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媒体用户研究》|人在新媒体时代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彭兰 品卷一族
2024-12-10

新媒体时代下人的角色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新媒体用户研究》这本书中,探讨的不是新媒体本身,而是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这本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首先就是节点化的人,也就是将新媒体用户放在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上进行观察;第二就是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就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第三就是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关于作者: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和很多传播学研究者不同的是,彭兰兼具了计算机与新闻学双重专业背景,这让她能够站在学科交叉的位置上,敏锐地捕捉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她的很多书比如《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社会化媒体》等都是新闻传播学学生的必备参考书籍。

学什么:

1、如何理解新媒体时代下节点化的人?

2、如何理解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化的人?

3、人机关系的未来是怎样的?

一、趋向节点化的人

新媒体的发展有三条主要的线索,第一,从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逐渐变成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传播和发声的“泛媒体”状态;第二,媒体具备了社会属性,形成与现实社会平行存在的虚拟社会;第三,网络的服务性越来越强,出现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服务模式。这三条线索可以对应三种网络,也就是传播网络、社会网络和服务网络。下面我们就看看用户在这三种网络中的节点作用。

1、传播网络的节点

传播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传播权力”的下放,信息不再上精英、权威一手掌握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参与进来,和信息产生关系。

首先,用户可以生产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行业的壁垒被打破了,全民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生产中来,这意味着信息的生产呈现出完全的“个体化”。

用户除了自己生产信息外,更多的还是传播信息。如果每个用户都能发布自己的信息,那我们听到的应该是非常多元的声音,但现实是,大多数时候,新媒体社会呈现出来的,是“全民都在讨论某一个或某几个话题”的状况,这其实就是用户在其中起了作用,每个用户在面对信息的时候,会选择转发或不转发、传播或不传播,这相当于对信息进行了一次“全民投票”,获得多数投票的信息就脱颖而出成了热点话题。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在主动地塑造着自己所能看到的信息环境。

除了生产和传播信息外,用户还会消费信息,也就是说用户会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用户总是被动接收信息,但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节点存在,可以自主选择接收信息的渠道,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编制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络。

2、社会网络的节点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和其他用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加强了用户对社会作用的能力,反过来,也让用户更容易受到社会连接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在社会网络中,一方面用户的选择会产生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共同体也会对每个用户产生更深的影响。

首先来看看用户个体性发挥的作用。在网络刚刚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用户之间主要靠“进入既定的圈子”来产生联系,比如贴吧、论坛等,都是特定而且封闭的社区,用户想进入,就必须注册。在这种封闭的社区里,人们有明确的“群体归属感”,但却很少有属于自己这个个体的标志。这个现象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应用出现后就被逐渐打破了,这些应用,可以容纳各种话题的讨论,用户不需要再通过特定的话题发生联系,而是通过“好友”“关注”等功能,形成点对点的纽带,这就使“一群人”组成的圈状社会,变成了“一个个人”连接成的链状社会了,而用户的行为也就从和很多人一起维护某个封闭社区,变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经营好自己这个个体的状态。

现在国外开始流行一种更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这种社交网络,不局限于某个公司提供的服务,而是采取同一套网站代码,保证可以互相读取数据,因为没有确定的中心,所以就突破了由于服务器架设地点而产生的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等无形的“圈子边界”,真正实现了与全世界人自由社交的目的。

社会网络在针对单一用户时,形成的是点对点的纽带,而当这些节点变多的时候,纽带和纽带就会织成一张网,这就形成了网络共同体,里面既包含个体的一对一关系,也对个体产生影响。

社会网络作为一个“由共同的爱好构成的群体”,也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就像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

3、服务网络的节点

在服务网络中,用户扮演着多重的角色。首先,用户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在网络中,用户可以不再像线下购物那样,受到地域和市场供货范围的限制,而是通过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供应者,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其次,用户成了构建整体数据经济的一环,是数据资源的贡献者,并且,用户通过贡献这些数据表明了自己的需求,这对市场提供服务又起到了指导作用。最后,用户还可能成为服务网络中主要的生产力,在共享经济中,用户能够成为服务的提供者。同时,用户还是构成社群经济的重要一环,最典型的就是和明星代言息息相关的粉丝经济,粉丝们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就会给明星代言的产品“冲销量”。

二、趋向媒介化的人

当人进入网络世界中,就进入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条时间轴,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生活在两个平行时空中,一是现实世界,二是媒介的时空,两个世界有交叉,但不等同。

人们为了在媒介时空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就会以各种方式营造自己的媒介化形态,简单说就是“人设”,同时数据和算法又可以把人变成可量化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据。接下来,我们就从人设和数据这两点入手,来看看人的媒介化。

