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花城如何绽放于粤港澳大湾区?
花城如何绽放于粤港澳大湾区?
凌逾《花城如何绽放于粤港澳大湾区?》,《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
国家当前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珠三角九市和港澳两区城市群连成一体,囊括5.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体量大实力强,意在打造中国硅谷,进军太平洋板块方阵,建成继纽约、旧金山、东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着力在超级大港、交通枢纽、自贸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创新高地等方面有新突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复兴。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融合?因为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同声共振。从文化来看,同饮珠江水,同讲粤方言,隶属于岭南文化,血脉相连。三地地名多相似,如长洲、深井、黄埔、井澳等均关联岛屿、海港,让人觉得亲切,仿佛难兄难弟。从地理来看,均位属南中国,南临南海,面朝太平洋,有优质的海湾港口。从商业来看,都关联海上丝绸之路,有历史悠久的海外商贸的经验,都流淌着重商文化血脉、海洋文化气质,敬奉海神妈祖,港口相通、人事相牵、文化相连,有天然的血脉联系。
大湾区未来怎样发展?各地区如何借大湾区成长,新文学文化如何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关键在于,共生互动促发展,合作共赢谋长远。合作则共赢,纷争则俱损。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属于殖民哲学。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文化发展强调淡化竞争,化解恶性竞争,谋求合作大于竞争,讲究跨界融合。具体而言,目前谈三点浅见。
第一,建构“大湾区文学与文化”概念,打造有代表性的符号表征。
粤港澳大湾区亟待涌现出一批大湾区的文学,推出代表作家和作品,打造有代表性的形象代言符号,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表达。如果这些符号能让大多数湾区人自觉自愿地传诵传播,潜移默化,激起大湾区民众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进而打造成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至为成功,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名之立,见出万象。粤港澳大湾区亟待打造有代表性的形象代言符号,就像“我城”新词,被造于西西1975年经典长篇小说《我城》,印刻香港本土化呼声、自我意识的觉醒,且一语多关:我的城、我是城、我看城、我与城、我爱或恨城……英译为“I city”胜于“my city”,凸显出了汉语多义性特点。其实,“我城”对应词汇是“我国我省、我市我区”。回归前香港只有城籍,全世界独一无二,如此独特称呼才般配。如今“我城”成为指称香港的通用词汇,“麦兜”也是香港的符码象征,就像“几米”之于台湾。
然而广州尚未亮出如此有代表性的新时代名片,还是古已有之的称呼:“羊城、花城、穗城、穗垣、仙城”,羊步稳稳,默默前行。羊城实在,不事张扬,尚未有当代经典符码象征,如“外来媳妇本地郎”“喜羊羊”“动漫城”等符号已有相当知名度,但尚未被大众广泛认可,本土面目仍较模糊,盼望“羊城”像“我城”一样成为创意文化城。盼望大湾区尽早锻造出有响度、有亮度的跨界艺术作品,凝练出形象代言符号。民族区域的生活只是地方志的展示,但思想精神是全球的人类的世界的,这应是跨界艺术的思考高度。
第二,弘扬“海上丝路文化”精神,建构蓝色与黄色文明优势互补的新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海港文化联体,可以粤方言、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为连接扣点,在文物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层面联手再造,推出新海洋文艺创意作品以及评论论著,像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一样,推出有特色的海上丝路文创产品。
广州历史悠久,是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与之媲美的是地中海的亚力山大港口。秦汉时广州已是中国最早的港市、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唐宋时成为最大海外贸易港口。到元代,泉州港第一,广州屈居第二,但仍非常繁荣。明清后广州黄埔村发展为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时期广州创立“十三行”,为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757年清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直至1842年,广州十三行都是朝廷特许的对欧美贸易特区,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这是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可惜,广州错失16世纪中叶兴起的商品贸易全球化时机,也错失19世纪中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产业经济全球化时机。历史总在跌宕起伏中前行。
过去“领头羊”是广州,“孪生兄弟”则是香港、澳门,后来则有变化。1856年,香港取代广州十三行夺得外贸控制权,几乎成为一口通商之地,东方最大的转口港,发展出“穗(羊城)—港(香港)—暹(泰国)—叻(新加坡)”国际贸易圈。1553年葡萄牙人租居澳门,渐渐发展出“澳门─长崎、澳门─果阿─里斯本、澳门─马尼拉─墨西哥”国际贸易圈。当代香港变身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号称“纽伦港”,第三大金融中心,人口密度也是世界第三,东方之珠光芒四射。20世纪后期,作为广东首府的广州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契机,发展迅速,人称“北上广”,中国老三,“广交会”名牌响亮。新世纪广州快速发展,但也有危机感,如广交会名牌亟需在电子商务时代转型、再造。
路通就有商通、文通,一带一路贸易航道也是文化交流通道,人才和文化的输出输入、海内外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如何唤起大湾区民众的归属感?广州港、香港、澳门港昔日海上丝路精神如何在“一带一路”新战略带动下发扬光大?如何继续擦亮“广交会”品牌,在国际贸易基础上打造历史文化经典,雕刻广州港文化印记?广交会在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网购时代如何转型拓展?深圳文博会如何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世界品牌?各地如何发展高科技新城,创立城市名牌?
