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讲稿】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郑万才 千家诗词 2022-01-14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

/郑万才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作品如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合”、“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当用的是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是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有救”。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这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孤平么?显然不是孤平。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之《打球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为“仄平仄仄仄平平”。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换为仄,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因此叫本句自救。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半拗对句救)

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这也属于大拗的范畴,对句必须救。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能上能。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常见的基本就是以上这些。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综观全诗,属于七律仄起首句压韵一体,用韵为古声一东韵。首联“冰上蝶飞犹梦中”一句,属于本句自救的范围。颔联“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一联,属于半拗对句双救。“复出不负国人望”一句,“国”字属于半拗,可不救。唯一出律的是“出”字。在古汉语中,“出”属于入声字,必然为仄。而此字所在的位置,属于“诗喉”,不得轻易突破。从格律的角度来说,全诗只有一字出律(无法救),说44处出律,显然是不对的。若是新韵,则完全没有格律问题。


郑万才,77年生,云南彝良人,网名狂野孤狼,号三迤狂客。中华诗词论坛云南分论坛创始人。历任中国诗词、诗选刊、中华诗词等十余家论坛首席版主、总版主,中华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学术部副部长等职。现为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狼社社长,《诗论大观》主编。曾参编《当代诗词三百首》任副主编,《当代中华诗词精选》任主编等。获全国诗联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一百五十余次,获“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提名。

精彩回放

《知时斋说诗》

聂绀弩诗词评论

当代诗词选评一

范仲淹的三滴眼泪

浅谈咏物诗词立意 

说说诗词中的飞雁格

廖国华:诗词的希望在民间

谈谈诗词中通感的修辞手法

精彩纷呈的国粹网梅花诗词赛

专家,被各种诗赛脱光裤子裸奔

千家诗话

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

千家诗词

宋锡慧楚成杨冰陈水冰于建奎梅凤云傅占魁伏滚罗金华王述评王培森张桂珍牛永维石海天高寒王少刚吴文彦李军王景珍王春艳张小红张秀娟王学美吴  戌张春义王惠玲殷国利蒋淑玉邵红霞田素东高海生姚泉名何  力韩秀松孔繁宇刘能英武立胜朱礼刚李传领石艳萍罗  芳代古成江彩平王献力刘敬娟张耀斌。其他诗词:孤狼五绝孤狼酒诗

 

敬请关注《诗论大观》

公众号:shilundaguan

投稿:44348553@qq.com

主编:狂野孤狼(郑万才)


狼社欢迎您(点击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