1、人设:营造自己的媒介化形态

表演是社交互动的本质之一,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存在更是扩大了表演的行为。人们为了提升自己在媒介时空中的存在感,就需要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很多时候,能吸引人、被广泛传播的内容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美化后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看到的是不是真的,只在乎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美,自己是不是喜欢。也正因为观众有这样的偏好,所以网络的参与者在媒介时空中的存在形态就逐渐和现实中自己本来的模样有了区别,人们开始给自己“建立人设”,将自己在媒体世界中的形象塑造得更符合大众的喜好。

2、数据:可量化、可计算的人

作为媒体网络的用户,人也随时随地被数据和算法“计算”着,人的状态、行为、甚至思维活动,在媒介中都变成了抽象的数据。

数据和算法带来了认识人的一种新方法,它让人们对用户的认识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比如数据画像就是新媒体时代利用大数据对人产生的新认识。虽然人们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自己在媒介时空中的存在感,就会做一些有表演成分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也很难和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用户的购买记录、点赞记录、定位信息等都代表着个人生活的侧面,通过采集这些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的一张“数据画像”,在这张画像上,人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众多碎片化数据的聚合,这些数据包括你的住址、性别、年龄、消费喜好、喜欢的明星等,它们就像一个个标签,最终贴满了整个人。而根据这些标签,算法就可以更准确地推断每个用户的偏好,通过聚合用户画像中的共同之处来制作出能获得大流量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数据将人媒介化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对人的异化,有可能将人变成信息的囚徒,在书中,作者指出了数据对人产生的两个负面影响。

第一,就是数据可能固化某种社会上常见的偏见,在数据的监测和算法的评估下,人们的身份、地位和行为都被打下烙印,这更有可能把人固定在与自己条件相吻合的社会角色里。

第二,算法可能让人陷入“幸福地被操纵”中。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某个强权领导者造成的,而是人们会崇拜那些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渐渐爱上压迫。也就是说,人们在个性化服务的“侍奉”下,会逐渐失去自主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被数据下的信息控制。

三、趋向赛博格化的人

在前面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很多关于新媒体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共同体会让人趋向极端;数据画像会固化刻板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人们思考,在信息时代,人类的未来会怎样。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就曾在《浅薄》这本书中悲叹:“我们越来越依靠计算机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

卡尔的悲叹并非杞人忧天,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未来会走向什么方向,机器、网络、新媒体和人工智能这些因素都一定会越来越深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作者彭兰所揭示的人类的发展方向——“赛博格化的人”。

赛博格的意思是机械化的人,是人与科技的结合,比如影片《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女主角阿丽塔就是典型的赛博格化的人,她的身体是精密运作的机体,但她却拥有人类的感情和思维。

不过,人类走向赛博格化并不一定要像卡尔所说的那样,人类完全将自己的思考外包给网络,实际上,具有人类自己的感情、感觉和思维正是赛博格和机器人的不同点,“赛博格化的人”意味着人类利用技术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肉体的脆弱性进行弥补,但是并不放弃自己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思考能力。

虽然“网络”几乎是90年代以后才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技术,本质上都是一种“工具”,是被人操作的、为人服务的。

机器是延伸人类能力的工具,也是人类认知自我的手段,我们应该通过机器的优点来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机器的缺点来明了自己的优点,然后进行相应地补偿或加强。换句话说,人利用机器,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被机器操纵。

结语

以上就是《新媒体用户研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聚焦新媒体时代下“人”的生活方式,详细解读了人作为网络中的节点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作用,又如何被媒介时空影响。在未来,技术一定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人的生活中,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才是人机关系最好的归宿。

【编辑:舟自横】

相关内容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想做他们的领袖之前先要懂他们。

《社群营销与运营》|如何打造一个高含金量、高活跃度、可持续增长的优质社群?

《看见未来》|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

《尖叫感》|如何让你的营销方案有趣有料又有用?

《众媒时代》|如何成为阅读量“10万+”内容的产出者?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好内容的八个关键要素。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如何成为更高阶层的人?

《恶俗: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我们为什么要远离恶俗文化?

《大数据:从概念到运营》|如何对大数据资源进行高效运营?

《统计数据会说谎》|学会远离数字陷阱。

《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大数据到小数据,从解决需求到预知需求。

《终极算法》|我们应该向人工智能学习什么?

《与机器赛跑》|科技进步会对就业造成什么影响?

上次推送内容:

【小说】《人生海海》|如何透过人性的荒唐与高尚,理解一段非典型的英雄主义。

【严选好书】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姿态要好看。

《思考力》中|“骨干”和“鸡肋”之间,或许只差一个合适的位置。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十四)人情的天平。

本次推送:

《新媒体用户研究》|人在新媒体时代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严选好书】成年人的世界,胜负心很重要么?

《思考力》下|属于承担风险才是用人的正确姿势。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十五)感情会不会影响谈判

下次推送:

《无规则游戏》|透过阿富汗亲历者的视角,了解现代阿富汗社会动荡的根源?

【严选好书】从入职到离职,HR都不会告诉你的事儿。

《逆转》(萌版)|创业公司弥补缺点和放大优势哪个更重要?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十六)硬出牌vs软出牌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