广州历史悠久,适合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再造传统文化、重构岭南文化、再生广府文化,如打造历史掌故文学、开发古地新讲文学、光大粤派饮食文化、翻新粤语文化……很多文化议题都蕴含着翻新的无限可能性。如创设“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非遗”宣传展示,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推出“鸡公榄、西关小姐、西关古坛、龙舟说唱”等四个品牌以弘扬西关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威力考古、当代活力考现、文化传奇还需大力挖掘,合力打造“海丝文化圣地”,建设文化新地标。
广州十三行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片,是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广州十三行博物馆2016年建成,展示清代十三行的历史,分“开海设关、风貌、行商、贸易、中西汇流、走向近代”六个部分,再现十三行辉煌,馆藏文物1704件,反映粤商锐意进取、包容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开放理念。此馆已经建成“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激励着广州人民继续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2016年建成,很有特色,岭南园林仿古建筑群,以“三雕二塑一嵌”(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嵌瓷)为装饰亮点,陈列展示粤剧发展历史脉络、艺术特色,模拟复制大师风采、组织机构、道具器械等一应物事,呈现粤剧魅力和海内外的影响力,此外还有触摸屏互动、粤剧粤曲展演,动态展示粤剧艺术。《决战天策府》是一部新编粤剧,改编自3D武侠网游《剑网3》(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粤剧与网游首次跨界结合,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广东粤剧青年团、广东粤剧院一团参与演出,于2015年1月24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该剧近年连续巡演,已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州在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方面大有可为。
花城创意文化开发也急需拓展。广州不乏中外文化交融的实例:南越地、海上丝绸路、十三行、沙面使馆。与广州有渊源关系的历史文化名人有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谢焜彝、陈澧、屈大均、黄世仲、湛若水、崔与之、何香凝、张维屏、朱执信、詹天佑、陈廉仲、蒋光鼐、冼星海、鲁迅、许广平、红线女等。每个考古点都是深井,名人故居能挖掘出重要文化景点。当代广州知名艺术家欧阳山、陈残云、唐瑜、刘斯奋、张欣、张梅、黄爱东西、谭元亨、杨克、王十月、鲍十、黄礼孩、东荡子、世宾、凌越……广州乃至广东文艺家兵团还亟需壮大,作品宣传力度还不够,亟待在全国打响知名度。2015年《梅州日报》启动“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采访,走向海内外寻访 30名著名校长风采,进行系列报道,出版成书,发行纪录片,为一方水土寻找文化血脉。花城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否也可以启动这一类的名人寻访、文化寻根活动系列,进而推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建设名人故居,打造“文商旅活化提升区”新型品牌。
当代香港涌现出大批艺术家,如刘以鬯、金庸、西西、陶然、昆南、蔡炎培、也斯、李碧华、亦舒、陈冠中、黄碧云、王良和、钟晓阳、张小娴、董启章、林夕、潘国灵、葛亮、周洁茹、韩丽珠、谢晓虹、廖伟棠、郑政恒、王贻兴、李维怡、黄淑娴、黄劲辉、王家卫、许鞍华、周星驰、徐克、关锦鹏、吴宇森、杜琪峰、王晶、陈可辛、尔冬升、陈果、荣念曾、林奕华……灿若星辰,而多数内地人却只熟悉那些流行的名字。香港已有文学馆、艺术馆、牛棚书屋、各类实验剧场,文化活动活跃丰富。广州已有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沙面建筑群等特色文化空间,近年新开发广州文艺市民空间、289艺术创意园等,都很有热度,广州文联更意在将广州大道打造为广州艺术大道,梦想宏伟。但是亟需建设涵括高科技创意的广州文学馆、电影馆、动漫馆、实验剧场、数字博物馆等新项目。
