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黄丽兰:想象中的台湾,提脚便走 ——2014 年台湾交换生有感

黄丽兰 跨界经纬 2022-12-18

想象中的台湾,提脚便走

——2014 年台湾交换生有感


黄丽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

2014 年春季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交换生


(图:六月·日月潭)


“人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去流浪,只是别忘记了回家的路。” 

            

2014上半年的台湾交换生生活已经结束,离开静静伫立在台湾中部高山之上的暨南国际大学,重新返回广州的时候,内心里感触万千。既有对台湾田园牧歌式的安静恬淡生活的留恋,又有对中国大陆的热闹喧嚣、种种熟悉光景的亲切感。


仿佛从一个不存在的时空穿越回到了另外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而台湾,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一个怎样充满隐秘符号的地方?看似陌生实则血脉相连,看似文化传承一脉、实则又存在诸多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观念早已不一样的地方。


也许这些答案都需要我们自己用时间去寻觅、用蕴藉的脚步去丈量,在两个社会的碰撞和比较中,感受出更多的同与不同,书写我们心底对于“中国”与“台湾”这两个概念的独特理解方式。


前提是,你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心去出走,去经历更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的洗礼,借此冲破小天地里一片曾经固守的世界。如果人生必要经历才能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课。


(图:四月·台北总统府)


无论如何,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台湾会给你一个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让你在政治、文化、风俗、人情物事等方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碰撞的激情与自省的厚重;


如果你是一个对学术有严谨规划的人,台湾的大学教育方式能够帮你开拓出更多的研究思维,学习到不一样的研究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对文学有创作欲望的人,台湾文学拥有丰厚的土壤和淳朴的文学环境,台湾有各类文学奖充斥在文化界或者大学内部,作家也许与你只有一个讲座之隔,也许就是你的任课教授,也许还会是你身边的同学;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旅行、喜欢美食的人,台湾是一个充满“小确幸”的地方,处处飘散着小清新的文艺风,淳朴的人文情意和自然纯美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


北部地区的繁华如台北、基隆、桃园等,强势携带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厚重记忆;南部地区的乡土气息和时光沉积下的味道无所不在,嘉义、台南、台东、屏东等是原住民和外省人共同生活的慢调居所。


台湾人是幸福的,绵长的海岸线赋予了这个岛屿无与伦比的碧海蓝天,花莲、垦丁吹拂着太平洋的风,澎湖、绿岛、兰屿等外岛如世外桃源一般只剩下湛蓝色的梦,同样,这些梦也属于旅居在那里的每一个内心充满爱与感动的我们。


因此,勇敢地在未知的世界里寻找未知的自己吧:在我们依然年轻的时候,请不要急着老去。


(图:三月·阿里山·寒绯樱)


想起去年十月开始着手准备这次台湾交换项目,而新的一个十月又已经来临,许多跃跃欲试的勇敢或犹豫的心,就得赶快行动起来了。我想很多同学在申请之前最关心的是费用的问题。首先,台湾交换方式分为自费与公费,在提交申请数据时,我们需要进行选择,我的建议当然是选择公费,虽然公费名额有限,重在争取。否则一个学期多增加近万元的学费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在公费的情况下,一个学期的台湾行大约需要准备二、三万元(包括往返机票、住宿杂费、日常生活学习开销、旅行经费等,视个人情况而定)。


台湾的消费与香港、大陆的比较来看,应该是香港﹥台湾﹥大陆。从台湾局部地区的消费来看,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物价相对较高,中南部地区相对较低一些。我所在的暨南国际大学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这里的饭菜、便当、小吃、水果大约是广州生活消费的两倍。在台湾,除了化妆品、电子类产品一般价格更低之外,出行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有时相当或稍贵些,比如台中至台北的汽车、火车约三小时70元,高铁约40分钟130元,作为简约派的学生一族而言,当然选择火车;入住青旅一般6人、8人房,每个床位约100—150元。与大陆最大的不同当然是旅游景点一般免费或者门票较低,如日月潭免费(游船除外);凭台湾学生证进入阿里山门票20元,台南诸多景点5元,台北故宫免费。


此时再想起大陆的泰山、黄山、峨眉山等动辄一两百元门票,只能仰天长叹。我们拥有幅员辽阔的中华美景,却又无法真正拥有它们。政府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差异,也彰显出两个社会的不同之处。这是后话。


能够在半年的时间去真正地生活在这一块富饶醇厚的土地之上,与2300万台湾人仰望同一片蓝天,啜饮同一脉水源,议论这个岛屿上每一日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隐身在他们中间,触摸每天的日常生活,深切感受这一切云淡风轻,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而我们的选择和努力、坚持也是值得的。


每一朵花,都开在它应该盛开的地方,而我们的人生亦如是。


(图:二月·台南·台湾文学馆)


随着两岸交流的频繁,目前开通此类交换项目的大陆高校也在逐年增多了,譬如我在暨南国际大学的交换生入学欢迎仪式上才知,暨大每学期大约接收一百名左右的交换生(暨大全校学生仅五千人,从比例上看不算很少),于是我认识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广州暨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闽江学院等诸多学校的同学,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都有。


而在台湾,我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签,“陆生”。相对而言,由于暨大是华侨学府,其它东南亚华侨学生则会被称呼为“侨生”,有许多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的同学也和我们一样,怀着一颗求索的心而踏上台湾这座美丽的岛屿。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陆生在台湾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以致行走在台湾的土地上时总会感受到,台湾人对生活中或旅途中路遇的口音不似在地人的年轻学生,已经开始习以为常,甚至都会热情地问候几句,“啊你们是大陆来的交换生哦?在这边生活还习惯吗?觉得我们台湾怎样哦?”礼貌之外,更多的是如亲情般的亲切和关怀,让人每每为之动容,也足见陆生的口碑在台湾人眼里还是比较好的。一方面,他们会关怀我们的生活,努力让我们感受台湾人的淳朴和善意;另一方面,他们也对我们背后的那个辽阔而神秘的大陆,怀抱一丝好奇与探寻,想要在闲谈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许,这正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图:四月·台北中正纪念堂)


在暨南国际大学,我主要选修了三门课程:黄锦树老师的《研究方法》,曾守仁老师的《抒情传统专题》,以及一门游泳课。每周听完小树老师略带幽默诙谐又博学多识的讲谈,跟着守仁老师在中国抒情传统这个脉络里面去感受“想象中的中国”,最后再在荡漾着幽蓝色清澈光影的室内游泳馆里,学习自由式+在温泉SPA精油池中静静地享受肌肤的一张一弛所带来的愉悦——周周不息,循环往复,不曾想一个学期竟然就如此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脑海中还留下的印迹,可能是像水杯搁在桌子上印下的浅浅圆环,属于存在的一个倒影。


