在1月16日,斯科特在日记上写下“情绪高昂”四个字,因为极点就在他们前方,人类历史上最具有重大意义的行动即将完成。
突然,一名队员变得不安起来,他死死地盯着雪原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身体不自觉地颤抖起来。他不敢说出自己的猜想,但这时所有的人都已经意识到了,阿蒙森探险队已经先他们一步把挪威的国旗插到了南极点上。
人类历史上非比寻常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来,从没有人见到过的南极点,竟然在15天之内被人类发现两次,而斯科特他们恰恰是第二次。只晚了一步,就什么都没了。
斯科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他几乎绝望地把英国国旗插在了阿蒙森那面胜利的旗帜旁边,然后离开了那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没有了信仰支撑,回程变得让人恐惧和绝望。有一天,团队中一个叫埃文斯的人倒下了,他语无伦次,被巨大的痛苦折磨得发疯了,当天夜里1点钟,这位曾经的英国海军军士就死了。
接下来轮到了另一个同伴奥茨。奥茨的脚已经冻坏了,跟着队伍前进对于奥茨来说越来越困难,他已经成了同伴们的负担。一天中午,奥茨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同伴要十片吗啡准备自杀,他想自己留在睡袋里,自生自灭,但大家坚决地拒绝了奥茨的请求。
然后这个可怜的男人就拖着冻坏的双脚跟着队伍走了几公里,他最后一次和同伴们一起睡到了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奥茨突然站起来说:“我想出去走走,可能要在外面多待一会儿。”然后就一瘸一拐地朝外面走去。
这一次,没有一个人阻止奥茨,每个人都知道他出去意味着什么,却没人有勇气伸手挽留,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位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要像一个英雄一样,无畏地走向死亡。
3月21日,暴风雪异常凶猛,剩下的三个人无法离开自己的帐篷,他们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只能选择饿死或者是冻死。
在生死的瞬间,斯科特开始写信,他叮嘱妻子要照顾好他们的儿子,他在信中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我能告诉你,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道要好多少。”
之后,斯科特又给遇难的同伴的家人写了信,他安慰着同伴的家属,诉说着这场值得纪念的死亡。
最后一封信,斯科特写给了自己的祖国,他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这场为国争取荣誉的斗争中,他们虽然失败了,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斯科特在日记上写道:“请把这本日记寄给我的妻子。”接着他悲伤又决绝地把“我的妻子”这四个字划掉,在旁边写下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孀”。
11月12日,南极的春天来了,一支探险队在帐篷里发现了斯特勒他们的遗体,而斯科特的遗言和书信也在那一次被探险队带回了英国,迅速传遍整个世界。
三、发现黄金国
今天的第三个故事,我们讲讲历史上有名的“淘金潮”。你可能不知道,这场推动了美国西部开发的淘金浪潮,竟然来自掘土时无意中的一铁锹。
1834年,一艘蒸汽船从欧洲驶向美国,在这艘船上,有一个叫苏特尔的亡命徒,据说他在自己的国家瑞士犯了事、破产了,一群人等着让他还钱,所以他慌忙地丢下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踏上了那艘船逃命。
两天之后,他到了纽约,在那混了两年,当过工人、开过客栈,小日子还算过得去。但这两年,总会有很多人从他门口经过,他们有的是从西部来的,有的是要到西部去,渐渐地,“西部”这个词对苏特尔产生了诱惑。
终于在1837年的一天,苏特尔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组织了一支远征队,向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出发了。但通往西部的路可不好走,又是荒原又是高山的,到最后,苏特尔的那支“远征队”死得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最终到达了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荒岛。
当时的加利福尼亚还没人管理,放眼望去全是草,但土地是真肥沃,算是美洲大陆所有未开垦的土地中最富饶的一片地了,这时候,苏特尔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这里太适合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国了。
于是说干就干,苏特尔搭上了全部家当,从别的地方“买来”了3个欧洲人、150个夏威夷土著居民、30辆装着粮食、种子和生活用品的车,还有50匹马、75头骡子,这就是苏特尔的全部家当了。
苏特尔就用这些东西创造了一个农业帝国。他建造了很多豪华的庄园,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他成了当地最富有的人,这时候,他想起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给家人写了一封信,请他们到他的领土上来,但没想到的是,当苏特尔的家人赶来享福的时候,苏特尔已经成了穷光蛋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就得说说掀起了淘金潮的那一铁锹了。
1948年,苏特尔手下的一个木工突然兴冲冲地冲进了苏特尔家,只见那人神色慌张又略显激动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含有黄色颗粒的沙子,那人说,他昨天在锯木厂掘地的时候,一铁锹挖出了一堆黄色的沙子,他认为那是黄金,但别人都嘲笑他。
苏特尔当然不能放过这样一个发财机会了,于是赶紧找人去鉴定,没想到,那沙子里面真掺了黄金。他马不停蹄地跑到锯木厂,检查那里的黄金沙,苏特尔用筛子把泥沙稍微摇晃几下,亮晶晶的黄金颗粒就留在筛网上了,这下苏特尔要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错!他后来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乞丐。
黄金沙被发现的几天后,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加利福尼亚,苏特尔的工人们发了疯似的向锯木厂飞奔,从泥沙里淘黄金。在人们看来,那里本来就是没有主人的,他们不相信任何规矩和法令,反而把苏特尔的私人财产也一并洗劫一空。
后来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1848年-1851年的四年时间里,大批的冒险家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而那时的苏特尔却穷得像个乞丐一样,只能回到自己的庄园里隐居起来。
