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时代》被骂了10年,现在竟然成了经典?

TerrenceLee 硬核读书会 2023-09-28


《小时代》剧照。

10年前,《小时代》系列的第一部电影上映。它引起的骂战和争议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一部精确地满足消费群体的流量电影展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撕裂了舆论场的同时,也撕开了“流量经济“的帷幕。

它的价值观被人诟病,但是它的片段、台词、图片在10年后随着“发疯文学”不断地被使用。今天,我们试着用抽离的目光,去回看《小时代》的出现,和它带来的一切。


✎作者 | TerrenceLee
✎编辑 | 程迟

距离《小时代》系列的第一部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10年。

这是一部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的作品。从原作小说到作者郭敬明,高人气与高话题度一直使其置于聚光灯下,或被评论界批判,或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出现,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更多人面前。


一边是成功到破天荒的票房、粉丝们涌入破影院,一边是评论界骂声一片,甚至直接喊话“这根本不是电影”。《小时代》面临的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即便是10年之后,再审视有关它的一切,也无法下一个唯一的、令所有人信服的结论。


《小时代》剧照。

不可否认的是,《小时代》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演技类综艺上,年轻演员们表演《小时代》的片段总能引起全网讨论;互联网上,流传着诸多的关于它的名梗,“顾里生日”甚至还能火到登顶微博热搜;还有,那么多年过去后,人们发现,《小时代》的妆造竟然还可以称得上最“豪华”与“精致”。


如今,回看围绕着《小时代》的种种,草蛇灰线间,它站在了一个时代的开端上。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流量、粉丝经济、消费主义等。它的落幕早于这个时代,却成为了繁华乱象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时代》“小”在哪

2013年6月27日 ,《小时代》上映。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它带来的影响,远超一部电影。


上映前,《小时代》就赚足了话题。根据北京开卷公开发布的销量监测数据,电影原作系列小说销量超1000万册,蝉联了2010年到2013年的年度销售冠军。

拥有如此强大的原作粉丝基础,再加上杨幂、郭采洁、郭碧婷等全偶像演员班底,以及顶着郭敬明首次导演电影的噱头,《小时代》电影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


上映首日,它就拿下了7100万的票房,排片量高达45.1%,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而其最终票房4.8亿的成绩,更是高调拉开了粉丝电影序幕。随之而来的,是粉丝电影的井喷。


《小时代》剧照。

小说最初发表于2008年,以4位“时代姐妹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她们的爱恨情仇,其中夹杂着名利场内的商业斗争。这是一个饱含着新自由主义倾向的故事——在这里,个人主义的奋斗的正当性被无限放大,在财富与名利前,勾心斗角是被认可的,获得了道德上的默许。


受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互联网。1994年,中国接入第一根网线,互联网埋下了发展的种子。1999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同时创立,迅猛生长,在不同领域成为不可忽视的巨头。

所有人都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马云甚至直接喊话:“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我们要活102岁。”


还有商业地产的狂飙。电影院依托于商圈的建立,两者的数量呈正相关性。2010年,在《阿凡达》等大片的刺激下,内地电影票房迈入了100亿元的市场,数量也突破了6200块,一年更是新增了313家影院。

来到《小时代》上映的2013年,随着电影院在三四线等小城市、县城的下沉,影院数量激增至3849家。再加上院线靠着低价电影票“抢人”等策略,看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娱乐方式。


这一切,正好与娱乐圈流量时代的开启,粉丝经济的兴起同频。多方互为影响、共生,一同改变了整个内地娱乐生态。《小时代》正好成为了第一批吃到“蛋糕”的人。


《小时代》剧照。

郭敬明和《小时代》的成功,还在于它瞄准到了青少年消费群体的爱好。这是一个在当时被忽视的庞大群体。美国《商业周刊》曾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不可思议的中国青少年消费群体》中分析,这一群体的背后是一个销售额为360亿元的市场。