小树老师的身份值得我们先探究一下。他是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人,说话的声音有一种低沉的模糊,缓慢里又透出不容抗拒的力量,类似热带雨林气候中那种粘腻的气息,雨季下个不停地下着,空气中充满着厚重落叶久久不散的腐败味道,以及铁门浸淫在雨水中不得呼吸的锈迹斑斑。不知为何,他的声音里面永远都带着这种来自马来乡土的遥远却坚韧的属性(实际效果是有时候会含糊地听不清他在讲什么,所以只能更加专注去倾听)。而他却已离开马来多年,从学生时代一直在台湾大学求学,到如今身为暨大中文系教授,期间还如影随形着一个震彻台湾文坛的作家+评论家身份。


他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一个坐标,文字诡谲茂密;也是台湾学术界的一个叛逆者,文风犀利,无所畏惧。从台大的学生时代便获得诸多文学奖,出版小说集,论文集,与王德威、骆以军等台湾当代学者作家可谓莫逆之交,课堂上经常听到他语气清凉地调侃他们,言语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情谊的厚度和对文学的忧虑。


这门《研究方法》课的课程方式是前半学期研读学术著作(萨义德《东方学》,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后半学期研读各种社会人文著作(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


每节课由一位同学进行导读(需要提前将本节课的书目梳理出导读提纲,课前打印分发每位同学),老师配合对话延伸,其它同学积极参与或回答问题,在扩大各种知识面的同时思考不同的研究切入方法,如何将各种已经陈旧的材料进行有新意的挖掘,如何将枯燥的学术论文写出一种有趣味的方式。也许正是因为小树老师本身是一位很有趣的人,言谈随意,可严厉可调侃,可轻松可肃穆,从他课堂上所介绍的书即可感受到他在文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跨类思维。


(图:二月·暨南国际大学)


有意思的是,他认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商伟的《儒林外史研究》最有价值的发现, 是将《儒林外史》看成是一部引入了现代时刻的后现代小说,作者和角色原型之间有互动, 开放性的时间使得它具有浓厚的后设小说特色,成功为《儒林外史》时间叙述上的不完美性找到了完美的解释。


而北京大学某博士论文著作能够作为他的研究分析案例,起初我是非常意外的, 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她这位 80 后学者进入我们眼光犀利的小树老师的法眼?结果实在出乎意料,原来这本着作竟然是作为反面教材!


作为文化史类著作,小树老师认为,“该书应该体现的是现代性的问题,但是却缺乏思辨性的思维,没有很好的提出问题,也没有引进太多理论性文本,全书只是在进行材料的堆栈。反而该书的重要引文,比书更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立场是无条件地迎接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不会批判在此的失落和遗失,研究其它学者对此的反思。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态度,没有哀悼,很自由主义的立场。为什么在清末的时候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时间制度?代价是什么?完全没有进行处理。”


“时间问题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一本写坏的书里面,我们可以反向学习到更多。”


这个结论令我惊诧之余又感到深深的悲哀。即使作为北大的博士又如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在如今纷繁喧嚣的高校学习生活中,太多的我们彷如中秋时节的月饼,看似众声喧哗,姹紫嫣红开遍,最终发现不过都是一个印花饼模子底下翻印出来的复制品,没有自我的思考,没有思辨的能力,没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和勇气,最终只剩下一张张空洞的脸庞。怎不值得我们深思!


(图:六月·暨大课室,与黄锦树老师)


再简单说说另外一门《抒情传统专题》课。守仁老师的课程大纲是分为四个部分:抒情传统的总论、抒情诗理论、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与发展、抒情传统的实践与现代反响。依序按照主题,每节课选取几篇学术论文,依然是由同学导读,老师辅助讲解。


由于守仁老师最大的特色是宅心仁厚,亲切和睦,亦师亦友,这节课相对而言气氛要更为活络,经常出现同学们一起讨论得不可开交的情形。甚至有时候我也会成为课堂的主导, 老师在《中国抒情传统的“原型当下”》这篇论文学习中,谈论到马克思主义之下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和评价时,鼓励大家多问我关于大陆的教育观点,于是我在诸多好奇的眼光中, 简单给大家上了一堂“马克思主义政治课”,也引来诸多形式各异的探讨和对比交流,意犹未尽的是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之下对文学、对政治、对社会都有强烈求索欲望的我们。


关于“中国抒情传统”,依香港教育学院的学者陈国球而言,现代中国文学论述中的“抒情诗”观念来自西方,但是“抒情”一语在中文早已有之,屈原之《楚辞》已有“发愤以抒情”之说,自汉以后到明清的文学作品中,“抒情”二字也颇为多见,可见这一观念已内化于中国传统诗学之中,而从“抒情”论的角度诠释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学,效用颇为显著。小树老师也有相关论文提出,“抒情传统的建构,是一种现代的发明,隐含着我们对现代的回应。”而李欧梵、王德威等哈佛东亚系华文学者也有相关的经典著作进行探讨,如《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派》等。


而守仁老师认为,“抒情传统”之所以在台湾甚至海外占有重要的一席,主要是由于“想象中的中国”这一特殊情境的存在,能够让他们跳出“中国”所在的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并与现代性进行响应。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偏爱,抒情理论的创新也可能是一种扭转,回头去看那些古典的旧材料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新意。而反观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对此是不够重视的,这其中除了一种“大国心态”,认为“抒情”本身就是我们传统的东西,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也不乏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将“抒情”等同于“小资产阶级情调”,是一种消极的不值得提倡的意识与情致。由此,“抒情”的没落也就只能感喟一番了。


(图:四月·台中·高美湿地)


华兹华斯认为,诗是源生于平静中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对于极具抒情气质的中国文学而言,诗更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最佳抒情载体。“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更多的认识, 就会明白‘抒情’可以指向楚骚的忧悯愤懑,指向登楼望月的情思摇荡;也可以指向伤别离愁,又或者怀恩述德。”


若单纯从一种文学风格或者人生情态上来说,“抒情”,我是极喜爱的。富有浓烈抒情意味的诗,也是更加让人咀嚼不尽的。“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解释诗的时候所失去的那种东西。诗的长处不在于保留现实,而是历史中的某种当下情境, 写诗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了一种抵抗的姿态。


现实生活中,诗,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借由语言文字我们又可以通达到什么地方?曾经在古人的世界中,诗无所不在。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不论是政治、文学、文化、社会、技艺,都处处可入诗,人人可得诗。情致的自然流露,成为一种生命的风雅,一诗一句之间都是风骨的摇曳生姿。而如今,当文学仅仅只是被建制化为一个学院,窄化为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文学又还剩下什么?诗人已死,诗已死,而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而文学的生命力,逐渐在霓虹灯、电影电视剧、购物商场的比照之下孱弱无声,也很难再出现“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如此富有魅力的人诗合一的生命场景了。