那时候,苏特尔的妻子带着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来看他,但妻子因为旅途劳累,没多久就死了。后来,苏特尔就带着三个孩子继续开始经营农业。
1850年,加利福尼亚被并入了美国的版图,在美国的治理下,那片黄金地渐渐有了秩序,无政府的状态被法律制止住了。
于是,苏特尔开始提起申诉,他认为那片黄金地应该归属于他,那些从黄金地上挖出来的黄金,都应该有他的一份。没想到,苏特尔最后竟然胜诉了,法官裁定苏特尔对那片土地的权益要求是完全合法的。苏特尔的目的达到了,他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
然而意外又发生了。那些曾在黄金地上得到好处的人,为了不把黄金交出来,就成群结队地对苏特尔实施暴行,那些人洗劫了苏特尔的全部财产。苏特尔的大儿子被那些人围困,最后走投无路自尽而死,二儿子惨遭杀害;三儿子在逃跑的过程中掉进河里淹死了。
这一次,苏特尔再也不能东山再起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促成了美国西部开发、推动了美国现代化进程的“淘金潮”,竟是用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换来的。
以上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闪耀时刻,如果你仔细研究就能发现,这些决定了历史进程的巨大转折点,其实大多都是由小事引发的,亨德尔因为一份歌词创作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曲子;斯科特因为一本日记,成了失败的英雄;而美国更是因为无意中的一铁锹,引发了淘金潮,推动了西部开发。其实我国历史也有很多类似的转折点,比如,明朝就是因为裁减驿站这一件小事,最终灭亡的。
我们都知道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二年(1629年),明朝的国库亏空严重,基本上就没什么钱了,而这个时候,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不停地骚扰明朝边界,大明朝急需钱来充军饷。但没钱怎么办呢?这时候,刑部给事中刘懋[mào]给崇祯提了个建议,没钱就清理驿站,节省费用呗。崇祯本来也为这事犯愁呢,这时候有个法子总比没有强,就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一拍桌子,清理驿站的政策就这么定了。
在裁减的驿站中有一名驿卒叫李自成。李自成平时在驿站中就做些传递官府文书、接待过往官员的琐碎工作,挣得不多但也还凑合,解决温饱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李自成的铁饭碗能这么一直端下去,没准儿大明王朝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天,但没办法,决定历史的总是那么一瞬间的小事,在崇祯决定清理驿站的时候,大明王朝的结局就已经定了。
李自成被裁减那会儿,各地正在闹农民起义,没了饭碗的李自成没有多想就参与了进去。巧的是这李自成偏偏有两把刷子,领导能力极强,而且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后来还成了起义军的首领,带领起义军几次和明军对垒,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一举推翻了大明朝。我们之前讲过的崇祯被逼煤山上吊自尽的那段历史就和李自成有关,当初把崇祯逼上死路的正是李自成。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总结
以上就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提到,人们常常需要等上几百年或者上千年,才会迎来一个伟大的时刻,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平淡、平淡……闪耀一下,再继续平淡”的规律,而那“闪耀”一下的时刻,大多是由一个个小事件,一个个小诱因叠加一起引起的。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小”的力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想让我们看到,前人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苦难,才把世界打造成如今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学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历史,去理解人类进程,相信千千万万的微小光芒聚合起来,就是一幅群星闪耀的壮丽景象。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43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一苇)
相关内容:
《别闹了,费曼先生》|积极拥抱生命里的光和热,才能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真实的牛顿和挂在教室墙上的那个很不一样。
上次推送内容:
《论不服从》|什么是真正的服从?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史记·鲁周公世家|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从战后欧洲的快速复兴,看今日职场如何协作共赢。
【诺奖文学】《特雷庇姑娘》|你是否想过, 陌生来客原是故人?
本次同时推送: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再荒诞的问题也能有一个科学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
《销售铁军》|如何运用阿里的六脉神剑?
【诺奖文学】《蜜蜂公主》|公主也是勇敢的,不怕困难的。
《诺曼风云》|诺曼人的全球征伐。
史记·夏本纪|开启了夏朝的大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次推送:
《社会学的邀请》|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入门著作。
《卑鄙的圣人:曹操》上|一代枭雄的翻身之路。
《凯恩斯传》|英国政府为何如此推崇凯恩斯模式?
史记·匈奴列传|拍脑袋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大忌。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至关重要的三位统治者。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上)|生活会让人遍体鳞伤。
《绝非偶然》|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