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周勇 | 谁会喜欢当老师
周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2015年,70岁的黄玉峰老师毅然决定从上海市区来到郊区青浦,担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开始人生的又一次教育奋斗历程。他不图任何名利,就因喜欢当老师。即使出去旅游,也希望能带一群学生一起去,“风乎舞雩,咏而归”。黄老师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无须再多说,许多人都了解。
相对鲜为人知的是,他像是见不得那些心不够诚的教师:天天在学校里上班,心里却不喜欢当老师。有一次,他甚至为自己的昔日偶像鲁迅感到遗憾,理由正因读罢《两地书》,觉得鲁迅“不热爱学生,不喜欢当老师”。
✤ ✤
黄玉峰无法接受鲁迅南下担任厦门大学教授,却无心教学。何况厦大有那么多学子崇拜热爱他,他也无动于衷,敷衍了事。这更让黄玉峰心生不平,以至不得不提笔撰文表达自己的失望。黄老师的赤诚与可爱由此可见一斑,但他也忘了做一番“同情的了解”:像鲁迅那样的个性,的确很难喜欢上教学。鲁迅总是不愿忍受“乌烟瘴气”的人事,一旦所遇人事被他定性为“乌烟瘴气”,便想离去。在厦大,鲁迅即因觉得人事不爽,才导致无心教学,乃至辞职走人。
✤ ✤
其实,鲁迅当初也曾喜欢当老师。时为1909年,28岁的鲁迅留日归来,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化学两科教师。当时沈钧儒掌校,教务长是许寿裳,同事则有夏丏尊、朱希祖、杨乃康等,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老乡。包括门卫也是好人,每天摇响寝铃前,总不忘为鲁迅买好强盗牌香烟和条头糕。鲁迅很是惬意,教起课来异常卖力,周末还带学生到西湖孤山采集植物。然而一个学期不到,人事就变了。沈钧儒升任省咨议局副议长,新来校长夏震武是位传统“卫道士”,三把火烧下来皆令鲁迅等厌恶,一群同仁陆续散去。
之后,鲁迅转赴绍兴中学任教务长。他仍想做好教学,但亦因体制人事不如意,熬了两学期,还是决定离去。即使一时“没有地方可去”,也不愿苟且。最终蔡元培先生拉了鲁迅一把,于1912年初,让他来新成立的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当年8月,鲁迅升为佥事(或相当于厅长)。此后到1926年,鲁迅一直在教育部任职。教育部佥事薪水远高于一线教师。鲁迅很坦诚,他之所以长年滞留什么教育事业都做不成的教育部,不过是为了“混薪水”。他也因此倍觉寂寞,夜里常靠“抄古书”度日。
再后来,便是因政治原因被迫南下重拾教鞭。结果如前所述,鲁迅没有喜欢上教学。之后,他还曾前往中山大学任教,同样因体制人事不如意,无法安心教学。忍无可忍又无处可去的鲁迅最终于1927年9月彻底告别了教育体制,转赴上海做起了“自由作家”。总之,鲁迅虽曾长期在教育界任职,也是民国时期广受学生推崇的大人物,但他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喜欢过当老师,而且他的喜欢不是源于自己想当老师,他之所以喜欢,主要是因为在他眼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校长、教务长及诸多同事都是不错的人。
言外之意,鲁迅对人事环境要求甚高,要想让他喜欢当教师,得有令他感到惬意的人事环境。然而民国时的教育体制怎会在意某一个体的诉求。鲁迅尚因拥有优越的同学、同乡等关系资源,不爽时便可另谋高就。教育体制中的一般教师呢?如民初曾在乡村小学任教的叶圣陶所描写的那样,无数一般教师“处于社会的边缘,任何人对他们都可以轻慢无礼,从他们的雇主,那些官僚老爷,到那些古灵精怪,能让他们斯文扫地的学生”,时间一长,别无出路的他们便会“变得冷漠麻木,将教书或者只看成是饭碗”。
✤ ✤
强力如鲁迅,尚难应对教育体制中的纷乱人事,只能选择远走他乡。经常遭遇“官僚老爷”“顽皮学生”等异己势力且毫无优势可言的一般无名教师怎可能喜欢上当老师?叶圣陶很同情一般教师,写了许多小说来揭示他们为何会变得“冷漠麻木”,“心胸狭窄”,对任何教育事业都不热心。然而除了同情,夹杂些许恨铁不成钢,叶圣陶并没有办法改变让一般教师沉沦的教育体制。他本人也仅忍受了三年,便告别了一度觉得“甜津津”的教师职业。
至此可见,关于“谁会喜欢当老师”,依然没有得到好答案。鲁迅、叶圣陶等最初做教师的人不久皆选择了离开,难道在不由自主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做教师,注定不会产生喜欢的感觉,别无去处的一般无名教师只能为保住“饭碗”随波逐流、任人摆布,什么喜欢的教育事业也做不出来?