(图:六月·师生聚,于南投县埔里小镇)


一日台湾,终身为梦

——抒情笔调之下的台湾

台湾初印象


      推开窗,远眺就是层迭的山峰,低矮的云,白色与绿色交迭涌现。


      落在这群山环抱的天地里,人烟稀少,到处都安静得寂然,


      而这里的人,淳朴生活的状态,好像就应该饥来吃饭困来眠,人生无事可思量。


      你在这个岛中部的山城,南投埔里,摩挲着标印“中华民国”的各种大额台币, 


      每买一件东西的时候,都会在心里乘以 0.2 进行小换算。


      无时不遇的客气和亲切,上下巴士时司机的问候,柜员结账也会用笑脸说“谢谢您”,


     男生女生都是一脸温柔的语调,缓慢得像和风一样,平复着你的急躁和陌生,


     担仔面店的菜谱都是木质挂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种日式清酒居般的清香幽远。


     ——就这样,山山水水好像都变了,你已经在台湾。




暨大·因缘暨会


      海拔665米的山里,就连午后阳光都有一种拂不去的凉意。


      香楠步道上荫翳一片,厚积的落叶被打扰到,脚下原来是枯禅般的红色。


      偌大学校竟然难见人影,只有一树一树的阳光和桂花、香樟交错斑驳。

 

      也难怪。这里只是五千多学生,却拥有那样清朗的天开地阔。


      云雾每天在远山幻变着,皑皑白雪般笼罩在富士峰, 这样的景致,假作真时真亦假。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意为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传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


       于是在这一片灼灼其华的樱花树下,初来就见识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侨生,曾到国内交流的台湾生,


       以及同样从国内过来的华中师大、山东大学、广州暨大的朋友们。


       虽说“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所有在路上、在探寻、在体悟的日子,就已经成就了本意。



(风起云涌·自暨南大学图书馆五楼俯瞰校园)


台湾之人与自然


       在阳光与土地上生活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容易忽略什么呢?


       也许终于看见,生命是一种不确定、平静的等待,一种和谐与重生。所有的花会自己开,树会自己挺拔向上生长,


       流浪的动物可以踱步过街,也可以在一朵雏菊旁安静地晒太阳入眠,


       我们只是静静地路过,再微笑地走开,怀抱着一种对“忠孝仁义”教化之下的感动。




古早的香气


       这是南投的埔里,山城小镇,实为县制,


       人称“台湾西部最后净土”,也有说是艺术家、宗教信仰汇聚之地。


       有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佛教道场“中台禅寺”,加冠“瀛海”两字的城隍庙,


       以及天主教、基督教、道教、民俗信仰和新兴宗教几百家……


       仅仅是惊鸿一瞥般的下午,就让你们遇见了布袋戏的表演,


       金玉满堂的烟云缥缈里,端坐着静静听戏的阿公阿嬷,好似一幅很老的时光。


       恒吉宫的妈祖庙,巍峨庄严的气势,出现在小镇的拐角处时,实在出人意料。


       而那描绘于白墙上的龙与狮,是为了守护这一方水土吗?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这些轻微的内心触动,是古早的记忆,是年代久远的long  long  ago,也是当下的怀想。


       留待时间,再去慢慢听风缭绕遍,岭山大川,日月的深处,桃花源里。



二月•行走府城台南


       是二月的最后一天,和平纪念日。六十年前的“二二八惨案”,全台民众抗议国府,起义失败遭大量屠杀。和平的代价,他们在铭记。全台湾休假。


       我们来到这座四百年历史的城,荷兰人曾叫它“热兰遮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命之“东都明京”,清朝时它成为了全台首府,如今我们只知它是台南,在台湾岛的南部,天气热得明亮,除了古迹再没什么可寻。


      一切都不陌生嘛,不过是旧时的福建或南粤老城,外墙灰暗的骑楼延伸得很远;还有潮汕的饮食风气,爱吃粿条和肉圆、锅贴,分量足足,甜得不要钱。


       全城人都热爱机车,只有我们一次次在路边不起眼站牌下,翘首以盼“大台南公交”。


       而身边同样在等车的阿伯,能够用半个小时的无怨无声告诉我们,“啊年轻人哦,凡事急不得”。



二月•台南赤坎楼


       四百年前的这座红楼是荷兰人的“普罗民遮城”,在汉人眼中则是“番仔楼”或“红毛楼”,官方当然不能如此直白,那就叫“赤坎楼”吧。


      也不知这份名字带着多少的中国记忆,是广东开平赤坎镇那个侨乡,还是广东湛江赤坎区那个沧桑老城?海峡的水很深很悠长啊,情不知所起。


       海神庙的郑成功画像前,一位在地导游向他的队友们声情并茂地诵诗。听者有意,依稀记住了那句流霞的光,恢弘的屋宇在东海之上,层峦迭嶂地披覆着迷离色彩。郑成功的这首五绝, 却原来刻在对岸的鼓浪屿日光岩上,“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绕行过绿釉花瓶栏杆,文昌阁里供奉着的是气势轩昂的魁星,厚重的铜质雕花香盘里,静静燃着盘香。台湾人对香是恭敬的,庙宇或神阁中,这样的盘香总会经常遇到,在香雾缭绕中, 许多人寻得那份宁静的力量。而考学的人们会到这里来,沐着香的祝福,告予文昌星君,在魁星祈福榜上虔诚地挂起自己的心愿。我无所求,仍恭敬地鞠身一礼。



台南•安平•古堡与树屋


       所谓树屋,原本以为是童话王国般的树上小屋,穿行其中却听到沧桑岁月被惊醒。本是19世纪英商德记洋行的仓库,后逐渐荒废,只剩砖墙与木架、横梁,以致屋宇被许多须发垂顺的大榕树入侵,树与屋共生依存了。就连安平古堡之外的海港都会被泥沙淤积而没落,一屋一宇,又该如何与时间抗衡?


