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田忠辉:《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后记

跨界经纬 2021-12-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田泊书房 Author 田忠辉

 

  《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一书的写作源于童庆炳先生的提议。2014年底,我的博士学位导师李春青先生在发我的邮件中言及童先生提议撰写新时期文艺学学案史,并拟了十个题目,都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李春青先生建议我写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学术发展,也就是反思新时期文艺心理学。我很高兴先生为我选定文艺心理学反思这个主题,因为这仿佛是一条隐隐贯穿于我的学术研究生涯的线索。记得我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硕士学位导师张松泉先生说过:“忠辉,你将来做文艺心理学吧。”言犹在耳,在以后的岁月中,我虽未能专门集中精力致力于文艺心理学研究,但也并未完全离开。2010年是我来到岭南的第四年,岁月蹉跎、世事维艰,心境亦不很好。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文献,又自费去学习了心理咨询师课程,转过年还通过了咨询师资格考试。子曰:“切问而近思”。之后,在讲授美学、文学理论时,我就有了一点切实的感受,对于“感性”二字有了与生命相关的领悟。所以,当李春青先生嘱我撰写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反思的内容时,我视其为一种隐隐的约定,觉得似乎暗中触到了命运之礁,至于向哪里走,也渐渐明朗了起来。


但是,回顾博士毕业十年来的成绩,我深觉自己做得并不好,有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到了知天命之年,我知道我是一个顶平庸、顶惫懒的人,除了努力做一个好教员,对得起我教授的学生外,我实在不适应这个时代的科学研究,甚至连“科学研究”四个字都越来越搞不明白。要感激和幸运的是,导师把这个题目交给我,给我指出了一条回望检讨的路。这条路让我重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景观、看到缘起于80年代的“学术精神”之路。这是回顾与辞别之路。20世纪80年代,我正在读大学,像今天很多从80年代走过来的人一样,曾经激动于那时的时代“情绪”。不错,尽管通过检索梳理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写出了近二十万字的反思文字,但在我的心目中,“情绪”两个字远远大于行文所言及的种种。



新时期文艺学思潮与其说是学术问题,不如说是“情绪”问题,那环绕在整个80年代上空,至今仍然是核心话题的“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情绪”问题。后来文艺心理学热潮的消失,也证明了当文艺心理学走入纯粹学术的世界,“情绪”问题就销声匿迹了。我甚至认为,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文学与政治实际上是不可拆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谓“文学回归文学”,看似物归其位,实质不过是暗流潜涌而已。当失去了显赫的声名(这一声名的显赫也是颇值得怀疑的),文艺心理学仿佛就失去了生命,文艺回归文艺,并非全然甘心自得。所以,在写完这本书之后,我是不快乐的。历数昨日黄花,徒得落寞无奈,显赫的无非表面,寂然深耕也已悄然入史。对于文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能否有更广阔、更有效的前景这一问题,我是惴惴不安的,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说到底,学术不可能脱离政治,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从来就没有与世无关的学问,世事又哪里离得开政治?更何况是与“文艺”、与“心理”如此密切相连的文艺心理学呢?在我们的文艺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的传统无法摆脱政治,科学主义的方法没有坚实的基础,回归到感性美学的道路缺乏逻辑思维的基因,网络新媒体和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又提供了难以触及的庞大文艺群体和文艺现象,以致论及“文艺心理”,更难有共识之论。诸多困难,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可以迅速化解的,更何况进入体制化的学术研究还受到所谓“指标”、“政绩”的纠缠。


“考镜源流”是为了发现一条从过去到未来的拓新路径。通过对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反思,我们发现新的文艺心理学发展路径,与其说去从历史中找,不如说在反观历史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当下现实发现机遇。尽管以金开诚、鲁枢元、童庆炳等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筚路蓝缕,开启了山林,但是,文艺现象的急剧变化带给我们当下的挑战,远远超出了前辈们探索的经验。今后的文艺心理学,不是回到20世纪80年代,恰恰应当是扬弃80年代,直接应对当下的文艺学环境和文艺现象。



本书的写作伴随着个人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是在亲朋故旧去如秋之落叶的沉痛中,在岭南的酷暑濡湿中勉力完成的。文章写就,总是遗憾,何况是对三十年的历史进行梳理、辨识、描述、反思甚至批判。作者笔力不逮,时时力不从心,幸有无数的学者对新时期学术的反思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启发我继续思考。无数学术前辈对文艺心理学,以至于新时期文艺学总体现状的反思,给我提供了研究的路径和醍醐灌顶般的观念启迪。本书的完成实际上是我个人学习的过程,是我个人对新时期三十年来文艺心理学发展、文艺心理学反思研究梳理资料、获得启发的过程。本书更是在我的导师李春青先生的关注、批评和尊尊教诲中完成的。先生气韵沉雄、刚毅温厚,卓然不群,有儒者气象,每每使弟子们不敢懈怠。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生涯。但是我们没有先生那一代人努力,也没有童庆炳先生更上一代人勤奋,他们是我们的榜样。童庆炳先生当年给我们讲巴赫金,不断鼓励我们。如今,童先生已魂归道山,弟子和隔代弟子们念念不忘。我愿把这本书献给童先生,愿先生在天国安详依旧。仁者披泽后世远矣,我能想见到先生见到此书时的温润雅仪,也惴惴不安于先生平静有力的批评。


反思总是与过去相连,与未来倒是比较远,尽管未来才是时间的方向。停笔的时候,我想说的是学问在一代代学人中的传承。感谢所有教导我、启发我,给我不竭动力的老师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欢迎批评指正

纯学术书,一上架就七折

京东有售



点击二维码,关注田泊书房

点击二维码,关注论语课

岭南酷日长,读书沐清凉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孔朝蓬,刘婷:“球土化”背景下中国文化  身份的转向——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视角

跨界太极学术 | 黄鸣奋、胡显斌:跨媒介写作三重解

跨界太极学术 | 彭佳:从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出发讨论符号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第1343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