他们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更信赖科技力量,追逐金钱财富,以及在意自身的身份地位。这些特点,正好与《小时代》的拜金、崇尚名利的气质相符。无数青少年被《小时代》吸引,甘愿为它掏出钱包。


“我们躺在自己的小小被窝里,我们什么都不是。”那些夹杂着虚无主义色彩的,青春伤痕文学式的感伤话语,以金句的形式传播,足以让《小时代》俘获一大批忠实拥趸。

21世纪初,社会文化越来越青睐《小时代》的个人叙事,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下,人们更多地相信努力的价值,人定胜天的神话被批量复制。

郭敬明捕捉到了这种时代气息,所以他才在《小时代》中模仿《双城记》写下:“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冷却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小时代。”

双城记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著,宋兆霖 译

译林出版社,2020-6


时代的“小”,在他的笔下被具化成了个人主义的全景式舞台:这里没有时代命运的苦大仇深,只有男男女女的你争我斗。


“80后是没有历史记忆的一代。过往的文学作品推崇冷酷的、愤世嫉俗、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内容,他们过滤了,因为他们不需要再反抗什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评价郭敬明和他的文学时,也在评价80后这一代的生存状况。

在这点上,《小时代》并非个例。同期的流行文化作品,诸如被年轻人追捧的电视剧《奋斗》等,里面的人物,也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秉持着政治理想主义生活,更多的是用经济的、理性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很巧妙地,郭敬明将一切包装得华丽而讨巧。《小时代》将故事放置于时尚界与金融界,在这里,世界再怎么纸醉金迷似乎都是合理的。


珠玉在前,电影《穿Prada的女王》就是很好的例子。本质上,《小时代》与《穿Prada的女王》一样,都是精致的“小妞电影”。


穿Prada的女王》剧照。

这种以女性为主角,以丑小鸭变天鹅式的故事模板发展的电影,自1961年的《蒂凡尼早餐》开始,就在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而中国内地,第一部“小妞电影”《非常完美》出现在2009年。对于观众来说,“小妞电影”仍然是新鲜的,有吸引力,《小时代》也借机搭上了这股东风。


天时地利人和,《小时代》电影的爆火并非没有章法。郭敬明极尽所能地讨好了消费受众,观众想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他曾说:“你是没有办法靠一己之力去改变社会的,但是你可以去学懂它的规则,然后玩死他们。”从畅销书作家到导演,这句话可以说是郭敬明的成功秘诀之一,但玩弄流量,也会被流量反噬。


翻红后,《小时代》也能成为经典?

《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热闹,整整持续了两年。


2015年7月9日,《小时代4》上映。作为系列电影的收官之作,它首周票房就达到了3.6亿,势如破竹。最终,4部《小时代》电影拿下了超17亿票房,成为了当时商业成绩最成功的系列电影之一。在IP这一概念成为人人必争的红海前,《小时代》就已经是最成功的IP例子了。


只是,评论界对于《小时代》依旧毫不留情,骂声一片,火力仍集中于作品里无处不在的拜金、挥霍与虚荣。


《小时代》剧照。

《小时代》小说中就遍布各种奢侈品牌,营造出一种时髦多金的氛围。这也与现实有关。21世纪初,国外的奢侈品集团逐渐开始在中国发力,买名牌成为了国人的一种最新鲜,也最能直接显示自己财富的消费方式。借着奢侈品这一符号,郭敬明毫不费力地将纸醉金迷写在了纸上。


《小时代》的电影更为直接地展示出了这些景观。百万置装费,换来的是主角们华丽无比的服装,仅顾里一人就换过好几身Fendi的皮草,每一件都是几万、十几万的价格,其中还不乏当年的秀款。


没想到,当年被骂拜金的这点,却成了《小时代》翻红的原因之一。近些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拿放大镜观看过去流行的影视作品。《小时代》《甄嬛传》都是这一风潮下的热门选择。