        风向鸡仍然高高地耸立,来自英国的风却再也无法吹渡到这里。清朝同治时期的洋行旧址, 而今已经是“台湾开拓史料蜡像馆”,以及“大员先民生活文化馆”。于台湾而言,台南是一位膝下有故事的须发花白老人,它的眼神混浊而灰蒙,要说的话不多,却都字字厚实,都在那里覆满灰尘的故纸堆里。当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从紫荆树下荡开,那种脆生生的美好也就诠释了为何要铭记。



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


      这里曾是日治时期的“台南州厅”,  整座文学馆恢弘得像一件艺术品,注重原住民文化,推广台湾、建筑、文学、媒介及台南。相对而言,香港作家也会唏嘘叹道,香港文学又何尝不需要一个“馆”呢?台湾文学馆里不定期邀请学者演讲或推出专题系列展览,我们去时正逢的是“永是有情人——台湾作家琦君捐赠展”,不逢的是刚结束的画家几米演讲。


       台湾的文学,要从何说起呢,客官,先来一首余光中的诗吧,《五陵少年》:

 

台风季 巴士峡的水族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 需要渗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  再来杯高梁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 泪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支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

听见没有?  来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黄行的橱窗 挂著

当掉五花马只剩下关节炎

再没有周末在西门町等我

於是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

来一瓶高梁哪 店小二



全台首学•台南孔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台湾,文庙拜孔夫子,武庙拜关帝爷。建于明永历年间的这座台南孔庙,是第一所高等学府,从此儒学也就进入了台湾,中华传统文化及教育开始薪火相承至今。清时这里曾是全台童生入学之所,“凡民八岁入学,课以经史文章”。便有了孔庙庙门的“全台首学”金字横匾,为登堂之阶。


       尊师重道,中华尊的是先师孔子。每年9月28日为“至圣先师孔子诞辰”,这便是台湾的教师节。(说到与中国大陆的节日差异,譬如6月1日那天才惊知,台湾并没有这个儿童节。)



台南开隆宫•天女七星娘娘


       台湾民间传说小孩在未满十六岁以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来照顾长大,鸟母则是七星娘娘所托,因此七星娘娘遂成了孩子的保护神。小孩在成年之前,当然要向七星娘娘拜谢一番,以示感恩之情。这便是每年七夕时在台南开隆宫的“做十六岁”。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民俗的情意仍然缱绻绵延。


       行走在台南,时常不经意就会遇见这些隐没在街头巷尾的庙宇,曲径通幽处,规模可大可小, 供奉的神祇亦各不相同,却都承载着民间的素朴心愿。相对于北部的城市化,台湾南部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风俗和民间信仰,这种田园牧歌般的人间情怀,总能够唤起我们那些已经失落已久的记忆。


      曾经很喜欢那本笔风浅淡的台湾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因为那些发生在南部嘉义布袋县的乡情悠长,正像儿时一首低吟的歌。七夕乞巧,他们捏汤圆的时候,中间捏个窝,说是给织女装眼泪的。中国的神,从来不高高在上,而是有一份与世人的互相感通、怜惜、慈悲。


      摘自《台湾文献》第四十一卷第三、四期:


      “本省民间信仰,在结婚后,须向注生娘娘祈求早生贵子,怀孕后, 即向临水夫人祈求分娩平安,等到婴儿降生到十六岁成年之间,均受七娘妈(七星娘娘) 的照顾庇佑。以前台湾医药卫生不发达,幼童营养不良,防疫力不够时常遭受疾病缠身,幼童的死亡率颇高,居民咸信七娘妈对于幼童特别关怀照顾,因此,小孩身体虚弱或有病缠身时,即到七娘妈神前祈愿。而“做十六岁”的程序有别二十岁的“加冠”“加笄”礼,在七夕数天前,由孩子母亲娘家外婆送来礼物,或由父母亲准备祭品,前往开隆宫向七娘妈祭拜,在行三跪九叩后,由父母亲抬起七娘妈亭嘱孩子由底下穿过,或匍匐爬过七娘妈的神桌,连续穿越三次,即被视为成年。



阿里山·云雾茫茫


四月。登阿里山。樱花季,阳光晴好,春色等在那里。


从南投的山里盘旋出来,巴士经过一山一山的隧道,午后时光催人困倦,明暗交错的光影打在微闭的眼睛上,有时忍不住睁开,是因为窗外干涸的大河发出的召唤。


远远的,沿河公路延伸在看得见的地方,几辆巴士迎着驶过来。然后又是火车的嘁嘁喳喳, 从台中到彰化,只是二十分钟的车程。途径的车站依稀听起来像“夕雾日”,令人美丽遐想的名字,日式的美,是从《源氏物语》里面落下来的茫茫苍苍。靠站时才看清是“新乌日”,幻想全无,灰暗压过来。中国的文字,原来是最有色调、有声音味道画面光景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而梦里就已经先遇见了,阿里山的红色铁皮小火车、吉野樱花道、千年神木、山顶日出……




你所不知道的阿里山


阿里山以“五奇”著称,即日出、云海、铁路、森林与晚霞。在许多国人心目中,阿里山与日月潭都代表着台湾,可是在台湾人眼中,阿里山仅仅只是阿里山而已,并没有那么神秘。何况如今,这两个地方在他们看来都已经“被陆客攻占”,台湾人在出行度假时,也就会尽量避开这些地方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阿里山仍然是台湾美丽的高山风景、绝佳的避暑胜地。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米。因此它的地理地位很重要,影响了台湾各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比如说从东部吹来的风,被阿里山挡住,就很难吹到台中乃至南投那边了。台湾的中南部和北部,往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这应该也因这片山脉的存在。

 

至于“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是指阿里山的原住民邵族的姑娘,那是1947年大陆拍摄的台湾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这首歌曾一度风行大陆,但是原来——台湾人并不知道这首歌,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蜂拥阿里山,两岸文化和认知的差异,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海拔两千多米的阿里山,夜是早春般的潇潇冷。凌晨三点半,月亮还浮在浓厚的云层上,睡眼迷蒙地赶到车站,等待台湾三大高山铁路之一的,阿里山红色铁皮小火车。


我们以及早已云集在那里的人群,浩浩荡荡,只为祝山观景台的一场朝圣般的,日出云海。昨日的晚霞日落只是慈云禅寺的偶遇,而今天的跋涉,因为多了露水和黑夜的浇灌,以及冷冽中的意志,云雾蒙蒙里,那场未知的山顶红日,更像是追逐生命的一种壮伟和雄奇。


而心神还游荡在曾路过的半山腰茶园,满山遍野的青嫩茶树,流云竟然就披覆其上。台湾朋友都说阿里山的高山茶很赞,以乌龙茶为主,在高山的冷凉气候和早晚云雾笼罩之下,芽叶柔软,具有冷冽甘甜的茶味。而沼平的吉野樱花栈道上,一树一树的香雪海,香气漫散到山岚远风中;有太多的梦,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谁为庄生,谁为蝴蝶?


