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纬学术 | 徐诗颖: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感谢作者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徐诗颖
(原载2019年9月8日印尼《好报》,“华人头条”号转载)
2019年7月,当作为晚辈的我有幸收到朵拉老师的邀请,走进位于槟城阅书报社二楼的“朵拉艺文空间”时,心里不禁为之一颤。这种震颤,如同久别重逢,让我驻足在每一幅水墨画前,久久不愿离去。这个半开放的空间营造出一种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集展览、绘画、创作与教学于一体,成为了中华文化海外发展的缩影,中华文化在此得以大力传播。朵拉老师不仅自己作画,还为有志于学习和了解水墨画的槟城华人授课,身体力行将中华文化扎根海外。
有缘的是,拜访当天恰好碰到朵拉老师为两位学员授课。从作品与教学中,我慢慢走进并体悟朵拉老师的水墨世界。朵拉老师授课不刻板,以轻松谈话为主,让学员们在练习绘画直线条和弯线条中培养水墨感,从而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在这个艺文空间里,我终于悟出朵拉老师常常提到“一朵花的修行”之意。朵拉老师期盼以其一生的实践将自己修炼成一朵花,不求物质,但要品质。其后认真拜读了朵拉老师惠赠的《听香——朵拉水墨画集》,每一朵花均浸润着朵拉老师的诗情与美意,呈现出“花如朵拉,情美相宜”的境界。
马来西亚华裔作家、画家朵拉 林春茵 摄
与其说赏花,不如说是与画中的朵拉老师对话,跟随着她一起感受生命中的美与爱。在她看来,赏花需跟随其走完从盛开到凋谢的全过程,才能够更好地反观自身。当我们尽一切努力都不能阻止一朵花的凋谢时,与其悲叹倒不如认真欣赏其凋谢的美,把对美的追求和信仰寄托其中。画集编号14旁的一段文字正道出了朵拉老师赏荷的心声:“荷花从含苞待放,初绽、盛开到凋零,皆可入画。每个时期自有它的动人样貌,画水墨时,以墨分五色入图,不加一点其他杂色,就连荷叶、荷梗、荷蓬也都是黑的墨,只分浓淡轻重的纯粹墨荷是我所爱。每一回蘸墨落笔,就一次增加我对墨色更深一层的认识。”
赏朵拉老师的画集,总会伴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犹记得第一幅映入眼帘的画正是水墨荷花,吸引我的正是附丽于画作之外的心音:“画荷也可画到天上去,我更爱画荷。”我也是一位爱荷之人,自品读周敦颐《爱莲说》对荷花圣洁品质的赞美后,便以此作为修炼品行的方向。莲花有“香、柔、净、可爱”四德,朵拉老师是与佛结缘之人,尤为看重莲花与人的关系,在《一朵花的修行》里曾提到:“佛经里说人从莲花里化生。真是充满诗意的说法,但是,从花里生出来的人,却不曾安静放松地看过花。”于是,她希望世人能够找到时间观照自我,才能从心里找到明净的自性。在《和春天有约》的开篇里,她提到作画与心性的关系:“我喜欢荷,但从来没有佳作。最爱题荷的句子是‘不染尘’,无法画得好和心中满是尘埃有很大的关系。”有一颗“不染尘”的心不仅让她能安心赏花与绘花,也影响着她培养孩子的态度,这可从她与两位女儿的关系中看出。她曾将未经世事的孩子比喻成家中的莲花,“愿意悉心教养栽培,像种植莲塘的莲花那样费心思花功夫,那么珍爱的孩子就永远都会和莲花一般地香、柔、净和可爱。”画集正反映了朵拉老师“不染尘”之心,取名“听香”,更是如此。香气本应闻,为一瞬之事,但朵拉老师将其换成“听”后,就告诉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放下芜杂世俗之念,用闲适之心聆听花之香、感受花之暖并品味浅深聚散的人生。
《听香》这本画集收录了62幅水墨画,呈现简单素朴之感,但不失蓬勃生机,灌注着朵拉老师的诗情与美意,需要我们耐心品味,才能闻之有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画集编号16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渐变感。“静如竹子动如鸟”,这是我赏画后的第一印象。画竹子不上色,只用黑白,第一眼看到它时瞬间从内心生发宁静之感,大音希声。此时,会把视线自然而然转向正在交谈的两只小鸟,唧唧声随之显现。已经安静的世界又重现生机,赏画之人如同迦叶般破颜微笑,心领神会。朵拉老师喜爱绘画的荷花,白里透红,并将其置于大幅泼墨的动态情境中,衬托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品格。无论是绚烂的牡丹、黄璨的向日葵、淡雅的水仙、浓密的紫藤等,都使你在受到视觉冲击之时,不会没有缓冲的余地。这正是由于金鱼、蝴蝶、麻雀、喜鹊、小鸡、燕子等动物往往伴随其中,形成动静相宜的灵性面貌,和谐共生。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动植物呈现出活灵活现的姿态,像大眼泡的金鱼形态各异、小脚丫小眼睛的鸟儿相互交谈、多彩多姿的蝴蝶自由飞舞、双尾似剪的燕子奋力飞翔。此外,所绘画的水仙花看起来如同一只只在酿蜜的小蜜蜂,不断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另一方面,朵拉老师喜欢把水墨画的背景染成湖水蓝。蓝色在无光影的水墨画里氤氲开来,有一种流动的朦胧美,营造出变幻的氛围。同时,大部分的水墨画均上彩色,并不会让观者产生突兀,反而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生机与元气,心情变得倍感舒畅与欢喜。