沉迷于《小时代》考古的时尚爱好者们,一件件地扒电影里的衣服都来自于哪个品牌、哪个秀场。对比其他同时代的国产影视作品,这几乎是独一份的待遇。


《小时代》剧照。


《小时代》的翻红不止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全网玩梗的现象。电影里的经典片段,成为了人们使用率极高的meme(迷因)。还有诸如“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之类的金句,更是出现在了人们的打趣中。


早在2020年,“顾里生日”就上了热搜,无数网友借着这一名梗,打着为顾里庆生的幌子,实际上只是在给自己找赛博乐子,加入这一场狂欢。


短视频时代,《小时代》天然具有翻红的土壤。电影中曾经被诟病的MV式镜头、夸张做作的表演,加上煽情的音乐,抓马的台词,随便截取一段就是如今最火热的爆款短视频的形态,精美程度还有过之无不及,堪称降维打击。


怀旧的集体情绪下,人们对曾经的烂片《小时代》似乎变得宽容了。曾经它被全网喷,如今却成了一种供人取乐的慰藉。内卷的当下,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奶头乐,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人们疲惫生活的一种精神出口。


《小时代》剧照。


同时,当一代观看过《小时代》的年轻人变成职场社畜时,“发疯文学”迅速风靡,甚至成为某种“解压利器”。电影中的无数发疯名场面,借着短视频时代的东风,它的各种片段能在网上实现“病毒式”传播也并不奇怪。

成也郭敬明,败也郭敬明

《小时代》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成也郭敬明,败也郭敬明。


很明显,《小时代》与郭敬明有着强绑定的关系。2012年,《小时代》电影项目初建时,有着“台湾偶像剧教母”称呼的制作人柴智屏,就看重了郭敬明的粉丝号召力,决定起用他当新人导演。而向来擅长包装、营销的郭敬明,在宣传、炒作上也费劲了心思。


他在微博上撂下狠话:“上一代电影人的拍摄方式和思维已经过时了,如果导演还用上一代电影人的想法拍摄电影,就会出现问题。”对于一位新人导演,还是作家跨界的身份,这番话在许多人眼里无异于大放厥词。


《小时代》宣传期间,郭敬明隔空喊话:“韩寒有了钱,不断换车,凭什么比我高级?”听到这话的韩寒也不甘示弱地回呛:“我的这些东西,粉丝们都买得起,但他的那些东西,他的粉丝大多数都买不起。”


骂战火药味越足,看客越多,资本越是赚得盆满钵满。


《小时代》剧照。

如今回看,《小时代》成了郭敬明导演电影作品中,商业成绩最好、生命力最强的存在。《爵迹》系列不仅同样骂声一片,票房还双双,两边都不占好。《晴雅集》更是在上映期间遭遇下架,连同郭敬明本人在公众视野内销声匿迹。至此,郭敬明的商业帝国与神话,似乎已经终结。


从出现到退场,郭敬明身上的争议从未消失。从写作到出版、拍电影,从作家到商人、导演,他一直站在聚光灯下——这似乎也是他所享受的。

《小时代》剧照。

郭敬明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美学,他不断地打磨、展示着他的审美、品,并贩卖着这一套幻想。站在庞大的粉丝群身后,他有恃无恐地抛出自己的话语,就像在社交网络上投下一枚枚炸弹


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还要糟糕,那就是不被议论。”郭敬明深谙奥斯卡·王尔德的这句箴言。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社交网络2.0时代,他精准地踩在了流量、偶像、粉丝等爆点上,但这些,却也逐渐反噬他和他的商业帝国。


总之,在流量狂欢后的10年,《小时代》更像是一个标本,记录下了荒诞、虚无及必然的失控和黯然离场。


· END ·
采写丨TerrenceLee

编辑丨程迟
校对丨杨潮






喜欢这篇文章,请让我们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