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ISA之父 | 面向未来世界的学习

PISA之父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5941

读完共需

15

分钟



 Andreas Schleicher 核心观点


未来的教育不仅着眼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动员自己的社会情感资源,行动起来,做点事情。


学习就像指南针,重要的不是老师要教学生具体做什么,而是提供一个指南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和好坏。


现在,我们正赶上数字革命,技术再一次超越了人的技能水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再次发展,赶超新的技术水平,这就是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意义所在。


优秀的技术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存在感,我们需要研发更全面的智能系统融合人类和人工智能。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大家好,很荣幸受邀来到今年的一丹教育论坛。对于教育来说,现在确实是很艰难的时刻,但也是创新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塑造教育生态系统。当然,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新疫情,但是未来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要比这场疫情大得多,人工智能也将彻底革新我们以前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人工智能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系统在培训机器人上做得不错,这些机器人能够不断重复我们让他们做的事情,但是在重启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做一个人类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教育能否帮我们解答?此外,还有很多其他趋势决定着未来的教育走向。

 

我们在学校中做过一项调查,大多数学校表示,这些话题已经列入他们的课程了。比如,近90%的学校表示他们的课程中列入了气候变化的话题,性别平等、国际冲突等话题也不例外,这些国际新趋势都列入了学校的常规课程之中。

 


但是我们在走访学生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有些不同,OECD国家中,近80%的学生表示“保护全球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个议题本身就很重要,对年轻人来说也很重要,少数人表示“我觉得自己也能做点什么”。这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建立学生机构?又该如何维护学生机构的中心地位?

 

01    

教育的重点正从内容知识转向认知理解

 

未来的教育,不仅着眼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动员自己的社会情感资源,行动起来,做点事情。OECD认为,学习就像是指南针,重要的不是老师要教学生具体做什么,而是提供一个指南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和好坏。

 

当然,知识也是学习的中心,但我们的教育重点正从内容知识转向认知理解,学好科学并不仅仅是掌握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而是有科学家的思维,能够设计实验,能分辨适合科学探究的课题,历史也不是死记硬背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理解现在的社会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如何发展,如何进步,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

 


年轻人需要明白,这些思维方式更为重要。他们要在一生中不断积累瞬息万变的知识,而这才只是开始。现在世界中,我们已经不能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优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能力。首先就是认知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品质也同等重要,勇气、同情心、坚韧、好奇心,我们也要拥有这些。

 

如果你问我,现在最有变革性的能力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想象力,因为它能创造新的价值,它帮我们走出迷惘、调和紧张、度过困境。还有我们的担当,上次评估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方式:年轻人是否把自己看作能够掌握新知识的媒介?

 

我们可以看看PISA(国际学生评估结果)测试中名列前茅的国家,爱沙尼亚学生分数很高,他们也非常认可自己的能力和成绩。但像印尼这种国家,学生的分数就不是很好,他们认为能力是先天智商决定的,他们做什么也改变不了。

 


有趣的是,中国的四个地区的分数都很高,尤其是在数学、科学和阅读这些学科上,但很多年轻人却不认可自己的成绩,认为只是自己的智商帮了自己,香港学生的表现格外突出。那么这个结果如何才能更加平衡?

 

不仅如此,成长型思维方式也是PISA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学生也更愿意学习更难的技能,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不畏失败。

 

如果我们希望年轻人有想象力、有创造力,就必须给他们尝试的空间。想要尝试,他们就需要承担风险,也就是说,有犯错的可能。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年轻人从错误中学习呢?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学生的目标更为宏大,在学校里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大。

 

02    

重塑教育生态系统:人类需要再次发展,赶超新的技术水平

 

有些人认为,这是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较量。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教育、技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无足轻重,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农场里,自给自足。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新技术超过了人们当时的技能水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痛苦,当时的人们还没准备好进入工业世界,然后我们开设了学校,让人们逐渐适应了工业经济,之后几代人都生活地繁荣富足。自那以后,我们的学校模式就没有改变了。


 


现在,我们正赶上数字革命,技术再一次超越了人的技能水平,造成了同等的社会痛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再次发展,赶超新的技术水平,这就是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意义所在。

 