当然,广州文化界也致力于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亮点。新世纪前后,广州动漫创作兴盛,动漫展如火如荼地展开,每年都有多次展览,动漫大赛活动也频频开展。网络文学也红红火火地兴起,2017年创设新刊物《网络文学评论》,在业界已经很有口碑。“赞赞我等国、达人秀”等各类文艺活动都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参与,互动创作,全民艺术,并且尽量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对文艺活动进行网络在线直播,扩大受众面,增强影响力。广州的粤语流行曲、现代舞曾经引领内地新风潮。潮流粤语歌曲如“东山少爷”,唱出在地的文化特色。2008年花城出版《炭烧老广》记录广东地域人文的实录,既时尚又传统。“新岭南文化群”有新说羊城历史文化、打造广府文化生态圈等类好文。笔者在羊城创设“跨界太极”公众号,拟逐步推出一些有创意的跨界作品,拓展创意思维,致力于跨界创意产品的推介、锻造和研究。
第三,发挥区域优势,发挥个性特色。
粤港澳大湾区个体的跨域经验亟待开发创造。其实文化未必那么大而化之,其中必然渗透着个人记忆、集体无意识。过去,很多文人都烙有“双城记”情结。如狄更斯写《双城记》,张爱玲笔下上海和香港互为镜像,萧红在香港回望一生写《呼兰河传》,黄谷柳长篇《虾球传》为省港双城记,此外还有警匪片《省港双龙》,电视剧《省港大营救》等。如今,“三城记”、“多城记”更为普遍,当代人的离散、移民趋势日盛,北漂、南漂,甚至西漂、东漂,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频率更高。如《香港文学》杂志总编辑陶然有三城记,万隆、北京、香港;《香港文学》杂志新任总编辑周洁茹也有三地记:常州、美国、香港;王德威教授则有哈佛、台北、香港、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得风气之先,较早受欧风美雨洗礼,可充分挖掘私己体验,推出“大湾区多城记创作大赛、系列丛书”等。我们还可以关注在国外的广州籍作家,如瑞士华人朱颂瑜、美国华人苏炜等等,进而出版系列丛书,墙外开花墙内香。
大湾区各地文学均有特色。深圳有最早的打工文学,代表作家如王十月、郑小琼等。现在广州就职的王十月主编说:“在深圳的六年,是我的精神胎记”。杨克主编的诗歌也很接地气,关注现实,有现实关怀,入世情怀。其实,香港文学的特色也在于草根性、个体性、先锋性,此外更有世界性。羊城近年有个活跃的“国际华文微诗群”,来自世界各地华人和诗不已,已经出版了两本选粹。《南方都市报》推动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广州诗人推动的“东荡子诗歌奖”等都越来越有影响力。学院派作家日渐涌现。金岱教授出版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短篇小说《雨夹雪》、报告文学《成功启示录》。王瑛教授不仅是学者,也是出色的诗人。年轻作家王威廉博士有《获救者》《内脸》《非法入住》等作品,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 、《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等。广州的高校林立,名校师生云集,因此可以力推“学院派文学”品牌。
其实,广州甚至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学创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迎头赶上沪港区域的勃发趋势。上海也是海港城,文学创作一直繁盛。名作家如韩庆邦、王安忆、程乃珊等。张爱玲,在上海港与香江港之间迅速找到契合点,写出了不少沪港双城作品,如《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烬余录》等。2015年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写有《繁花》,满口沪语,句式奇短,口语体写作,说书体式,放弃刻写幽冥心理的西式写法,而向中国传统叙事手法回归。201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想将之改编为电影,沪港再次联手,值得期待。香港有不少满口粤语的精彩小说,如董启章2005年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黄碧云2012年的《烈佬传》,两作均为粤讴体,均获香港浸会大学的大奖:“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分获决审团奖、首奖。广州是香港的老祖宗,同根同源,同种方言。不知何时,花城也能冒出精彩的长篇巨著,刻下浓郁的地域烙印,我们翘首期盼。大湾区新文艺需要增加文学性、哲学性,互相渗透,就像盐溶于水。
