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胡海岚教授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

brainnews 2023-06-14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系)于成立2019年12月,坐落于优美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院是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健康与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的实体支撑单位。


著名科学家胡海岚教授已担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院院长,此前由段树民院士担任院长


收藏|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立2周年!科研成果汇编
收藏|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汇编


1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脑科学与脑医学系召开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宣布会。聘任胡海岚为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系主任(聘期四年);蒋笑莉任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党总支书记(正处职)兼副系主任;斯科、周煜东任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副系主任(副处职)。


胡海岚:女,1973年生,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大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之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之后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09年择优入选中国“百人计划”, 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与中科院先导“脑功能连接图谱”等多项重大计划。自2015年5月起任职浙大。

所获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

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

获邀在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加拿大盖尔德纳奖颁奖现场作报告

入选科技部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医学大奖 IBRO-Kemali国际奖获得者“亚洲第一人”

三度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杰出女科学家奖(恭喜!浙大胡海岚教授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胡海岚实验室主攻“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在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

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Cell,2007)

情绪效价的神经编码(Nature Neuroscience,2014)

抑郁症发生的核心分子机制(Science,2013,Nature 2018*2)

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基础(Science,2011,Science 2017,Neuron 2021)




01

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


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一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成果。2011、2013年,胡海岚团队先后两次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分别揭示社会等级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和抑郁症的分子机制。2014年,胡海岚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情绪效价编码的工作。2015年,胡海岚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和Annual Review in Neuroscience邀请撰写综述。

2015年,胡海岚教授应邀《细胞》杂志子刊《神经科学动态》杂志写综述,当时的封面就是胡海岚实验室的主角——小鼠。

2017年7月,胡海岚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长文《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这一成果,胡海岚团队发现“强者愈强”的现象与大脑活动密切相关,“强者愈强”可以被人为控制。


2019年2月15日,胡海岚教授团队又在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了题为“Using the tube test tomeasure social hierarchy in mice”的研究论文,通过管实验对小鼠的行为测量揭示了社会支配关系。

2021年11月18日,胡海岚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n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s of a disinhibitory prefrontal microcircuit in controlling social competition”的研究论文,进一步揭开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mPFC)不同抑制性神经元和作为皮层信号主要输出的锥体神经元(pyramidal neuron, PYR)之间的连接与调控关系,及其在小鼠社会竞争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该研究聚焦于占小鼠皮层抑制性神经元约80%的三大主要抑制性神经元,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阳性、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阳性及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 SOM)阳性神经元,发现由VIP-PV-PYR 组成的微环路通过抑制与去抑制的功能性连接,在社交情境下精细地协作调控dmPFC锥体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小鼠在面对社会竞争时的行为表现

相关阅读:

Neuron: 浙大胡海岚教授团队解析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环路在社会竞争行为中的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胡海岚教授发表“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特邀胡海岚等众多知名专家一起回望神经科学二十年!




02

抑郁症机制研究


2018年2月15日,胡海岚教授研究组在Nature发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论文,在业内引发轰动。题目分别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从左至右为:桑康宁博士、杨艳博士、胡海岚教授、董一言、崔一卉博士和倪哲一,其中杨艳、崔一卉、桑康宁和董一言为第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崔一卉为第二篇Nature的一作

抑郁症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发病率达11%,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每年以百亿美金计,但即使如此,传统抗抑郁药物起效均缓慢。该团队从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着手,揭示了新的抗抑郁机制, 在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一文中,首次揭示外侧缰核的一种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且发现了T-VSCC是一个新的抗抑郁靶点


同期发表在Nature的另一篇论文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胡海岚团队又揭示了另一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的钾离子通道Kir4.1,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胡海岚教授两篇Nature文章入选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方方教授和胡海岚教授共同组织专题:人类认知与脑疾病的机制

Nat Rev Neurosci浙大胡海岚重磅综述:外侧缰核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环路和功能


资料来源: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人民日报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