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说学生的艺术创作不能是一场冒险之旅?



“今天是艺术创作的好日子——实际上,每一天都是艺术创作的好日子”。


一位学生代表在上海耀华临港校区艺术作品展览开幕式上的发言,让台下嘉宾和观众会心一笑。


3月5日至22日,上海耀华临港校区首次举办面向全校的艺术作品展览。一至九年级的学生,以及十至十二年级选修视觉艺术课程学生都参与其中,一共有500多件艺术作品登上了展览墙。


展览主题设定为Artitude,是art和attitude结合的一个创意词,意思是“艺术态度”。


学校艺术教师团队认为,在艺术领域内,学生对于冒险的意愿,对创作的渴望,对探索的激情,以及对成功的决心,这样的态度被看作是评估艺术天赋的新方法。


500多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艺术作品不仅让100多名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和家长啧啧称赞,还通过“无声拍卖”,把筹得的善款捐助给耀中幼教学院发展中心的“The Discovery Space”项目。学生们在18岁之前就亲身参与“慈善”,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




采访 / 文 | Barbara

编辑 | 樊素




Artitute是一种哲思



九年级的翁心懿和十二年级的窦竞萌是艺术展开幕式的中英文主持人,她们各自有多幅作品进行展览和拍卖。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翁心懿的作品之一《自由》,展现了一条被束缚在鱼缸里的鱼,想要摆脱控制,和鱼缸外的鱼一样自由徜徉。她通过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观察到的束缚与抗争,以及心中对于自由世界的赞美。


九年级学生翁心懿的艺术作品


而窦竞萌展出的一系列“复古”主题的画作,似乎是她与民国时期上海女性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其中一幅获得IGCSE A*的作品——“穿旗袍的少女”,展示了过去女性即使身处男女不平等的男权社会之中,仍然保留着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为了体现出“老上海”风格,窦竞萌受到艺术老师的启发,把中文报纸糊在画板上,又在报纸上不均匀地涂白,留下一些若隐若现地印刷文字,体现出年代感。


十二年级学生窦竞萌的艺术作品


十一年级的林弋涵展出的作品,是此次展览中少数的装置艺术,题目为“战争与毁灭”,通过3D立体模型制作出坦克以及战争的场景。“虽然现在不打仗,其实经济、政治层面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我想用战争的残骸、碎片,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性。但人类也是顽强的生物,战争结束后,在废墟上也能重新生长出鲜花”,林弋涵说。


十一年级学生林戈涵的艺术作品(注:林戈涵和翁心懿进入耀华前绘画为零基础,创作能力全靠艺术设计课上的熏陶、训练和激发)


林弋涵也已经把未来发展方向设定在工业设计领域。“美术给了我更开阔的思维,像没有边界的草原,可以自由想象一切东西,而这种想象力也可以帮助写作的时候开阔思路。”


艺术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带来的益处和灵感,在学生们心里普遍都有体会。


已经决定在大学里深耕生物化学专业的窦竞萌,也从同样热爱的艺术领域获得很多灵感,同时,又在生化领域发现艺术之美。“学生物的时候,我发现手上的静动脉、血管很像花的脉络;做化学实验时候,把银离子脱离出来,镀在器具表面,真的有艺术的美感。”


当她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原本充满理性和规则的科学知识时,充满了惊喜。


“虽然我的功课全部都是A和A+,但美术是我唯一喜欢的考试,画画的时候没有考试和作业的强制感”,翁心懿说。


“耀华视觉艺术课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会以激发和引导的教学形式,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力,去探索和挖掘艺术创作的奥秘,在创造的过程中让人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以我很珍惜每次上艺术课的机会”,她说。


林弋涵也有相似的感觉。三年前转学到耀华上海临港校区之后,他开始慢慢理解美术的意义——它不是“无用的”,也不是古板的画图技巧——当他学着去看懂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隐喻,当他读懂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背后的故事,艺术变得有趣起来,甚至无比深刻。