现在,知识水平正急速扩大,每天都有重要的很多的知识、条律出现,这些都是随人而来的,这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教育不是交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现象,我们的智慧都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这次疫情间,年轻人所能记住的老师可能不是教他们最多知识的人,而是在这种艰难时刻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成为谁并且支持他们的人,所以这种社会关系的限定也非常重要。

 

我们把课程安排比作一个小盒子,所有科目都挤进这个小盒子里,但这个小盒子并不能给学生们展现现实世界的美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科学,科学就是在大自然中玩乐,要自行实验,要理解因果关系,但如果我们去问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数都认为“科学”是充斥着各种公式的无聊科目。学校中学习的“科学”和科学调查本身联系并不大,小盒子里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忘却了自己和人工智能的差别。

 

人类知识、道德判断、政治文明生活都在不断制造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帮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别,帮我们理解其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创造力、美学设计等等,这些才是根本问题。

 

想要重塑教育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从工业层面进化到世界层面,从专注与常规的认知技能、机械地复制别人的方式进化为复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前,教育会给学生分层,只有一部分学生未来会发展很好,因为当时的经济只需要小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而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也会改变;以前,我们培训老师时会告诉他们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以后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则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创造力,教师将变得非常专业;那些人不喜欢在工厂工作,他们一直是一种“泰勒制”的工作组织,他们更喜欢在平面式、学院派、创业式的农场工作,这些是我们未来需要担心的事情。

 


03    

未来难预测,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未来虽然难预测,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无限可能的未来。想象未来的各种可能,如果这一点我们能做好,我们就能成功地适应任何一种可能性。当然,也有很小的可能会维持现状,就像最开始我提到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的教育系统都相对比较稳定。也有很多因素巩固了我们的现状,有时候父母在教育中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制造问题,当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当初所学的不同,我们就开始变得焦虑,我们已经不懂他们所学的知识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参考自己以前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培训。


如果出了什么差池,决策者才是要担责的人,但当教育革新得以实现,其实就已经有所成就了。因为把想法转化为现实需要很长时间,像是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成本是一定的是你要立刻投入的,而效益则是未知的是长期才能看到的。所以教育改革非常困难,教育的管理非常复杂,因为涉及到很多利益群体和层级。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还缺少一种支撑力,类似其他行业中催化创新的动力,这也使得教育改革很难。现状很有可能持续下去,但如果维持现状太久,我们的教育系统总会因落后于数字时代而崩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另辟蹊径。父母让孩子们在学校之外进行学习,这样一来教育会被外包出去。

 


对于年轻人来说,数字世界已经成为了现实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们每周上网时长达30、40小时。虽然年轻人生在数字时代、使用数字技术,但他们并不是天生就会这些。



在PISA测试中,中国的四个地区的表现都非常好,学生们都非常擅长使用互联网,但这也仅仅占60%,还有40%的学生不太会利用、或者根本不会使用数字技术,这才是现实情况。相较于合理使用工具来说,人类还是更擅长发明新工具,教育也是如此。现在,教育系统逐渐落后,不再能完全提供年轻人所需的技术,课堂中所使用的技术也是如此。

 

我们能够使用技术维持现有的方式方法,但这次论坛就是为了革新现有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们正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利用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通过学习分析来了解课堂动态,提高公平性。尤其是对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教育系统还要能够辨别学生在哪里落下了,更好地协助教师和教学,更好地管理资质认证和后勤工作。

 

我们先来看一看课堂本身,在这里技术最明显的效用是使学习更个性化、更细腻、更具适应性、更具互动性。如果你设计打造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你需要跟踪环境、分析风险和采取行动,同样的人工智能也能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跟踪学生及环境、分析学生及预判他们的发展,并提出能够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

 

智能系统非常擅长分析各种数据,更加了解学生和学习,可以从电脑上读取学生的活动数据,包括生理数据、行为数据还有环境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流,就可以通过评估学习进展、识别发展差距、衡量动机以及了解情绪来对学生本身作出分析。这样的分析也有助于老师调整教学反馈,这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可能性。

 

据我们在疫情期间的观察,只有学生有动力,技术才有效用。当然,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必不可少。实际上,参与、学习课程并非易事,参与网上课程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学习和兴趣会互相矛盾,参与课堂也并不代表用心学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课堂参与”有着不同的概念,可能仅仅是出席、可能是完成作业、可能是找到归属感,也可能是享受快乐。