除了突出个性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强调联体互动,依靠人才推动、交流互动,如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演出等文艺活动等。暌违30年后,2015年末穗港作家再次聚首,《广州文艺》《香港文学》两刊总编陶然、鲍十策划共议穗港文学明天。《广州文艺》打造“都市文学”品牌,举办三届“都市小说双年展”,还有有江冰教授主持的“广州人广州事”专栏,很有特色。《香港文学》坚持办刊30多年,是香港文学的一面旗帜,近年栏目设置尤其有特色,如“机场、火车、海港、饮茶、咖啡、手机、闪小说”等,很具世界性、国际性。两大知名城市刊物交流互动有利于激发创意灵感。2017年5月,“粤港澳青年文学研讨会”召开,以青年文学为主题,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探讨文学代际,谋求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学生态,在全球化、网络化、娱乐化时代重新赋予本土书写积极意义。2017年3月,“深港零距离”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举办,包含首届深港两地书评征文大赛、深港文化漫游和深港手牵手为增进深港两地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文学创作繁荣。港深城市与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是跨媒介展览的新尝试,有代表性。2017年底参展项目“异质沙城”着意于连结建筑、文学、剧场。香港潘国灵的长篇《写托邦与消失咒》构筑了“沙城”与“写托邦”双重世界,中大建筑学院教授钟宏亮联同建筑系研究生萧敏,结合北角异质空间,将文学风景呈现为纸团、布阵、临时的竹棚工地,交叠于名字本身已饶有意思的北角Connecting Space中。在展览期间,谭导演带领团队,每日作一场仪式性的体验式剧场演出,将小说外化为剧场演出。再如2018年6月29日,《香港文学》《作品》《特区文学》三家联手,主要由《香港文学》杂志策划,在深圳举办的的“陶然作品读书会”“大湾区文学对话”两大盛会,中新网、《香港文学》《作品》《特区文学》三家杂志、《深圳商报》、“Uni旅图”、“跨界太极”公众号均有发文推介。
以艺术为媒,情牵粤港。广州大剧院每年都策划“港澳台演出季”系列,邀请香港各大院团参与演出,包括话剧团、芭蕾舞、管弦乐、非常林奕华、同流剧团、中英剧团、绿叶剧团、演戏家族等,2017年重磅推出“香港文化展演月”主题系列:舞剧《倩女·幽魂》,话剧《偶然·徐志摩》《最后晚餐》《最后作孽》。粤港还首次联手,打破传统引进采购项目模式,制作融合两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音乐剧《朝暮有情人》。大陆出版香港文学数量趋增,如西西的《飞毡》《手卷》《胡子有脸》,广州花城出版社推出“香港文学新动力”丛书:唐睿《脚注》、麦树坚《琉璃珠》、谢晓虹《雪与影》、陈苑珊《愚木》,但澳门文学关注度还不够。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需要珠江香江濠江联手,并驾齐驱,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结合,在合规基础上,锻造新的沿海文化,拓展新蓝色文明,开辟新的文化时代。今世全球流动、移民、迁徙日益频繁,世界物流、人流、货币流日趋活跃,环球游轮、国际航班日趋发达,游艇会发展更趋成熟,伦敦和纽约国际航海仲裁法能否融合为一;个人多城跨越的经验更丰富,融合多地文化的跨域交流也更丰硕,如何将跨界经验转化为创意;如何打造海港湾区文化、拓展海洋文化研究,如何建构城市文化名片推向世界,如何促进海洋文化产业、跨界创意文化的发展,都有待深入思考拓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申丹: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