“Artitute是一种哲思”,视觉艺术组组长Aurelia Zatta说,“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一想到艺术,就觉得是很美的东西,不,不止是那样的,我们告诉学生,艺术也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女性权利、战争与和平……艺术的主题可以非常丰富,有深刻内涵的。”


艺术展负责人耀华临港校区视觉艺术老师Aurelia Zatta(左二)和其它三位艺术老师(从左往右Bekkie Wasserman, Kimberley McFarlane, Claire Davidge)


“与文艺结盟”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的校训之一,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


耀华的视觉艺术课程以培养技能为基础,逐步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技能、知识以及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形式强调多样性,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不同风格的艺术。


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安排中,学校还特别开设了陶艺、壁画、中国画、喷绘艺术、慈善针织、十字绣、剪纸艺术、折纸、纽扣艺术画、明信片和邮票鉴赏、超轻黏土制作、剪贴画、铅笔素描、硬笔书法等不同类别的艺术课程。


国画和书法对于在中国成长的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仅仅学习西方艺术而没有涉足中国传统书画,将是很大的缺憾。因此,耀华针对小学生们还特别开设了中国研习课,该课程以教授书法和国画为主。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不同的艺术学习体验,耀华特设驻校艺术家计划,邀请来自于香港及美国等地的知名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艺术指导。



如果把思维局限在逻辑上,

是对人的限制



“如果用二元论来分割这个世界,大概是一半理性、一半感性。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很多人认为,相比科学,艺术是无用的”,Aurelia Zatta却说,“如果把思维局限在逻辑上,是对人的限制”。


她举了两个例子,任何建筑物都不能只考虑实用,也要美观;苹果电脑、手机的工业设计之美,让它的产品风靡全球,而很多好的产品因为缺乏好的展示效果而无法打开市场,这足以证明视觉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家和科学家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和理性取代不了艺术的功能。


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也说明艺术是在人类基因中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被开发出来。而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这么简单。


一个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王钢就有很深刻的体会。站在Artitude艺术展中,看着孩子们的一幅幅作品,聆听这些稚嫩的声音表达出对艺术的理解,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年轻时我的事业一帆风顺,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可是后来遇到了瓶颈,怎么也突破不了。那时候我逐渐发现自己有很多人生的功课要补,比如怎样和善地与人相处,以礼待人,而帮助我度过那段时光、突破瓶颈的,就是艺术和文学,它们让我的心渐渐静下来,做出改变,学会谦卑”,他说,“艺术展就是树立人格的东西,人只有通过艺术的熏陶,在现实中遇到巨大困难,心底里才有力量去重新修复。”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用作品帮助别人



慈善募款是本次艺术展活动的另一大主题。近60幅学生的艺术作品被选出并且进行拍卖,所获得的款项用于支持耀中幼教学院发展中心的“The Discovery Space”项目。


耀中幼教学院是耀中耀华教育机构在香港开办的首间致力于培育幼儿教育专才的学院,为世界提供最佳的幼儿教育教师培训,同时也得以让中国的儿童和家庭拥有最好的学习体验。


而艺术展拍卖所得能帮助这个教育项目的关联,让上海耀华临港校区的学生们在创作上更受鼓舞。“当她们觉得我的作品可以赚多少钱,为Discovery Space的游乐场增添一砖一瓦,慈善对他们而言就变得很具象”,Aurelia Zatta说,孩子们喜欢自己能帮得上忙的感觉。


上海耀华临港校区校长孟珂(Christopher Munn)表示,这次艺术作品展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慈善的机会。“一个人做的事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可能是好的影响,也可能是坏的影响。艺术与慈善的关联,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起一种价值观——你的作品可以帮助别人,不仅仅为了你自己的成绩和知识。”


九年级的翁心懿已经理解,慈善不一定是经济上的,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思想,表达方式有很多。“做慈善的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怎样让别人开心。”随着Artitude艺术作品展的开幕,慈善的种子已经在上海耀华临港校区的学生心中萌芽。


上海耀华临港校区






推荐阅读



耀华国际教育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