森林小火车•阿里山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至1945年二战结束,长达五十年的时间,是台湾的日治时期,这在台湾留下了许多说不尽的日式遗事。


阿里山有“五木”,红桧、扁柏、亚杉、铁杉、松树,名闻天下。日人修筑阿里山森林铁路的主要目的,是开采这些珍贵林木,在台湾各地或运往日本国内,建造神社或鸟居。目前日本许多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桧木建材,例如伏见桃山陵、橿原神宫、筥崎宫、明治神宫等,即是来自阿里山。如今为了保护林场资源,这些森林小火车也就只剩下客运和观光之用了。


我们从阿里山顶的小火车站搭乘“沼平线”,继而步行到神木站。姐妹潭的雾色迷蒙,枯树根在浅浅的潭水中站桩,像荒原的胜境。而周身萦绕着的林木,仍然郁郁葱葱,彷如踏入了高山原始森林的静谧。


次日凌晨4时,夜色仍清冷昏蒙,“祝山线”有半小时的车程,前往日出云海。车厢里密集着睡眼惺忪的人群,都沉默而满怀期待地,倾听蒸汽火车的稳健声。这是阿里山铁路中最为特殊者,它只搭载赏日出的人们上下山,时刻表是配合每天的日出时间而开行。


下火车之后仍有一段黑暗的山路曲折,等着我们去攀爬。无声的呼吸成雾,星豆般的路灯点缀路边,蜿蜒,却像极了萤火虫的烂漫,陪伴着山冷路寒中的早行者。祝山观日坪前,我们缩在厚重的线衫绒衣和围巾里,而万众瞩目的日出,却并没有如约出现。


晨光熹微,6点的天色就那样不打招呼地醒过去了。





奋起湖•阿里山


奋起湖没有湖,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形如畚箕,故旧称畚箕湖。台湾当地人的闽南口音有时会 f、h 不分,于是司机阿伯口中的“hun 起湖”,更加充满浓郁的古早味。


民国71年前,森林小火车是通往阿里山的唯一交通工具。而这里是阿里山森林铁道最大的中点站,从嘉义市到奋起湖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奋起湖时也到了午餐时间,月台开始响起“便当、便当”的叫卖声。“便当王国”奋起湖,也因而声名大噪。


日式的“怀旧餐厅”里播放着上世纪的台语歌,白底蓝边的搪瓷碗,满满地盛着鸡腿扣肉酸菜卤蛋高丽菜,昔日铁道便当的美味,如今是1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20元。


阿里山红桧木打造而成的奋起湖老街,昔日俗称“街仔”。日治时代曾是制造木屐的重镇,也是山上与平地农产品交易的集散中心,现在成为堪比山城九份的悠闲去处,也是电影拍片的场景之一。比如台湾电影《星空》,两个孩子逃离城市,翻山越岭,来到少女的爷爷曾住过的山中森林小屋,在山里的夜晚,漆黑月色过滤一切,他们才看到最美丽的星空。人文的情怀以及追寻逝去的梦,这也许是台湾文艺气质背后的信念。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

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

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旅行者本质上是乐观主义者否则他们就哪儿也不会去

旅行者应该揭示希望

绝望是躺在躺椅上

是冷漠、木然、没有好奇心”


阿里山·高山林海的森森诗意


置身于阿里山的高山巨木林中,倾听着森森雾蔼,以及满山谷飘逸的桧木清新香气。人们学着努力让自己的一呼一吸,都合乎天地间纷纷扬扬的气息。


时光缓慢得听不到任何流逝的声音,这份温柔的力量,无可抵抗。一头扎进清新醇厚的芬芳和万籁俱寂的山林中,张开耳朵,敞开胸怀,向着这茫茫云海覆盖的天宇!


抬头仰望这生长了千年的桧木林海,阳光斑驳地熨帖在笔直粗犷的树干上,藉由风追、树叶摩擦、空气中的水分子与负离子吸附,这里是一整片纯净清雅、香意凉凉的芬多精海洋。徜徉于森林浴中,深呼吸满满的香气,飘动的心顿生踏实感。只有大自然才会说实话,而人们终于得以理解其中的诗意:清醒、自然、美好、自由不羁、绝对的平静。

 

在阿里山海拔三千米左右的温带林,红桧、台湾扁柏、台湾肖楠、铁杉及华山松,“阿里山五木”在此大量地静静生长。它们的美,沉静而坚定,不理会外面的世界已经过了几朝几代。


而行至阿里山高山火车站及奋起湖附近店间,桧木、肖楠的香气,透过暗棕色的精油瓶或是盈盈生烟的香粉,依然飘荡在稀薄的空气中,散发着浓郁迷人的惊喜。它们只是换了一个姿态,来到人们的身边,更亲近,更悠然。


人们以爱来赞颂这具有“浓重的芬多精”特性的桧木。当小小一滴桧木精油裹挟着芬芳扑来时,人们可以在其间无比幸福地遐想着,它是怎样在茫茫千年的山川岁月中,沐着每一场黎明的曙光和黄昏的流霞,合成更厚的树脂,凝聚更醇的香味。对于镇定神经、消炎镇咳、体弱者的身体滋补,它才能够散发出一种并非永恒却极为慷慨的爱。


而在台湾肖楠香粉的徐徐飘燃中,又有一种独特浓郁的芳香,叫人更能体会静寂的力量。肖楠与檀香的作用有些接近,人们便将它称为“台湾檀香”,坊间用其木碾粉来点香避邪,供奉神明,或当做香料清新空气,或驱逐蚊虫。


即使沉睡在有着时间锈迹的香盘中,肖楠的容颜也是沉稳的。人们若想唤醒它,就会轻轻地以荧豆之火,点燃它的魂灵。


彷如在流云与静水中慢慢滑行,然后香气走来,与高山灵气融于一身,带着一种会诉说故事的甘甜味,和有淡淡笑声的琥珀香。在沉默的夏夜或雨后的清晨,听之感之,它就会吹遍心灵深处的山山水水。




云海(阿里山系列组诗之一)

 

歌谣漂浮 

原住民的雨夜

是静静的天马

海在峰峦倾泻

住在东方有一叠云

 

和所有早起的邹族人

纵身跃入

世代群居的山谷

成为云蒸霞蔚的

寓言

 

要抢在太阳落山前

网住天空抹下的 

绿野仙踪

 

而山风寒冽 

九种樱花已

织好朝圣的仪态



寻樱(阿里山系列组诗之二)

 

你一盏吉野樱

想变成月光

响亮地向天空溅开

 

一年年的三月

反复被追忆着

放大了的温柔

 

云烟无寻处

樱吹雪

香海落成阵

 

山岚的呼吸是云朵

叹一口气

暮色苍茫

然后习惯你的美


寻茶(阿里山系列组诗之三)

 

流云披覆其上 

拘谨的芽叶,柔软

气候早冷晚凉

雾是茶枝的涌泉

 

青岩上凿一口深井

冷冽甘甜

捧那盈溢的香

 

乌龙茶飘过

像稀薄的烟

红茶温暖 

裹住春寒

 

你有两次生命

高山上的一次还没结束

茶盏中的一次刚刚开始



寻味(阿里山系列组诗之四)

 

有无所事事的树番茄

以及柠檬爱玉

以及黑糖山粉圆

 

有新鲜的山葵

不叫芥末 

是哇莎米

是又笑又辣的泪

 

有肉圆棵大的卷心菜

不叫包菜

是高丽菜

“啊营养价值,

是蔬菜中的高丽参喔。”

 

有甜得黄澄澄的凤梨

不叫菠萝

我们不卖菠萝

“您要找糕点店那种菠萝包喔?”