此刻特意提出这一难题,是想证明一般无名教师即使不能像鲁迅、叶圣陶那样觉得不爽便离开,也能在学校里做出喜欢的教育事业,进而彰显教师可能有的独立职业使命与尊严。
✤ ✤
然而谁能证明呢?就民国教育界的情况看,许多一般无名教师都可以作为证明人,其中之一是钱穆。
钱穆是常州中学高才生,大有希望考取北大,但他和叶圣陶一样,也因家贫中学一毕业便去做乡村小学教师。时值民国初立,叶圣陶尚有同学密友顾颉刚在北大读书,有渠道接触文化教育前沿动向。钱穆则没有类似同学密友,可谓底层的乡村教师,唯一资本就是坚定的向学之心。入职起,钱穆便在教学之余,四处借阅古今中西书籍,还根据北大招生简章所列教科书,自学北大功课。课余一心刻苦自学的钱穆因此成为无锡小学教育界的“读书种子”代表。
最初几年里,钱穆的教学任务堪称繁重。有时,国文、史地、英文、数学、体操、音乐等科功课全交给他上。同时无锡教育体制也不缺“官僚老爷”,他们不时会来学校视察、听课。钱穆从未刻意准备,一直都是把自家学问传于学生。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自己的汉字研究发现,正好遇到督学前来视察。结果督学听得津津有味,直到下课才肯离去。钱穆因此成为地方“课改名师”。正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钱穆即是依靠坚定的向学之心及刻苦的求学功夫,得以从容面对教育体制内各种未知的人事及考验。7年后,即1919年,钱穆便因学术及教学成绩出色,被提拔为镇上小学校长。
之后,钱穆不仅继续自学,而且特意将“先秦诸子”列为研究重点,从此闯入国内顶级学术领域,等于要和康有为、胡适等清末以来的全国著名学者展开“国学”较量。就是此番自觉的学术升级努力,使得他自1922年起先后被无锡三师、苏州中学等江南名校挖去。和康有为、胡适等大名人相比,钱穆仍是寂寂无名的乡村教师,但唐文治、钱基博、吴梅、孟宪承等诸多学养深厚的江南前辈都知道,小学教师出身的钱穆在学问造诣上与康有为、胡适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由于不是大名人,应酬少,钱穆反而可以获得更多时间,安心钻研学问,假以时日,钱穆必然后来居上。
✤ ✤
执教小学时,钱穆便曾撰写《论语文解》,投给商务印书馆,被看中出版。在无锡三师的4年时间里,钱穆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等著作。1927年被挖到苏州中学后,同样有学术新著。尤其那本十年磨一剑的30万字鸿篇巨制《先秦诸子系年》,更是解决了全国学术界自康有为以来的先秦诸子纷争,为研究先秦文化奠定了更为可靠的知识基础。时为1930年,返归故里的顾颉刚看到《先秦诸子系年》,匆匆翻阅便直言钱穆不应在中学教国文,而应去大学教历史。
顾颉刚当时已是学界新领袖之一,在他的联络下,钱穆于1930年秋升入燕京大学。一年后,又转教北京大学,得以和任教小学时便羡慕不已的大名人胡适同台较量。北大教授的夫人们也来听他们讲课,看他们如何斗法。如钱穆本人所言,“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小学教师出身的他到底不能适应顶级学界的派系竞争与复杂人事,以至到1949年,左右两派都未能融入,只得孤身一人前往香港。令人钦佩的是,钱穆并没有因为数十年心血化为乌有而丧失初心。相反,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办起了新亚书院,直到1990年95岁高龄去世,他才停止其心爱的教育事业。
很明显,钱穆的漫长教育生涯足以证明,一般无名教师也能在学校体制中做出喜欢的教育事业,彰显教师可能有的独立职业使命与尊严。
钱穆之所以能证明,有许多偶然因素,比如顾颉刚不计个人利益欣赏他,提拔他,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内心淡定,无论身处何种体制人事境遇,始终保持向学之心以及由此向学之心而形成的文化教育理想。钱穆早年求学时,便坚信只要中国文化不亡,中国便不会亡,所以执教小学起,便立志研究并向下一代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点既是其初心,也是其喜欢的教育事业。
✤ ✤
钱穆关系最好的小学教师同事没有这种初心,也不清楚自己钟爱什么教育事业,没几年便因无法忍受寂寞及地位卑微辞职离去,之后又因浮躁不知所踪葬送了性命。钱穆后来也离开,并教遍了大中小学,但他的离去不是因为对环境不满,而是一路坚持,取得卓越学术及教育成就,被人挖过去的。同样,他之所以要和康有为、胡适等大名人展开学术较量,也绝非只为博取虚名,而是因为大名人随意解读扭曲了中国文化,使无数学子看不到中国文化的真相与精神。
总之,无论身处何方,遇到什么人,钱穆总能守住、扩充其初心,其长达78年的教师生涯从始至终都是为了捍卫中国文化。
✤ ✤
由此自然会想起中国第一位教师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流离失所状态,连个像样的工作单位都没有,三千学生中真正好学的也没几个,外界更是经常把他当笑话看。
虽然如此,孔子仍认真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为什么?原因也在于孔子有极其喜欢、欲罢不能的教育事业。他看清了春秋以来天下大乱的真相,诸侯、大夫、士人等各路人马为各自利益展开争夺厮杀,全然丧失人本该有的“仁心”,“礼制”都无以遏制,所以他想尽一切教育办法,包括整理诗书礼乐、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作示范等等,就是为了将自私自利的人改造成至少能替他人考虑的“仁者”。
孔子在钱穆眼里堪称至高榜样,开头提到的黄玉峰同样将孔子视为偶像,他们分属不同时空的教育体制,但都是喜欢当老师的人,其教育生涯均可以为“谁会喜欢当老师”提供良好解答。只是不知道有多少教师会注意到他们,因为近些年教育界冒出的“教育家”实在太多,乃至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教育家”。随便上网便可看到,四处都是“教育家”亲临现场指点教育迷津的论坛。有的为博眼球,还特别强调,邀来发言的“教育家”乃是“全国最优秀”的专家、教师、校长等等。面对“教育家”鱼贯登场、真假难辨的各色论坛,旁观者显然需要追问一句: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真的喜欢当老师,真的一辈子都在埋头从事喜欢且有意义的教育事业吗?
(来源:新课程评论)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往期热文精选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并关注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本号常年恭候各界朋友惠赐或推荐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投稿邮箱:2603126632@qq.com。有意合作者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黄元华主编微信:hyh669999。欢迎您的光临!感谢您的分享、转发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