这种自由作画的心性,与朵拉老师追求喜乐的绘画观是分不开的。她曾言:“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自己画了开心,看了喜欢,就是大收获。”由此,对事物的不拘想象在她的画作里比比皆是,尤其体现为对荷花的绘画。在她眼里,荷花可以横陈在水里,也可以开在天上,正如附在画集编号10 旁的一段想象:“这日画好荷花,遥望天空中变化无穷的白云,有些竟呈荷花样形状,想象力即时无端浮移起来,生在池里的荷花,居然长到天空上去开花了。如果夏天的荷花开在天空中,那么凋萎的荷之瓣就会像雨一样落满地上,花谢花飞飞满天,那情景叫人怆恻,凄然中带着难以想象的美,因为美,却也令人充满期盼。亦有画家把原该在水里游的鱼儿画到天上去。创作者爱幻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这是画家的梦境,或是画者在画中寄托心中难以实现的渴望。”如此蓬勃而有张力的情景,反映出朵拉老师内心饱满的气韵与开放的胸襟。
从大俗走向大雅,朵拉老师的水墨画作虽整体呈现给我们喜乐轻松的气息,但实际上融汇着她长期累积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意蕴,“笔重如山”的气韵赋予了其水墨画作充沛的生命力。如果说水墨画创作最永恒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可借用画家兼诗人本舍所提一词“心画”作为最佳答案。对“心画”的追求,使得朵拉老师的水墨画无可取代,正如刘登翰教授所言:“朵拉艺术的自由精神,她追求的天性、适意,她感悟的大千世界,是她绘画的根本。她就是她,朵拉的画就是朵拉的画,不必用别人来比拟,更不必借助第三物来规范她。”的确如此,从第一次在南京大学结缘朵拉老师那刻,就有一见如故之感,与她交谈中感受到来自热带地区的熟悉与亲切。三年瞬间即逝,第二次拜访朵拉老师就在此次槟城之旅,而且有了更多认识老师从艺与生活的机会。站在“朵拉艺文空间”并近距离观赏老师作画,直观的体会让我再次感悟老师追求自由的心性。
尤为难得的是,不断的坚持引向她将寻找人生终极意义寄托在水墨之中,并在某种契机下达成水乳交融。不少朋友建议朵拉老师为画作命名,我在赏画时也提出同样的看法。不过现在想想,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许没有名字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契合老师在不少画作里追求“空”的意蕴?当然,在画作里题写文字是可以的,因能引导我们更好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挂在艺文空间里的部分画作已经题写了文字,比如“一树梅花天地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等,皆让我们看见了她那一颗清净心。从艺文空间出来,我发现自己也受到了熏陶,会慢慢放松心情并留意周围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专注于聆听长期被忽略的小鸟歌唱。诚然,我们平常要承受的压力和担负的责任重大,但偶尔和春天来一场约会,从而洗涤疲惫不堪的心灵,放飞自我。
到目前为止,朵拉老师已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几十场。在完成本文之际,我收到了她即将于9月在槟城举办“听香”画展的邀请函。伴随着感念与祝福,非常钦佩她对艺术一如既往地奉献以及坚持传承中华文化精神。这种奉献与精神,犹如努力将白云揉搓成自己心爱的造型,“然后洒向天空,向世界呈现”。朵拉老师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停下脚步,一路朝前直走,一定可以抵达天尽头,到时伸手一摸,轻而易举触及蓝色的天,且将白色的云拿在手里揉搓,喜欢什么形状随心所欲捏一个心爱造型。”感谢持之以恒的朵拉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水墨艺术体验。
朵拉女士介绍画作 郑志忠 摄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朵拉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文创作和水墨绘画是她的精神故乡。衷心祝愿朵拉老师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从中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梁凤玲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1732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