 

有仙桃、莲雾和蜜枣

是太平洋的风

是福尔摩沙海峡的云

是阿里山的果


基隆山的海


分明是记得纯熟的那些诗里才有的图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岸那岸,一衣带水,江山都是如此多娇,一时多少山河岁月、日月乾坤,也就这么闪回般地过去了。 大历史的时空是不需要多做什么言语的,哪管得是千年前赤壁的风起云涌,多情又笑的是谁人谁梦,偏偏早生华发?


还是眼下这静静的基隆山,这湛蓝纯净的海,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世。太平洋的风呼呼而过、美丽的涛声似在眼前,却已经到了山顶。脚下踩着浮游碧海的大地,人的心里却可以温柔平静得,好像都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也许这就是抒情诗的所谓当下吧。



台中·高美湿地


爬上高堤的那一刻,大风远远地吹来水草的清甜,还有令人迷醉的海的咸涩,淤泥的厚重气息。那是充满安定感的世界,在味道的安抚之下,蓦然间都开阔起来了。


一群白色风车在海风的摩挲中,悠悠旋转,缓慢得听不见时光流去的声音。而眼前这巨大的天空,浅蓝的天,薄白的云,就那样栖息在温柔的光影里。


回过身,能看见不远处红白相间的灯塔,巍然守望着这片宁静的湿地。如果落在有铅笔的人手里,应该会是一幅静静的素描。


风声里依稀飘来几缕吹拉唱,也许就是在那座有岭南风味的庙宇里,高耸的屋角还保存着台湾民间精巧绝伦的手艺,而戏台上正在上演着陈年的故事,那有着台语温软腔调的歌仔戏, 诉说着一种叫做“共同话语”的记忆。


旅行也好,寓居也罢,有些风景或语言即使再美,对于我们而言,总像是隔着一层氤氲的云雾。


无法像列子御风而行,轻虚飘渺,无所依待。而我是愈来愈想念故园的味道了,笑跑在广西的乡间,或是穿梭于岭南的城市。






静静地生活在这台湾的中部,四月的时节,已经是进入夏天了。由于东侧中央山脉的阻隔,这里少降雨,无寒冽,处处花木繁茂,可以算得上是舒爽宜人的宁静之都。


来到台中的高美湿地这样的地方,由于大海和湿地的调节,那种清爽的气候更加容易令人知觉出生命的细节之美。


傍晚的夕阳垂垂划过水面,波光潋滟中的微风,一摇一荡。把鞋子脱下来,轻放在旁边的长堤栈道上面,双脚晃在水与风之隙。太阳下落之后的大风,依稀有了凉意,水草柔顺地起伏, 就像挨着摇篮睡着了,让人的心里也飘起一缕缕的柔软。


这恬静得没有时间刻度的世界,只是静静听着就足够了。无声里,最是有情天地:


白纱裙子溅起的一角浪花,律动着生命中那种属于青春的美,那些白衣飘飘的年代,多少日子都曾化作校园民谣的歌声,笑笑泪泪的感动;


或是大手牵小小手的沉默剪影,最初的纯洁,最温柔的呵护,一脚深,一脚浅,背着夕阳走向一段温馨而安稳的人生长路;


白鹭鸟扑棱棱扇动翅膀,如一阵风般掠过头顶,美丽的身姿又轻巧收去,落在湿地深处水草丛中,纤长的脚半隐半现,不用怀疑,它们应该很喜爱这片失乐园;


大螃蟹小螃蟹,黑的白的满满一滩涂,挥舞着长长手臂觅食或戏耍,沉浸在一个只有泥巴的世界里,也是一种单纯的乐趣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当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对庄子和他心目中的这片天地和谐,不能喜爱更多。




权力•台北

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渐渐地,我听出了……好像他们的儿孙都不约而同分别在做着包娼包赌、包山包海的事业, 他们日日充满忧心和愤惫的始终不改此话题……不久,我才发现他们口中不肖的儿孙是李登辉、宋楚瑜、郝柏村等国民党从政同志,谁叫他们谈国事如家事、呼大官如儿孙,原来他们是该年底即将被迫退职的老国代。”

——台湾作家朱天心•台北老咖啡馆

 

在台北,那么就不能远离权力与政治。


政治议题是台湾人日常生活、茶余饭后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政见和立场。吵吵嚷嚷,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是台湾的民主与自由,并不是自古有之,也是一条血泪之路铺垫出来的。


1949年之后的台湾戒严时期,“那是一段头发不能留长、报纸不能乱报道、话不能乱说、字不能乱写,甚至唱歌都要注意思想的日子。那是一个充满‘禁忌’的时代,报禁、党禁,样样都禁。”


这又何尝不是德国希特勒时期、苏联斯大林时期、中国文革时期的写照? 原来所有的历史都是重复的政治。所谓历史,不过是当权者写出来的政治。


在高雄“美丽岛事件”的民主抗争压力之下,1987年蒋经国发布“解严令”,既结束了两岸长达四十年的隔绝状态,也开始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解除“报禁”允许人民自由办报,解除“党禁”允许人民自由组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才由国民党一党专政,逐渐转为与民进党的轮流执政。



台湾政坛有“绿蓝阵营”之争,北部地区比较蓝,“蓝营”即是由于国民党青天白日党旗为蓝色基调, 目前由于马英九当政而成为执政党,不倡导台独,比较倾向与大陆的合作;而南部地区比较绿,“绿营”取自民进党“绿色台湾”党旗的绿色基调,追求台湾独立。


1988年-2008前的20年时间里,前两任台湾总统李登辉、陈水扁都是支持台湾独立,所以不难见得,那时的两岸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2008年5月至今在任的总统马英九,则来自国民党的蓝营,曾作为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踏入政坛。在两岸问题上,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原则,是大陆方面争取和谈的希望。两岸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得缓和,比如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也比如大陆与台湾互派交换生的政策。

 

相对于前两任总统的丑闻,马英九其实具有正直自律、俭朴清廉的形象。无奈在当下的台湾社会却经常被骂得很惨,《自由时报》曾以“马英九英语比台语好、马英九对中国比对台湾好” 的对联予以讽刺。Facebook 里,马英九的每条留言底下,总是会跟着几千上万个反对的声音,不论有理没理,先骂了再说。有位支持蓝营的台湾朋友说,马英九其实很可怜。于是我在这位可怜总统的页面里,帮他补了好几个赞。