 

未来,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上传感器可以抓取学生的动作、姿态和表情,有些软件已经能够分析学生的情绪,但是技术的力量不仅在于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还能综合分析课堂的整体状态。有了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课堂看作一个数字系统,我们所关注的课堂动态,可能是学生和自己设备的互动,也可能是整个班级的注意力水平,这些都能通过跟踪眼睛活动、心跳频次的软件测量分析得出,通过这些综合分析,将行为转为可视化数据,教师也能更好地判断整个课堂的状态。

 

计划学习是一个很耗费时间的过程,如果进度太快就有学生可能会跟不上,如果进度太慢,有可能浪费很多人的时间,这里显示了所有时段内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情况,红色部分展示的是未完成活动学生的百分比,左边的实线展示了我们观察到结果,虚线展示了预测的数据,这样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可以有一个大致了解。300秒内,全班95%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可以课堂活动,但是要想囊括剩下的5%,还需要100秒的时间。

 


再举个例子,在美国只有38%的辍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学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坏学生”,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我们误会了大多数辍学生群体。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是不喜欢学习只是进步太慢了,他们才是辍学生中占最大比例的一群人,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很喜欢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可能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巨变不得不辍学。



技术能帮助我们早早监测到这些,防患于未然。这个软件能够监测学生具体在哪里落下了,也能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但这只是理想情况,现实仍然是这个样子。PISA测试显示,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技术越多,他们的技术水平反而越低。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在学校里用电脑进行模拟、做作业,还是使用学习软件、网站,在各个国家都是这样。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但简而言之,技术进步不一定能转化为学习成果。

 

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技术还是这么难呢?我们还是要更好地将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摆正教学的中心地位,因为教师才是重中之重并不是技术。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也许学校教育会彻底变革,学校会成为学习的中枢,并且学校还能整合社会的许多其他领域。比如,在北欧许多国家学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服务的人群也越来越广,要想这种模式变为现实,我们首先需要赋能。

 

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一些国家中学校在社会前沿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荷兰9/10的政策决定来自学校。但也有土耳其、希腊这样的国家,学校只能做1/10的政策决定,大多数决定还是由政府层面定夺的。所以,理想和现实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也许某天我们的教育机构会变得更个性化,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只有我们确定教育的中心地位才能如此。或许政府需要推动技术行业内的匹配度,我们需要融合性更强的数字技术工具,需要把注意力从学习技术转到课堂活动上,争取结合个人、小组和班级的课堂活动。我们还需要加速发展技术,让教学设备的存在感不强,但参与感很强。

 

优秀的技术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存在感,我们需要研发更全面的智能系统融合人类和人工智能。这些智能系统需要以个性化、定制化为中心,最终的目的是技术要保证以人为本。

 

比如现在,汽车的自动化技术很高,从完全独立地自己开车到汽车能够全自动驾驶,你只需要坐着休息就好这样没什么问题。但在教育领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希望老师和技术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技术要给老师赋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学习也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过程,技术提供信息支撑将来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甚至大型任务。

 

现在技术就能独立完成很多任务,但是我们又想在什么位置呢?我们需要聪明的老师、技术和政策来进行接下来的探索,也需要投资于创新。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领域的全球风险投资仍然很少,这方面进步比较大的是中国。

 

2014年,全球教育行业一半的风投都在美国,但到了2020年中国在全球的占比已经上升到63%,欧洲的占比则非常微小。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呼吁全世界进行教育革新,但是我们仍然不能预测未来。

 

未来的可能性有太多太多,但是我们对未来要有不同的设想,想清楚各种可能性对教育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意味着什么,对组织的基础结构意味着什么,对老师意味着什么,对管理意味着什么,以及给当局带来了何种挑战。我们还要思考,现代化和扰乱秩序间的界限是什么,如何协调新的目标与现有结构,如何支持具有全球思维却立足本地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固有的保守性上促进创新,如何利用现有的潜力,如何为学生更好地重新配置空间、时间、技术和人力。

 

我知道,这些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重点,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谢谢!


免责声明:文系“ClassIn 教育信息化”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