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论文摘要7 | 魏李梅: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研究

魏李梅 跨界经纬 2020-01-18

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研究

作者:魏李梅


指导老师:房福贤


毕业院校:山东师范大学


答辩年份:2016年

 

摘要:大众媒介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 电影以其视听媒介独特的大众化属性在传播文化方面占有文字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影的出现使文学的传播在印刷媒介之外又增添了一种重要的途径:文学可以变身电影实现跨媒介影像传播。本论题中文学的电影化是指文学的传播媒介由文字转换为电影,而文学的电影化传播即是指文学(本论文中主要是指中国当代文学)其传播媒介由文字转换为电影从而进行跨媒介传播。文学电影化的历史与电影的发展史相伴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由文学到电影,实现跨媒介传播愈发成为一个显著的创作现象。与文学的电影化实践相呼应,对文学电影化现象的研究也进一步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在多个层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目前对之却缺乏整体性的研究,且不多的散论多是从“改编”角度入手。鉴于此,本论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切入,采取比较研究、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对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蠡测和探究。



本论文以传播学为整体理论构架和学术视角,并借鉴电影学、文化学、叙事学等理论,立足文学电影化传播的具体文本,对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现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多维度的研究,论文力图实现以下三个研究目标:其一,对新世纪文学的电影化传播整体状况进行细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整体格局上呈现出的特点和倾向。其二,在大量研读文学母本和电影作品的基础上,以选择性定律为理论依据,分析文学在其电影化传播过程中,电影和文学母本之间出现的差异化传播现象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出现的必然性。其三,探讨新的媒介融合的生态环境对文学电影化传播的深刻影响。


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中体现出的人文诉求。本章从“现代化困境的沉重反思”和“异化世界的人性关怀”等维度,重点分析了底层电影对物欲引发的灰暗现实、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隐忧表达以及所彰显的对社会权欲现实的深层面的反思,并进而阐释了文学电影化传播中对“物欲膨胀与人性的迷失”、“自我分裂与双重面孔”、“人际隔膜与信仰危机”等人性痼疾的抨击和对异化精神世界的人性关怀。


第二章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中的价值认同。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实语境是错综复杂、多元并存的。在相对稳定、宽容的文化环境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导演个人审美偏好等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下,文学的电影化传播在价值认同方面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其一,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现实困境,一些导演把理想的生存空间投射到遥远的乡村,歌咏传统的儒家道德价值观,呈现理想的精神故乡,从而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诸多负面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文化价值选择。其二,我国电影行业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使电影进一步向大众文化靠拢,商业化、娱乐化成为电影制作的主导倾向,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式“大片”频频出现,商业化定位中的电影“视觉奇观”被强化。其三,新世纪文学的电影化传播愈来愈重视对现代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书写和重述,特别是某些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自我觉醒”及生命视阈中的战争与人性,为中国电影在思想内涵的深化和艺术价值的提升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源。



第三章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中的性别取向。基于性别、文化、及受众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导演在对文学母本中的女性意识处理上迥然相异,女性导演倾向于颠覆传统电影中男女性别角色“看”与“被看”的关系,强化文学母本中的女性意识,而男性导演则对母本中的女性意识采取淡化或置换处理,从而呈现出“女性意识电影化的男性过滤”以及“女性形象改写中的男性目光”等特征。造成这种差异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男权中心意识熏陶下男性导演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发生作用。其二,市场的受众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文化的“阳性价值取向”在受众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争取更广的受众,男性导演则会有意淡化或遮蔽小说母本中的女性意识。


第四章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中的后现代精神。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许多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后现代风格,突出表现在解构“主流”和“制造”狂欢两个维度。前者既体现为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又表现在后现代文化对生命力的释放、对人的身体本能欲望所持有的肯定态度上;后者则体现为一种狂欢仪式和狂欢精神,此外,在信息时代,媒介越来越深地介入、控制了人们的生活,后现代狂欢精神的重要一维是媒体“制造”虚拟现实,引发暴力狂欢。把一个普通的故事加工成具有浓郁后现代风格的电影,文学母本和电影之间的差异化传播变得极为显著,导演个人的创作审美理念是造成这种巨大差异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章新世纪以来文学电影化传播中的叙事类型。考察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中电影叙事的类型,大致有三种:一是情节化的传统叙事,这种叙事类型更多借鉴了文学的叙事经验,一般按时间的线性发展展开故事,也会有叙事层级的使用,但主叙事层级还是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展开叙事,同时情节化的传统叙事非常注重字幕叙事功能的运用。二是碎片化的现代叙事,这种叙事方式使“叙事”的意义得以凸显,这种叙事会充分利用自身媒介视觉文化的特色,善于发挥镜头语言的叙事功能,打破常规的情节叙事,表现为多段组合式、时空自由切换式和重复化等多种叙事形式。三是指涉化的修辞叙事,修辞参与文学文本的叙事,影响到文本的意义建构和指涉,电影与文学的介质不同,但修辞于电影叙事同样重要,只是表现介质的不同,因而呈现的方式和深度有所区别。 新世纪以来媒介融合的背景将进一步影响到文学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在文化产品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下,文学和电影在影视文化产业链中将会走向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共荣,以达至造势共赢的最大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世纪 文学的电影化传播 媒介融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何春桃


往期精彩:

博士论文摘要5 | 李徽昭: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博士论文摘要4 | 郭薇:《赤壁赋》的视觉艺术传播研究

博士论文摘要3 | 石少涛: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

博士论文摘要2 | 杨梓露: 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

博士论文摘要 | 孙士生:小说《红嫂》及其跨媒介传播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