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泄气,心理学在变得更好
作者:Sharon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于心理学就是就像是电视机上播的真人秀。
最近这几天心理学界最震惊的新闻莫过于,心理学教科书级别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或许只是一个谎言(https://medium.com/s/trustissues/the-lifespan-of-a-lie-d869212b1f62)
斯坦福实验是什么?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实行的心理学研究。
这是一项由美国海军资助,针对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在实验期中,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两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津巴多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为什么这个实验是个谎言?
1. 看守的行为是由津巴多引导的(录音曝光)
2. 囚犯的崩溃是伪造的
心理学没救了么?
先上我的答案
你特么在开玩笑么?
在上一个表情包
大部分媒体对于这件事情的报道,都用了比较抓眼球的标题,而vox的转载,忽略了一些细节。我建议英语好的同学可以去看看medium的第一手报道。
(这同时也是珍贵的一课:https://medium.com/s/trustissues/the-lifespan-of-a-lie-d869212b1f62)。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你知道这个实验一开始是发布在杂志,而不是学术期刊么?这代表着当时的心理学家对这个实验也是看不过去的。
但是,第二个细节来了,这个实验一开始被媒体大幅度报道和传销,因为,well,监狱模拟实验和被试的失控真的很有趣啊!大家想想,如果结果是相反的,或者如果看守和监犯都没有做出过分的行为,你觉得还有人想对这个研究感兴趣吗?
我特么每天在实验室打代码设计实验,找正常大学生当被试学单词记忆单词,计算测量准确率和反应时间,再fit个model卧槽怎么就没有人过来拍拍我呢?!因为没有人感兴趣。nobody cares!
用一个比喻,斯坦福监狱实验对于心理学就是就像是电视机上播的真人秀。
它不存在么?
存在。
它有娱乐性吗?
有的
它代表着全人类的真实生活么?
不代表。
也就是说,斯坦福监狱实验不是心理学科研实验或者心理学现象的真实代表。
大家必须清楚认识一个现实:
大众想要知道的科研结果,或者媒体卖得出去的心理学现象,和科学家感兴趣或者真正得出来的结果,重合度很低。这纯粹是行内行外沟通不到位。我现在凡是和别人说我研究的是认知心理学,即使我已经包括了认知这两个字,他们还是会说:
“哎那你们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么”
“哎我听说学心理的都不太正常哎”
这并不独特于心理学,物理你说rocket science我还真以为就是研究火箭的,CS的我以为你是修电脑的,engineer我以为是修电器的。学心理的真不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我知道,我早成神仙了。
这里我必须谴责大部分标题党和媒体的墙头草人设,同时我也理解科学界和大众的桥梁的拥有诸多困难的角色。
2,心理学在变得更好---开放科学,了解一下
我不会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真的就是个谎言,也不否认很多其他口口相传的心理学实验也无法得到重复(replicate),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本书:
The 7 Deadly Sins of Psychology - A Manifesto for Reforming the Culture of Scientific Practice (by Chris Chambers:https://www.amazon.com/Seven-Deadly-Sins-Psychology-Scientific/dp/0691158908).
心理学有七宗罪,包括:
1. 偏见(如确认偏见,论文发表偏见:只发表有效应、有趣的论文)
2. 不分享数据,数据造假(如把无效应的数据放在抽屉里,有效应的数据放在论文里)
3. 通过数据分析钻空子,把无效应的数据变成有效应
4. 实施低power的实验,不做replication,固执的寻求吸引眼球的data,就如斯坦福监狱实验
5. 腐败的publication制度
6. 止步在象牙塔的学术世界,行内行外缺乏免费以及有质量的沟通
7. 盲目追求impact factor,一作二作
(每一宗罪我在知乎和微博文章里都有提及)
但是心理学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得到重视,心理学在变得更好。
不满意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现状。支持并实行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针对七宗罪不同的问题,open science都有它解决的方法。
例如针对于发表偏见和确认偏见,Center for Open Science的registered report (RR)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RR是一个具有改革意义的做科学的方式。
传统的方式是:
我有一个idea ---> 我做实验,收集数据 ---> 我写paper ---> 我递交paper ---> peer review ---> 发表paper。
而RR提倡的方式是:
我有一个idea ---> 我先把paper1 写好,这个paper1除了实验数据基本上什么都有了 ---> 我递交paper1 ---> peer review 1 ---> idea和paper 1被接受 ---> 按照paper 1中我说的方式,我做实验,收集数据,做数据分析,完成paper 1剩下的部分,变成paper 2,递交paper 2 ---> peer review 2。
这种方式之所以是有革命意义,是因为有两个阶段的peer review,而其中一个发生在收集数据之前。所以,peer review 1只能根据你的idea的价值对你的研究做出是否接受的决定,而不是你的数据是否显著,是否证明假设,或者是否p<0.05。最大可能的降低了发表偏见和确认偏见。
只要通过了stage 1 peer review,科学家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写的paper 1收集数据,撰写论文。
这不仅是正确的做法,而且已经成为潮流趋向。
自从2013年,支持并参与RR的期刊已经到了70+。
自从2013年,实行RR而发表的论文已经达到近200。
再例如,针对于数据问题,数据分享(data sharing)也是流行趋势之一。
科学家在递交文章给期刊的时候,或者论文被接受准备发表的时候,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好,连同解释数据变量的meta-data和用于数据分析的data source code,公开分享在Open Science Framework
(OSF:https://osf.io/)
虽然OSF的注册用户越来越多(下图),整个心理学社区分享数据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我知道这篇文章不会比宣传心理学没救了的文章更多人看,但是如果你看到这句话,或许就够了。
前 文 阅 读
1,Neuron:前沿!内质网脂质缺陷对帕金森综合症睡眠模式障碍的影响;
2,27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brainnews建立了一个脑科学知识分享的微信群。该群里,没有社交的负担,纯粹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欢迎大家加入,一起学习脑科学知识。
由于人数已超过100人,目前只能通过添加管理员微信:brainnews_01,申请加入。
分享脑科学最新进展,探讨对脑科学发展的思考。
微信号:brainnews_01
联系邮箱:brainnews@163.com
新浪微博:1. brainnews脑科学新闻
2. brainnews脑科学科普
今日头条:brainnews
一点资讯:脑科学新闻
网址:www.brain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