在台湾,媒体和民众骂总统是合法的,也是一种从众趋势。但是媒体和政府却不可以随意指责民众。所以许多政策都在吵吵嚷嚷的资源浪费中无疾而终,这不能不说是民主的反向作用。马英九或者说如今的国民党,不过是台湾经济倒退这种社会压力的牺牲品。2016年台湾大选的民意呼声,已经倒向了保守的民进党,台湾社会为了转嫁或缓和压力,开始倾向于追求闭关自保的短暂安全感。这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廷不是何其相似吗?电影《艋胛》中的那种被时代推着往前的无奈感,有一种无法拒绝的阵痛,“新时代到来了,我们不得不变”。而未来的两岸关系,只能说又将会出现扑朔迷离的局面。


(守候在台北总统府前面的记者)


眼前的这座台北总统府,是日治时期建立的巴洛克风格五层建筑物。它伫立在荫翳不定的天空之下,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冷峻气息。


现实的政治低气压也确实如此。那是席卷全台的“反服贸运动”第四天,民主团体和学生们 已经占领了立法院,要求当局重新审理法案。


当日下午,正逢总统马英九和立法院长在这座总统府里召开紧急处理会议,亦看到他们在会议结束后鱼贯而出、乘专车离开。


总统府周围布满了宪兵、军警和新闻记者,府前广场的凯达格兰大道却空旷、安静。即使民众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我仍然无法按压住自己那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怯弱,抑或是自主和不自主地为权力和威严而感到的习惯性紧张姿态。


这也许是几千年集体无意识里面的儒家统治思想的束缚,也是一种对威严政治的仰望、困惑、反思。历史、政治与社会思想人文艺术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原来并不能分清哪些是源头, 哪些是活水。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横看成岭侧成峰。


民运•台北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月下旬的台北,春凉又来一阵湿雨,学生们在立法院前静坐抗议,就如同当下的香港学生“占领中环”运动。那时候,即使只是停靠在台湾中部埔里小镇的车站等候校车上山,也能 看到电视新闻里到处充斥着兵荒马乱,你争我嚷。可是一旦转身进入生活,却又只有云淡风轻,五十块新台币一碗的埔里老店“苏妈妈汤圆”下肚,人们就什么都圆满了。店主阿嫲永远是那么和蔼淡然,“啊那些学生仔喔,不好好念书——”


班上的台湾同学也有缺课,上台北“挺”学运。于是那阵冷空气中的周末,我独自坐上从埔里镇直发台北的巴士,3个半小时的颠簸,第一次在台湾感觉到进入了似曾相识的广州。如果说这个台湾是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安详,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它也是淳朴得到处都灰扑扑的, 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土乡气的中国大陆。而台北,车流涌动,高楼高架桥闹市人声,台湾北部的城市化进程的呼声,几乎要使人又重新感到一种包容和抗拒。


台北市中正区的立法院现场,呈现出的却是一种有秩序又有激情的盛会气氛。静坐的学生们、演说舞台的大喇叭、拥挤的新闻车、待命的警察,各种声音纷纷抢占一席之地,每个人也都习惯着自己的位置。


也许这种场面对于台湾人来说,实在太过于平常。2013年全民关注台军士兵被虐致死事件, 二十多万“白衫军”走上台北街头抗议;2014年4月之后又陷入“反核四”浪潮中(反对建立第四核电厂)。在小小的岛屿上,台湾政坛很多时候只能被推着往前。对此,我们也会困惑, 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



香港占中和台湾反服贸,表面上都是与中国政府的对抗,一个要求2017年香港全民普选,一个反对开放对大陆的服务贸易、害怕受制于大陆,最终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内部的经济问题。


香港回归十七年后的贫富差距位居全球首列,普通大学生难以像以前找到高薪工作,生存压力总会寻找某个出口予以爆发,与内地的摩擦也不断上演。香港政府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无力摆平这一切;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台湾与大陆的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台湾的薪酬水平倒退十六年, 两万二新台币每月的最低工资更加抵不住逐年上涨的物价,高学历高失业的现实压力,使得他们更加害怕被不断发展的大陆抢占生存资源。生存的不安,束缚了自由的生活方式,使得身边的很多台湾同学也像我们一样,都在普遍谋求考公职和考老师这些相对稳定的工作。



“所有的民主,都是有限的民主。”暨大的黄锦树老师在课堂上谈这次反服贸的学运时,却是以一种超越于台湾本土的视域,表现出痛惜和惯常的清醒。作为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及评论家,他一直都在思考或者批判马来与中国的“国族想象”关系,反观台湾也依然保持这种态度。


“作为岛国的台湾,受制于自身的资源问题,其实和东南亚小国、东欧国家面临的是一样的处境。但是台湾人的眼中只有台湾,很少去关注别的国家或地区。台湾新闻没有国际新闻, 台湾人也没有国际观。问问那些反服贸的学生,有几个能够说得清楚泰国内政的问题、印度尼西亚的问题,甚至台湾和大陆真正的问题?”


于是,对于那些旷课去参加学运的同学,小树老师的要求仅仅是说,没有关系,你可以不上课啊,但是回来要补交关于学运的心得报告,并和大家讨论,你为什么反服贸?你怎么看待这次事件?


“台湾人因为太爱日本,很多问题看不清楚。跟大陆的统一是大趋势,只是付出的代价或多或少。台湾问题根本的是两岸的问题,但是可以不用行政手段,而用经济手段。李光耀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最清醒,新加坡就是台湾最好的例子。冷战时代,大陆和台湾互相隔绝,而新加坡钻了政治的空子,用经济贸易的方式游走在两岸之间,反而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从这个方面来说,很多学生不过也是‘逢中必反’,成为两党利益冲突的牺牲品,却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和诉求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反的那个‘想象中的中国’是什么。去大陆看看吧。这么多的大陆同学都勇敢地走出来认识台湾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告诉我,毕业旅行最大的梦想是机车环岛游。”


不论《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都是古代中国读书人追求的人生思想境界,亦是儒学的核心。虽然如今我们也实在没法平什么天下,但是政治、历史和人文的天下从来也是相通的。所以带着这些诸多的困惑,我只想听到更多种的声音,看更多的面孔,走更远的路。


所以按照小树老师的说法的话,如果说半年的台湾之行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那么所有的意义,好像也都在其中了。


仪式•台北


台北之行很有意思的是,在总统府前,遇见台湾总统马英九开会出来;在立法院的民运现场, 遇到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接受新闻采访;在中正纪念堂内观看到整点时分的仪队交接;浏览正堂的蒋中正陈列展览后,又刚好碰到卫队从堂内威严踏步而出,进行傍晚的降旗仪式。


台湾的卫队由宪兵担任,而宪兵往往被称为“军中警察”,除了负责仪仗之外,更重要的是维持军纪、反恐镇暴,以及卫戍总统府、维护元首安全等,类似于古代禁卫军。民国时期设置的宪兵军种,如今在台湾保留了下来。


