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摘要2 | 杨梓露: 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
文学与历史的跨界:
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
作者:杨梓露
导师:方克强
毕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答辩年份:2017年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美国历史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的转义理论。转义理论是怀特提出的“历史诗学”思想的核心。对转义机制的研究,既是对怀特整体“历史诗学”思想的核心探究,同时也是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动力机制的探究。而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动力机制的探究,正是怀特的“历史诗学”思想对于当代文论的价值所在。因此,本文旨在以“转义”为入手点,借此探究怀特“历史诗学”思想的文论价值,同时也对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
海登·怀特
论文首先追溯了怀特转义理论的思想史背景。具体探讨了怀特转义论与维柯新修辞、康德先验论、克罗齐美学、巴尔特符号论和福柯话语论的渊源关系。维柯关于“诗性逻辑”的论述,直接为怀特的转义理论提供了概念术语的资源;而康德的先验批判论,则促使怀特赋予其转义思想以预构的基础;克罗齐的表现美学,则使得怀特形成一种关注历史文本的展现形式的思想;巴尔特对历史著作的语言形式方面所作的符号学式的分析,直接构成了怀特《元史学》一书的主题;而福柯的知识话语理论,则直接激发了怀特转义理论的建构。 随后,论文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对怀特的转义理论展开本体论的分析。
第二章论述转义的内涵及其生成特性;转义的内涵分别由metaphor(隐喻)、metonymy(转喻)、synecdoche(提 喻)和irony(讽 喻)四重概念构成。隐喻是以一种相似性的思维形式,促使人们形成某种类比的话语原则;转喻是以一种邻近性的思维形式,促使人们生成某种更替的话语原则;提喻则以一种部分-整体的综合性思维,促使人们形成一种有机的话语结构;讽喻则以一种对立性的思维,促使人们形成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联结原则。这四种转义内涵具有预构功能,预先赋予历史话语以展现类型。
第三章论述转义的外延及历史叙事构型。怀特将转义的上述四种思维,投射于历史话语的生成意象当中,具体考察了转义对历史表现的预构功能。转义支配着历史叙事的三层展现逻辑——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解释和意识形态蕴涵解释。情节化解释通过赋予历史叙事以一种故事的类型,从而使历史叙事展现出特定故事类型所蕴含的意义。形式论证是情节化解释形成的动因,史学家通过运用某种推理论证,就情节编码中所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一种解释。每套历史叙事在关于社会是否需要变革、变革的方向以及变革的方式等都显示出一种不可化约的意识形态立场。因此,意识形态蕴涵体现了历史叙事的伦理维度。最后,论文分别从话语和时间两个维度,进一步考察转义的生成动力机制。
第四章分析转义的话语间性效应。转义之所以具有支配话语生成的能力,是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间性功能:指涉性、符码转译和自反关涉维度。指涉性维度彰显了叙述性话语最为基本的交流层面,它体现为对象层面的“事件”与所指层面的“事实”这一双重内涵。符码转译维度则彰显了叙述性话语所具有的一种综合各层面代码的意义生产体系。这些不同的符码展示了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文本意义就形成于这套多层次话语系统的层累转换当中。而自反关涉维度则揭示出转义作为一种元话语的本体性功能。
第五章论述转义的时间性结构。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象征性话语展现出三种时间性结构:第一种是历史叙事的编年时间,它在历史叙事中不仅呈现出系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样态,还融合了叙事者自身的内在时间意识。第二种是历史叙事的表征时间,历史叙事中的事件还呈现出一种具有情节形态的故事展现,从而赋予历史事件以完整的历史性。第三种是历史叙事的绵延时间。这种时间经验将历史叙事的深度时间组织为将要到来的现在、过去的现在和正在生成的现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未来、过去和当下的时间性绽出。这三重时间性结构提供了一种统辖历史叙事合成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使隐含在事件本身中的意义凸显出来。
关键词:转义; 跨界; 叙事构型; 间性; 时间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李婉薇、夏婉琦
往期精彩:
学术 | 凌逾: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以西西小说《我城》为例
学术丨张松建、凌逾:现代主义、跨国流动与南洋文学——张松建先生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