《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写她的父亲赴台时为国军宪兵队队长,当年曾作为宪兵队员参与南京保卫战,在雨花台的枪林弹雨中拼死逃出之后,即发生了南京大屠杀。晚年父亲在台湾喜欢跟她念诗,常吟的两句是刘禹锡写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中正纪念堂前的降旗仪式)


故宫•台北


台北的天气,从阴翳变为了明朗朗的妍丽。午后的台北故宫,坐落在基隆河北岸的士林区外双溪,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青石基台,整体色调淡雅素朴,与周围山林相融,遁入静谧。


1948年底解放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带走许多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也尽可能拿;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历代的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稀世之珍,二十四万余件珍宝文物,也就在台北落定了。


如今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如果全部展完也就要一百年。只有三件“镇馆之宝”是单独展厅长期展出的,它们即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毛公鼎、清朝的玉雕翠玉白菜、清朝的玛瑙石雕东坡肉形石。台北故宫内的许多人也是慕名而来、排队参观,从嘈杂密集的声源里也能分辨出,主要都是大陆、日韩的游人。


故宫展馆内部是不能拍照的,闪光灯的瞬间强光会损伤到珍贵文物,因此只能从图画上再去重温当时的视觉记忆和心灵冲击。故宫的普通门票250新台币(即50元人民币),在台湾算是非常贵的标准了。岛外学生证只需80新台币,而持台湾暨南大学学生证的我,幸运地免门票。


年初时,我兼职工作的嘉木香坊便着手与北京崇贤馆合作,准备出版明代崇祯版的线装书《香乘》。那时为了搜集资料,才知《香乘》还收录于清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子部之中,《四库全书》共抄成 7 部,目前仅剩3部,而文渊阁的藏本,正是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故宫二楼的书画陈列室中,我隔着玻璃窗,静静凝视那部230多年前的善本古籍,时光悠悠天地幻变,依然还能够看到,纪昀和其它几百位学者埋首挑灯的身影。中国文人数千年来所坚持的东西,借着这些还存在的、和已损毁的典籍,借着修身养性、焚香品茗的生活哲学中,也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作为台湾的“美学教父”,蒋勋曾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所读了两年。在庄严、那志良这些带着文物东迁西走的名师们指点下,钻研历代文物,为他日后讲先秦、讲唐诗、讲宋词、讲红楼,奠定了国学根基。


所以在看《蒋勋说红楼梦》时,总会一次次惊叹于他对故宫珍品的如数家珍,将《红楼梦》里许多原本只是一个名字的存在,变为一种历历在目的温暖的形象。是如此细致入味的美学观,使我对台北故宫多了另外一道切实的感动和向往。



以下为《蒋勋说红楼梦》之节选:


杯子取来后,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的”。有十个杯子,从大到小,大的有小盆子那么大;最小的那个大概有她们手里拿的杯子大。“喜的是”,这些杯子外面都刻了非常漂亮的山水、树木、人物,“雕镂奇绝”,而且每一个上面还有草书的题款。我想大家去台北故宫应该看得到这一类器皿,比如黄杨木雕的赤壁图,上面刻有很多精致的人物风景。


每次我读他的传记,都觉得宋徽宗去做皇帝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他长得极美,画得极好,书法也极好,完全是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可惜被放错了位置。这到底是他的错,还是皇室制度的错呢?我常讲,没有宋徽宗,就没有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宋徽宗可以说是第一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是第一个把所有皇家的收藏编出目录、盖章,整理成一套东西,然后传给后代的皇帝。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是非常惊人的。他的博物馆意识诞生在一千年前,而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的出现都是在十八世纪初期。宋徽宗很早就有了艺术收藏的观念,还把艺术引进翰林院,鼓励绘画。宋徽宗不是大仁,也不是大恶,可是因为亡国,他在政治上是被批判的, 连带他的艺术也受到批判。


(购买了一套故宫明信片,从台湾寄回给我的朋友们)


台北•诚品书店


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著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取名“诚品”,代表着诚品书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


诚品书店,是台湾的一道人文风景,也是嗜书人的心灵归处。它的最大创新是翻新了“书店” 的经营概念,将书店提升为新文化的休闲场所。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创新营运模式,开启了民众零时差的城市阅读生活。


要论起诚品的特色,应该在于一种包容的“人文、原创”氛围。它的畅销榜会主推冷门的书籍,也会不定期邀请文人举办各种文化演讲或新书推介会。在书店布局上,会引进台湾和国际知名居家生活用品,以及主题餐厅、创意美食、诚品酒窖等,提供人们阅读以外的生活享受。


由于版权的保护,台湾的网络书店不如大陆这么发达,也不会出现随意打折的状况。实体书店,仍然是人们最青睐的文化休闲去处和选书、购书场所。所以才会看到如此多的人们,或站或坐或斜靠或安坐书店的餐室,悠闲惬意地享受书香和咖啡香的人文滋养。


2012年8月开幕的诚品香港分店,位于铜锣湾的希慎广场,那年10月就曾在里面恣意悠游, 被多元化观点的书籍们牵引去了孜孜以求的心。诚品的大陆首家旗舰店选择了文化水乡泽厚的苏州,明年才会开业。而在广州的天河太古汇商场内,也有一家承传诚品风格的“方所书店”,人们可以在这里淘到一些珍贵的港版、台版书籍,当然价格也参照了港台原价,基本都在百元左右。在方所书店的玻璃门上,是香港诗人也斯的赠语,“但愿回到更多诗歌朗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


即使现代人对于阅读已经不甚耐心,这些诚意的人文书店,也许还能够牵动一点点我们那已经被封藏的心。那么,别只逛当当和亚马逊, 去书店坐坐吧。





雨季的抒情与暴动


台湾,五月的雨季。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却又蕴蓄着丰富的反抗。

暴风雨过后,总有慵懒的云雾,假寐在层迭的山间,

白色的裙裳,是音乐的,诗的语言。

晚课结束的小路不是无用的,

犹带雨滴的栀子花,在黑暗中闪躲,

香气清淡如,一本慕名已久的书,温柔摊在手心。

你静静地待在那里吧,待在永恒的庸常生活之外,

用夜晚的云,碰触白日的山,

在收敛的蓝色里,爱着“好山好水好无聊”的人生。 

小镇,隐喻,海浪,渔网,忧愁,都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每一个抒情的瞬刻,必然是一场心灵的暴动。


午后·暴雨


傍晚·晴明


清晨·浓云

(以上三张图均为从研究生宿舍窗口俯拍之暨大游泳馆,不同月份的天色变幻)


——THE END


图片来自作者

主编:凌逾

责编:张泓钒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夏婉琦:横看成岭侧成峰——评陈瑞琳《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

跨界太极学术 | 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建筑叙事(十):公共建筑

跨界太极学术 | 刘泓,蔡圣勤:库切与陀氏的跨时空对话——《彼得堡的大师》与《群魔》的互文关系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第 1344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